張 睿 王玉源 鄭 鵬 劉少群 蘇弟華
(華南農業大學,廣東 廣州 510642)
作為“三農”工作的一項制度創新,農村科技特派員制度對破解農村發展過程中人才緊缺問題、推動科技人才下沉發揮了重要作用。這項制度自創立以來,始終堅持科技興農的根本目標,將農業科技人才視為服務推動的主體,以技術成果為紐帶、服務基層為核心,堅持“高位嫁接、重心下移”,重點攻關阻礙當地農業產業發展的技術瓶頸,努力運用新技術、新模式助力農民增收致富。2019 年是科技特派員制度推行20 周年,也正是在這一年,廣東省農業科學院的科技特派員工作獲得了科技部的通報表揚,充分肯定了近年來廣東省農村科技特派員工作。筆者希望通過總結廣東省實施農村科技特派員制度的經驗以及最新的服務升級模式,為推動未來科技特派員工作發展提供借鑒與參考。
改革開放后,農業科技在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脫貧致富中所占的地位越發重要。然而,過去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遠遠無法滿足廣大農民對先進農業科技的迫切需求,也極大地限制了農村生產效率的提高和現代農業的發展。為了滿足全國廣大農村發展對先進科學技術的需求,加速農業技術的推廣與下沉,探索解決“三農”問題的行動方案,全國各地進行了一系列的制度模式創新實踐。1998 年11 月底,為破解閩北的“三農”問題,福建省南平市決定選派農業科技人員直接下鄉為農民服務,向農民提供技術指導和技能培訓服務。這成為我國農村科技特派員制度的發端。
自1999 年起,科技特派員制度已在我國推廣二十余年。在這20 多年間,科技特派員制度不斷發展與完善。2002 年,農村科技特派員全國試點工作正式開展。此次試點工作是為了解決農村發展過程中缺乏科技服務支撐的問題,探尋解決“三農”問題的行動方案,并致力于助力農村發展和農民增收。2009 年,科學技術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等八部門聯合發布了《關于深入開展科技特派員農村科技創業行動的意見》,正式開啟了全國范圍內的科技特派員農村科技創業行動。2016 年,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關于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員制度的若干意見》(國辦發〔2016〕32 號),明確了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員制度的總要求和重點任務,并提出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員制度的政策措施。
經過長期的探索和實踐,廣東省創立了農村科技特派員三大管理模式,即“三庫一平臺”模式、“大專項+任務清單”模式、“四個一”模式。
“三庫一平臺”模式是指在全省范圍內建立農村科技特派員庫、科技支撐成果庫、貧困村科技需求庫和農村科技特派員管理平臺。以“三庫”為信息基礎,通過農村科技特派員管理平臺完成農村科技特派員的選派工作,實現對農村科技特派員的信息化、精準化管理。
“大專項+任務清單”模式是指依靠省、市之間的上下聯動,從而實現縱向協作的管理方式,將資金撥付給各有關科技管理部門;同時,以需求為任務導向建立新型的農村科技特派員制度,在工作指引、選派流程方面完善管理系統,并進一步加強對農村科技特派員的考核監管。
“四個一”模式是指在管理上,各派出單位必須選定一位特派員擔任領導,負責管理當地農村科技特派員的工作,并在當地成立工作促進委員會;在工作上,每年都要召開一次農村科技特派員大會,對工作情況進行總結匯報;在宣傳上,樹立一批農村科技特派員的典型人物,宣傳一批科技特派員的先進事例;在機制建設上,要建立一套完善的農村科技特派員工作機制,覆蓋工作委派機制、人員選拔機制、成果激勵機制等方面,進行全面的規范化建設。
農村科技特派員是農村科技推廣和服務的主力軍。例如,廣東省農業科學院通過3 種方式積極引導廣大農業科技人才下沉農村基層,有效發揮了科技人才對農業科技發展的支撐作用,推動了農業現代化建設。
