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菡陽
(沈陽師范大學 遼寧 沈陽 110034)
滿族擁有悠久的歷史淵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在漫長的歷史演進過程中,滿族形成了自身獨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習俗,其舞蹈自然也有其獨立的文化屬性和社會意義。然而,經歷了大清統治的結束,民國時期的民族歧視以及文化大革命“極左”的沖擊,再難尋覓滿族舞蹈的蹤跡。進入21 世紀,國家對挖掘和保護民族文化遺產工作的支持力度不斷加大,使得我們看到了一線希望,作為滿族傳統文化的重要表征——滿族舞蹈,它的價值和意義也愈發受到重視。近些年來,展出了一系列滿族舞蹈劇目,如《珍珠湖》《莽式風韻》《旗韻娉婷》等,使得我們一品滿族舞蹈之魅力,追憶當年滿族舞蹈之盛景;與此同時,我們也展望到當今舞蹈教學發展的新方向。研究滿族舞蹈文化,是繼承和發展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任務;而遼寧地區的舞蹈院校,地處中國東北,自古以來就是滿族的聚居之地,對于研究滿族舞蹈文化,遼寧地區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分析滿族舞蹈的動律特征,提煉和整理滿族舞蹈的動作元素,既是繼承和發展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任務,也是新時期建設有地方特色舞蹈教學體系的有效途徑。
20 世紀80 年代,黨中央開始落實民族政策,伴隨著國家對民族政策的落實,文藝界興起了挖掘、搶救和整理滿族舞蹈的熱潮,但迫于歷史的因素,滿族舞蹈有著漢化嚴重的問題,所以,研究起來較為困難。欣慰的是,縱有重重阻撓,我們仍取得了不朽的成績?!睹娇正R》《珍珠湖》等劇目躍然舞臺,使得民眾對滿族舞蹈有了初步的認識。1980年左右,李瑞林和占肅容兩位老師深入田野,學習和整理了滿族民間舞蹈,編創了一套教學體系,之后,在沈陽音樂學院進行教學實踐,取得了很好的成績。如此,沈陽音樂學院很早就有了滿族民間舞蹈的教學,受其影響,大連藝術學院的《滿族民間舞——單鼓教學》在第六屆荷花獎比賽獲得指導銀獎,并入圍了第十一屆全國“桃李杯”舞蹈教學成果展示活動十組之一。
現如今,可將滿族舞蹈分為三類:滿族宮廷舞蹈、滿族民間舞蹈和滿族祭祀舞蹈。為了適應教學需要,以下主要介紹宮廷舞蹈和遼寧地區的滿族民間舞蹈。
在清代,宮廷舞蹈多是為了滿足皇親貴族的需要而設置的,多用于慶典、出征、凱旋等活動,其風格典雅,有著較強的程式性,表演宮廷舞蹈的演員也多是專業人士。滿族的宮廷舞蹈大多一脈相承了前代雅樂舞,又在其程式化和禮儀化的基礎上加工和創新,形成了獨具滿族風韻的宮廷舞蹈。“吉祥步”是滿族女性舞蹈的標志性步伐,在表演時,這種步伐貫穿始終,表現了滿族女性端莊典雅之態;身著“旗裝”,頭頂“旗頭”,手持絹帕和彩扇是滿族婦女獨具民族特色的裝扮。男性舞蹈的動作粗獷豪放,有大量再現狩獵場面,模仿動物的動作,如此,將“馬背上的民族”的性格表現得淋漓盡致。
以清代宮廷的“慶隆舞”為例,“慶隆舞”原名“莽式舞”,是漢族文化與滿族文化相交融的產物。據《滿族舞蹈發展史》一書的記載:“慶隆舞,凡殿遷朝會宮中慶賀宴饗皆用之;一曰世德舞,宴宗室用之,一曰德勝舞,凱旋宴筳用之。三舞同制。”由此可知,慶隆舞多用于官府典禮,是一種宮廷禮節性舞蹈。表演時,男女舞者輪番起舞,高舉一袖于額,另一袖置于后背,盤旋作勢;又有歌者拍手齊喊“空齊”。到了后期,慶隆舞在形制上有所改變,乾隆年間,擴建其規模,并將其劃分為“揚烈舞”和“喜起舞”兩個部分,對其中的表演順序、表演人數、樂器的使用作了更加嚴格的規定。據記載,“慶隆舞分為文舞和武舞兩個部分,大臣起舞上壽為喜起舞,內分大小馬護為揚烈舞,是為武舞?!?/p>
