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鏡軒
(西安音樂學院 音樂教學院,陜西 西安 710061)
區域音樂文化是區域內的民族文化、民風民俗以及地域特征的具體體現,不僅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傳統音樂文化的重要載體。高校作為培養高素質人才的主要陣地,是推動素質教育的主戰場,應當加強音樂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使學生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在推動音樂教育發展與改革的過程中,基于區域音樂文化構建高校公共音樂教育體系,是保證音樂育人質量的關鍵。因此,高校在探索公共音樂教育體系的過程中,應當積極挖掘區域音樂文化資源,改革公共音樂教育的教學方式,并為區域音樂文化賦予新的時代內涵,這樣才能進一步展現高校音樂學科的育人價值,推動公共音樂體系的建立,實現公共音樂教育體系的深化改革。這對于高校公共音樂教育體系的構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帶來了更多的優勢。
進入新時代以來,高校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更加關注學生的綜合素質,注重學生的專業技術,旨在為社會輸送更多高素質高層次的專業技術人才。因此,高校要對教育教學方法和人才培養體系進行改革,在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過程中,充分發揮公共音樂課程的育人價值。結合當前高校公共音樂教育的實際情況來看,由于課程教學主要以公共課的形式開展,這導致大學生未能重視公共音樂課程的學習,學校和教師在改革的過程中,也未能深入探究高校公共音樂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在音樂教學資源上,更加注重近現代音樂以及西方音樂的學習,忽視對傳統音樂文化資源的傳承與發展。從區域音樂文化的價值來看,在新時代,區域音樂文化擁有更深層次的價值和意義,將之融入高校公共音樂課程教學中,不僅能夠整合更多的音樂教學資源,也有利于促進教育教學方法的改革。但由于高校音樂教師在教學觀念、教學方法轉變等各個方面存在不足,導致區域音樂文化資源難以融入高校公共音樂教育體系之中。
區域音樂文化資源具有內容多、內涵廣、形式多樣等特征,在融入高校公共音樂教育體系的過程中,只借鑒原有的音樂課程教學體系,難以實現區域音樂文化資源的教育與傳承。這要求高校教師在公共音樂教育教學的過程中,結合區域資源整合的需要,對公共音樂教育體系進行改革。在體系改革的過程中,還需要根據現有的高校音樂課程以及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整合相應的資源。但從高校公共音樂教育體系來看,教師在教學中將關注的重點放在課程上,在教學資源整合、教學內容填充等各個方面出現了一系列問題,這導致高校公共音樂教育體系仍然不夠完善。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為區域音樂文化的表現形式和方法有所不同,教師難以根據實際需求建立有效的教學體系;另一方面是因為現階段高校公共音樂課程設置依賴于現代西方音樂課程體系,而西方音樂體系和區域音樂文化之間存在差異,教師在體系建立的過程中難以彌合這種差異,而導致區域音樂文化資源難以融入高校公共音樂教育體系之中。
區域文化視角下高校構建公共音樂教育體系的過程中,始終要立足于區域音樂文化的特征,結合當前高校音樂教育的特點,整合相關資源,并且建立基于區域音樂文化資源的新教學模式,這樣才能發揮公共音樂課程的育人價值和功能。但由于區域音樂文化資源與高校公共音樂教育體系建立之間具有融合的復雜性,加之公共音樂教育過程中授課內容和授課方式單一化,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刻板、陳舊,使得區域音樂文化資源無法真正融入高校音樂教育體系中。而要想將區域音樂文化資源與高校公共音樂教育體系有機融合,教師不僅要深入挖掘區域音樂文化的深層次資源,創新高校公共音樂課程教學的方式和模式,更要在課程教學中培養學生對音樂學習的興趣,扭轉學生對音樂課程學習的態度,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加強學生學習的情感體驗,實現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有效溝通,這樣才能夠增強學生的學習體驗,在提高公共音樂課程教學效果的同時,更好地融入區域音樂文化資源。
