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嘉瑤
(貴州民族大學 貴州 貴陽 550025)
琵琶是一種已擁有兩千多年歷史的彈撥樂器,經過不斷演變成為現在有六項二十四品和四弦的形態。古往今來,許多文人墨客都留下了關于琵琶的詩篇,琵琶作品也經歷無數更迭,流傳下了許多經典。自近代以來,琵琶借著中國轉型的大背景有了大跨步的飛躍,當時正值萬象更新的局面,民族音樂也從民間轉向了更大的舞臺。而琵琶不管是從演奏形式還是樂曲類型來看,都有了前所未有的進步。琵琶作為流傳較廣的民族彈撥樂器,越來越多的作曲家開始創作不同風格的作品,越來越多的音樂愛好者也開始演奏這一風情萬種的樂器。
《天山之春》就是著名琵琶演奏家、教育家王范地先生在1961 年改編的一首樂曲,為創作此曲,王范地先生還專程學習了維吾爾族樂器熱瓦普。這原本是一首帶有少數民族特色的樂曲,王范地先生將這一由少數民族樂器演奏的樂曲改編為琵琶演奏,保留了少數民族音樂原有的特色,此外還加入了琵琶本身的特色,隨后又被琵琶演奏家李暉改編為琵琶重奏曲,收錄在中央音樂學院琵琶重奏課教材中。本文將對《天山之春》的獨奏版本與重奏版本的異同進行分析,希望能為演奏此曲的琵琶愛好者們提供一些參考。
《天山之春》的原型是一首熱瓦普獨奏曲《天山的春天》,原曲是由烏斯滿江和俞禮純創作的,烏斯滿江是來自維吾爾族的著名作曲家和演奏家。王范地先生是我國著名的琵琶演奏家、教育家。在20 世紀50 年代,民族器樂開始從民間走向世界,從小劇場走進大舞臺,王范地先生開始向李廷松先生學習琵琶,這也對王范地先生之后的演奏創編以及音樂風格有很大的幫助。隨后在1961 年,王范地先生改編了熱瓦普獨奏曲《天山的春天》,將其變成一首琵琶獨奏曲,并更名為《天山之春》。李暉是中央音樂學院教授,編著了《琵琶重奏精品集》,《天山之春》就是由李暉教授編配成為琵琶三重奏的。
《天山之春》是一首帶有新疆風格的琵琶曲。它的原曲是一首由烏斯滿江和俞禮純創作的名為《天山的春天》的熱瓦普獨奏曲,后在兩位原作者的指導下,琵琶演奏家、教育家王范地先生將其進行移植改編,將它變為一首有小樂隊伴奏的琵琶獨奏曲,定名為《天山之春》。樂曲保留了原曲本來的音樂素材,并對其進行豐富和擴充。樂曲描繪了天山春光明媚的場面,寬廣舒展,極具歌唱性。在20 世紀70 年代初,琵琶演奏家、教育家王范地為了完成與劉德海的約定,又將其改為無伴奏的琵琶獨奏曲。為了推動琵琶重奏音樂的發展,在2011 年,畢業于中央音樂學院的琵琶演奏家李暉將其編配為琵琶三重奏。
《天山之春》是具有濃郁維吾爾族風格的琵琶曲,旋律舒展寬廣,樂曲充分應用了左右手的各種演奏技法,在兩次主題出現的時候,獨奏版本與三重奏版本均用了搖指和長輪突出天山的神秘,旋律低沉婉轉,搖指與輪指展示出了各自不同的音色,突出音樂線條的對比。在A 段部分,均用連續的半音引出旋律,掃弦與半輪結合,模仿維吾爾族人民跳舞的舞步,并加入摭、分、剔、雙彈的右手技法,更顯輕巧靈動,四三拍的節拍也更具有舞蹈性。B 段也就是快板段,都運用了大量的掃弦與半輪相結合,中間穿插著擻及打、帶的技法,模仿敲擊鼓面和彈奏維吾爾族樂器的聲音,展現出了獨特的音響效果。
兩個版本都描繪了天山春天清秀迷人的景色,展現出了天山人民能歌善舞、歡樂幸福的場面。兩個版本的走向和基調基本一致,引子部分節奏舒緩,音調低沉。旋律樂段速度不斷遞增,主題采用變奏的手法,從低沉悠揚到輕松歡快再到清脆靈巧直至激情奔放的結束,展現了載歌載舞的歡騰場面。
《天山之春》是一首多段體結構的樂曲,采用變奏的手法將富有歌唱性的旋律和舞蹈性的表現力展現得淋漓盡致,獨奏版本的《天山之春》調式由d 小調轉為C 大調最后轉為D 大調,進行了兩次轉調,大小調的變化更凸顯樂曲的張力,將鮮明的新疆音樂風格更加突出地展現出來。而三重奏版本的《天山之春》直接以C 大調開始,后轉為D 大調,進行了一次轉調,更加開朗鮮明,在重奏聲部的配合下,靜謐悠揚、婉轉動聽的旋律有了更加豐富的色彩。
《天山之春》全曲可分為三個版塊:引子——慢板——快板。在引子部分,獨奏版與重奏版的旋律線條并無太大區別,數量均為7 小節,但因三重奏版本有三個聲部,因此音響效果比獨奏版本更豐富。
