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美仁,郭 翔,陳慧敏,陳秘密,康永清
(1.湖南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湖南 株洲 412012;2.株洲市中心醫院田心院區,湖南 株洲 412001)
失眠,亦稱“不寐”“不得臥”,常見入睡困難,或睡眠不深,或睡眠時間不足,嚴重者徹夜不眠。據流行病學調查,我國失眠的發病率高達10%~13%,多見于成年人。長期失眠可出現精力不足,記憶力下降,也可引起焦慮和神經衰弱,嚴重者可出現認知功能障礙,抵抗力下降,誘發內分泌紊亂等疾病。目前臨床上根據患者的不同情況一般采用中、西藥物治療,心理疏導[1]等。中醫適宜技術在失眠的調理中,一直占據較為重要的地位,能否把中醫適宜技術中的扶陽罐溫推溫灸技術引入失眠治療,減輕患者因失眠帶來的各種苦惱,課題組一直非常關注。本臨床觀察選用扶陽罐溫推溫灸技術治療常見的失眠脾胃不和證,并與灸法、針刺兩種療法作橫向比較,現報告如下。
1.1 診斷標準
1.1.1 中醫診斷標準 參照文獻[2]中不寐脾胃不和證擬定。主癥:經常不能獲得正常睡眠,甚則徹夜不眠;次癥:脘悶噯氣,吞酸,心煩口苦;舌脈:舌淡紅,苔厚膩,脈滑數。符合主癥及舌脈,并符合次癥2項者,即可診斷。
1.1.2 西醫診斷標準 參照文獻[3]中相關標準擬定。
1.2 納入標準 符合失眠脾胃不和證的診斷標準;年齡18~65歲;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PSQI)>7分[4];睡眠紊亂至少每周3次,并持續1個月以上;生命體征平穩,神志清楚,無溝通和認知障礙,配合良好;愿意參與本臨床治療觀察;依從性好,可以配合相關治療并簽署知情同意書的患者。
1.3 排除標準 不符合納入標準;患有嚴重臟腑和造血系統等疾病;患有嚴重精神疾病[5];生命體征不平穩;有酗酒和藥物依賴者;妊娠期及哺乳期婦女。
1.4 剔除標準 試驗過程中主動要求退出者;依從性差,對療效評價有影響者;試驗期間因服藥,影響療效評定者;發生嚴重不良情況,不宜繼續接受試驗者。
1.5 研究對象117例患者為2019年12月至2021年10月在湖南省株洲市中心醫院田心院區康復醫學科及株洲市人民中路219號賀氏艾灸館就診并診斷為失眠脾胃不和證的患者,經學校倫理委員會審核同意,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扶陽罐溫推溫灸組(A組)、灸法組(B組)、針刺組(C組),每組分別為40例、39例和38例。
1.6 治療方法
1.6.1 扶陽罐溫推溫灸組 (1)操作前常規準備,受術者取仰臥位,先行按摩手法開天門,分陰陽,運太陽,掌揉按顳側、頸部經絡。(2)頭部:溫推頭部顳側;從太陽穴開始,沿膽經方向溫推至乳突處和風池穴,同時予以溫灸,重點點按安眠及風池穴;溫灸百會、四神聰、太陽穴,每穴累計2 min。(3)腹部:溫推神闕,持扶陽罐緊貼腹部,以神闕穴為圓心慢慢往外繞圈擴大,順時針推揉腹部,再由大到小順時針繞圈返回,最后回到神闕穴為1遍,共9遍。溫推任脈,從中脘至關元推9次,注意繞開神闕穴,力度要輕柔。溫推脾胃經,用直線溫推兩側的脾經、胃經各9次,溫推區域注意勿碰到肋弓和髂棘。溫推帶脈,橫推腹部帶脈,一來一回為1遍,共9遍。溫灸中脘、神闕、關元、天樞,每穴累計2 min。(4)操作完成后,適當飲溫開水。扶陽罐操作1次/d,10次為1個療程,療程間休息2~3 d,共治療5個療程。
1.6.2 灸法組 取穴足三里、內關、公孫、太白[6]。患者取仰臥位,將艾條一端點燃,依次灸內關、足三里、公孫、太白穴,每穴灸15~20 min,以患者感覺穴位處透熱但不燒傷為度。1次/d,10次為1個療程,療程間休息2~3 d,共觀察5個療程。
1.6.3 針刺組 取穴百會、安眠、照海、申脈、足三里、頭維、風池[6]。申脈、百會、照海采用0.25 mm×25 mm毫針慢速捻轉進針,刺入13~20 mm,留針30 min,其余穴位常規針刺,留針15~20 min。治療1次/d,10次為1個療程,療程間休息2~3 d,共觀察5個療程。
1.7 觀察指標 于治療前、治療3個療程后、治療5個療程后,對患者進行中醫證候評分和PSQI量表評定。(1)PSQI量表評分[7-8]含入睡時間、睡熟時間、睡眠質量、日常功能4項因子。(2)中醫證候評分[9],針對主次癥、舌脈評分。
1.8 療效標準 參照PSQI療效指數及參考文獻[10]綜合評定。PSQI療效指數=[(治療前PSQI總分-治療后PSQI總分)/治療前PSQI總分]×100%。臨床痊愈:療效指數≥95%;顯效:療效指數≥70%,且<95%;有效:療效指數≥30%,且<70%;無效:療效指數<30%。
1.9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滿足方差齊性符合正態分布時,3組間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兩兩比較采用LSD-t檢驗,方差不齊時采用秩和檢驗,組內比較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基線資料3組患者基線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3組患者基線資料比較
2.2 3組患者治療前后PSQI量表評分比較3組患者治療前PSQI量表入睡時間、睡熟時間、睡眠質量、日常功能4項因子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87),具有可比性。治療3、5個療程后,3組患者PSQI評分均較治療前降低(P<0.01);治療3個療程后,A、B兩組患者PSQI評分均低于C組(P<0.01);治療5個療程后,A組患者PSQI評分低于B、C兩組(P<0.01),B、C兩組患者PSQI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3組患者治療前后PSQI量表評分比較 (±s,分)

