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潤田
(吉林師范大學 吉林 四平 136000)
在欣賞一場音樂表演時,演唱者會沉浸在自己演唱的世界中,但觀眾有時會感覺到演唱平平淡淡,不能產生心靈上的共鳴。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在于演唱者在進行聲樂表演時,沒有將自己的情感加入聲樂演唱中,只是簡單地演唱歌曲,這樣就不能與觀眾產生共鳴,因此在現階段聲樂教學時,注重對學習者情感和審美能力的培養,讓表演者與觀眾產生心靈共鳴,這也成為現階段聲樂教學中的一個重要問題。
聲樂作為演唱者的情感表達途徑,將美與聲音更加有效地結合在一起。而作為音樂的主要因素,聲樂具有更豐富的內涵,無論是演唱者還是觀眾,都能與聲樂產生心靈上的共鳴。聲樂審美特征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方面,和舞蹈、繪畫一樣,聲樂也同樣具有形象的表現美。但與其他的藝術表現形式不同的是,聲樂是通過演唱過程中的歌詞、節奏的變換演繹出來。歌詞是聲樂情感表達的外在表現,通過演唱者的情感和旋律變化,完成最終表現的塑造成型。
另一方面,聲樂也具有情感表現的審美特征,聲音是聲樂藝術的外在表現,聲樂的最終完成由聲音表達出來。聲樂通過聲音的旋律變化來營造出美好的情境,進而表達出演唱者內心的真實情感,觀眾也能在演唱者表現出的情境中體會到演唱者的情感變化,并通過這種感情變化,實現與演唱者之間的心靈共鳴。
聲樂本身所具有的這種審美特征,使它被視為一種傳統的教學內容。但從我國聲樂教學現狀來看,在教學過程中還存在諸多問題。在聲樂教學的發展過程中,經歷了大學前的普通聲樂教學和大學期間聲樂專業教學。大學前的聲樂教學屬于硬性教學,并沒有真正的接觸到聲樂的本質內容,大學期間的聲樂專業學習是較為系統地進行聲樂理論學習,從目前聲樂教學來看,主要集中在對聲樂知識的理論學習。隨著社會的發展,在現代聲樂教學中,必須加強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許多學習聲樂的學生理論知識儲備豐富,但缺乏相應的審美能力,這與聲樂教學的目的背道而馳。
音樂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它是幫助我們更加有效地表達出內心的真實感受的一種藝術方式。演唱是一種表演的藝術,憑借歌詞和旋律去表達他們的真實感受,與觀眾產生精神上的共鳴。人們對于外界事物的表達是通過情感來表現出來的,情感分成兩種,即藝術本身所表達出的情感體驗和日常生活中的情感體驗。
在現階段的聲樂教學中,傳統的教學方式使得課堂氛圍不活躍,這也導致了學習者的學習積極性不高。教師應根據學生自身的特點制定針對性的教學計劃,這樣才能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大大加強。現代聲樂教學中,許多教師采用了不科學的教學方式,沒有深入貫徹情感教學的方針,沒有明確學生學習目標,使學生在演唱過程中只注重演唱旋律和演唱方法,并沒有將自己的真實情感融入演唱過程中。在教學過程中,一些聲樂教師的主觀性較強,并沒有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去培養學生的唱法,而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教授學生,這樣會對學生的情感認識產生不利的影響。
在現階段的聲樂教學中,和諧的課堂氛圍可以增加學習者的學習積極性,并且可以增加課堂的趣味性,讓學生不對課堂產生畏懼情緒,也讓教師能夠更加專心地致力于教學,不再為學生學習積極性而苦惱,活躍的課堂氛圍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能力。時代在逐漸發展,聲樂教學也要跟隨時代的腳步,教學不能原地踏步,方式要靈活多變,這樣才能高質量地完成聲樂教學目標。
聲樂理論知識的學習包括兩部分,即以技術為出發點的生理學和以情感為出發點的心理學。在現階段的聲樂教學中,聲樂教師應把教學目標定位于理論知識的學習,使無形的演唱更加形象化、具體化,從而提高學生的情感表達能力。
