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董歡歡 策劃|王賽
“每天我基本上要在校園里轉兩圈,一個大圈,排查學校安全隱患;一個小圈,走進教學樓,看看學生們的課堂學習狀態。作為校長,我認為最需要巡視的地方就是教學樓,這也是我最喜歡去的地方。”
濰坊實驗中學坐落于濰坊峽山生態經濟開發區,是經濰坊市教育局批準成立的一所全日制寄宿制民辦完全中學。自2012年建校至今,濰坊實驗中學在校學生從2000余人逐年增長至8000余人。“建校十年,學校經歷了艱苦探索、穩定進步、跨越發展等階段,今年是我們學校第三個三年規劃的收官之年。接下來,學校將從品牌建設入手,以特色校本課程為依托,進入內涵發展階段。”濰坊實驗中學執行校長唐培森說。接過學校發展的接力棒,出任校長,對他來說不僅是個挑戰,也是進一步實現教育理想的難得機會。

“學校是誰的學校?我認為,學校是學生的,也是教師的,但不能說是校長的。學校應該始終以學生為中心,幫助學生實現生命成長,在這個過程中,校長不能搞‘一言堂’,不能想怎么樣就怎么樣。”
在出任濰坊實驗中學執行校長前,唐培森曾是一名有著豐富教學經驗的一線數學教師。30多年前,唐培森剛剛參加工作,20來歲的毛頭小伙兒,成了一群比他小不了幾歲的高中生的老師。授課之余,唐培森喜歡和學生們聊天,他性格活潑,能和孩子們聊到一塊兒去。看到教師們還能打一兩個菜,而有的學生吃飯都有困難,同樣出身農村的唐培森感同身受。“那時候我的工資也低,只能拿一點生活費資助一些學生。”有時候唐培森把學校發給自己的飯票偷偷分給學生,有時候他打完飯和學生一起吃。“慢慢地,我真正喜歡上了教師這份工作,還有了自己的教育理想。我希望農村孩子能夠接受更好的教育,走出農村,到大城市去讀書,在更高的平臺上發展,這是我的愿望。”
30多年過去,如今,唐培森教過的學生遍布全國各地,他也從一名中學教師成長為一校之長。讀書改變了學生們的命運,也改變了他們家庭的命運。看著自己的教育理想慢慢變成現實,唐培森在欣慰之余,也覺得自己的責任越來越重。
他進一步思考,怎樣提升學生們的生命高度,讓更多的學生擁有美好的未來?
俯瞰濰坊實驗中學,4座教學樓和1座實驗樓有序分布在學校中軸線的兩側,學校占地418畝,總投資達4.5億元,隨著學校三期工程的有序推進,硬件設施逐步落成,總面積近10000平方米的學生餐廳,可容納8000余名學生同時就餐;圖書館、閱覽室面積達2200平方米;學校設有4個探究室、6個學生微機室、8個通用技術教室;體育館設有游泳館、籃球館、排球館、健身房等,一年四季開放。此外,學校擁有藝術教室32個、報告廳4處、演藝中心1處,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活動場所。
硬件設施是學校進行正常教育教學的基礎條件,軟件建設則影響著學校的校風、教風和學風。“課堂是學生們學習的主陣地,在濰坊實驗中學的課堂上,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也是學習的主人。”唐培森認為,以往的灌輸式教育模式,剝奪了學生獨立思考、主動學習的機會,為此,濰坊實驗中學致力于打造“靈動課堂”,讓學生在課堂上動腦、動口、動手,主動參與學習過程。
唐培森表示,“靈動課堂”重視啟發式教學,以問題為學習導向。課堂上,四名學生組成一個學習小組,每個組員承擔不同的學習任務,通過自主學習、互相合作、與教師互動等方式,學思并行,以課堂主人翁的身份,主動把握課堂節奏,提高課堂效率。“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實現自我教育,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才是學生喜歡的課堂,才能說是思維發展型課堂。”唐培森說。
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課堂上教師要敢于放手,課堂外學校要勇于創新。“學生們提了很多好建議,比如怎么給學生過集體生日,怎么安排每周三下午的活動時間。有的孩子說,他們想把周三下午分為兩段時間,分別用來參加校本課程和社團活動,我們覺得學生挺有想法,很好,就按學生們說的去安排了。”唐培森介紹,為發揮學生的創造力,濰坊實驗中學每學期至少舉行一次學生代表大會,組織學生討論研究關乎他們切身利益的問題;借助值日班長制度,讓每名學生都有參與班級管理的機會,體驗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不同,學習和諧相處的智慧。
“做教師要懂學生,把一部分權力下放給學生,是信任也是尊重。”唐培森說。

