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生周刊》記者 賈偉
在劉琳琳看來,作為青年一代的醫生,要沉下心來、俯下身子,多實踐、多積累。不僅要具備大量的理論知識,還要在臨床一線不斷磨煉。
“子宮是孕育新生命的搖籃,不僅關系女性身體健康,同時還影響生育能力,而宮腔鏡作為一種婦科內窺鏡,可以幫助醫生更為直觀、清楚地查看子宮內部情況,以便制定精準診療方案?!苯盏囊欢我曨l中,劉琳琳身穿白大褂,面帶微笑,正在向網友科普宮腔鏡檢查的知識。
劉琳琳,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復興醫院(以下簡稱,北京復興醫院)宮腔鏡診治中心副主任醫師,從醫至今,她始終工作在臨床一線,尤其在女性宮腔鏡和腹腔鏡手術治療、宮腔粘連、子宮內膜病變、子宮肌瘤、卵巢囊腫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近年來,她化身為“健康主播”,利用業余時間拍攝科普短視頻,向公眾傳播女性健康理念和保健知識。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復興醫院宮腔鏡診治中心副主任醫師劉琳琳
熱心、細心、貼心……這是眾多患者對劉琳琳的印象。診療中,她始終站在患者角度考慮問題,努力為患者提供溫暖而優質的醫療服務。她也因此獲得了患者的認可和信任,并成為她的粉絲。
劉琳琳的科普短視頻以女性婦科疾病的預防、治療和保健為主,如探秘宮腔鏡手術、子宮內膜薄如何調理、宮腔粘連的臨床癥狀有哪些、HPV(人乳頭瘤病毒)的傳播途徑是什么等。
此外,還有一些是網友普遍關心的優生優育宣傳知識。截至目前,劉琳琳共發布視頻200余條,個別單條視頻播放量達上千萬。
談及拍視頻的初衷,劉琳琳說:“宮腔鏡是一種新型微創性婦科診療技術,很多女性對此不了解,因此我希望通過拍攝視頻、直播連麥、留言互動的方式,把醫學知識轉化成通俗易懂的語言分享給大家,幫助大家看病少走彎路,學會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愛護自己的身體?!?/p>
事實上,北京復興醫院宮腔鏡診治中心作為我國宮腔鏡技術的重要發源地,上個世紀90年代初,在夏恩蘭教授的努力下,成功實施了我國首例宮腔鏡子宮內膜切除術,為宮腔類疾病的診療打開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門。
“以前,醫生檢查子宮腔主要靠刮勺,完全看不到子宮內部的情況,全憑醫生的感覺和經驗?!眲⒘樟战榻B,宮腔鏡手術的出現,不僅改變了傳統的開放式手術方式,避免了開腹或子宮切除,同時還大大降低了手術創傷風險,為女性保留了子宮的完整性,以及生育功能。
基于此,夏恩蘭教授也被稱為我國宮腔鏡診治醫學的奠基人與開拓者。
如今,歷經30余年發展,該中心已發展成為集臨床、科研和教學于一體的重點科室,吸引來自全國各地的女性患者前來就醫問診,“人多的時候,住院登記單都能擺一尺厚?!毕亩魈m教授回憶說。
為了幫助更多的女性患者擺脫疾病困擾,在夏恩蘭教授的帶領下,該中心開始有針對性地推廣宮腔鏡技術。
她認為:“宮腔鏡在臨床的應用,不只是讓我們看到了宮腔內的病變,還有婦產科的未來?!?/p>
針對于此,一方面,夏恩蘭教授總結梳理自己多年臨床經驗,先后多次撰寫論文刊發在醫學期刊。由她編寫的我國首部婦科內鏡學著作—《婦科內鏡學(第一版)》于2000年出版發行,為我國宮腔鏡醫學發展邁出關鍵步伐。
另一方面,不斷推動醫療技術水平的同質化發展。從1992年開始,定期舉辦宮腹腔鏡技術培訓班。截至目前,培訓班已成功舉辦84期,學員累計5000多人。此外,培養進修醫生3000多人,其中包括多名國外醫生。
為加強國際交流,中心還每年舉辦一次北京·國際宮腹腔鏡及婦科微創手術學術研討會,不斷增強醫學領域的國際合作交流。截至目前,已成功舉辦30屆。
不僅于此,夏恩蘭教授還注重人才的培養,特別是年輕的醫生,她總是“手把手”地教學、“面對面”地指導,盡可能地為其提供學習和實踐的機會。對于她來說,最欣慰的就是看著年輕醫生成長起來,能夠獨當一面。
劉琳琳便是其中一員。2011年她從首都醫科大學碩士研究生畢業后一直在北京復興醫院宮腔鏡診治中心工作至今。
說起劉琳琳的從醫之路,這與她的一位親戚有關。因患有不孕不育癥,這位親戚輾轉多年求醫未果而陷入絕望,這也讓她從小就在心里埋下了一粒學醫的種子,長大立志攻克難題。
多年來,得益于夏恩蘭教授言傳身教,劉琳琳認真學習、刻苦鉆研,累計完成上萬例宮腔鏡檢查,開展各類宮腔鏡和腹腔鏡手術千余例。
此外,劉琳琳還參與編譯《早孕并發癥》等論著,參與完成4項國家級和省部級關于宮腔粘連診治的課題。在SCI收錄期刊和國家核心期刊發表多篇關于宮腹腔鏡診治宮腔粘連、子宮內膜病變、剖宮產憩室、子宮畸形等方面的專業文章。
在劉琳琳看來,作為青年一代的醫生,要沉下心來、俯下身子,多實踐、多積累。不僅要具備大量的理論知識,還要在臨床一線不斷磨煉。要理論結合實踐,才能成長為一名合格的醫生。
正如夏恩蘭教授所言:“求真務實、潛心鉆研、執著追求、永不言敗。所有付出都會有回報,量變積累到一定程度必將發生質變?!?/p>
值得一提的是,9月26日,劉琳琳響應號召,作為北京市第六批東西部協作內蒙古掛職干部團隊成員奔赴內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醫院開展健康幫扶工作。
“如何接續奮斗,更好地發揮‘傳幫帶’作用,為當地打造一支帶不走的醫療隊伍?!边@是劉琳琳經常思考的問題。
接下來,劉琳琳希望通過門診帶教、技術培訓、手術示范等方式,把宮腔鏡和腹腔鏡的微創技術理論、臨床要求、操作規范、手術技巧傳授給當地醫生,全力幫助當地提高宮腔鏡和腹腔鏡診療能力及手術水平,讓當地群眾能夠就近享受高質量的醫療服務。
劉琳琳說,這是責任,更是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