慢板部分在獨奏的版本中可分為兩大段,在引子之后主題旋律第一次出現,獨奏版本中,主題旋律第一段運用反復、模進、變奏的手法展現,在演奏中運用了搖指和輪指兩種指法,突出前后句的不同,增強了對比性。第一句用搖指突出天山的靜謐與低沉,第二句則用輪指更加突出鮮艷明亮的音色,仿佛天山早晨的云霧漸漸散開,滿山開遍鮮花的景色即將映入眼簾。緊接著是一段音階式的對比段,附點節奏的運用展現了新疆音樂的風格特點,為后面的樂段埋下伏筆。第二段轉為C 大調,主題旋律不變,音高整體比之前高了一個八度,加強了節奏性和舞蹈性。最后在長輪中結束了這一樂段。
在三重奏的演奏版本中,整個慢板部分比獨奏版本更加豐富,雖主題旋律沒有變化,但每一句都進行了擴充和豐富,在前兩句的旋律中加入了低音和中音,使整個樂句的層次更加鮮明,在第三聲部中還加入了分解和弦,點狀與線狀的旋律交織在一起,給聽眾豐富的音響效果。在對比段中,重奏加入了新的音樂元素,大篇幅的掃弦和輪指將此曲推向了一個小高潮,另起第二段后,旋律比之前更加生動活潑,而聲部中加入了新疆鼓點,三聲部則沿用之前的點狀形式,填滿了長音的部分,使樂曲的氣氛烘托到極致,最后落到十分安靜的泛音和滾奏中。
在快板部分,慢起漸快的節奏把整首樂曲推向高潮,獨奏版本與三重奏的主旋律基本相同,在三重奏的二、三聲部里加入了更多的變化,主和弦的音分成三個聲部呈現,使整個樂段的音響效果極為豐富,八分音符變為連續的十六分音符的模進,旋律上關系大小調的交替變化使樂曲的新疆風格更加明顯,也使音樂更加歡快明亮,點線結合運用到了極致,最后在加速度的音階中把音高推向頂點,以最有力的掃弦結束了此曲。
《天山之春》是一首極具歌唱性的樂曲,主題部分的旋律優美動聽,每一次主題的出現都是以變奏的形式,不同的節奏、速度、力度用不同的指法演奏,更加突出其舞曲風格及音響效果的變化。
在7 小節的引子后,主題旋律第一次出現在演奏中時,二、三聲部作為填充聲部、低聲部,應適當降低音量,突出一聲部的主題旋律。在主題第二次出現時,一聲部的右手指法改為鮮亮明朗的輪指,長輪的演奏舒展流暢,演奏時應注意輪指的出指速度以及力度的變化,要將極具歌唱性和維吾爾族民間音調的特點表現出來。三聲部作為低音聲部,有經過音、輔助音等的旋律,應注意與一、二聲部的配合以及三拍子節奏的穩定性。
在進入第一個變奏部分后,一、二聲部運用三度音程進行和聲演奏,使音響效果更加豐富,三聲部作為低音聲部,改用滾奏這樣的長線條與旋律聲部進行配合。新疆維吾爾族音樂風格明顯,旋律熱情脆亮,表現維吾爾族人民唱歌跳舞時的歡脫與奔放,一、二聲部的長輪和三聲部的不規律掃弦相結合,再由三個聲部一齊掃弦,變音和弦的運用,將整首樂曲推向第一個高潮,表現出天山人們自由奔放的歡樂場面。這一樂段演奏者要盡可能地釋放自己的能量,掃弦運用小臂的力量將力度展現出來。
第二部分演奏時需注意要比第一部分更加富有生氣和活力,形成對比,二聲部是節奏聲部,相同的節奏型作為節奏部分,三聲部和一聲部是不同的旋律,分解和弦的演奏把旋律進行了擴充,演奏時注意力度的變化,將重音體現出來,有一種復調的感覺在里面,表現了天山人民的熱情與自由。
轉D 調后,整曲的高潮部分就在此段,連續的十六分音符變奏將此曲推向高潮,二、三聲部的掃弦鏗鏘有力,打、帶音模仿了熱瓦普的音色特點,再加上搖指的配合,使整段旋律清脆動聽、歡快明亮。
《天山之春》,一首具有少數民族特色的琵琶樂曲,因其具有濃郁的維吾爾族特色而深受聽眾喜愛。多變的節奏、豐富的旋律、獨特的技法都為這首曲子增添了韻味。獨奏版本的《天山之春》生動靈巧,獨白的形式讓整首樂曲更加活潑清秀;重奏版本的《天山之春》因為有多聲部的交織,更富有感染力和表現力。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少數民族音樂的交融無疑是琵琶藝術的一大進步,我們要永懷敬畏之心,尊重我們的文化。期待更多優秀的演奏者將這樣好的作品帶向更大的舞臺。
注釋:
①熱瓦普,又稱熱瓦甫、拉瓦波、喇巴卜。是維吾爾族、烏孜別克族的一種彈弦樂器。
②擻:左手發音類指法,左手指尖搔弦得聲。
③打:左手發音類指法,用左手指尖擊打發音位。帶:右手彈前面一個音符后,左手按指帶起所發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