一是建立農村駐點,委派科技特派員常駐地方駐點。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每年都委派數十名農村科技特派員駐扎農村駐點,通過攻關當地產業技術瓶頸、推廣新型種植技術,全力服務地方農業產業發展。二是委派科技特派員深入農村基層一線。通過科技特派員專項政策,鼓勵特派員帶技術和項目前往農村基層,實地接觸一線生產,解決當地產業發展的實際難題。三是建設農村科技特派員專家服務團隊。廣東省農業科學院聚焦優勢產業,形成了以院長為團長、學科領軍人才為領隊、副高及以上職稱多學科專家合作的科技特派員專家服務團隊。服務團隊著眼于農村地區優勢產業發展瓶頸、生產痛點,開展技術攻關、技術推廣和成果轉化,為當地提供了全產業鏈式的服務。
廣東省農村科技特派員以項目為主導開展各項工作,利用不同的專項進行具體的科技服務。例如,由農村科技特派員承擔的省級項目包括廣東省科學技術廳的田園農業科技專家服務體系建設項目、廣東省農村科技特派員項目、農村科技特派員下鄉發現問題凝練科技助農項目及廣東省農業農村廳的創建市縣農科所聯系專家制項目等;市級項目則包含各地級市農村科技特派員專項和農業技術推廣項目。這些項目是依據各地方的發達程度與具體技術需求制定,在農村科技特派員庫中選派擁有相應專業能力的特派員進行“點對點、一對一、一站式”服務,重點通過完成派發的科技攻關、技術推廣項目實現對農村的技術服務。
推動人才下沉,制度建設是關鍵。在科技特派員制度實施過程中,廣東省建設了一套有效的、完善的激勵保障制度,充分調動了農村科技特派員的工作積極性。2019 年1 月,廣東省人民政府印發《關于進一步促進科技創新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粵府〔2019〕1 號)。在該文件的指導下,廣東省農業科學院全面完善了農村科技特派員的職稱評審、職務晉升考察制度。一是提高農村科技特派員成果獎勵水平。對取得科技成果的農村科技特派員給予更多支持,并鼓勵其承擔各類科技推廣項目。二是完善農村科技特派員的業績考核機制。對于從事公益性科技服務的農村科技特派員,要保證其原崗位編制和工資待遇不變;同時將是否具有基層工作經歷作為職務晉升和職稱評定的必要條件,對于在基層服務期間表現優異的科技特派員給予相應的表彰,并在職務晉升和職稱評定中予以優先考慮。三是鼓勵農村科技特派員進行科技成果轉化,并通過許可、轉讓、技術入股等方式確保農村科技特派員在科技成果轉化后獲得相應的利益。
近年來,廣東省高度重視農村科技特派員先進典型的選樹和優秀個人事跡的報道工作,不斷挖掘先進的農村科技特派員典型人物,弘揚農村科技特派員在基層工作中的犧牲精神、奉獻精神、創新精神,以贏得社會各界的認可。當前,農村科技特派員幫扶工作得到了更多群眾的理解和支持。這不僅有助于特派員在基層順利開展工作,而且實實在在增強了特派員的獲得感。
有資料顯示,僅2019 年,廣東省通過新華社、《經濟日報》等媒體以及今日頭條、公眾號等網絡媒體發布的有關農村科技特派員典型案例的報道共58 篇。此外,廣東省農村科技特派員微信公眾號自建立以來,已發布關于農村科技特派員工作經驗和成果展示類的文章超過百篇,為推動農村科技特派員的宣傳工作做出了卓越貢獻。
在傳統駐村模式下,科技特派員的主要任務是對貧困村進行精準幫扶,使其順利脫貧。而特派員則主要通過以下3 種模式開展相關工作:“科技特派員+合作社+小農戶+示范基地”模式,“科技特派員+小農戶+公司”模式,“科技特派員+小農戶+合作社+專業服務公司”模式。這些工作模式有效加強了特派員對農戶的帶動效應,發揮了特派員的示范作用,增進了特派員和農戶之間的感情,成功調動了農戶和特派員雙方的積極性,為實現科技興農作出了卓越貢獻。
2021 年8 月26 日,廣東省科學技術廳聯合廣東省鄉村振興局印發了《廣東省農村科技特派員駐鎮幫鎮扶村行動方案》(以下簡稱《方案》),開啟了由駐村模式到駐鎮模式的服務模式升級。《方案》提出了此次行動的目標任務,即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為目標,精心選派農村科技特派員團隊對接幫扶鎮,進一步推進人才下沉、科技下鄉、服務“三農”。為此,各級科技管理部門要首先對廣東省各地區的幫扶任務進行分級分類,然后在分級分類的基礎上,派遣農村科技特派員團隊進行組團結對幫扶。新型駐鎮模式要求農村科技特派員團隊扎根基層一線,深入開展科技需求調研,探究限制當地農村發展的關鍵問題,積極開展技術指導、成果轉化等“三農”科技服務。
3.3.1 由對接村到對接鎮,服務單元擴大化。科技特派員駐鎮幫扶實現了服務范圍的擴大,幫扶對象、幫扶力量、幫扶資源也由行政村上升為鄉鎮。《方案》提出,省直和中直駐粵單位定點幫扶的121 個重點幫扶鎮,以及珠三角6 市對口幫扶的300 個重點幫扶鎮,由廣東省科學技術廳組織農村科技特派員團隊“一對一”結對幫扶;屬地市直屬單位組團幫扶的179個重點幫扶鎮和301 個鞏固提升鎮,由地級以上市和縣(市、區)級科技管理部門組織農村科技特派員團隊“一對一”結對幫扶。
