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明薇
(武漢音樂學院 音樂教育學院,湖北 武漢 430000)
法國藝術歌曲“Mélodie”起源于18 世紀末19 世紀初的歐洲,和更早的“浪漫曲”有所區別。19 世紀中葉至20 世紀初期是法國藝術歌曲的繁榮發展時期,在這一時期著名的代表人物有福雷、德彪西等人。19 世紀末正值大變革時期,此背景催生了象征主義文學,使得法國象征主義成為當時火熱的一種藝術思潮,成為連接浪漫主義和現代主義音樂之間的橋梁。德彪西是這一特殊時期的代表人物,被譽為“法國印象主義之父”。象征主義詩歌強調感知,在象征主義詩歌中感受到的是模糊、縹緲。它以隱喻的形式,使藝術得到升華,讓人們去探究更深層次的含義。德彪西采用象征主義詩歌《浪漫曲》完成了這首藝術歌曲,本論文基于相關研究理論,通過對該歌曲的深入研究并結合自身的演唱實踐,幫助歌者在了解《浪漫曲》的藝術特點的基礎上更好地歌唱。
克勞德·德彪西(Achille Claude Debussy)(1862年8 月22 日-1918 年3 月25 日)是法國19 世紀末、20 世紀初作曲家,近代“印象主義”音樂的鼻祖。他在音樂學院學習期間就展現出了打破常規、探索未知的創新精神,受到作曲家穆索爾斯基、瓦格納以及象征主義文學、印象主義繪畫的影響,形成自己獨特的印象主義風格。他的代表作有歌劇《佩列阿斯和梅麗桑德》、管弦樂曲《牧神午后》、交響素描《大海》等。除此之外,他的藝術歌曲也非常有代表性,如《曼陀林》《陽臺》《浪漫曲》等,都采用著名詩人的詩歌。他的作品充滿奇異的幻想因素、朦朧的感覺和神奇莫測的色彩。他的和聲細膩、繁復,配器新奇而富有色彩,旋律略帶冷漠飄忽的感覺。他的創作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在1890 年之前,作品帶有浪漫主義色彩,有瓦格納等作曲家的影子;第二階段1890-1904 年是他的創作高峰期 ;第三階段1905-1918 年是他對二十世紀音樂的展望以及對古典浪漫時期音樂的回歸 。《浪漫曲》于德彪西創作初期1880-1884 年完成的。他繼承了福雷所確定的浪漫主義時期法國藝術歌曲的風格,同時又獨具個性,將自身對音樂和調性的獨特色彩感,融入自己的聲樂線條和鋼琴伴奏織體中。
保爾·布爾熱(Pual Boueget)(1852 年-1935 年)是法國小說家、文學評論家、詩人,曾在巴黎大學攻讀古典文學,對詩詞有較深的研究,受象征派文學的影響頗深,作品帶有印象主義特點,在1872-1882 十年間刻苦鉆研詩歌,發表了《在海濱》《希望》等幾部詩集。在德彪西創作的藝術歌曲中,有八首藝術歌曲采用了保爾·布爾熱的詩歌。其中一首就是《浪漫曲》,德彪西于1880-1884 年完成《浪漫曲》的創作。
該歌曲為二段曲式,主調性為D 大調,節拍為4/4 拍,一共28 小節。第一段一共轉了三次調(D-A-D-G),都為近關系轉調;第二段轉入了遠關系E 大調,最后回至主調D 大調。
《浪漫曲》是德彪西早期創作的藝術歌曲,受象征主義詩歌和印象主義繪畫的影響,德彪西創作音樂往往將音樂和繪畫聯想構思,將音色和音響作為音樂的表現手段,把音樂的強弱變比作成繪畫中光線強弱的變化,利用音樂的強弱變化和色彩性和弦營造歌曲要表達的朦朧的、飄渺的意境。在《浪漫曲》中德彪西多次使用帶有濃厚個人風格的音樂創作手法,如該歌曲的16-20 小節一共包括三句話,皆使用了全音音階,一定程度上回避了大調音階中的半音音程,避免了導音傾向性,造成調性模糊的感覺,歌曲的功能性和聲減弱。不僅如此,德彪西因為不滿足調性的穩定,歌曲多次使用離調的手法,帶給聽眾新鮮感,添加了一些色彩感和音響上的特殊意境。歌曲還多次使用減五、七度等不協和音程,如歌曲開頭伴奏下方兩個聲部音程構成減五度,造成一定擴張感和色彩感。并且作者在創作該歌曲的時有著鏈環衍展的思維方式,著眼于音樂材料的連鎖式發展,使音樂進行及發展的關聯性始終得以保持,采用了頂真的作曲技法,在歌曲的第1-2、第4-5、第5-6 等句中均能體現出來,保持了作品內在的統一。
