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寧
(哈爾濱音樂學院 黑龍江 哈爾濱 150028)
音樂家貝多芬所創作的鋼琴奏鳴曲具備藝術風格獨特、形式多樣等基本特征,是體現美學建構原則的高質量音樂作品,創作者貝多芬正確地使用了西方音樂藝術中常見的藝術表現手法,正確搭配了來自不同領域的音樂文化元素,表達了帶有深刻社會意義、蘊含個性化文化理念的思想性內容,將自身的藝術理念與文化價值觀灌注于鋼琴奏鳴曲的結構與旋律之中,表達了自身對十九世紀社會發展方向的清晰認識。貝多芬習慣于在較為寬廣的音域上創作鋼琴奏鳴曲,能夠突出鋼琴樂聲的戲劇性與多元性,強化了奏鳴曲中不同階段鋼琴琴音高低的力度對比效果,完善了奏鳴曲曲式的內部結構,逐步增強了音樂作品中不同段落基本內容之間的矛盾沖突,賦予了音樂作品以全新的發展動力。
作為音樂家的貝多芬出生于德國波恩,受到了來自十八世紀末期啟蒙主義社會思潮的影響,在自身的鋼琴藝術作品中傾注了個人對人生的認識與富有朝氣的人文主義理念。貝多芬是維也納古典主義藝術流派的代表人物,其創作的32 首富有藝術價值的鋼琴奏鳴曲受到了同時代人的關注與后世藝術研究者的重視,對近代以來西方鋼琴音樂藝術產生了較大的影響。貝多芬所創作的鋼琴奏鳴曲引領了新時代鋼琴音樂藝術的發展方向,推動了當時歐洲流行的古典主義音樂風格逐步向十九世紀的浪漫主義過渡。音樂家貝多芬向往和諧、自由的生活環境,持有較為先進的人本主義藝術理念與啟蒙思想,在自身的鋼琴奏鳴曲中融合了來自不同領域的先進藝術理念與文化觀點,以鋼琴音樂藝術的形式號召歐洲人民為自身的幸福、自由而斗爭,因此貝多芬的鋼琴奏鳴曲具備深厚的社會價值與歷史意義。
鋼琴奏鳴曲在文藝復興晚期發展為教堂奏鳴曲與室內演奏的程式化奏鳴曲兩大類,音樂的表現形式與演奏手法由簡單演變為復雜,由單調性轉變為復調性,鋼琴奏鳴曲主要由多個各具風格的單體樂章組合而成,樂曲的內在結構龐大,內容展現方式較為規范,能夠充分激發來自不同階層的觀眾的藝術鑒賞欲望,具有較為嚴密、完整的邏輯性。貝多芬所創作的鋼琴奏鳴曲突出了旋律色彩的變化與轉折,以復調音樂為主,不同階段中的音樂主題能夠形成較為鮮明、立體的對比。貝多芬放棄了傳統的三段體曲式結構,主動采用了能夠突出結構新穎性的多段式奏鳴曲結構,在鋼琴奏鳴曲中使用了多個體現重復性的旋律與內容基本一致的樂段。貝多芬順應了時代的發展潮流與音樂文化藝術的演變規律,逐步完善了鋼琴奏鳴曲的創作思路、演奏方式、曲式結構,繼承了維也納樂派中其他藝術先賢的創作理念與藝術表現手法,采用了簡潔、直觀的藝術表現方式,讓音樂的主題在不同段落之間快速跳躍,并在跳躍后將樂曲的主旋律轉化到呈示部,以復調形式展現音樂作品的藝術主題與文化內涵,并適當地在曲式中加入了模仿賦格曲的藝術題材與文化元素,讓鋼琴奏鳴曲的曲風發生了結構性的變化。貝多芬在自身藝術風格成熟時期所創作的鋼琴奏鳴曲中大量使用了能夠突出神秘性色彩的織體素材,如裝飾音、顫音等,對自身的音樂觀念與藝術表現手法進行了不斷的創新,采用了十九世紀初期西方音樂藝術的主流表達方式。
音樂家貝多芬所創作的鋼琴奏鳴曲在藝術結構方面繼承了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家作品的特點,對奏鳴曲的演奏形式、藝術表現路徑進行了深入探索,通過調整奏鳴曲的曲式結構與段落層次,讓鋼琴奏鳴曲的藝術表現形式能夠更好地為主旋律的逐步展開服務,完善并革新了奏鳴曲的基本結構,形成了獨具風格的個性化藝術形式。貝多芬在自身的鋼琴奏鳴曲中并未按照傳統的創作方式將作品的主要內容分為三大段,而是采用了全新的曲式結構,讓自身的鋼琴奏鳴曲由四個風格不同、表現形式各異的樂章組合而成,突破了著名音樂家巴赫所確立的奏鳴曲創作模式與藝術表現規則,體現了貝多芬的音樂天賦與藝術造詣。例如由貝多芬所創作的《E 大調奏鳴曲》,將演奏的重點放到末尾的最后一段樂章之上,并未按照傳統的曲式架構規律將重點放到第一樂章,使用了突出復調性的快板進行演奏,樂段演奏的連續性較強,風格較為統一,豐富了鋼琴奏鳴曲的藝術表現力。音樂家貝多芬調整了鋼琴奏鳴曲的曲式架構,賦予了鋼琴奏鳴曲以全新的思想內容,如《C 大調奏鳴曲》第二樂段中的音樂充滿了激昂、陽光的氣質,鋼琴演奏出的樂聲優美、舒緩,內容較為充實、緊湊。
