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銀順,焦祎丹
(長春大學 音樂學院,吉林 長春 130022)
從音樂欣賞的角度來說,一類是理性欣賞的角度,主要是從音樂技巧方面分析音樂,屬于純音樂心態的角度,音樂專業從事者在欣賞作品時可能會多留意這個方向。而觀眾的欣賞角度首先都是從感官和娛樂心態去欣賞音樂的,這是一種主觀的感受,是感性欣賞的角度。這也說明,不管是音樂創作者、音樂作品傳輸者還是音樂欣賞者,作品既要讓人們感官上收獲獨特的體驗,還要有一定的音樂技巧,即音樂創作的方法理論來支撐作品。以下從理論方法的角度來闡述它是如何對人的感官感受產生影響的。
面部表情管理很重要。在一般聲樂演唱表演中,對于聽眾來說不僅僅只是聽覺欣賞,對于演唱者來說要從多方面去呈現作品。演唱的時候需要我們貼合音樂的情感,適當調整自己面部的微表情。很多在聲樂學習中的學生演唱時存在一個通病,就是面部表情因為演唱技巧和心理活動,下意識就情溢于表,讓聽眾看到會很容易分心,無法體會音樂本身要傳達的情感。所以在平時的練習中,要對著鏡子練習,觀察自己的五官在不同作品中的表現出的情感,調整自己面部的情緒變化。
在面部表情的控制剛好符合音樂情感表達的同時,也要注重自己的形象美。傳達音樂不僅考驗的是演唱者演唱技巧,沈湘老師曾說過:“歌唱是一種運動。”肢體語言也影響著音樂主題對觀眾的傳遞,以及歌者自己的演唱技巧的發揮。
(一)在音樂會或單樂曲獨唱的舞臺形式當中,肢體動作主要是服務于音樂的,但也要有舞臺表演成分在里面。本身歌唱是一個內部各個器官協調配合的運動過程,外部肢體可以對身體內部協調起到輔助作用。在一些比較大型的演出場地內,觀眾可能看不到歌者面部傳達的表情,這時就更加需要肢體語言去演繹作品的情感和段落感。
(二)在不同情緒下,人的肢體動作會有所差異,具體表現為:緊張狀態下的肢體僵硬、悲傷情緒下的動作滯緩以及歡樂情緒下的身體律動等,透過肢體動作,觀眾能夠直觀地了解表演者的情緒。在聲樂演唱中,演唱者多借助聲音傳達情緒,單一的聲音傳達容易讓情感寡淡,借助肢體語言能夠輔助演唱者情感表達,推動情感傳達豐富性的提升。
此外,肢體訓練還能讓聲樂演唱更靈活,提升演唱者角色的鮮活度,讓演唱表演“神形兼備”。與此同時,肢體動作還能幫助演唱者塑造音樂形象,將不同風格與情感的音樂作品借助肢體呈現出來,提升音樂作品的獨特性。例如,在歌劇表演中肢體語言的豐富性。演唱者要進入角色,根據自己的人物形象,演唱作品的前后故事情節,深刻把握音樂表達的主旨。這個階段,觀眾視覺欣賞角度比例相對于聽覺要分走一半注意力,此時就能看出一個歌者的肢體協調度和表演的功底。在運用的過程中,應當避免過度強化肢體動作的情況,重視分寸感的把握,將肢體動作作為輔助手段,并結合聲樂作品的整體基調、風格以及內容進行設計,避免出現過度表現個人的問題,盡可能采用靈動、大方以及自然的肢體動作,突出作品形象刻畫的立體感。
歌劇的表演形式以及藝術歌曲演唱時,肢體語言在國外歌劇中與中國歌劇中有很大的不同。我們常接觸到詠嘆調大多來自于喜歌劇,喜歌劇主要是從生活中的愛情、友情等角度反映當時創作年代的社會問題和社會現象,舞臺表演形式比較靈活,表演即興發揮空間大,這就需要演唱者平時要仔細觀察自己身體在做動作時是否自然,傳達是否明確直觀。而中國歌劇較多數講述的是戰爭年代“英雄兒女”的英雄事跡,傳遞中華民族優秀的民族精神,優秀的中國文化傳統,所以在演繹作品時,除了要了解角色的特征,更要從宏觀角度看整個作品的精神內涵,把這種精神表達出來。例如,中國經典歌劇《江姐》就是通過音樂作品的形式,歌頌歌劇中江姐原型江竹筠的英雄事跡。
