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菲悅
(愛丁堡大學 英國 愛丁堡)
當今社會舞蹈教育已普及至社會各個地域,創意舞蹈教育也在近些年逐漸被重視。但是值得思考的是,在創意舞蹈教育與舞蹈種類或風格的教育之間,仿佛存在了某種“壁壘”。在創意舞蹈教育中沒有涉及多種舞蹈種類與風格,單純引導孩子用自身舞蹈動作來啟發和豐富孩子的創造力與想象力是遠遠不夠的。在特定舞蹈種類的教育中,學生的創造力雖然被教育者所尊重,但是鼓勵學生多使用創造力的行為和意識幾乎是不存在的。觀察現代舞教育可以發現,在現代舞教育中老師會基于舞蹈風格進行創意舞蹈的教育。反之,筆者發現,創意舞蹈教學和中國古典舞(民族民間舞、芭蕾舞)這兩者的教育實踐在現在看來似乎都過于極端,并且創造性思維這一概念在全程并沒有被重視。除此之外,舞蹈教育現如今被廣泛認為能夠對學生的各項能力產生積極作用,包括創造力、想象力和表達能力等。因此在本文中,筆者將對這兩種教育實踐進行部分元素的借鑒和融合,通過培養和使用創造性思維來分別找到兩種舞蹈教學的“平衡點”。并對在舞蹈教育中創造力等能力形成的創造性思維容易出現的問題進行闡釋,以此來改善和提高舞蹈教師的舞蹈教學能力。
關于創意舞蹈,伯格曼聲稱通過動作表達情感是創造性舞蹈的基礎,并且將創意舞蹈定義為通過運動表達內心的自我。以各種各樣的形式來開發和鼓勵兒童通過動作來講述自己的想法是現存的兒童創意舞蹈教育的廣泛現象。因此基于伯格曼的觀點和教育的廣泛現象可以看出,在創意舞蹈的課程里,當孩子們開始跳舞時,他們不僅僅是一位創造者,還是一位表演者。表演是孩子們在創意舞蹈中,最需要重視和強調的能力之一。這是由于在創意舞蹈中,陳述是優先于技巧的。創意舞蹈為孩子們提供了通過動作構成進行個人解釋的機會,要么作為表達主觀體驗的一種方式出現,要么作為一種用各種舞蹈形式組合動作的舞蹈方式存在。在兒童創意舞蹈教學中,運用的方式實際上更傾向于前者。當兒童作為創意舞蹈的教學對象時,其本身的動作語言和風格相對匱乏和固定,在表達自我的過程中更容易產生固定不變的動作結構和程式。雖然在這過程中鼓勵和培養了孩子的創造力,但這極大地違背了創意舞蹈教育的本質。因此,筆者認為,教師在教學中的職責實際上是在適當的情況下引導孩子使用不同的動作元素來創造和構成自己獨特的動作語言體系,并以此啟發孩子們來表達和描述他們的個人想法。但在這其中,不同的動作元素是需要教師提供的,因此教師除了引導者這一角色之外,還是一位啟發者。然而不同元素的動作,也代表了不同風格和種類的舞蹈。當不同元素的舞蹈動作被教師在創意舞蹈教育中使用,啟發和引導兒童時,才能夠真正豐富兒童的動作詞匯。這樣才能夠在最大程度上激發兒童的創造力與想象力。
從創意舞蹈的教學目的來看,要求教師創造一個有利于學生技術、藝術、個人和精神成長的課堂環境是必要的。因此創意舞蹈教育是符合舞蹈教育中的一種范式的,也就是以學生為中心的范式。但是在這一范式中如果創意舞蹈教育過于強調以學生為中心更加容易違背舞蹈教育本身的目的,甚至可能會使學生出現過度自我與自滿的負面情況,從而導致學生在創造力和創造思維上產生停滯不前的負面狀態。然而,舞蹈教育中還有一種范式:以教師中心。這一范式從行為主義者的角度來看,教師可以設定觀察、衡量和控制的目標。當我們將這一范式與創意舞蹈教育融合時,舞蹈教師的目標可以得到強化。當舞蹈教師的目的是引導和啟發學生運用創造力和想象力來進行創意舞蹈時,甚至可以促進創意舞蹈教育達到鼓勵和培養學生產生創造性思維的目的。
創造力作為一個總體概念,通常在很大程度上被視為舞蹈、音樂、戲劇和藝術等藝術活動的保存地。并且舞蹈體驗與創造性工作的某些方面息息相關,如感官感知,空間感知,想象力和自律等。所以除了創造力之外,擁有想象力,原創性或新穎性的想法被定義為擁有創造性思維的標志與特征。然而這僅僅是一種對創造性思維的廣義定義,不能夠作為教師判斷學生是否具有對創造性思維的唯一方法。創造性思維方式有兩種,分別是發散思維和趨同思維。顧名思義,發散思維是通過不同途徑找到不止一種能夠解決方案的能力和習慣;趨同思維是在不同的途徑里找到唯一正確解決方案的能力和習慣。當學生同時擁有這兩種思維時,才能夠被確認擁有創造性思維。
因此,在創意舞蹈教育中,不能夠僅以學生為中心,而是中心需要在學生和教師之間來回切換。最終達到教師完成培養學生擁有創造力和想象力等能力的目標,學生擁有發散思維和趨同思維的能力。但是,在沒有舞蹈風格支撐的情況下,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沒有能極大地被強化和發展。這一缺陷在兒童創意舞蹈教育中并不明顯,但是當學生成長到青少年階段時會明顯暴露出來。因此在創意舞蹈教育中,融入不同的舞蹈風格和種類是十分必要的,尤其是在青少年以上的學生當中。因此在青少年及以上年齡段的學生中,擴展或固定學生的舞蹈風格是十分重要的,這不僅可以幫助學生豐富動作語匯,更可以幫助學生找到合適自己并且熱愛的舞蹈風格。這樣能夠在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同時,強化舞蹈教育本身的性質。
