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笑一
(湖南文理學院 藝術與傳媒學院,湖南 常德 415000)
馬克斯·布魯赫《g 小調第一小提琴協奏曲》在小提琴演奏者聽眾中享有盛名,對于小提琴演奏者來說,其動聽的曲調和極富激情的技巧使演奏者有充足的發揮空間。其旋律充滿新意,形式自由,讓人覺得新鮮的同時,又毫無凌亂之感,呈現出典型的浪漫主義的詩情畫意。其演奏技巧雖然難,但自然恰當,因此本文著重對這部作品的演奏技法進行相關闡述。
馬克斯·布魯赫(1838-1920),德國浪漫主義樂派作曲家、指揮家和教育家,德國科隆出生,受母親的影響,9 歲時為母親創作了他人生中的第一首歌曲。從小便跟隨老師布雷登斯坦系統學習了作曲及相關的音樂理論,并在14歲時獲得“莫扎特基金會獎”,這給他以后的音樂實踐打下了堅實的理論和技術基礎,并提供了此后學習的經濟基礎。15-19 歲,布魯赫先后跟隨奚勒、賴奈克、布雷洛學習作曲和鋼琴,在完成他的第一部歌劇《笑話、名單與復仇》(1856-1858)后,開始在德國四處游歷,同時汲取各地的音樂養分。期間在門德爾松和舒曼的影響下受益匪淺。1890年到柏林藝術學院擔任作曲教授,此后在柏林度過余生,于1920 年在柏林逝世。布魯赫一生創作了交響樂、歌劇、清唱劇、小提琴幻想曲、小提琴協奏曲、小夜曲、浪漫曲、大提琴幻想曲等作品,其中最為著名的小提琴作品就是被譽為“小提琴十大協奏曲之一”的《g 小調第一小提琴協奏曲》,正如布魯赫自己所說:“隨著時間的流逝,我的大部分作品都將被慢慢遺忘,五十年以后勃拉姆斯將成為歷史上最杰出的作曲家,而我只有一部《g 小調第一小提琴協奏曲》還能被人記起”。一語成讖,時至今日,其活躍在小提琴演奏藝術舞臺上的正是這首作品,在當今的各種音樂會和各種小提琴教學中,這首作品成為小提琴演奏者和學習者的經典曲目之一。
在現代小提琴技術逐漸趨于完善的情況下,演奏這首作品已經沒有當初時候的難度了,但是演奏也必須具備全面的技術,才能對這首作品做到全面的掌控,因此從演奏技巧這一角度進行全面剖析尤為必要。
樂隊以莊嚴、柔和的情緒開始第一樂章,為小提琴演奏者打開大門,在協奏曲占據主導地位和極具創新性的引子中,音樂在定音鼓的滾奏中帶出G 弦的長音,小提琴演奏者可以盡情地發揮,但是這里的運弓要求進行嚴格的控制,聲音要求厚重、延續、平穩,要求極好地控制弓速,保持連貫性和樂句的完整。在弓根處,小指放在弓桿上略加壓于弓桿,小指不要伸直,否則會緊張僵硬,手腕略微拱起,上臂高度要適當,過高會引起肩頭肌肉緊張,過低會妨礙動作靈活性。從弓根到弓尖,大臂帶動小臂和手腕,食指在弓桿上逐漸加壓,保持聲音均勻。布魯赫有一個愛好,便是給小提琴演奏者留下充足的發揮空間。音符充滿了愛的氣息,拉G弦空弦的同時可以在D 弦上高八度發出揉音,這樣會創作出一個G 弦的和諧揉音。緊跟而來的宣敘調非常莊嚴。注意內在的波動,可以拉出一條極高的線條,樂隊在第7 小節把它接過去,第10 小節第二句宣敘調的華彩又提升一個層次,調性提升至bE 大調,小提琴音區提升至高音區小字三組的g 音,并要在這個音上牢牢地站定,樂隊連接直達具有戲劇性的第15、16 小節。
主部主題呈現出雙音和弦與連續琶音的組合,這里三度雙音和琶音必須拉得堅定,不能猶豫,主部主題音樂要使節拍平均地振動,以此鞏固戲劇性強烈的情緒。第30 小節三度音程模進的十連音將音樂情緒提高到最高點bB 音,然后是八度音程的分解和弦,這里需要扎實的小提琴音階和八度雙音的基本技術,否則容易造成音準和節奏的混亂。樂隊繼續演奏激動人心的節拍,直到第36 小節。激動人心的和弦連續演奏以及三連音的律動跟著樂隊的節拍同行,特別注意三連音不是普通的三連音,而是由四分音符與八分音符結合的三連音,這里需要注意節奏與弓子長度的比例關系,以此來準確把握節奏。
副部主題的“廣板”(Largamente)充滿戲劇性而不夸張。相反,自第46 小節起的音樂帶有一種祝福般的神圣感。小提琴與樂隊在其中的對話是很神圣的。運用小提琴的弓法時應注意和樂句氣息的吻合,揉音應做到不間斷地揉動,第51 小節C 音開始又重新來一遍。第55-59 小節是連續上行音階的tr,長顫音和短顫音的組合使音樂不間斷地向上爬升,為了避免拖長的單音出現表情呆滯、毫無變化、沒有生氣、不靈活、單調乏味等問題,全音符的長顫音演奏要求速度上要快,節奏上要均勻,技術上要毫不間斷,這樣才能保持清晰明確的效果,才能給人動聽的感覺。四分音符的短顫音則要顯得生動活潑,演奏時應注意每根手指打動的次數應做到一致,如果不一致會造成節奏拖沓或者搶節拍的情況。