3.3.2 由特派員對接到特派員團隊對接,幫扶人員多元化。廣東省各級科技管理部門按照分級分類幫扶任務,結合幫扶鎮的科技需求,組織遴選對接的農村科技特派員團隊。具體來說,其采取“政府機關+企業單位+科技特派員團隊”模式組團結對幫扶,實現了特派員對接到特派員團隊對接的服務團隊升級。新的對接模式有機整合了行政、社會、技術3 方面的幫扶資源,并根據前期調查需求匹配情況,遴選農村科技特派員團隊,真正做到了精準幫扶。
3.3.3 由特定技術幫扶到特定產業幫扶,產業幫扶實現全領域覆蓋。駐鎮模式下的幫扶任務更加全面,在原來駐村模式精準幫扶、精準脫貧的基礎上,強調既要持續鞏固前期精準扶貧的成果,又要加快推進鄉村振興。任務的升級需要相應幫扶模式的升級,因此,科技幫扶轉變為特定產業的全領域幫扶。在新的幫扶模式下,各級部門在派遣農村科技特派員隊伍前,必須深入開展科技需求調研,從鄉鎮突出問題出發,重點研究制約鄉鎮、農村發展的普遍性問題,為對接鄉鎮的產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撐。與之前的特定技術幫扶相比,產業全領域幫扶實現了覆蓋上游到下游的一體化幫扶,有助于加快當地產業轉型升級,精準解決制約鄉鎮、農村發展的難題,挖掘農村經濟新增長點,并有效鞏固脫貧攻堅成果。
廣東省科技特派員制度實行的駐鎮幫扶模式,是立足自身實際、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的一項重大創新舉措,有效鞏固了脫貧攻堅成果。實行駐鎮幫扶以來,廣東省的鄉村振興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華南農業大學的61 個團隊分別入選廣東省科學技術廳第一、第二批駐鎮幫鎮扶村農村科技特派員團隊。華南農業大學的特派員團隊按照“建站布網、產教融合、示范引領、輻射帶動”的原則,優化鄉村振興網絡。圍繞水稻、果、菜、茶、食用菌、南藥和清遠雞等多個產業,深入鄉村腹地,開展技術指導、技能培訓、成果轉化等“三農”科技服務,助力科技興農。
廣東省農業科學院動物衛生研究所專家組成的“一對一”結對幫扶農村科技特派員團隊到官渡鎮開展對接幫扶鎮的科技幫扶任務。科技特派員康樺華團隊提出了后續幫扶計劃與實施模式,擬在項目指導、成果轉化、信息平臺建設等科技服務方面提供更多支撐,滿足鄉鎮多元化科技幫扶需求。
廣東省科學院南繁種業研究所農村科技特派員團隊幫扶普寧市南溪鎮。該團隊針對南溪鎮初步擬定了近期和中長期的幫扶行動方案,包括建設特色作物種植基地、提升桃花農業生態園旅游品質、科普研學進稻田、鄉村人才培訓等內容,計劃將南溪鎮打造成普寧市的農業科技創新鎮、休閑觀光體驗鎮、科普研學鎮和城鎮化建設示范鎮,實現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的互相融合。該團隊為南溪鎮提供了全方位的服務,助力其破解了產業發展瓶頸。
駐鎮幫鎮扶村,廣東省農村科技特派員一直在行動。特派員用自己的力量為鄉村振興提供支撐服務,為農業發展注入科技元素,提升鄉村產業發展水平,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創新后的農村科技特派員制度實現了資源整合,組團幫扶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全產業全領域幫扶,為鄉村振興提供了更加堅實的幫扶力量。
廣東省通過建立三大管理模式、引導人才下沉、明確項目主導、完善激勵機制和樹立典型形象等方式,使農村科技特派員的足跡踏遍全省廣大農村地區的每一片土地,讓科技人才真正成為農村發展的好參謀,推動農業科技發展的主力軍,助力鄉村振興的好幫手。同時,成功培育了一批農業人才,攻克了許多技術難關,落地了一批科技成果,打造了一批特色產業,為農村經濟發展、農民增收致富、農村產業升級做出了重要貢獻。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背景下,廣東省大膽創新實踐,提出了農村科技特派員服務升級方案,以集體幫扶的方式服務鄉鎮,推動農村產業高質量發展,鞏固脫貧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