(一)呼吸是人們生活中最平常的一種生理結構主動運作的活動,在歌唱當中,氣息受到演唱的歌曲里樂句長短的影響,要控制吐氣的速度,而在旋律密集、歌詞密度大、曲子節奏快的時候,也要以最快的速度吸好要唱下一句的氣。氣息是演唱工作中永遠重要的基礎準備,對于如何科學吸氣為后面的歌唱所高效利用,以下列出兩種不同的吸氣方法。
1.主要以鼻子吸氣,嘴巴輔助吸氣。這個吸氣方式,和大多數聲樂演唱者描述的“聞花式”吸氣方法有相通之處,這種主要靠鼻子吸入大量需要用的氣,吸氣的順序應是先鼻后口。用這種吸氣方法,會感受到氣息大部分到達了身體橫膈膜之處,橫膈膜則位于肺部最下面的位置,胃和肝臟的上面。這時會感受到橫膈膜緩緩擴張,氣息進入后橫膈膜下沉。在吐氣的時候,能感受到小腹、腹部、心口和兩邊會有一定的收縮。這種吸氣方法可以幫助美聲演唱者找到科學的發聲方法,也更方便把其用到演唱中。
2.主要以嘴巴吸氣,鼻子輔助吸氣。顧名思義,這種吸氣方法首先要快速張口從嘴巴進氣,鼻子可以少量吸氣,也可以不進氣。嘴巴吸氣的話,氣息會比上一種吸氣方式吸得更深些,會明顯感受到小腹和腹部的快速膨脹,這時我們也要做氣息保持練習,原理和上一種方法提到的一樣。這是比較常見的唱歌前吸氣的方法,而在演唱中不需要固定一種吸氣方式,除了這兩種比較“好用”的方法,當然可以有自己的見解。例如在中國藝術歌曲上,周曼麗老師創作的《我哥回》中,歌曲音樂本身屬于一種充滿悲傷、思念的抒情類作品,整首歌曲需要平穩流暢,飽滿大氣地去演唱。其中有一樂段連續四句歌詞都是“我哥回”,要演唱出句句遞進的效果,就要調整好氣息量,而且歌曲中有長音高音的樂句,還有一句音高到小字三組升C的短躍花腔,這很考驗氣息的支撐,所以吸氣一定要吸夠,還不能吸太滿,要有一個適合自己的“度”。
(二)演唱一個作品時,世界各國有自己的語言發音,因為語言發音的不同,演唱相同的作品也會有不同的聽覺感受。由于中文咬字歸韻的豐富性,很多美聲歌曲在意大利語、法語、德語、俄語等語言中,沒有這么多樣的發音音型。例如兩三個元音拼在一起組成的復合元音:ai、ei、ang、eng、ian、uan 等,所以在語言上,中文的很多字的發音在演唱中需要自己去探索,口型、唇、齒、舌、下巴,在美聲演唱技巧中是如何相互聯系產生變化的。
而在其他語言中也有很多中文發音里沒有的音節,例如法語中的小舌音“r”,同樣的字母在意大利語中“r”要發大舌音,也就是彈舌音。除了特殊的發音音節需要我們學習以外,根據不同國家語言語調規則,美聲演唱者演唱歌曲時的音色,呈現的音樂風格也會很有自己國家語言的特色。例如,意大利語是平時演唱美聲作品最常接觸的,意大利語單詞多以元音為主,而且“r”也經常與元音字母組合成單詞,這樣也很方便我們練習彈舌掌握此發音。演唱作品時,結合美聲發聲技巧,聲音應該是那種圓潤、輕透又很扎實的感覺,所以意大利語是我們開啟外國美聲作品演唱比較好把握的語言。德語語音聽起來就非常有頓挫感,主要是因為德語字母以及字母組合而成的單詞也都是平舌音,德語語音當中沒有卷舌音,像德國人留給我們的印象一樣,一種板正、嚴謹的感覺。加上很多德語單詞主要是由輔音字母或兩個清輔音、也發作氣音的字母作為單詞中最后一個音節出現,例如:—cht,—st,—pf 字母組合等。而且德語發音要求必須發出輔音字母的音,不可以因為輔音字母在音節末尾就省略不發音,這是德語語言發音的一大特色。