“揚烈舞”的表演者有32 人,身著黃色服裝者16 人,身著黑色羊皮服裝者16 人;舞蹈分為五段:熊舞、獵手舞、行圍、神武之功、獵成;演出前,首先要給皇帝一扣禮,然后再開始舞蹈;舞蹈者,八人騎假馬,象征著“八旗”,其余人扮演野獸,八旗者追逐其間,射殺野獸,其中一野獸中箭倒地,其余野獸便隨之懾服。待武舞表演結束,再表演文舞,大臣相互對舞,以此結束演出?!皳P烈舞”的表演主要為再現狩獵場面,體現了狩獵民族的傳統;其中的文舞,端莊穩重,為演出營造了一派祥和的氛圍,體現了天下太平的盛景。
滿族的民間舞蹈很多來源于宮廷,后經時代演變,下移到民間;民間藝人將其加工整理,改編為適應勞動生活的民間舞蹈形式,頗受民間百姓青睞。在村田、地里,它是農民休閑娛樂的主要活動。滿族民間舞蹈動作質樸,勞動氣息濃厚;受其源流的影響,具有鮮明的滿族民間風韻。
例如,本溪縣的太平秧歌,它屬于地秧歌的一種,是滿、漢文化相融合的產物。據記載,元明之時,建州女真的斡多里部由依蘭沿牡丹江南下,1440 年,開始涉足本溪縣北部、東部和東南部地區;由于明王朝在經濟上實行懷遠的政策,設立“清河城馬市”,使本溪成為滿人與漢人進行經濟文化交流的中心,由此,馬背上的民族得以從馬背上抽身落地,在與漢民族進行經貿往來的同時,也促進了相互間藝術的交融。本溪太平秧歌的表演程式包括祭祀、對禮、走陣、唱唱和浪唱,既反映了女真民族的信仰、禮節,也體現了滿族能征善戰的民族精神。
在民間,其隊伍由多由24 名上裝和24 名下裝組成,上裝稱拉花,身著滿族婦女的服飾,手持彩扇和手絹,下裝稱跳丑,手持彩扇或爆花鞭,表演時,始終兩膝彎曲,多有擺胯動作;隊伍中,又有引隊的“老韃”,兇猛古怪的“克里吐”,詼諧幽默的“丑公、丑婆”。老韃頭戴紅纓帽,身著黃色對襟便服短褂,手持蒼腰帚,腰系彩帶,斜挎腰刀,是滿清軍官的統一服飾;克里吐反穿羊皮襖,手持皮鞭,身挎銅鈴,一副怪獸的形象;丑公身著黑襖,左手拿煙袋,右手持拐,腰系酒葫蘆;丑婆身著黑襖,左手挎小竹籃,右手拿大煙袋。
2013年,寧夏青龍管業股份有限公司在河南省安陽市南水北調配套工程建設勞動競賽中獲第二階段競賽管材制造一等獎和“先進管材制造單位”稱號;被中國水利企業協會評選為“2011—2012年度全國優秀水利企業”。發起成立了中國預應力鋼筒混凝土管(PCCP)質量聯盟,現為該聯盟理事長單位。
太平秧歌的基本動作原則是:上高下矮,上穩下擺?!吧细呦掳笔侵干舷卵b的表演姿勢,上裝表演時,不低頭不彎腰,顯示出滿族婦女端莊大方、溫文爾雅的性格特征;下裝始終微屈膝蓋,如“蹲步擺胯”“蹲步轉扇”“扭逗步”等?!吧戏€下擺”是指在扭法上,上裝穩,由于保持身體穩定的需要,腳和腰的動作幅度相對要小;而下裝為了突出其動律特征,身體各部分動作幅度都較大。其他的人物角色也各自有其特定的動作章法,如老韃對禮時的“對刀把”“扛肩膀”“頂膝蓋”等動作,一招一式都有著嚴格的規定。
現如今,太平秧歌已經進入清河城鎮的村落小學,娃娃兵成為了太平秧歌的新生力量,他們利用課余時間,認真排練,在遼寧省內外贏得了極大關注。這既保證了這門古老藝術的傳承,也讓我們看到了滿族舞蹈課程建構的可行性。
遼寧散落民間的滿族民間舞蹈藝術還有很多,如燈官、清源竹馬、罕王十八鞭等,都有待我們去研究、考察。