區域音樂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體現,展現了民族精神風貌,反映了民族文化。進入新時代以來,在高校教育教學活動中,不僅對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更加關注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在公共音樂教育體系建立的過程中,融入區域音樂文化資源,很好地傳承了傳統的音樂文化。此外,在公共音樂教育體系建立的過程中,通過融入優秀的區域音樂文化資源,還能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使學生從區域音樂文化資源中汲取寶貴的精神養料,在提高學生音樂知識與技能水平的同時,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并且從文化傳承角度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使學生在今后學習與成長的過程中自覺承擔起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重任。對于學生來說,這樣的教學更有利于促進學生的發展,而對于社會乃至國家來說,則更能夠增強我國的文化軟實力。
高校是人才培養的主要陣地,在進行人才培養的過程中,借助公共音樂教育體系的育人作用,能夠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在公共音樂教育體系建立的過程中,不僅要對教育教學方法進行改革,更要融入更多的教學資源,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基于這樣的理念,在高校公共音樂教育體系中融入區域音樂文化資源,以此為基礎,開發出具有當地特色的音樂課程,能夠構建全新的高校公共音樂教育體系。區域音樂文化資源具有明顯的區域性特征,高校在進行公共音樂教育的過程中,還可以借助這種地方性的特征引導學生主動承擔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責任,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區域音樂文化視角下構建高校公共音樂教育體系的過程中,要對文化資源進行深入挖掘,從源頭上挖掘出具有藝術表現價值的區域音樂文化資源,才能更好地針對大學生進行教育。在此過程中,如何挖掘區域音樂文化資源應當是體系建立的研究重點。在整合區域音樂文化資源的過程中,高校要秉承“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理念,對整理的音樂文化資源進行深入研究,選擇適合學生學習的音樂資源對學生展開音樂教育,這樣才能更好地實現音樂的育人功能。此外,高校在整合區域音樂文化資源的過程中,還要因地制宜挖掘、開設音樂文化課程,在進行音樂知識與技能教學的過程中,以區域音樂文化的發展為切入點,使學生既能學習知識技能也能增強情感體驗,從而更好地感受音樂文化的內涵。
首先,高校在深度整合區域音樂文化資源的過程中,應當通過建立健全區域音樂文化教育理論與音樂實踐教育體系,為完善區域音樂文化教育體系打牢基礎。具體來說,這要求高校在進行公共音樂教育體系建立的過程中,結合新時代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要,整合人才培養的方案,調整音樂課程的內容和結構,使之更加契合區域音樂文化資源整合的需要。
其次,高校應當針對區域音樂文化課程的設置進行優化。在將區域音樂文化與公共音樂教育體系融合發展的過程中,要適當增加區域音樂文化理論與實踐課程的教學。教師要轉變傳統的課程教學觀念,優化課程教學內容,創新課程教學方法,使公共音樂課程教學更加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教師根據學生的生活實踐經驗,結合區域文化的特點,優化教育教學的模式和方法,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斷提高公共音樂課程教學的質量和效率。
創新音樂教育教學方法才能更好地實現區域音樂文化的傳承。在創新方法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結合當前時代背景,積極利用互聯網和信息技術實現高效的教學。一方面,教師可以利用互聯網,為學生整合區域音樂文化資源,根據學生的學習需要對這些資源進行優化組合。另一方面,教師則可以用現代信息技術實現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的轉變。通過“微課”對學生進行針對性的教學,使學生能夠針對某一音樂內容進行高效學習,有效提高公共音樂課程教學的質量。不僅如此,教師還可以構建基于區域音樂文化資源的“慕課”,讓學生能夠隨時隨地利用碎片化時間進行學習。也可以基于“微課”構建翻轉課堂教學模式,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掌握基礎知識,在課堂上通過教師的有效教學引導突破音樂課程學習中的重難點,使學生更好地掌握區域音樂文化的內涵,提高學習的質量。
綜上所述,高校公共音樂教育是實現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在構建教學體系的過程中融入區域音樂文化資源,不僅豐富了課程教學的內容,也能夠以此為切入點創新課程教學方法,從而進一步提高公共音樂教學的質量和效率,發揮其育人功能。在高校公共音樂教育體系建立的過程中,教師要不斷轉變自身的課程教學理念,創新課程教學方法,積極挖掘豐富的區域音樂文化資源,以此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通過這樣的教學,實現區域音樂文化資源與高校公共音樂教育的深度融合,使學生通過音樂教育增強自身綜合素質,成為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