《浪漫曲》鋼琴伴奏是隨歌曲的發展而改變的,具有一定的規律,該歌曲最低聲部皆為長音,通過二度、三度進行連接全曲,呈現宣敘性質的音調,突出了一種虛無縹緲的、朦朧的音響效果。該歌曲的鋼琴伴奏中有一句旋律(第1、2 小節),作為貫穿全曲的紐帶,一共出現了三次,而全曲的織體改變一共有五次,下面一一論述。
歌曲引子(1-2 小節)為三個單音聲部加上伴奏旋律聲部,伴奏旋律輔助音式級進下行,結合四分、八分音符的節奏型,其余三聲部皆為長音,而后又反復一次該旋律,這是該旋律聲部的第一次出現。
歌曲在第6-8 小節,變換了鋼琴伴奏織體,原先的三個長音聲部變為了一個,原先伴奏旋律聲部變為了以兩拍切分為主要節奏型的柱式和弦,給全曲帶來了一種緊張感,但很快這種緊張感消失了,兩拍切分的柱式和弦隱藏聲部二度級進上行,使歌曲聽起來仍然帶有一種朦朧感,仿佛剛剛的緊張感只是插曲。
歌曲在9-13 小節處,第二次出現了鋼琴伴奏旋律聲部,這一次將1-5 小節使用過的旋律和6-8 小節使用過的二拍切分節奏型相融合,相比1-5 小節,切分節奏使音樂聽起來更加流動,在聽覺上造成了一種意外的強弱交錯,推動了歌曲情緒的發展。
歌曲第二部分14-21 小節由原先四聲部變為了三聲部,左手是以四分音符為基礎節奏型的單音分解和弦,右手則為柱式分解和弦,伴奏整體聽起來舒緩、悠遠,和使用全音階的旋律聲部相配合,營造飄渺、夢幻的意境。
歌曲22-28 小節處第三次出現鋼琴伴奏旋律聲部,力度達到了mf,回到了原速,在9-13 小節的基礎上增加了兩個聲部,增強了歌曲結尾的穩定感。
1.旋律節奏和歌詞節奏的配合
該歌曲中的每一個音節對應旋律部分的一個單音,每一個音節皆對應一個元音。
2.詩歌旋律中的韻律
《浪漫曲》的歌詞含有獨特韻律,歌曲共分為兩個樂段,一共十二個樂句,歌詞的第1-3 句L'ame évaporée et souffrante,L'ame douce,L'ame odorante 以及歌詞的7-8、11-12句N'est il plus un parfum qui reste,De la suaviré céleste,D'une vapeur surnaturelle,Faite déspoir d'amour fidèle 皆押韻。
3.旋律的走向和歌詞含義、語調的配合
德彪西的《浪漫曲》具有典型的印象主義風格,歌曲多次使用同音反復的創作手法和宣敘般的聲調渲染出一種縹緲的神秘感,從某種意義上說保留了詩詞朗讀的韻味。全曲的大部分以級進和三度進行為主,聲樂旋律音程起伏很小,表現出詩詞中的朦朧的氣氛和對愛情充滿美好的憧憬。
歌曲開頭第一句“受苦的靈魂在飄蕩”旋律多次同音反跳后,讓歌唱如詩詞朗讀一般,同音反復后的大跳仿佛讓人感覺真的在飄蕩。歌曲第一段(1-13 小節)歌詞的大意是受苦的靈魂在空中飄蕩,圣潔的百合花用它的純凈和香氣安撫了疲倦的靈魂,無論是花香還是靈魂都是在空中漂浮著,旋律的走向非常契合歌詞,每一樂句皆未落到主音上,正好與歌詞所表現的語氣語意相契合。歌曲第二段(14-28小節)歌詞的大意是兩個人相愛了。兩個人身旁籠罩著浪漫、唯美的氛圍,相比第一段,第二段歌詞將浪漫氣息和愛意講述得更加明白,而旋律的第八—第十句采用大連線,均為音階級進上行/下行,大幅度的音階流動推動了歌曲情緒的發展,旋律和歌詞相契合得非常完美。
