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浩淼
(北京師范大學珠海分校 藝術與傳播學院,廣東 珠海 519087)
西方表演藝術最早起源于古希臘時代。我國表演藝術最早出現在西周時期,在當時,樂師宮女等人為帝王演奏音樂、表演舞蹈等。這類表演藝術廣泛用于祭祀神靈、先祖,再后來慢慢發展為戲劇、戲曲,最終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到達了電影電視階段。換句話說,“其實,電影表演藝術是由舞臺表演藝術發展而來的”。由此可知,二者是具有同樣的特點和性質的。比如:“模仿還原”,即對于動作、語言、神態的刻畫以及給觀眾呈現的表現形式等。筆者運用文獻分析法,分析在中國知網中查閱的文獻資料,大體總結出以下表演藝術中的非理性因素及其重要作用。
馬克思主義對于認識的本質是這樣定義的:“認識的本質是主體在實踐基礎上對客體的能動反映。”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也就是說人有一定的自我認識能力。表演藝術亦是如此。表演藝術是一門實踐性極強的藝術,它十分推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表演者要運用這種方式探究其中的奧義。研究表演中的非理性因素,首先要對表演藝術形成初步的自我認識。通常來講,表演者要具備細致的觀察力、敏銳的感受力、深刻的理解力和想象力。表演藝術是實踐的藝術,表演者只有通過多次排練、演出,才能提高專業水平。筆者對表演藝術的初步認識在于,真正拿到一個劇本之后要思考人物形象,弄清楚他都經歷過什么,他為什么要這么做,為什么要說這句話,并不斷往人物身上靠。只有這樣,表演者才會逐漸提升表演水平。
在表演藝術中,非理性因素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非理性因素一般是由人產生的,比如:
1.非理性因素——情感
人產生的情感會對表演藝術起到激化的作用,比如一位演員在表演過程中受到其他演員的言語、行為等刺激而產生了悲傷的情感,從而留下了眼淚,進而感染了其他演員,使他們也紅了眼眶。由此不難看出,非理性因素——情感的重要作用。
2.非理性因素——靈感
人產生的靈感是創作的一個必要條件。在表演藝術的創作過程中,不管是前期劇本編劇的創作,還是表演過程中演員的二次創作,靈感都是必不可少的。不管是編劇還是演員,他們在某一時刻,受到外部刺激或者內部誘發后,靈感在腦海中浮現,思維中的各種理性和非理性因素突然匯集,從而讓主體思維已存的信息同外來信息在神經系統的通路中突然相接通,從而帶來出乎意料的效果。這是非理性因素——靈感在表演藝術中起到的關鍵作用。
3.非理性因素——習慣
人自身的習慣是一種非理性因素,在表演藝術中發揮著引導的作用。比如,習慣引導著演員在表演時形成肌肉記憶。我們在觀看表演時會發現,有些演員演某一類型的角色非常得心應手,仿佛他就是這類角色的原型。這是因為他們在表演這類角色的過程中,會不由自主地走向一個幾乎固定的表演狀態,這正是非理性因素——習慣所引導的。
恩格斯曾說,“馬克思的整個世界觀不是教義,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現成的教條,而是進一步研究的出發點和供這種研究使用的方法。”所以,創新是馬克思主義的本質。表演藝術的理論創新亦是如此。表演實踐的創新就是在理論的指導下,不斷研究表演藝術的出發點——交流,這也是表演藝術中很重要的非理性因素。實踐創新就是受到理論創新的影響而不斷磨合的過程。
“戲劇的技巧,是交流的技巧。沒有交流,戲劇便喪失了生命力。”這是戲劇大師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曾說過的話。在排練過程中,我們總會有跟對手搭不上戲或者進入不了角色的感受,此時,表演理論會強調,“真聽、真看、真感受”。表演藝術的理論創新就在于表演者不應該只停留在理論上的“進入狀態”。廣州話劇藝術中心的崔冰就此提出了自己的觀點:“真實的表演,取決于真實的交流。”表演藝術的理論創新其實大部分還是受“演員”“觀眾”感受的影響,創新也大都體現在這幾個方面。交流和感受是舞臺表演的基礎,演員與演員之間,要真實地感受彼此,包括眼神、語言、動作、表情。很多演員沒有理解角色、沒有全身心投入到人物的世界當中,就會把自己所認為的普遍的行為邏輯和表演技巧表現出來。在舞臺上表演的時候,兩個演員好像在相互“看著”,其實沒有真正“看見”,就更不用說角色與角色之間靈魂深處、精神世界的互動了。非理性因素告訴演員,要每時每刻感受到對方給予自己的刺激,哪怕只有一絲一毫,要從這些刺激中,激發出不一樣的感受。順著角色的行為和邏輯,演員的臺詞也就自然而然地出來了。
戲劇演出中的表演藝術的三要素是“演員、劇本、觀眾”,這其中都蘊含著非理性因素,接下來本文將逐一進行分析。
