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艷玲 | 吉林省梅河口市青少年活動中心
教育家陶行知曾說:“校長是一個學校的靈魂,要想評論一個學校,先要評論他的校長。”梅河口市育秀小學校長姚麗華就是一位有“靈魂”的校長,她憑著敢闖敢干、勇于擔當的魄力,幫助多所學校優化辦學模式、激發辦學活力,形成了獨特的以校為本、以師為本、以生為本的“三為本”思想,先后獲得吉林省首批專家型校長、全國優秀教育工作者、全國創新型校長等榮譽。
學校管理要從密度、精度、高度著手,以校為本、因校施策。
密度是學校管理的基礎。具體到教學管理中,可由分管副校長管理教務處、教務處管理教研組、教研組管理學科教師,形成上下貫通的管理聯絡網,增加管理密度。
精度是學校管理的關鍵。教師評價要實行量化考核,通過制定《教師教學量化考核細則》《教師師德量化考核細則》《教師德育量化考核細則》,讓教師工作有章可循、有據可依,充分調動教師的積極性、創造性。
高度是學校管理的成效。2014年6月,52歲的姚麗華被任命為梅河口市第二實驗小學與解放街中心校“一體校”校長。她立足校情,打通兩所學校的“資源墻”和“管理墻”,鼓勵名師發揮輻射引領作用、統籌優化一體化管理,使解放街中心校從原來的薄弱校發展為梅河口市小學學額最大的學校,成為一體化辦學的成功典范。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打造精良的教師隊伍,要堅持以教師為中心,從教師的“引、育、用”著手。
“引”即引進,在辦學過程中不斷吸納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引進優質教育資源和優秀人才,助推學校內涵式、特色化、高質量發展,提升學校整體辦學實力。
“育”即培育,要傾心、傾情、傾力培養教師,根據教師個人能力、專業特長等量身定制成長方案,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
“用”即用人有道,姚麗華提出要“讓教師與學校一起發展,與學生共同成長”,通過實施“一二三”三步走的專業發展模式實現教師的梯隊發展。“一”即一種氛圍,通過完善考核機制、激勵機制和保障機制,從制度、環境、待遇上為教師營造良好的成長氛圍;“二”即師德和師能兩個重點,通過榜樣引領、輿論宣傳、制度建設等加強師德教育,通過行為引領、創設平臺、行動研究等強化師能,幫助教師樹立職業理想、涵養人格;“三”即構建教師成長平臺、教學水平展示平臺和改革創新科研平臺三個平臺,通過實施“青藍工程”,成立名師工作室,組織開展教學技能大賽、校內校際集體備課、共同體教研、送教下鄉、省市教研、課題研究等,為教師發展提供全方位支持。
“以生為本”重在突出學生的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習能力、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六大核心素養”。具體到教學實踐中,包括以下幾個方面:通過構建學習為先、實踐為基、反思為本的“生本課堂”,激發學生的學習內驅力;對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進行重組,形成國家課程校本化、地方課程系列化、學校課程特色化的多維立體課程體系,促進學生的深度學習;開設科技、人文、體育、藝術類社團,豐富學生的校園生活,為學生個性化發展提供平臺;開展研究性學習、校園體育藝術節、紅領巾愛心義賣、讀書講故事比賽等主題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情系教育,托起朝陽。校長作為學校發展的領路人,要時時葆進取之志、悟發展之道、踐科學之舉,以匠心致初心,以初心致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