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朱強
在遼寧省東部延綿的群山之中,藏著一個風景如畫的小縣——本溪滿族自治縣。每逢深秋時節,漫山紅楓隨風翻涌,金黃秋葉漫天飄零,讓這里成了絕美的賞楓勝地。
“八山一水一分田,這就是本溪,生我養我的故鄉。”趙喜春深情說道。這位來自本溪滿族自治縣第七中學的數學老師留著小平頭,眉宇之間透出一股和藹親切的氣息,一口幽默的家鄉話和風趣的上課風格深受孩子們的喜愛。
1995年的那個初秋,趙喜春回到本溪擔任鄉村教師,如今,山楓紅了27次,這個昔日朝氣蓬勃的青年也到了不惑之年,但他的根卻早已深深地扎在了這方故土的講臺。
“畢業那年,我去了全鎮排名倒數第一的小學任教,努力了一年后,排名上升到了倒數第二,可把校長樂壞了!”談及往事,趙喜春樂呵呵地打趣道。
1995年,趙喜春從本溪高等師范專科學校畢業,和另一名校友一起,被分配到田師付鎮魏堡小學。這是一所偏僻的山村學校,管理松散混亂,老師們無心教,學生們無心學,年年考試成績在全鎮墊底。
這怎么能行呢?兩個新來的年輕人立刻決定用自己的力量改變這樣的現狀。他們熱情洋溢地給孩子們上課,關心學生的日常生活,并潛心研究教學方法,一年后,學校的考試成績終于摘掉了墊底的帽子。
“當時我心里滿滿的成就感,那幸福勁兒就別提了。”趙喜春欣慰地說道,“也就是從那時起,我覺得教師是一份很有意義,也很幸福的職業。”
本溪縣境內礦產資源豐富,當地的居民多在礦上做工,無暇教育孩子,對孩子的學習也抱著一種無所謂的態度,受這種風氣影響,當地輟學在家的孩子連年增加。趙喜春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于是,每逢傍晚放學,或晴朗周末,村民們時常能看到這位鄉村先生騎著一輛舊自行車,在通往各個村落的山道上來回奔波。

趙喜春 本溪滿族自治縣第七中學教師
多年來,趙喜春利用課余時間走遍了田師付鎮曲曲折折、大大小小的山路,去輟學的孩子們家里一遍遍地家訪,勸說他們回到學校。“家訪能夠讓我親眼看一看孩子們的家庭情況。而且,家訪也更容易貼近孩子們的心靈,你到孩子家中去,他們會對你更親近,狀態也和平時在校不一樣。”
長期家訪下來,趙喜春發現,大多數孩子輟學在家,并非不愛學習,而是路途太遙遠。“很多山路陡峭多坡,一路泥濘。”趙喜春嘆息道,“有的學生放學到家,天都擦黑了。第二天還得凌晨四五點起床,才趕得上早課。”
2001年深秋的一個周末,趙喜春騎車花費一個多小時翻越董嶺去學生小鵬家進行家訪。寒暄了一陣后,小鵬的媽媽突然扭身出了門,不一會兒,小鵬也一溜煙跑沒影了,只留下趙喜春一個人納悶地坐在屋里。片刻后,趙喜春好奇地站起身來走到后院,只聽“嗖”的一聲,小鵬從一棵微微搖晃的大梨樹上躥下來,手里提著一小筐剛摘下來的鴨梨,眨著清澈的眼睛,靦腆地說:“老師吃水果。”
趙喜春心頭一暖,伸手接過小筐,鼻間又聞到一股炊煙的味道,進到后廚一看,小鵬的媽媽正坐在灶臺前,扇火添柴,熱火朝天地給他準備晚飯。“我當時心里既感動,又不知所措,我來家訪,只為了解孩子的情況,哪能留下吃飯呢?所以我趕緊起身告辭了。”
小鵬媽媽系著圍裙,手里握著一小把細柴匆匆追出門外:“趙老師!留下吃個飯吧!俺家這么遠,只怕你今后不會再來了!”
趙喜春在山道上停下腳步,他感覺心里好像被什么細小的東西刺了一下,片刻后,他回頭喊道:“我一定還會來!”