濰坊實驗中學是山東二七一教育集團旗下的分校,秉承271教育理念,學校重點建設兩支隊伍(學生隊伍和教師隊伍)、七大課程領域、一個核心。其中,一個核心代表著每一個人的整體發展。
“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而271教育理念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一種整體育人價值觀,二者可以說是不謀而合的。怎樣才能讓每一個孩子實現整體發展?這需要學校為學生提供豐富的課程群。”唐培森認為,課程是一切與孩子生命成長有關的認知活動的總和,基于這樣的大課程觀,學校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都可以是課程。由此,學校架構七大課程領域,從語言與表達、數學與邏輯、藝術與審美、體育與健康、科學與技術、人文與社會、實踐與創新等方面入手,實現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的有機結合,扎實推進國家課程的實踐與創新。
校本課程豐富學生人生體驗。在濰坊實驗中學的校園里,民樂器、舞蹈、書法、素描、茶藝等專業校本課程,讓學生在藝術教育中逐夢;游泳、田徑、網球、足球、籃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等體育校本課程,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戲劇、電影鑒賞、文學、歷史等室內校本課程,培養學生人文情懷。
部分家長不理解實施校本課程的意義,認為這是在浪費時間,不如用這些時間學習課本知識。唐培森不這么認為,他極力反對這種“功利”的想法:“拿勞動課程來說,讓孩子干點活兒沒什么不好,只讓學生學習課本知識是遠遠不夠的。”
唐培森回想起自己上學的經歷。“我上學的時候沒有校本課程這個說法,上學就是拿著書和本子,老師講學生學,不經常考試也不熬夜,回家就是干農活兒。那個時候沒有勞動課程,我們的生活就是以勞動為主,回家干活兒,上學也要干活兒。班里承包了一塊地,那塊地夏天種玉米,秋天種小麥,春天我們就給小麥施肥,收完小麥,再套種玉米和大豆,什么時候套種我都知道。那時候同學們打打鬧鬧地干活兒,大家的關系非常好。”
在唐培森看來,人人都有夢想,支撐個人實現夢想的“金鑰匙”就藏在學校里。“這個金鑰匙是什么?是強大的自我管理能力、堅定的目標意識、積極向上的奮斗精神以及和人正常交往與合作的能力。不管是國家課程還是校本課程,對孩子的整體發展都有重大意義。”
有兩段話,給唐培森留下了深刻印象。“我也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就,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當你的工作在你心目中有意義,你就有成就感。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不剝奪你的生活,你就有尊嚴。成就感和尊嚴,給你快樂。”在《親愛的安德烈》這本書中,作者從母親角度寫出了自己對生命成長的體驗,也讓唐培森從教育者的角度產生了深深的共鳴。
學生就像花蕾,每一朵都需要知識的給養,但每一朵花的呵護要求都不一樣。校本課程給了學生自主選擇的機會,這是促進學生個性化成長的課程化探索。從“舌尖上的文化與健康——濰坊實驗中學食育課程研究與開發”到“‘校園里的銀杏樹’校本課程開發與研究”,濰坊實驗中學的校本課程探索可見一斑。近年來,全國生態文明教育特色學校、教育部新教育100示范校、全國青少年校園網球特色學校等稱號的獲得,也是濰坊實驗中學交出的一份答卷。
“二七一教育集團的教育信仰是沒有學不好的孩子,教育愿景是把271教育辦成學生懷念、教師幸福、社會信任的偉大教育,讓每個孩子的一生成為一個精彩的故事。‘精彩’不等同于成功,而是尊重每一個孩子的個性化發展,助力每一個孩子的整體發展,如果有學生懷念、感謝在中學階段的學習生活,我們的工作就是有意義的。”唐培森說。

從一名中學教師到備課組長、班主任,再到級部副主任、級部主任、副校長,最后成為濰坊實驗中學的執行校長,唐培森曾經也很焦慮:學生在學校里能不能安心學習、健康成長?學校是否高效有序運轉,能不能良性發展?這兩個問題盤桓在他的心中。逐漸地,唐培森明確了一個概念:學校是學生學習、教師教學的地方,而校長是為學生和教師提供幫助與服務的。
在271教育體系中,重點提到了“兩支隊伍建設”,即以教師專業素養提升為核心的教師學習共同體文化建設和以學生自主管理素養提升為核心的學生學習共同體文化建設。“我的目標就是在校園里創造一種萬物共生共榮、生命和諧成長的生態環境。”唐培森認為,健康的校園首先需要健康的教師隊伍,因此,濰坊實驗中學重點構建學習型、研究型、創新型教師隊伍。
一方面,學校給予教師生活上的關心與溫暖,定期為教師配發工裝、分發福利,讓教師更有幸福感;另一方面,二七一教育集團與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發展中心、課程教材研究所,簽訂共建“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基地”合作協議,在14位學科教育專家的大力指導和幫助下,濰坊實驗中學骨干教師聚焦大單元整體學習單元重構、學程創編與課堂實施,開展多次大規模課程研究活動,培養了一批主任教師和星級教師。
“我曾經是一名老師,我理解老師。很多老師跟我說,感謝學校給他創造了一個健康成長的環境,也有老師決定離開濰坊實驗中學,不管是因為工作調動還是其他原因,我都親自送他。”就像教師傾心幫助學生一樣,作為一校之長的唐培森,愛護著辛勤的園丁。
對待學生,唐培森充滿耐心。學生到校長室和他交流,他備上水果,談話結束,再送學生一本書作為禮物。微信上,畢業生向他求助,請教上大學應該注意哪些事情,唐培森就一條一條羅列好,發給學生。畢業典禮上,有的學生叫他“老唐”,有的學生叫他“唐爸爸”,唐培森說,這樣親切的稱呼,就是孩子們對他最大的回饋。“學校是讀書的地方,校長要讀書,老師要讀書,學生更要讀書。有的時候要給孩子們送禮物,我說除了書沒有更好的禮物,喜歡讀書的人,將來一定是個不得了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