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仁龍,闕小穎,張仁雙
(1.五邑大學 廣東 江門 529020;2.廣東蘊德律師事務所 廣東 廣州 516562)
隨著現代社會經濟文化的迅速發展,人們越來越注重保護和傳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十九大報告指出:“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而作為中國優秀傳統戲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以白字戲為代表的地方稀有劇種在傳播中仍面臨許多問題。做好發展地方稀有劇種的多元化傳播工作對我國優秀傳統戲曲文化的弘揚和傳承具有重要意義。
白字戲,又稱“海陸豐白字戲”或“南下白字”,是用汕尾海陸豐地區方言“學佬話”演唱的地方稀有劇種,元末明初從閩南流入海陸豐等粵東地區,后來吸納竹馬、錢鼓、漁歌和潮劇音樂等民間藝術,改用當地方言演唱,于明代中后期逐步形成自己的風格特點,與“正字戲、西秦戲、花朝戲”并列廣東省四大古老稀有劇種,2006 年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白字戲用汕尾地區當地方言“福佬話”演唱,對于不懂該方言的受眾只能通過字幕了解劇情的具體變化發展。而部分白字戲視頻存在嚴重缺乏字幕、字幕不準、只有唱詞有字幕而口白(念白)無字幕等現象。即使新受眾被白字戲的造型美、音樂美等折服,也會因語言不通又無字幕而有心無力。這不僅使不懂當地方言的受眾如聽天書望而卻步,影響了受眾對白字戲的接納,更是阻礙了白字戲文化的傳播。
而本身汕尾地區當地方言多元復雜,不僅閩客粵三大漢語方言齊備,還有占米話和軍話兩種混合型的方言。此外,大方言里有小方言,亦存在方言島的現象。而且因其方言構成復雜,同種方言也會因地區不同而有聲調等方面的差別。即使是當地人,也常因為白字戲的聲腔多變和苦于無字幕而對其一知半解,無法體會其中真正的文化內涵。這種“神秘”的傳播只能滿足老受眾的胃口,對于新受眾來說無異于是在“做無用功”。
白字戲雖被列為首批國家級非遺,但當地人特別是青年一代對白字戲文化缺乏文化認同感,保護傳承意識不足。
汕尾地區雖地處東南沿海,但經濟發展長期落后。這帶來的不僅是當地政府對白字戲投入資金的不足,更無形之中形成一定程度上的文化自卑,使當地人民羞于傳播白字戲文化。而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和互聯網泛娛樂文化的沖擊,也使青年一代逐步喪失對白字戲文化的興趣。
當地經濟發展長期落后帶來的是文化發展的長期落后。老一輩藝人對白字戲的傳承大部分采用言傳、身教的師徒制方式,在代際傳承中容易導致白字戲藝術精髓的遺失,也無法形成白字戲的整體藝術體系供后人觀瞻。而當地教育水平的長期落后也導致了當地人對白字戲文化價值的認識不足,從而缺乏文化認同感。這也就使白字戲文化的受眾少,主要為老一輩戲迷票友,而且易流失。
汕尾地區不僅方言眾多,而且文化異彩紛呈,存在福佬、客家和廣府等文化。這也是當地人對白字戲文化認同感不高的根本原因。而且汕尾地區由于經濟落后歷來就有外出務工的傳統,外出務工人員廣布深圳、廣州等大城市,數量甚至與汕尾地區人口不相上下,其子女也隨著父母親定居。所以致使一部分青年接受的都是城市文化教育,而對家鄉文化意識淡薄,更有甚者連家鄉方言都不通曉,又何談聽得懂白字戲。
缺乏自主創新性。大部分白字戲新媒體平臺視頻的傳播存在生搬硬套、照搬照抄等現象,而且傳播的視頻大多都已過時,并未能讓白字戲在受眾眼中跟上時代的步伐。
