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珊珊
摘要:大數據引領人們生活、工作與學習的重大變革。會計作為傳統行業,其職能是通過對企業信息數據的擷取、加工、分析、整理,從而為管理層等提供重要信息以進行戰略決策。文章通過對大數據時代背景論述,傳統會計職能的分析,指出傳統會計職能通常是事后反映和監督,具有嚴重的滯后性,一定程度上導致從業人員眼界過窄,無法及時提供相關的經濟數據信息以進行有效的決策,也就不能夠發揮為企業管理層提供及時全面的決策支撐和管理作用。大數據時代,隨著企業發展戰略的轉變,信息技術的發展及對會計信息需求的變化,對會計職能提出了新要求。會計的預測職能加強、經營決策職能強化、內部控制職能拓展,促使會計管理向事前預測轉移,管理職能向更深層次的業務模塊拓展,會計的經營決策職能加強,傳統財務管理領域和范圍拓展,業財深度融合、多部門數據共享、實時財務報告出具成為可能。
關鍵詞:大數據;會計職能;預測職能;決策職能;內部控制
一、緒論
(一)研究背景
“大數據”概念最早是由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和肯尼斯·庫克耶在編寫《大數據時代》中提出,指不用隨機分析法(抽樣調查)的捷徑,而是采用所有數據進行分析處理。隨著計算機網絡技術的發展,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數據信息傾向于爆炸式增長。云計算、大數據等新型的信息集成分析技術以不可逆轉之勢出現在人們面前,成為各界人士關注的焦點,數據的最終價值和應用核心是通過不同的方式將數據分析得到的結果展示在用戶面前,幫助企業或管理層進行商業決策。大數據蘊含的信息體量之大,所具數據種類之多,處理速度之快,結果精準度之高在改變我們理解世界的方式之外,引領著生產、生活與學習的大變革,也以其優勢特點重構現代商業模式,推動著商業、思維和管理的大革命,企業的管理運作、業務流程和決策逐步從“業務驅動”轉變為“數據驅動”。
(二)研究意義
會計作為傳統的行業,其職能是通過對企業信息數據的擷取、加工、分析、整理為管理層等提供重要信息以進行戰略決策方面,伴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大數據、移動互聯網等新興技術得到了廣泛使用和快速發展。面臨激烈的市場競爭,企業需要具備靈活的反應能力,需要不斷提升內部管理效率,深度挖掘內部潛力,進行全面質量管理。對會計職能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改變了會計傳統的工作流程。會計信息化的大數據時代,由于許多新興數據媒介的介入,會計工作面臨著大量的結構化與非結構化的信息、企業內部信息以及外部行業發展、國家政策、同行業競爭者公開披露的會計數據,導致會計信息數量龐大、數據來源更加多元化,企業所面對的數據范圍越來越寬、數據之間的因果關系鏈越來越完整,基于此數據處理的速度、效率成為會計職能轉變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會計逐步發展為管理化,在此背景下對會計職能變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和前瞻性意義。
二、傳統會計職能分析
我國傳統會計職能主要是會計人員在會計準則、會計制度及其他法律法規的制約下,嚴格執行相關標準,采用一般的數學方法對企業過去發生的經濟活動進行核算和監督,準確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資金變動,并向企業外部各利益相關者如股東、潛在投資者、債權人、稅務機關等提供精確的信息。
(一)核算職能
核算職能主要是指會計人員依照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基于客觀性、相關性、及時性、明晰性、謹慎性、實質重于形式性等原則,采用歷史成本、重置成本、公允價值、現值等計量模式和屬性,對已經發生的經濟業務活動及時準確地進行反映,對特定主體的經濟活動進行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為經濟管理搜集、處理、存儲和輸送各種會計信息的過程。