自20 世紀50 年代以來,重建中國古典舞成為了舞界的一項重要任務;然而,歷史留給我們太多棘手的問題,需要我們用血汗,用時間去回答;時至今日,重建中國古典舞仍然是舞界一項尚未完成的任務。但無論如何,舞蹈前輩在重建中國古典舞事業上所作出的貢獻都是不容抹去的,歷經半個多世紀的努力,如今,中國古典舞形成了“戲曲派古典舞”“漢唐派古典舞”“敦煌派古典舞”這三個流派。然而,我們在看到取得的成績的同時,也應細細思考縈繞耳畔的非議之聲:有的外國專家將中國古典舞視為“土芭蕾”,有的專家質疑中國古典舞的動作元素、風格屬性。筆者認為,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有以下兩種:一方面,在20 世紀50 年代,迫于時局的壓力,中國古典舞的建設事業較為匆忙,加之來自多元文化的沖擊,難免會出現照搬西方、風格混搭的尷尬;另一方面,“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上下五千年的古典文化,豈是短短半世紀之久能夠完成。
如今,滿族宮廷舞蹈讓我們看到了建設中國古典舞的新視角。其可行性表現為:首先,清代是距今最近的朝代,避免了獲取和解讀資料時的重重阻撓。其次,滿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它的源頭可以追溯到先秦時代;先秦時期的“肅慎”,三國、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挹婁”“勿吉”,隋唐時期的“靺鞨”,宋、遼、元時期的“女真”都與之有著一脈相承的關系,這保證了其文化沿革的久遠性;最后,滿族的宮廷舞蹈多為一脈相承前代的宮廷雅樂舞,這保證了其經典性。綜上所述,滿族宮廷舞蹈有理由作為中國古典舞的一個新流派。
現如今,各大舞蹈院校、舞蹈培訓機構、舞蹈團等,無論是民族民間舞蹈演出還是民間舞蹈課堂,都是以藏、蒙、維、朝、傣為主,滿族舞蹈常常處于被冷落的位置,僅有寥寥幾個舞蹈院校開設了滿族舞蹈課,總體來講,滿族舞蹈尚未形成科學性、程式性的教學體系;如此,建設滿族舞蹈課程成為我們的新任務。由于地域性和師資力量的優勢,建設滿族舞蹈課程的任務首先應落實在地方舞蹈院校上。
遼寧地區的舞蹈院校,地處中國東北,自古以來就是滿族的聚居之地,對于研究滿族舞蹈文化,遼寧地區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據調查,遼寧大學本山藝術學院已經開始了滿族民間舞蹈教學的嘗試,遼寧大學本山藝術學院的教師劉鵬說:“我們先后把非物的傳承項目,海城的高蹺秧歌、撫順的滿族地秧歌,把這兩個傳承的項目移植到我們教學當中來以后,更加豐富了我們的教學內容。通過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使學生們更加立體地,更加直觀地吸收了東北民間舞蹈,特別是東北大秧歌各方面的風格特色。”
分析滿族舞蹈的動律特征,提煉和整理滿族舞蹈的動作元素,既是繼承和發展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任務,也是新時期建設有地方特色舞蹈教學體系的有效途徑。
滿族曾是清代統治階級的主導,其文化有著重要的價值和意義,這種文化精髓深深地鐫刻在每一個中國人的骨子里,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因素。滿族舞蹈作為滿族傳統文化的重要表征,它在中國舞蹈界的地位和意義自然是不容忽視的。教育作為繼承與發展的重要紐帶,在保護和弘揚民族傳統文化中發揮著尤為重要的作用。滿族舞蹈的特殊價值表現在它的內涵和外延兩個方面。
從滿族舞蹈的內涵方面來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人養一方”。歲月悠悠,輾轉千年;遼寧這片黑土地,不僅生出了千畝良田,還生出了千姿百態、各具特色的民間舞蹈。通過教授學生滿族舞蹈,可以使他們感受到滿清文化的魅力,從而打破以往“藏、蒙、維、朝、傣”為民族民間舞之主流的思維慣式。此外,由于遼寧是一個多民族的省份,除了滿族、漢族,還有蒙古族、回族、朝鮮族等,所以它的文化表現為一種多元共生的態勢,滿族舞蹈自然也帶有不同民族的風格;學生學習滿族舞蹈,有利于他們建立起學科之間的聯系,從而加深對各個民族文化的理解。