存在低級趣味性。與白字戲有關的微信公眾號存在大量以養生、謠言為主題的蹭熱度、博眼球的“標題黨式”推送,并且推送里存在大量與白字戲無關的廣告。相比之下,真正意義上對白字戲文化的傳播卻較少。
缺乏連續實時性,大部分白字戲新媒體平臺的傳播次數以月為單位,甚至有的以年為單位,只有演出或者招聘等事件時才發布公告,無法形成長久有效的傳播機制。
對于白字戲新媒體平臺的建設,應該慢慢從社會化過渡到精品化,以精品性文章、視頻等沖擊低級趣味。比如推送白字戲老藝人對白字戲的感悟理解,或者其撰寫的論文,方便老藝人傳承其精良技藝。這不僅有利于豐富受眾眼中的白字戲文化內涵,更有利于實現白字戲文化的代際傳承。還可以通過舉辦相關賽事來擴大白字戲新媒體平臺的影響力,比如舉行征文、微視頻等比賽,把白字戲文化向全社會廣泛推廣。對于白字戲新媒體平臺所傳播的視頻不應該生搬硬套、照搬照抄,而應該為視頻添加字幕或者附帶劇本,避免“做無用功”傳播,以增加受眾對白字戲文化的認知度和熱衷度。
白字戲從業人員福利待遇較低一直是該行業長期詬病的話題,也致使人們從事白字戲工作的興趣降低,編導、演員、音樂唱腔設計等人才極度匱乏。雖然近年來國家和政府對白字戲的扶持力度加大,但白字戲從業人員的福利待遇還是有待提高。對此不能“等”“靠”“要”,而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可以探索“志愿服務+”的傳播機制,以期實現經費的開源節流和提高白字戲文化的影響力。
白字戲相關管理部門和劇團可以與當地志愿服務機構甚至與省和國家志愿服務機構實現互聯互通,通過搭建白字戲志愿服務平臺招募和培訓志愿者處理相關業務,比如錄入字幕、演出場務、演唱和聲、新媒體平臺管理等。而當地方言“福佬話”為閩南語旁支,通行于廣東省東部、福建閩南、臺灣和東南亞等地,使用人口眾多,這無疑為探索白字戲“志愿服務+”傳播機制提供了現實基礎。此傳播機制能夠實現良性循環,一舉四得。
一得為:志愿服務活動一定程度上減少了白字戲相關管理部門和劇團的經費支出,間接提高了白字戲從業人員的福利待遇,使其減少為生計擔憂的壓力,能夠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技能訓練中,從而提高演出水平。
二得為:通曉當地方言的受眾成為白字戲志愿服務活動的天然人選,而志愿服務活動能夠培養其對白字戲文化的興趣,增加其對白字戲文化的認同感,增強其對白字戲文化的傳承保護意識,從而增加對本土文化的自信,更有底氣地傳播白字戲文化。
三得為:志愿培訓和服務本身就使志愿者了解和傳承了這門古老藝術。而經過長期培訓和服務的志愿者不僅對白字戲的理論知識有了更深的理解,而且一定程度上也會提高從事白字戲行業的興趣,成為白字戲人才隊伍的天然預備隊。當白字戲相關管理部門和劇團吸納具有一定基礎的志愿者進入白字戲隊伍時,能夠更方便地實現藝術的代際傳承。
四得為:通過搭建白字戲志愿服務平臺,不僅可以擴大白字戲文化的傳播范圍,還能提高白字戲文化的傳播速度。同時,新老受眾還可以通過志愿服務平臺及時反饋傳播效果或者回饋對白字戲的發展建議,以此提高白字戲志愿服務平臺的質量和影響力,更能通過志愿服務平臺籌集熱心人士捐助的善款,為白字戲的經費開源。
白字戲唱腔結構雖有部分板式唱腔,但以曲牌聯套體為主。它音樂優美,有聯曲、滾唱、一唱眾和等形式與特點。曲牌分為正板白字曲、反線曲和雜調,統稱為“白字曲”。白字戲的曲牌多為佚名,冠以名稱的尚有40 多支。
正是這樣的曲牌聯套體使白字戲更能發揮其現實作用,能夠根據時代的發展推出新的適應時代的作品。就比如在新冠肺炎疫情中,推出的戰疫白字戲歌曲《即可明日迎朝陽》和《風雨同舟同征程》的調正是來自白字戲傳統劇目《秦香蓮》。而由白字戲曲牌聯套體一唱眾和特點衍生出來的另一項非遺項目——白字戲曲班坐唱,更是白字戲的“活招牌”。它是曲藝表演形式的一種,曲班藝人圍坐在曲廚四周唱曲,在喜慶活動或者春節期間會到各地巡回演出,歷史悠久,是中國戲曲的“活化石”,被稱為“東方的清唱劇”。