展開部由bB 大調主和弦開始,這里應注意在自然大調與和聲大調的交替和弦與分解和弦的琶音上出現bG 音的音準,第82-89 小節小提琴演奏力度要與樂隊的力度相吻合。第90 小節第二展開部由半音階開始,這里用到的是換指半音階,練習時應該放慢速度,仔細聽音是否準確,要不斷地用空弦校正音準,音階的顆粒性尤為重要。第93-94 小節的下行三度模進采用的是同指換把的方式,臂腕運動,手腕隨著手臂的運動向下移動,平穩在這里極為重要。第98-107 小節,音樂沖刺至頂峰,分解和弦的運弓技法與和弦的模進所形成的換把使這一段音樂的情感實現爆發,這里的弓法采用大臂上下運動,與小臂的運弓動作相結合,一定要給最低的節拍音符加上重音。第100-106 小節中的每個琶音的最低音處,要做輕微的右肘發動。這個輕微的發動給節拍加了重音,增強了戲劇效果,并且也使握弓的手臂有所控制。通過和弦模進的拔高直至最高音G,且力度達到最強的ff,音樂情緒在這里得到最大的釋放,音樂發展到最高潮。經過樂隊快速的十六分音符后的第三展開部,音樂進入再現部,再現了引子的材料,并在此基礎上加入裝飾音變奏。第一樂章最后在g 小調的快速音階中進入第二樂章,最后的快速音階一定要演奏得干凈利落和清晰。
第二樂章旋律優美,浪漫主義的優美旋律在這個樂章中得到充分展現。這個如歌的徐緩樂章,旋律甜美而充滿柔情。樂章開始,小提琴聲部持續由前一樂章的主音G 音開始,在八三拍子柔板速度和弦的伴奏下,扣人心弦的優美主題由小提琴獨奏緩慢奏出,旋律恬靜,情感表達發自內心,極富思想性。第二主題更加情意綿綿,音樂逐漸以小提琴渾厚的低音和一陣一陣的琶音快速掠過,在優美的裝飾旋律的帶動下進入高潮,結束部分第三主題中再次引入第二主題,使音樂又一次進入高潮。這個樂章三個主題自由地交替出現并交織在一起,獨奏聲部和樂隊依托小提琴演奏出“愛的慶典”。這一配合豐富了小提琴演奏者的表演,并給予他自由,使其能夠熱情、柔和、詩意地從第一個音符演奏到最后一個音符。在這一樂章中,沒有什么需要努力克服的不尋常的技巧難題。保持節奏的流動性,對滑動的質量要敏感一些。
第三樂章,樂隊在第三樂章中表現出節奏的氣勢。要保證八分音符、三連音、十六分音符等的完美演繹。節拍上的重音使得樂章的標記“快板,有精力的”(Allegro Energico)變得更為生動,并將其保持下去。如果對第156和157 小節中的十度音程感到困難,可以先練習八度來習慣手指的伸張,慢慢地把四指逐漸伸張,以舒適地演奏出十度音程,如果猛然伸張手指容易扭傷四指。在第82 小節上,穩定結實地拉出滑動,練習先上后下換把,然后先下后上換把。這種換把絕不可操之過急。可以把第94 和103 小節中的跳弓弓法改為前兩個音符拉連弓,使其變得容易些,后面的跳弓會作為自然回彈的一部分而出現。快速拉弓時,總的效果像是表現音色豐富的斷奏音符。第202 小節的和弦必須拉得飛快。為了防止出現“咝咝”聲,練習時要讓弓子在拉上弓時揮回到弓根,果斷地落在弓根上,并把這種壓力保持得長久一些,然后放松,使其進入下一個和弦。快速、清楚、自如地拉這些和弦。可以使第203 小節以及第205-210 小節第四拍的弓法變得容易些,用連起來有斷奏效果的弓法來拉這二個地方的音符。前兩個八分音符連奏,然后,讓琴弓自動地在后兩個八分音符上彈跳。當掌握這個技巧時,音符聽上去像是拉得很好的斷奏音符。在第261 和262 小節中,把一指和四指調至八度位置,以此位置滑動。始終有力地滑動能使第279 和280 小節中的十度音程拉得有把握。四指要按照一指的位置變化來調整。在滑動期間必須自我調整,保持完美的十度位置。在“急板”的第一小節中就確定速度,之后不要改變這個速度。這種堅定不移的推動力能使最后幾個小節具有高度的戲劇性。
布魯赫《g 小調第一小提琴協奏曲》的獨奏部分對小提琴演奏技巧要求較高。該曲中,小提琴演奏技巧包括快速音階、琶音、半音階、雙音、和弦與分解和弦,弓法多變,要求具有高音區的音準駕馭能力等等,這一切技巧對演奏者來說都有著嚴峻的挑戰。除了技巧難度之外,小提琴演奏時更需要保持發音的寬廣、均衡,才能表現出樂曲不凡的氣勢。在浩瀚的小提琴音樂當中,布魯赫這首樂曲并不屬于過分炫技一類的樂曲,布魯赫把小提琴的基本技巧運用其中,他的技巧確實是為音樂服務,技術上雖然困難但并不過分,在體現出小提琴演奏技巧的同時又展現出小提琴音樂的優美,正是這樣的特點使眾多小提琴演奏者基本都能駕馭,從而無論在音樂會還是考級比賽中,這首樂曲都成為小提琴演奏者最為喜愛的樂曲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