貝多芬鋼琴奏鳴曲的演奏速度較為均勻、舒緩,不具備現代音樂作品的快速性,依然帶有強烈的古典主義的音樂藝術風格,調性較為嚴謹,而鋼琴所演奏出的主旋律的起伏波動幅度較大,力度較強,能夠突出鋼琴奏鳴曲的藝術表現力與文化張力。在部分樂段中演奏者可使用較為自由、松散的演奏方式進行彈奏,在小范圍內調整奏鳴曲的演奏方式,根據創作者貝多芬在曲譜中所標記的多個表情記號,快速調整演奏速度,表達自身所持有的藝術理念與文化情感。貝多芬習慣于使用能夠突出對比性效果的藝術標記,如貝多芬所創作的著名奏鳴曲《c 小調奏鳴曲》中的第一樂章,在第10 小節的前半部分創作者貝多芬為其標記了力度較強的記號,而在本小節的后半部分,標記了一個力度較弱的演奏記號,這種曲譜標記方式能夠幫助演奏者調整彈奏速度,讓樂曲演奏富有張力與表現力,盡可能地吸引觀眾的注意力,給予觀眾藝術層面的震撼。演奏者應當調整自身彈奏的力度與速度,保證鋼琴樂聲能夠體現飽滿、圓潤的特質[4]。
貝多芬在自身所創作的多首經典鋼琴奏鳴曲中,正確地使用了功能各異、形式多樣的演奏工具與藝術表現技法,通過靈活使用踏板設備,調節了奏鳴曲中主要旋律的展現方式,間接性地豐富了演奏的力度與樂聲中蘊含的情緒,引導觀眾在聆聽鋼琴演奏的過程中逐步釋放自身的情緒,展現自身所持有的藝術理念與文化情感。貝多芬分別在鋼琴奏鳴曲創作過程中使用了顫音踏板、音前踏板,例如貝多芬所創作的《D 小調奏鳴曲》中的第二樂章,創作者使用了能夠修飾作品主旋律的踏板,在手指觸摸琴鍵演奏出樂聲之前,腳部踩住鋼琴底部的踏板,以此保證制音器能夠完全打開,從而演奏出更具藝術魅力的樂聲,營造出一種富有個性的獨特藝術氛圍,突出樂聲中蘊含的藝術思想,讓觀眾體會到創作者在音樂作品中傾注的抑郁、悲傷的藝術情感,而在這一經典樂曲的第13 小節中,貝多芬靈活運用了顫音踏板,隨著旋律的展開與藝術情節的推進,快速更換踏板,讓鋼琴所演奏出的樂聲具備較強的流暢性,能夠被觀眾所理解、認識。
創作者貝多芬在創作鋼琴奏鳴曲的過程中根據自身的藝術需求,對音樂作品主旋律的基本表現路徑、情節發展方式、和聲處理技巧進行了調整,重點強調了樂句中能夠宣泄藝術情感的高音部分的表現力與張力,對呈現下降趨勢、聲音逐步走低的樂句進行適當的漸弱處理,將音樂主旋律的句尾演奏方式與句頭演奏方式區分開來,突出了句頭所具備的引領下一小節音樂演奏的基本作用,演奏者必須將自身手部的力量主要集中于按壓琴鍵的幾個接觸點之上,對鋼琴鍵盤形成穩定、持久的壓力,以此間接性強化鋼琴樂聲的表現力,在演奏呈現出漸弱趨勢的樂句時,演奏者應當正確領會創作者貝多芬在作品中傾注的藝術情感,適當地控制演奏力度,彈奏出完整、連續的音調,手腕部分必須盡可能地向上抬,避免觸鍵的力量過大影響作品的演奏效果。例如在演奏《F 大調奏鳴曲》中的第四樂章時,演奏者應當調整和弦的演奏方式,正確使用鋼琴奏鳴曲中常見的三連音,保證節奏的精確性,嚴格遵循創作者所標識的各類表演符號,在作品的第4到第9小節中,對鋼琴的樂聲進行漸強處理,做好樂句句尾的緩慢收束,突出本作品不同樂段中所蘊含的主題動機,演奏出連貫、唯美的樂聲。
貝多芬奏鳴曲體現了創作者貝多芬的個人藝術風格,貝多芬有計劃地將奏鳴曲的樂章分為多個部分,讓每個段落都能夠在演奏中表現出較為新穎、獨特的音樂藝術形式,吸納了西方音樂藝術傳統中常見的小步舞曲的藝術表現方法,打破了固有的樂曲段落順序的排列規則,重新構建了樂曲中各段落的結構規則,讓鋼琴奏鳴曲的基本形式能夠為帶有主觀性的藝術表現內容服務。貝多芬主動壓縮了奏鳴曲的曲式規模與持續時間,在創作過程中主動使用了流暢的回旋曲式,樂章終止部分依然具備較強的連續性,演奏者可根據自身對貝多芬奏鳴曲的理解與認識調節演奏重點,改變藝術風格與演奏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