從滿族舞蹈的外延方面來說,“滿服”獨具滿民族特色,是滿族文化的重要表征。由于滿族地處中國東北部,緯度高,氣候寒冷,為了御寒,滿族婦女習慣于穿襖;服飾限制了滿族婦女的肢體動作,如此更體現出滿族女性舞蹈端莊典雅的特點;男性在舞蹈中,多有將自己裝扮成野獸的,如此體現出馬背上的民族驍勇善戰的精神氣質。學生在學習滿族舞蹈時,可以配合著服裝和道具,從而讓學生切身體味滿族舞蹈獨特的魅力,以這種潛移默化的方式,增強他們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
對于專業的舞蹈院校,可以設立獨立的滿族舞蹈院系,讓一批學生專攻滿族舞蹈。所設置的課程包括滿族古典舞(宮廷舞蹈)和各類滿族民間舞蹈;設立滿族舞蹈學科,讓另一批學生將滿族舞蹈視作一門新的學科。由于滿族民間舞蹈來源于民間,所以有很多不適于課堂教學的因素,這就需要教師精心加工,去粗存精。在民間,滿族民間舞蹈的表演者多為民間藝人,他們從小就接受過滿族舞蹈訓練,能將各種高難度動作做得爐火純青;然而,當這些舞蹈進入課堂,很多學生難以掌握。所以,建材的難度應由淺入深,對于帶有高難度動作的民間舞組合,可以放到最后一學年,并將其作為選修課。例如,高蹺秧歌具有一定的難度,可以放到最后一學年,或將其作為選修課。
對于遼寧地區的綜合類院校,應把握好院校的地域優勢,多與專業舞蹈院?;?,積極向專業舞蹈院校學習。與此同時,在本學校設立滿族舞蹈選修課,并且大力宣傳滿族舞蹈,以此調動各個專業學生的積極性,讓更多的學生投身到滿族舞蹈的學習中。
由專業的舞蹈院校帶動,形成自己的特色教學;再由點到面的輻射到遼寧各大綜合類的高校,形成遼寧的區域教學特色;最后,通過比賽、學術研討活動等途徑,讓滿族舞蹈走到全國,擴大滿族舞蹈的影響力,以期建設出完善而又成熟的滿族舞蹈教學體系。
1.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由于我國滿族舞蹈起步較晚,就目前來說,學生對滿族舞蹈的認知尚淺,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應采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授課方式。在學生入學的第一年,就為他們開設滿族舞蹈理論課。在理論課上,可以借助課件教學,讓學生以圖文結合的方式學習,從而讓學生更加直觀地了解滿族舞蹈。
2.“走出去”的教學模式
遼寧滿族人口眾多,有著良好的研究基礎;據調查,從沈陽到遼寧的各市、各縣,都有滿族舞蹈的遺存。因此,學校應利用好地域優勢,多為學生提供采風的條件,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滿族舞蹈文化。
滿族有著悠久而深厚的歷史文化,研究滿族傳統文化,正是迎合了當今“弘揚民族傳統文化”的熱潮。滿族舞蹈作為滿族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建設滿族舞蹈學科是弘揚滿族傳統文化的重要路徑。然而,至今尚未形成科學的、嚴謹的滿族舞蹈學科體系,有關滿族舞蹈的文獻也相對較少,由此,建設滿族舞蹈的工作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由于地域和師資力量的優勢,滿族舞蹈的建設任務首先應落實在遼寧的地方舞蹈院校上。地方院校應充分利用地域優勢,逐步形成帶有地方特色的教學體系,進而以點帶面地將建設成果輻射至更多的院校,為弘揚民族傳統文化作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