法語被公認為是世界上最優美的語言之一,它優美動聽、明亮悅耳、柔和抒情。演唱該歌曲需著重注意咬字,要遵循法語發音的語言特點,注重元音的發音,法語是世界上元音最多的語言,一共有16 個元音,其中a/e/i/u/y/o 六個元音字母需要單獨練習,保持語言的連貫特點,使單詞與單詞之間通過元音連起來,歌唱時要注意歌詞的“聯誦”,兩元音在一起只讀后一元音,前一元音不發音,如《浪漫曲》第一句L'ame évaporée 兩個詞聯誦的結尾音不發音。在這首法語歌曲中,要注意一些字母的發音,如字母j 發音與中文“日”相近;字母s 在字尾不發音;字母qu 發拼音k 的音;還需要特別注意一下鼻化元音,鼻化元音是法語的特有現象,法語有4 個鼻化元音,該歌曲中有兩個鼻化元音,該歌曲中的單詞dans、vent 發a 的鼻音?,donc 發o 的鼻音?。
1.氣息的控制
該歌曲的音域是d1-g2,大部分的音在中低音區,中低音區音色得到了充分的重視,中低音區要唱的渾厚、實在、沉穩,中低音區一定要把喉位放下來,保持喉部肌肉的松弛去進行演唱,這樣出來的氣息才是平穩的,中低音聲部不能只用純真聲,仍需真假聲混用,保持聲音的飽滿狀態,高音的部分要唱得飄逸、朦朧,越高的音越需要氣沉下去,不可扯著嗓子唱,這樣的聲音是尖銳、不圓潤的。中低音區和高音區的過渡也要引起重視,要統一狀態和音色。總體來說,整個歌唱是自由的,是通過氣息的支持控制來完成的,氣息要深、松、穩、有彈性。
2.音量的控制
《浪漫曲》整首歌曲包括三個力度的標記,分別是pp、p、mf,這首歌曲帶有強烈的印象主義色彩,歌曲音量的變化幅度不能太大,它展現的是一幅幅印象畫,演唱時避免樂句與樂句之間音量差距過大破壞總的音樂的感覺。
歌曲的表達要建立在歌曲的深入了解之上,該歌曲具有濃厚的印象派特征,歌曲中有許多色彩性和弦并且在不停地轉調、離調,這需要演唱者演唱之前要細心感受音樂的色彩感。《浪漫曲》展現的是一種朦朧的氣氛,表達的是對愛情的憧憬之意,突出了一種虛無縹緲的朦朧的音響效果和旋律色彩感,旋律沒有內在的緊張感,更像是腦海中回想的一幀幀畫面,故演唱時避免加入過多的情感表達,或者夸張的抒情和喜悅。要注意聲音細膩的把控,獲得藝術之前的通感(和詩歌、繪畫一樣的情感),從而反映詩歌、繪畫中的情感變化。歌唱者在歌唱之前可反復朗誦歌詞,在腦海中構思出一幀幀畫面,把握歌曲的整體意境和感覺,為歌唱時有恰到好處的情感處理做好準備。
德彪西藝術歌曲《浪漫曲》受印象主義繪畫和象征主義文學的影響,帶有濃烈的印象主義風格,更加追求自由,更加注重作品的意境,不同于傳統音樂的風格,不局限于傳統音樂中那種嚴密的結構。該篇通過研究鋼琴伴奏、旋律和歌詞的配合來加深讀者和演唱者對藝術歌曲的感受和認識,主要通過語言藝術、聲樂技巧和情感處理三個方面來幫助演唱者理解和欣賞印象派音樂創作的風格特點,進而更好地演唱《浪漫曲》這首歌。
注釋:
①Mélodie:柏遼茲作為史上第一人用這個詞來稱呼他所作的歌曲,并以此來區分德國藝術歌曲和那種旋律就是一切的歌曲。
②受苦的靈魂在飄蕩:受苦的靈魂在飄蕩是浪漫曲的歌詞,浪漫曲歌詞是由瑪利亞翻譯的。
③聯誦:在同一節奏組中,如果前一詞以不發音的輔音字母結尾,后一詞以元音字母開始時,前一詞的詞末輔音字母由不發音變為發音,與后面的元音組成一個音節,這種現象叫做聯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