(二)監督職能
監督職能主要是指通過調節、指導、控制等方式,對客觀經濟活動的真實性、合法性、有效性進行考核與評價,并采取措施施加一定的影響,以實現預期的目標企業所發生的經濟活動進行管控,以確保其嚴格按照法規和計劃進行。會計監督貫穿于會計工作的全過程,包括事前監督、事中監督、事后監督。
以上可知,會計人員從事的是微觀學科的實踐,傳統的會計核算和監督僅反映可量化的經濟因素,且主要是對經濟活動的事后反映和管理,具有嚴重的滯后性。導致從業人員眼界過窄,只關注賬表這些信息,無法及時提供相關的經濟數據信息以進行有效的決策,也就不能夠發揮為企業管理層提供及時全面的決策支撐和管理作用。
三、大數據背景下會計職能轉變的必然性
除了會計報表本身反映的信息外,企業經營面臨著籌融資的壓力,資本市場的壓力,如何提高資產的使用效率等方面的問題。因此傳統會計充當賬房先生角色,仰天長笑讀報表,沖天一怒為利潤,為利潤調來調去的會計職能不再適應企業快速發展的需求,也不契合互聯網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時代背景,更不能夠及時對大數據進行精確的篩選和分類處理,及時出具精準的財務分析以供管理決策。會計人員不應該僅僅是算賬、報稅、編表,而應該從“借貸”和“賬表”中走出來,關注企業的資產效率和經營風險,以數據支撐企業的戰略發展,也就是要從服務外部回到服務內部。會計職能轉變是時代發展的需要,同時也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
(一)大數據時代對傳統會計職能的影響
1. 對核算職能影響
隨著互聯網信息技術的發展,會計人員獲取財務信息的途徑更加便捷,信息處理更為及時,處理效率得以大幅度提升,使得經濟業務活動確認的及時性有效加強。傳統會計成本的核算多以歷史成本計量,市場有序參與的公允價值信息獲取較為困難。而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市場信息的公開化、明晰化,信息技術分析的有效集成,提升了公允價值的可得性、可靠性和公信度。信息技術的發展使得傳統手工賬目逐漸退出歷史舞臺,會計信息記錄更為及時、更為智能,信息傳遞速度大幅提升,也使得經濟業務活動轉變為會計報告的時間大大縮短。管理者進行決策需要的會計信息隨時可獲取,為會計人員參與管理工作提供可能。
2. 對監督職能影響
傳統市場信息獲取較為困難,業務活動各環節較為分散,經濟業務的真實性、財務收支的合法性、公共財產的完整性較難識別,會計深入業務活動前沿,為業務發展提供有效信息較為困難,導致監督職能大多通過事后財務報告反映信息予以滯后調整。大數據時代,經濟業務活動相關的市場信息更為公開化、明晰化,采購、研發、生產、銷售各個環節有機結合形成鏈條統一體,使得會計人員實現經濟業務監督的真實性更為便利。信息傳遞的有效及時,使得會計信息不再拘泥于事后的監督,而是可以擴展到業務一線,通過掌握的市場、行業相關信息進行事前預測;會計人員根據業務活動的進展,進行有效的商機分析與戰略謀劃,及時預警分析,進行風險控制,使事前、事中監督職能成為可能。
(二)新會計環境對會計職能轉變的要求
1. 企業戰略發展的必然需求
傳統會計職能下,會計人員的主要精力集中在對外提供財務信息、對經營活動結果進行反映以及在過程中實施會計控制管理。在市場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企業會計職能不僅僅是全面系統核算企業經濟業務及資金使用情況,還需要會計通過對傳統信息數據的整理和分析,給企業未來的發展提供有效的方向,從而更好地預測企業未來的發展,以此來給予科學合理的規劃和評估,并制定出相應的風險評估報告。即會計人員需要從核算、報表、資金等領域轉向商業洞察、經營預測、風險控制、戰略支持等高價值領域。傳統的財務會計只針對企業微觀層面的資金進行核算和整理,從企業未來發展的角度看,已經難以滿足大數據背景下企業高速發展的需求。財務會計向管理會計轉型,會計職能轉變儼然成為了企業戰略發展的重要需求。