在現階段的聲樂教學中,教師應幫助學生加強自我控制情感的能力,根據學習者自身情感特點,制定出有特點的教學方案。同時,教師還需要加強對學生氣場的培養,幫助學生提高氣質,進而提高學生的思想境界和道德品質,這樣才能更好地提高學生控制情感的能力。
在聲樂教學中,如果不能對學生的審美能力進行有效培養,不僅不利于學習者的全面發展,長遠來看還會影響到我國聲樂文化的發展。基于現狀以及教學目標的要求,聲樂教師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加強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
聲音是音樂演唱過程中的載體,不同的聲音寄托著不同的情感。在聲樂教學中,應注意學習者對聲音美感知力的把握,聲樂教師應加強對學生的發聲方法、發聲技巧和聲音美感知力的培養,這樣才能讓學生用更美的聲音表現自己內心的情感。通過培養學生對美的感知力的把握,讓學生更好地控制自己所表達的感情,也能夠更好地用自己最佳的聲音去進行感情的表達。
在欣賞音樂的同時,欣賞者要對欣賞的音樂做好深度和廣度的把握。學習者要時刻保持學習態度,對于學習者本身來說,通過欣賞眾多音樂作品,提高審美能力,更加清晰地把握住音樂本身所表達的情感。其次,學習者還應該多學習不同含義、不同背景的音樂作品,這樣不僅可以讓基礎理論知識掌握得更加全面,也可以在不同流派的音樂作品中找出其中的異同點,發現不同流派的優點,進而在音樂中尋找美的本質。另一方面,聲樂教師應該將聲樂作品本身的創作背景講述給學習者,讓學習者能夠更好地感受聲樂作品中蘊含的感情,從而提高學生對作品的感知。
首先,學習者要以興趣作為提高審美能力的起點,一點點增加學習者的聲樂審美能力。學生審美能力的提高是一個較為漫長的過程,沒有任何捷徑可走,只有踏踏實實的學習才能讓審美能力得到提高。當學習者對聲樂學習逐漸產生興趣之后,學習的積極性也會相應增加。審美能力的提高,只能通過勤勤懇懇地學習。因此,學習者在學習聲樂的過程中,要提高對聲樂學習的興趣,只有保持興趣才能在學習的過程中始終保持求知欲,從而慢慢提高學習者的審美能力。例如在進行音樂欣賞的過程中,需要深度了解作詞者、作曲者內心的真實想法,只有這樣才能激發學習者的學習熱情,提高審美能力。
其次,學習者文學素養的提高也對審美能力的提高具有促進作用。從古代文明到現代文明,聲樂文化和文學文化一直都是中華文明的寶藏。從文明的發展史來看,文學與聲樂并沒有明確的界限,文學文化中有聲樂文化,聲樂文化中有文學文化,兩者相輔相成共同進步發展。在我國,許多家喻戶曉的文學作家同樣也是著名的作曲家,他們優秀的文學作品也間接推動我國聲樂的發展。對于現在的聲樂學習者來說,如果缺少一定的文學素養,那么寫出的聲曲也會變得毫無意義。因此,聲樂教師在提高學習者審美能力的同時,也應加強對學習者文學素質的培養。對于學習者自身來說,在日常生活中應注重對文學知識的積累,通過對文學知識的積累去慢慢提高學生自身文學素養,進而提高學生自身的審美能力。文學文化和聲樂文化相結合的作品,可以讓作者和聽眾產生思想上的共鳴。
在現階段的聲樂教學中,聲樂的基礎練習是提高學習者聲樂基本能力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對學生聲樂能力的形成起著重要作用,因此在進行聲樂練習的過程中,也應相應加強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一方面,聲樂教師需要為學習者提供不同情感類型的聲樂作品供學習者練習,使學習者在表達不同情感的聲樂作品中形成良好的審美認同能力。另一方面,音樂的表達也離不開現實生活,所以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聲樂實踐時,需要教授學生聲樂實踐的內容,以便讓學生進行更廣泛更深入的聲樂實踐,提高學生的聲樂欣賞能力和表演能力,并逐步產生良好的審美意識。
隨著現代教育體制的改革,在聲樂教學中更加要注重對學生情感和審美能力的培養。目前,在聲樂教學中還存在著諸多問題,進而造成培養出來的學生理論知識豐富,但自我情感的表達和審美能力不高,因此在以后的聲樂教學中,應加強學生情感和審美能力的培養,幫助學習者真正理解聲樂本身的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