俄語當中也有彈舌音,但是彈舌音并不屬于它的特點,俄語發音獨特的地方在于,有很多音節發音是比較靠舌頭里面的,也就是有很多發音是需要唇部肌肉和舌根、舌中地方的肌肉,同時用力在口腔里相互對抗形成發音,發音位置靠后,貼近咽腔,所以當我們聽到平時俄羅斯人說話時,也會感覺他們說話像嘴里含了東西。因為語言中受到發音的影響,所以唱歌時也會帶有俄羅斯民族獨有的聲調韻味。在演唱俄語藝術歌曲時,受發音規則影響,可能出現有些元音發音弱化,不再發固有的發音,還有一些是外來詞,也會導致相同的字母出現不同的發音,這就需要我們在演唱俄語作品時,要找到規范的教材或學習資料去攻克語言這一屏障。
結合我們前面提到的面部與肢體的運用,演唱者在演唱中不論是什么字的發音,運用什么類型的演唱技巧,面部與身體的肌肉都不能是緊繃的狀態。科學的演唱狀態應是面部肌肉、身體肌肉等都處于自然的松緊對抗狀態,在這種狀態下,演唱結束后不會出現嗓子疲憊,腰腿肌肉酸痛或腹部酸累的感覺。
(一)提升演唱技巧
“演”與“唱”的充分融合才能實現最佳演繹,突出聲樂演唱的藝術價值。但是,在實際的演繹過程中,部分演唱者存在過度強調舞臺演繹的情況,將關注點集中于形式呈現上,而忽視了演唱技巧,反而導致聲樂演唱失去原有核心。對此,聲樂演唱者應當重視演唱技巧與舞臺演出的共同成長,才能保障舞臺演出的價值實現。在此背景下,將舞臺演出應用于聲樂演唱中時,演唱者應當以舞臺演出要求為基點,完善自身演唱技巧,將高超演唱技巧融入舞臺演出之中,提升“演”與“唱”銜接的連貫性,突出聲樂作品的藝術價值。由此可見,舞臺演出在聲樂演唱中的應用,能夠促進演唱者提升演唱技巧,促進演唱者藝術表現力的提升。此外,舞臺演出還能保證演唱者充分打開肺部,保障氣息的通暢性,進而達到提升演繹效果的目標。
(二)舞臺表演經驗
一般而言,演繹聲樂作品需要演唱者全身心投入,將肢體語言、演唱技巧、表演技巧以及面部表情等充分融入作品表現之中,且融合能力并非朝夕所能成,需借助多次現場演繹、反思與總結才能達到提升演繹能力的效果。此外,在作品類型等因素的影響下,聲樂演唱的場地與受眾會產生變動,對演唱者的心理素質有較高要求,部分經驗豐富的演唱者能夠從容、輕松且自如地呈現作品,而舞臺經驗較少的演唱者易出現怯場、緊張、顫抖以及忘詞等情況,影響作品的演繹質量。通過將舞臺演出融入聲樂演唱中的方式,能夠有效增強演唱者的舞臺感受,并結合舞臺演繹對自身進行調整與完善,達到增強舞臺駕馭力的效果,讓演唱者能夠穩定、自然地呈現作品內涵。此外,隨著舞臺經驗的豐富,還能有效提升演唱者作品演繹的深度,進而提升聲樂演唱的觀賞性與悅耳性。
(三)舞臺表演與觀眾的交流
通過將舞臺演出融入聲樂演唱中的方式,能夠將面部表情、肢體動作等元素帶入聲樂演唱之中。于觀眾而言,聲樂演唱的感染力、吸引力以及調動性更強。簡而言之,在聲樂演唱中,觀眾是演唱的受眾,是情緒的接受者,“溝通”則是讓觀眾感知作品情緒的主要路徑,舞臺演出作為觀眾與作品的銜接橋梁,能夠增強聲樂演唱的互動感,讓觀眾身臨其境地感知聲樂作品所塑造的角色與情感過程,進而達到增強體驗感的效果。
綜上所述,演唱技巧不單單是指對自己聲音進行技術練習獲得的東西,還含有對音樂的處理和舞臺的呈現。演唱者對演唱技巧進行深刻的研究并通過實踐掌握它,其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傳達作品本身要帶給觀眾的藝術價值觀,既從多角度提升演唱者的能力,也更加符合當下觀眾的音樂審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