輟學的孩子們回到了課堂,趙喜春就得想法子把他們留住。“不少孩子都是起早貪黑來上學,太不容易了,我一定要盡自己最大的努力,讓他們愿意一直堅持到校聽課。”趙喜春說道。
數學這門課相較于其他課程而言,理論和概念比較多,很容易讓孩子們覺得枯燥難懂,趙喜春一心撲在教學研究上,花費了巨大的精力去不斷學習和鉆研,力求將抽象的數學課變成人人喜愛的課程。
“我一直覺得課堂當中有兩點很關鍵,首先當然是咱的課要講得好,講得有趣兒,孩子們才愛聽,愛學。其次,老師的個人魅力也很重要,很多孩子都是因為不喜歡某門課的老師,所以導致那門課學不好。我覺得反過來也一樣,孩子如果喜歡我這個老師,那說不準也就會喜歡上數學這門課。”
在趙喜春的課堂當中,時常會響起陣陣歡樂的笑聲。他將一個個知識點講得眉飛色舞、妙趣橫生,好像一場精彩的單口相聲。當有學生在課上玩手機,他也不發怒,而是悄悄走到學生背后,老神在在地圍觀。等到學生發現他,尷尬地抬起頭來,他便笑瞇瞇地說:“你瞧瞧,你這手機比老師用得還高級,要不送給老師吧?以后要是想它了,就記得多給它充點話費。”
全班孩子哈哈大笑,那個玩手機的孩子也羞紅了臉,再也不好意思在課上開小差了。
在趙喜春的眼里,沒有好學生和差學生的分別,所有的孩子都是平等的,對于那些有生理缺陷,學得較為吃力的孩子,他也盡自己最大的耐心去教育他們。
2002年,趙喜春的班上一下子來了3個“口吃”的學生。3個孩子因為自己的生理缺陷,時常會感到自卑。趙喜春就總是在課堂上鼓勵他們起來回答問題,并耐心地加以引導和表揚。等到這屆孩子畢業后,有一年同學聚會,趙喜春驚喜地發現,那3個口吃的孩子中,有2個竟然已經痊愈了。兩個小伙子走到趙喜春跟前,深深地鞠了一躬,感激地說道:“趙老師,謝謝您當年在課堂上的鼓勵和表揚,讓我們重新找回了信心,最后終于克服了自己的缺陷。”
事后,學生們給趙喜春編了一副打趣的對聯——“業余教數學,專業治口吃”。
趙喜春除了給孩子們營造輕松幽默的課堂氛圍外,在課余時間也喜歡和孩子們打成一片。“我和孩子們都是好朋友,很多孩子畢業十多年了,還時常跟我保持聯系。”
說到這兒,趙喜春想起教學生涯中最令他難忘的一個夜晚。
1999年,他剛來到本溪滿族自治縣第七中學教書,班上有兩個特別的學生:小亮和小剛。兩個孩子都很機靈,滿腦子的奇思妙想,但上課時總愛開小差,讓趙喜春“又愛又恨”。
這天課間,趙喜春把兩個孩子單獨叫到跟前,神秘兮兮地說道:“告訴你們,今天可是個特殊的日子,你們和老師做個約定,今天一整天,你們都認認真真地聽課,好不好?”
兩個孩子大惑不解地對視了一眼,遲疑地問道:“老師,今天是什么日子?”趙喜春神秘一笑,示意他們回到教室。
一天下來,其余任課老師們紛紛驚訝地向趙喜春反映:“今天這倆娃的課堂表現就像變了個人似的,趙老師,你用什么‘法寶’降服這倆‘小魔王’的?”
趙喜春老懷大慰,卻笑而不語。
當天晚上,他剛到家不久,正與妻子說話,忽然聽到敲門聲,開門一看,領頭的小亮和小剛站在門口,一起捧著一盒大蛋糕,十幾個孩子推推搡搡地圍在周圍,見到趙喜春,大家臉上都漾出了燦爛的笑容,齊聲喊著:“祝老師生日快樂!”
一瞬間,趙喜春愣住了,他的心里像燃起了一團溫暖的篝火。這兩個機靈的孩子猜出了他的生日,卻沒有聲張,而是偷偷地為他策劃了一場甜蜜的驚喜,如今,二十年過去了,趙喜春的腦海中依然能清晰地浮現出當時的畫面。
“那大概是我幾十年里過得最開心的一個生日了。”趙喜春動情地感慨道。
不覺間,趙喜春已經在教學崗位上走過了27個春夏秋冬,每逢畢業季,趙喜春都會將3年以來和孩子們相處的時光中,那些春游、運動會、公開課、拔河、除雪等點點滴滴的日常照片剪輯成視頻,刻錄成光盤,送給每一個孩子。
對他而言,那些和孩子們共同度過的時光,就是彼此之間最好的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