表演藝術所延伸出來的職業我們稱之為“演員”。演員在表演藝術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表演藝術從理論到實踐都離不開“演員”。而演員作為“有著自我意識的人類”,他們可以稱之為“表演藝術中非理性因素最多的承載者”。表演藝術中的非理性因素很大一部分來源于演員本身,比如演員的情感、意志等。
劇本也是表演藝術中必不可少的一環,它首先是表演藝術中理論的呈現、理性因素的載體,但非理性因素在劇本中也是存在的,它直接影響到演員對于它的理解以及呈現。雖然它有著“理性”的框架,但更多的還是需要“非理性因素”的填充,比如創作的靈感、幻想以及非邏輯狀態下的想象。
觀眾,是表演藝術的直接受體,也是表演藝術最大的“非理性因素”。觀眾的反饋直接影響到演員、劇本的創作,很多時候,演員會根據觀眾的反應進行臨場發揮、即興創作等。觀眾的態度也直接影響了表演藝術的發展。隨著時代的發展,觀眾的口味千變萬化,因此,表演藝術也要隨著這一“非理性因素”不斷調整。
其他因素,就要考慮到現實演出了。表演是需要場地空間的,這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舞臺空間”。沒有演出空間,表演藝術就無法完成。所以,演出空間可以說是表演藝術的“第四要素”,它促使表演藝術的表達形式更加豐富多彩。
對表演藝術影響最大的非理性因素是演員,演員的一舉一動影響著表演的呈現效果。演員在呈現角色人物方面分為三個階段:本我、自我、超我。
觀眾的現場反應這一非理性因素也對表演藝術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這里以筆者在表演藝術課上所扮演的角色為例。
先說本我,本我階段是表演中最容易的一個階段,也許演員飾演的角色與自身的性格極其相似,那么,本我階段的非理性因素完全來自于演員生活中的狀態,比如筆者扮演過曹禺先生的話劇《雷雨》中的周沖,他與筆者年齡相仿、性格極其相似:沖動、熱情、富有同情心。他的性格本來就跟筆者很像,所以筆者演起來也比較舒服。在劇中,周沖愿意為四鳳付出,筆者覺得這就是自己。對于這類角色來說,演員在生活中的性格特點、處事方式就是最大的非理性因素。這對于演員來說,會產生積極影響。因為這個角色與演員極其相似,角色的創作來源于演員的生活經驗,演員可以把自己的故事或者思想帶入到角色中,這樣也會給觀眾帶來比較舒服的視覺體驗。
自我,這個階段是演員與角色相互融合的一個階段,這里的非理性因素就有些復雜了。它不僅包括演員身上還存在的一些“本我”性格,還包括演員對于角色的重新認知。角色與自己的性格有些許差異,這就需要演員探尋這個人物當時的心理狀態,學會換位思考。不過這個階段的難點在于,很多演員無法脫離“本我”階段,依然用自己生活中的體驗來詮釋角色,這就會給另一個非理性因素——觀眾帶來不好的體驗,進而導致演員再次調整狀態,進入惡性循環。不過,如果演員能夠發現角色與“本我”的差異,就會得心應手。比如,筆者扮演過電影《再見前任》里的余飛,他與筆者的年齡相差較大,筆者找到的差異就是他的性格更加狂放一些,筆者將性格中狂放的一面放大化,因而表演比較貼合實際,觀眾也拍手稱贊。這就是非理性因素對于表演藝術的作用。
超我,是演員在扮演角色中最難的階段,也是受非理性因素影響最大的一個階段。這一階段的角色與演員的“本我”階段可謂天差地別,在“自我”階段,演員還能將自己與角色相似的一面放大化,到了“超我”階段,演員就需要完全脫離“本我”。比如,筆者扮演過話劇《雷雨》中周萍這一角色,他有些膽小、懦弱,不敢表達自己的真實情感,說話、生活方式與筆者完全不同。筆者通過思考他為什么要說這句話,他對繁漪四鳳的情感究竟如何,漸漸地,筆者心里建立起來一個周萍的形象。在第四幕中,周萍把自己以往因懦弱膽小而不敢表達的情緒逐漸釋放,逐漸抗爭。在理解了這些之后,筆者帶著這份沉甸甸的情感去詮釋周萍這個角色,仿佛真的體會到自己就是周萍。筆者在這錯綜復雜的情感里徘徊迷茫,有了脫離本我的那種感覺。要想達到超我階段,演員要全身心換位思考,撰寫人物小傳,理解角色每次行動的原因。如果演員處理不好,觀眾更不會買賬。這里的非理性因素包括:演員的意志以及一些靈感、直覺等。
不管表演藝術如何發展,“非理性因素”對于它的影響也都大同小異。非理性因素在認識過程中發揮著一定的動力、選擇、調節、激發、催化、促進的正面作用。認識事物是由“人”這個主體來進行的,因此,在“實踐—認識—實踐”的循環過程中離不開非理性因素的參與。表演藝術是實踐的藝術,作為演員,要想真正理解其中的非理性因素就要運用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初步認識它,并且在理論創新之后要投入到實踐創新中,不斷探索表演藝術中非理性因素帶來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