當創造性思維在創意舞蹈教育中被開發出來后,學生就需要對舞蹈風格進行系統性的強化。但是在這個強化的過程中,鼓勵學生使用創造性思維這一意識會被教師漸漸地忘卻。通過對舞蹈教育的社會現狀的觀察,筆者發現,當教師在面對不同年齡層次的學生的中國古典舞教學的過程中,似乎缺少了啟發和鼓勵學生使用創造性思維這一過程,這在青少年當中更為明顯。這是由于舞蹈本身被認為是一種結構嚴格的活動,并且舞蹈動作本身是功能性的。這就導致教師、家長和學生都會產生一種學習的誤區,也就是為了學習某種舞蹈風格或種類而形成的功利式的舞蹈教育。這是普遍存在的一種社會舞蹈教育的現象,并且會在教師固定的教學風格中被強化。這種教學風格就是指揮風格的教學,也就是教師演示動作——學生復制動作。這種教學風格在具有明確的技術要求的舞蹈種類中更加常見,如芭蕾舞、民族民間舞和中國古典舞等。在這種教學風格下,學生的自主意識和思維被大大的禁錮,因此這一現象仍舊需要從教師本身發生改變,從而引起整個教學結構的松動與變化。
與單純的創意舞蹈教育不同的是,在芭蕾舞,民族民間舞和中國古典舞等不同舞蹈風格語境的教育下,除了教師需要尊重學生自己產生的創造力與想象力之外,還需要以學生為中心。這是由于以學生為中的舞蹈教育實際上屬于構建主義的教育范式。在構建主義中,教師是催化劑、教練或向導,通過以“為學生解決問題”為中心的舞蹈課程來完成教學。但學習實際上是通過教師對學生采取行動、提問、反思和解釋來實現的。因此除了指揮風格的教學外,教師還需要掌握引導風格的教學,這在很大程度上能夠保證學生既掌握舞蹈風格又不完全拘泥于舞蹈風格。這樣才能夠促進學生在舞蹈風格的基礎上展現和保留合適的自己的個人舞蹈風格。這一點在現代舞中是較為明顯的。從現代舞及其豐富的編創成果中可以看出,擁有創造性思維能夠幫助舞者在固定舞蹈種類的作品上產生屬于自己的舞蹈風格和表演風格。通過舞者的再創造,能夠在本質的基礎上將作品的個人風格發揮到最大空間。
舞蹈教育本身是被認為很多種積極作用的。舞蹈可以提高學生的主人翁意識,幫助學生建立自信心。除此之外在編舞中還能夠使學生學會與團隊或他人合作的能力與團結的能力,同時領導力也會在團隊合作中被培養和展現。這是學生與教師對于舞蹈教育的積極作用的共識。舞蹈藝術作為表演藝術的一種,有助于學生的技能發展。當舞蹈教育被創造性思維環境強化時,開發出每個學生的創造力潛力才能夠滿足完整的教育,同時還可以對學生產生更多的積極作用,這其中包括:“批判性思維”“處理模糊性和復雜性”和“整合多種技能集”等積極的技能。當學生以特定風格或種類的舞蹈動作語匯在空間中使用創造性思維進行舞蹈時,會自主地建立和探索不同的元素,如身體、情緒、形狀和空間。在這一過程中,舞蹈風格的規則沒有被打破,并且學生的自主意識被強化,這達到了某種和諧的平衡。也就是說學生在遵守運動規則的同時,還增強了自己的舞蹈個人風格。這可以說是一個雙贏的積極作用。因此除了上述提到的積極技能之外,在創造性思維的環境下,學生還能夠同時擁有不同舞蹈風格的規則性和個人風格的獨特性。
在創造性思維下舞蹈學生很有可能會出現個人風格與舞蹈風格產生沖突的情況。這時候教師作為引導者是十分重要的,需要引導和啟發學生融合風格,這種引導應該基于教師在傾聽了學生的聲音后作出的反饋。這是筆者根據現象學來對舞蹈教學進行的一種反思。現象學本質上是感知在理解和接觸世界方面發揮基本作用的哲學論點。舞蹈作為有意識的事件,無論是部署隱性(程序性)還是顯性(聲明性)知識,都具有神經生物學和現象學特征。如果教師要了解學生在感知中對于不同舞蹈風格的理解和個人舞蹈風格的建立,那么都需要對學生本人進行言語或書面上的詢問:經歷了什么,有什么樣的體驗以及是什么樣的觀點等。對于舞蹈教育來說,教師識別和解開學生描述在舞蹈中的體驗和心理認知的關鍵概念尤為重要。因此傾聽和尊重學生的聲音在舞蹈教學中是十分重要的一個步驟之一。
傾聽和尊重學生的過程實際上是教師與學生產生交互性溝通的過程。在這過程中,建立老師與學生的“伙伴關系”,在這其中教師通常被視為“思維的引擎室”,學生通常被視為“釋放創造力元素”。因此當學生無規則和無意識地使用創造力進行個人舞蹈風格的創造時,教師需要做的是在引擎室內對學生的思維進行修正和引導。之后還需要教師在特定的舞蹈風格和學生個人風格的基礎上與學生進行交談,從而傾聽和得到學生的真正想法與感受。這樣才能夠保證教師在不同的舞蹈風格下最大化尊重和保留學生的個人風格,來確定和鼓勵學生進行新的個人舞蹈風格的開發與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