2. 信息技術發展的必然結果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信息技術已經全面應用到企業工作和管理當中,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企業的工作效率和管理效率。信息技術已經成為大多數企業管理中重要的一部分,財務信息化成為企業財務的技術主流。從簡單地用計算機替代人工處理發展至企業內部信息的深度集成以及財務信息的自動化產出,財務信息技術的內涵已經發生了深刻的改變。以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為代表的新技術對現有的財務信息化模式產生深遠影響。信息技術的發展推動著社會進步也推動著財稅管理的升級。信息技術的進步推動業務數據和財務數據實現互聯互通,使會計逐漸標準化、集成化,使會計數據處理方式多樣化,推動業務與財務深度融合,推動企業整體價值角度的財務管理發展。基于此,會計不能僅僅是傳統的簡單的賬務數據的處理,還需要將財務思維融合到前端業務的開展當中,由外部使用者視角的“內向型”財務轉變為企業內部運營治理層面的“外向型”財務,注重財務與業務活動的一體化,以實現在業務發生時,就能夠充分考慮財務入賬需求,同時通過技術手段保證業務和財務數據的一致性。
3. 會計信息需求轉變的需要
當測量事物的能力受限制時,人們關注的往往是獲取最精確的結果,然而在大數據時代,面對紛繁多樣,優劣摻雜的海量數據,絕對的精準不再是人們追求的主要目標,更多的是追求數據的及時性和使用效率。社會的發展,面對的信息數量提升對會計信息的需求也發生了轉變。
傳統數據管理中,管理類型及管理渠道較為單一化,數據類型以結構型為主,數據管理的工作量較大,工作效率不高。大數據時代的到來,改變了數據管理方式,使得數據類型及管理渠道更具多元化,展現出了大數據的非結構性特點,讓數據逐漸增加和擴大,數據量也變得更加龐大。而傳統的財務會計處理數據的能力相對薄弱,在數據量不斷增大的情況下已經難以滿足企業對會計提供精準數據以供管理決策的要求。從數據處理的能力上來看,傳統會計難以實現財務信息數據的精確篩選和分類處理;從處理結果上看,傳統財務會計難以通過精確的數據分析來制定出相應的企業管理戰略方案。但凡數據出錯,便會對企業決策者的決策產生影響和偏差,從而影響企業持續健康發展。大數據時代會計信息需求的轉變,對決策職能強化的需求,也是會計職能轉變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會計職能的新變化
大數據背景下,傳統會計職能弊端日益凸顯,無法有效滿足企業快速發展的戰略需要,信息滯后反映嚴重影響企業的決策效率,獲取信息的范圍擴大,渠道的多元化,信息處理的高效化使會計職能逐漸向管理方向發展,新變化具體有以下幾點。
(一)預測職能加強
傳統會計對信息掌握較為有限,使得數據預測可參考性不強。大數據、云計算使得財務人員獲取信息范圍擴大,渠道多樣化,在獲取相關財務信息的同時,還獲取各種非財務信息,會計人員需要探尋如何利用大數據資源為企業的生產經營提供重要的信息預測或風險防范,確保績效和實現價值的持續增長。信息的實時采集,使得財務人員能夠有機會在企業中發揮更具戰略性和前瞻性的作用。財務人員可以通過各種技術搜集相關業務數據,以及時預測消費者的偏好、產品的競爭周期等關鍵信息,從數據分析和挖掘過程中向企業管理者提出預測性的重要趨勢,提升產品和服務的預測能力,使會計的預測職能得以有效加強。
大數據背景下,企業管理決策對財務數據準備性的追求和對抽樣分析的依賴,被動態、實時全部的數據分析所替代,實時訂單成本核算成為可能。通過大數據技術的應用,可以有效對競爭者進行分析,對客戶的消費能力和偏好信息進行深度挖掘,便于及時掌握客戶的消費心理和趨勢,了解消費偏好,準確鎖定消費人群,有針對性地進行產品宣傳,為客戶提供個性化服務的同時,及時掌握產品的銷售、成本數據,便于有計劃地生產產品,并根據實時數據更加迅速準確地對經營過程中要素變化進行調整分析,減少產品成本中不合理的支出,減少庫存積壓和資金占用,降低產品生產成本,提高資金使用效率,降低企業經營風險。