表2 3組患者治療前后PSQI量表評分比較 (±s,分)
注:與治療前比較,aP<0.01;與B組同時期比較,bP<0.01;與C組同時期比較,cP<0.01
PSQI量表4項因子評分入睡時間 睡熟時間 睡眠質量 日常功能A組 治療前 40 3.47±1.01 3.47±0.89 3.34±0.78 3.56±0.75 17.84±3.17 3個療程后40 2.38±0.98a 2.26±0.87a c 2.31±0.67a c 2.37±0.61a c 11.08±2.07a c 5個療程后40 2.08±0.42a 1.23±0.67a c 1.42±0.59a 1.05±0.60a 8.47±1.07abc B組 治療前 39 3.32±0.97 3.68±0.88 3.51±0.90 3.68±0.86 16.80±2.74 3個療程后39 2.49±0.81a 2.32±0.72a c 2.29±0.67a c 2.36±0.28a c 11.01±1.68a c 5個療程后39 2.24±0.87a 2.08±0.74a 2.18±0.85a 2.20±0.91a 11.58±1.98a C組 治療前 38 3.54±0.99 3.75±0.88 3.65±0.85 3.75±0.47 17.62±2.41 3個療程后38 2.64±0.78a 2.84±0.62a 2.89±0.69a 2.99±0.63a 15.70±2.15a 5個療程后38 2.54±0.57a b 2.16±0.58a 2.46±0.65a b 2.36±0.74a b 12.67±2.51a組別 時間 例數 PSQI總分
2.3 3組患者治療前后中醫證候評分比較3組患者治療前中醫證候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79),具有可比性。治療3、5個療程后,3組患者中醫證候評分均較治療前降低(P<0.01)。治療3個療程后,A、B兩組患者中醫證候評分均低于C組(P<0.01),且A、B兩組患者間中醫證候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5個療程后,A組患者中醫證候評分低于B、C兩組(P<0.01),且B、C兩組患者間中醫證候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3 3組患者治療前后中醫證候評分比較 (±s,分)

表3 3組患者治療前后中醫證候評分比較 (±s,分)
注:與治療前比較,aP<0.01;與B組同時期比較,bP<0.01;與C組同時期比較,cP<0.01
組別 例數 治療前 3個療程后 5個療程后A組 40 13.56±0.89 9.57±2.19a c 6.75±1.83a b c B組 39 14.47±1.04 10.76±1.78a c 8.89±1.28a C組 38 13.81±0.98 11.53±1.78a 9.09±1.36a
2.4 3組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后,A組總有效率為92.50%(37/40),B組為82.05%(32/39),C組為78.95%(30/38),A組總有效率優于B、C兩組(P<0.05)。(見表4)

表4 3組臨床療效比較(例)
失眠是由多種因素導致的常見睡眠障礙。失眠超過一個月,稱為長期性失眠,長期失眠可以持續數年至數十年之久。嚴重影響生活質量和工作效率。本病病位主要在心,心主藏神,神不入心,心神不寧[11-12],則難以入睡,與肝、膽、脾、胃、腎密切相關。
《素問·逆調論篇》記載:“胃不和,則臥不安”。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化源充足,心神得養,夜寐得安。脾胃失和,氣血化生受阻,心失所養,心神不安[13-14],則不寐[15]。脾胃與心經脈相連、功能相濟、升降相宜。脾胃同居中焦,互為表里,為氣機升降之樞[16-17]。脾胃受損,則易導致脾胃不和,痰濕內生,食滯內擾,心神失養或心火亢盛,均致寐寢不安[18-19]。
扶陽罐溫推溫灸技術集推拿、溫灸、刮痧、熱療等多種功效為一體。溫推類似推拿手法的直推法,直推腹部任脈、胃經和脾經,再推帶脈,縱橫交錯依次推治,具有調理脾胃、理氣和胃、益氣養血[20-21]、安神利眠的功效。溫灸頭部穴位,能夠疏理頭目,鎮靜安神;溫灸腹部穴位,能溫脾暖胃,撫胃安神。脾胃不和失運,營衛失和,胃乃衛之根,脾乃營之源[22]。衛氣晝行于陽則寤,夜行于陰而寐。《靈樞·大惑論》云:“衛氣不得入于肝,常留于陽……不得入于陰則陰氣虛,故目不瞑矣。”衛不入陰原因有三:一者衛強營弱,營陰無以固約衛氣,使之虛浮;二者脾胃升降失常[23],衛氣入營受阻;三者脾胃虛弱,無力推動衛氣至營陰[24-25]。
扶陽罐溫推溫灸技術治療失眠脾胃不和證療效肯定,可增加熟睡時間,有效改善入睡困難和提高生活質量,其臨床療效確切。扶陽罐溫推溫灸技術通過溫推經脈、溫灸穴位,具有操作方便、患者樂于接受、療效迅速和安全可靠等優點,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