但對白字戲曲牌的傳播仍存在不足。對社會大眾尤其是青年一代而言,白字戲曲牌倍顯神秘,似乎只流播于劇團之中。最好的文化屬于大眾,最好的文化也來自大眾。白字戲劇團應該積極向社會大眾分享曲牌等優秀的白字戲文化資源,擴展白字戲的“朋友圈”,這樣也能從社會大眾中汲取創作的靈感。發揮曲牌聯套體的天然優勢,不僅能夠實現劇團與社會大眾的互聯互通,更有望開拓“人人能唱白字戲,人人能懂白字戲”的新局面。
近年來,隨著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教育部門的積極響應,“白字戲進校園”活動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但其廣度和深度還是有待加強。
廣度方面:“白字戲進校園”活動的普及程度仍然有限,影響力還有待加強。仍需大力發展新媒體平臺,通過回放錄播,實況轉播等渠道把優秀的白字戲文化資源分享給學生,拉近學生與白字戲文化的距離,創新優秀戲曲文化教育新形態。
深度方面:“白字戲進校園”活動與教育教學融合的深度還有待加強。白字戲傳承歷史悠久,經過數百年來的演唱,其劇本唱詞也是經過千錘百煉。無論是傳統白字戲《荊釵記·投江》中錢玉蓮的唱詞:“只可惜,一片至誠,二十芳春,百年之約,千金承諾,萬般情愛;換來個,一紙休書,兩行苦淚,百感交集,千古遺恨,萬念俱灰,空哀吟。”還是新編白字戲《彭湃之母》中蔡素屏的唱詞:“婆母娘,休要淚滿腮;為真理,素屏啊愿舍形與骸;出生入死為理想,追隨彭湃,追隨彭湃夫妻諧;心堅志定含笑去,魂化杜鵑紅滿崖;娘親寄語南山客,魂魄也壯,魂魄也壯蘇維埃。”都富有優雅流暢的韻律感和清遠含蓄的詩意境。如此出類拔萃的劇本唱詞比比皆是,若只用于音樂方面的教育教學,而不用于文學方面的教育教學,又何嘗不是一種暴殄天物呢?
相關教育部門應當深挖白字戲劇本唱詞中的精髓精華,探究如何將其融入當地大中小學的教育教學。比如把白字戲劇本唱詞作為寫作課的鑒賞材料,或者閱讀課的人物分析典例等。而對于音樂方面的教育教學,不能只拘泥于《秦香蓮·三對面》《梁山伯與祝英臺·事久問路》等傳統劇目,而應該跟上時代的步伐,博采眾長,兼收并蓄。相關教育部門應與白字戲劇團合力編寫白字戲音樂教材,以音樂教師為媒介向廣大學生潛移默化地傳播白字戲文化,形成一種長期有效的傳播機制,努力使戲曲音樂教學成為汕尾地區一道靚麗的風景線。相信如果在日常的教育教學中能夠融入白字戲,一定能夠助力當地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與此同時,不僅能夠使當地群眾對白字戲的文化價值有更新的認知,極大增加文化認同感,更能夠培養白字戲文化的弘揚者、傳播者、建設者。
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是維系民族生存和發展的精神紐帶。作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以白字戲為代表的地方稀有劇種以其歷史悠久,種類繁多,風格獨特在世界戲曲寶庫中占據重要地位。地方稀有劇種的傳播和弘揚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更是具有重要意義,但仍存在許多問題亟待解決。望此文能夠引起政府和社會大眾對地方稀有劇種傳播工作的廣泛關注,幫助地方稀有劇種早日走出傳播困境,使其永葆風采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