(二)決策職能強化
經營決策關乎企業未來發展方向,根據掌握信息及時調整經營決策,是企業健康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尤其是涉及大型投融資項目,金額大、成本高,一旦出現決策失誤,將給企業發展帶來沉重打擊。要想在瞬息萬變的市場經濟浪潮中分享改革紅利,就要求企業利用盡可能多的數據進行財務分析,并向研發、生產、銷售等多個領域延伸,實現業務數據與財務數據的高度融合,深入分析各活動因素之間的關系,防止企業生產經營計劃的不可理,資金的盲目投入,以此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會計的決策職能得以強化。
大數據時代背景下,會計人員獲取信息的范圍和準確性大大提升。智能化的數據收集手段,科學化的數據分析技術,使得財務人員能夠從相關信息中挖掘出有價值的信息,并進行科學有效的量化分析。會計決策職能的強化,能夠幫助管理者了解市場環境、供應商、經銷商及同行業競爭對手狀況,明確企業自身定位和未來發展方向。對于管理者制定嚴密的運營發展計劃,細化產品和服務分類,找準市場位置,規劃企業運營數據,做出合理有效的決策,并進行正確的戰略調整,提升決策效率,提高企業運營質量,使企業能夠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不斷擴大市場銷售份額,提升綜合競爭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三)內部控制職能拓展
傳統會計多是對企業的經營管理數據進行事后反映,得出精準數據加以分析,數據分析報告編制的過程較為漫長,年度財務分析報告至少需要三四個月時間才能完成。因此管理者只能是根據事后數據分析報告信息的反饋總結企業運營過程中的問題,制定相關政策,完善相關方案,無法進行快速戰略調整,迅速響應市場的變化。大數據時代,人們對會計信息的需求不再依賴于清晰和精確,而是能夠容忍模糊和不確定性,更強調數據的及時性和有效性,完整性和混雜性,出具實時財務報告并有效地進行事前、事中控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大數據技術使得將財務、研發、銷售、生產等各個部門的信息數據緊密結合在一起,建立數據共享中心,出具實時報告成為可能。
大數據時代,信息處理技術快速發展,企業通過建立數據集成的中心數據庫,運用標準化、規范化的流程處理同質性的業務數據,實現企業的資金流、信息流集成共享,財務管理向銷售、研發等多個領域延伸和滲透,使得財務數據不再是單獨的財務信息,而是市場、銷售、生產等各方面的信息。會計人員可以通過深度的業財融合,綜合事前、事中、事后控制的環節進行財務數據分析,及早發現異常情況,以便管理者提前采取有效措施,減少企業運營管理的風險。大數據時代拓展了傳統財務管理的領域和范圍,使得財務不僅可以獲取自身數據,還能夠進行行業背景分析、產品價值分析、競爭能力分析,對相關業務進行多視角的管理,實現會計信息的及時性、完整性,內部控制職能得以有效拓展。
參考文獻:
[1]趙妍蕾.大數據背景下財務會計向管理會計轉型探析[J].現代營銷(信版),2019(11):64.
[2]紀琳娜,韓圓圓.淺談大數據下會計工作問題及對策[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9(20):51-52.
[3]尚君鳳,王冰.“大智移云”背景下的會計創新探析[J].財會月刊,2019(19):64-70.
[4]茹國藤.“互聯網+”大數據環境下會計理論創新與實踐[J].中國市場,2019(28):192+194.
[5]高瑞陽.大數據時代下財務會計向管理會計轉型的對策研究[J].中外企業家,2019(35):39.
[6]李典諭.大數據時代企業管理會計發展挑戰與解決對策[J].財會學習,2019 (34):105-106.
(作者單位:鄭州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