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欣悅
(南京藝術學院 江蘇 南京 210013)
2019 年黃詩扶在她的首張原創專輯《人間不值得》中,發表了流行歌曲《探清水河》,并在網易云、抖音等軟件上走紅,使“古風”愛好者紛紛學唱。不論是張云雷的二人轉版本還是黃詩扶的流行歌曲版本,他們的成功離不開自媒體平臺的發展以及音樂創意短視頻社交軟件的崛起。在網絡飛速發展的同時,我們不能忽視傳統曲藝發展的“不景氣”,甚至受眾群體有“老齡化”趨勢。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曲藝不再是老百姓最熱門的音樂品種,而黃詩扶將本時代略顯“小眾”的傳統俗謠俚曲與當代適合大眾青年“口味”的流行編曲相結合,使得“探清水河調”這種傳統體裁煥然一新,在某種程度上保證了曲牌的可持續發展,亦使活躍在新興社交軟件上的主流群體(主要指年輕人)在品味個性化現代流行音樂的同時也可以感受傳統樂曲的藝術魅力。
黃詩扶版本的《探清水河》在主體部分依舊是經典民歌的歌詞,但在編曲配器上、和聲的安排上做了極大的創新,使之有民歌風味也不失現代感。接下來筆者對流行歌曲《探清水河》的音樂結構、歌詞、和聲編配、配器進行分析,談一談黃詩扶版本的《探清水河》是如何運用民歌進行加工改編并發展成具有民族風味的流行歌曲。
在曲式結構上,民歌原曲采用的是分節歌的形式,五個不同歌詞的樂段采用幾乎完全相同的旋律,而黃詩扶版本采用了回旋曲式(AABACA),新增了人聲演唱的引子以及B 段、C 段的新旋律、新歌詞,使歌曲更富有變化,新加入的旋律段落深化了悲傷的情感,推動了悲劇故事的發展。
筆者將按照以上曲式結構中各個部分的歌詞、音樂基本要素、配器等方面,來闡述傳統民歌在流行歌曲中的運用及改編。
在背景音的鋪墊下進入了人聲演唱的引子部分。引子部分采用黃詩扶自己添加的一句歌詞“我有一段情,唱給諸公聽,諸公各位靜呀靜靜心呀”。這句歌詞運用了江蘇民歌《無錫景》中的歌詞。娓娓道來的引子模仿了傳統戲曲的表演以領班來做開場白的形式,這種形式用來聯絡觀眾、調整氣氛;也可以理解為故事之外的百姓們在茶余飯后對民間故事進行敘述和討論。唱法上也是采用了帶有民族特點的戲腔來演唱引子部分。伴奏運用了我國傳統樂器古箏,技法上采用慢刮奏結合泛音。簡單的幾個古箏單旋律音型交織長音pad(由和聲長音與電子動態長音構成的midi 音響,有聲音融合性的功能作用)將感人的愛情故事娓娓道來。
流行的版本在AAAA段基本都是沿用民歌原本的旋律和歌詞。音樂結構上采用的都是“起、承、轉、合”四樂句樂段的結構。調式調性是民族五聲音階A 宮調式。A 樂段樂句落音是宮、徵、角、宮。節奏上多采用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的組合(前八后十六或前十六后八),并加入一些切分音節奏。旋律進行手法上多次采用了承接(俗稱“魚咬尾”)的發展手法。
整體上看流行版本最突出的旋律段落沿襲著傳統民歌的曲調。在旋律采用原汁原味的民歌小調的基礎上,A 樂段在編配上做出了創新,運用了鋼琴作為伴奏,并穿插古箏音色的點綴,將民族感與現代感結合。原本的民歌小調采用的是分節歌形式,多段旋律填入不同的歌詞,四個樂段的四個樂句都采用相同的旋律材料。用歌詞來訴說完整的情節。口語化的表述直白地講述了故事的前因后果,用歌詞來推動敘事的進行。而在黃詩扶版本中,民歌原本的旋律材料仍然作為呈示性段落,作為支撐全曲的主要主題旋律,但在第三第五樂段插入了新的旋律段落,使主題樂段與新增樂段形成對比,但仍使主要主題旋律不斷循環再現。而主題段落中間插入的兩個對比性段落——BC 樂段是采用新增的旋律及歌詞(后文進行分析)。旋律線在AAA樂段里只有個別音有一點點變化,整個樂曲的層次感以及情感的深化,是依賴和聲、伴奏織體以及配器的變化作為動力而將樂曲層層遞進,喚起聽者的共鳴。三個主題樂段在和聲以及編曲方面的安排也不相同,使原本由于多次重復而易導致觀眾聽覺疲憊的民歌旋律豐富了起來,使整個樂曲既不失重點地保留民歌的傳統韻味又探索了音樂和聲無限多樣性的奧秘。
從和聲的角度看,A 樂段和A樂段的和聲運用除了第二樂句都保持著基本統一,A 段第二句運用Ⅳ-Ⅰ-Ⅳ-Ⅴ,A1 段第二句運Ⅳ-Ⅲ-Ⅵ-Ⅱ-Ⅴ,A 段第二樂句“在其位這個明阿公,細聽我來言”句,與A1 段“一輩子無有兒,生了個女兒嬋娟”旋律對應,和聲上A1 段第二句稍作改變地運用了更多小三和弦,使第二段更具有黯淡的色彩。但由于這兩段的歌詞在單純地敘述故事的開端及發生背景,情緒上沒有起伏,并且兩段連續進行(樂段中間沒有間奏),因此曲者對這兩段和聲安排大致相同,較為平穩,從而來貼合歌詞內容,也為后文跳河的悲壯結尾起到了欲揚先抑的作用。A樂段相較于呈示段A樂段,在幾乎相同的旋律中,運用更多和聲的變化,使得和聲音響更具變化。在第四樂句用弦樂奏出了變和弦,營造出緊張感,從而推動旋律進入全曲的高潮。由于A樂段在旋律上進行了些許改變,因此和聲也做了相應的變化,同時節奏和速度的變化都使整個樂曲陷入悲傷的氛圍中。四個樂段的第三第四樂句伴奏都運用了低音半音下行的寫作手法,加入了具有色彩性的和弦外音,在聽感上增添了意外感和流行色彩。AAA三個樂段直接運用民歌旋律進行重新編曲后,情感推進具有層次性,不再是單一的靠歌詞來敘述原發展時空意境,而是靠變化的和聲、配器的音響一步一步牽動聽者情緒推動歌曲情感。
從編配的樂器角度看,A段古箏技法加入了搖指,更加突出古箏的音色,鋼琴變換了節奏繼續進行。A樂段新加入弦樂組的音色作為鋪底,使情緒得到了進一步推動。A段新加入了中國大鼓的音色,只持續了一個樂句。同時,總體配器的音區都在向上提升。A樂段的結尾句(第四樂句)進行了重復,重復句在后期技術方面運用了混響、延遲等手法,使得A的最后一個樂句有虛無縹緲的意境,并與襯詞“啊”來演唱的尾聲交織在一起,形成近似復調的織體形式。
新增對比性段落是B 樂段和C 樂段,引入了新的旋律,歌詞也用了新編的歌詞,省略了較為“俗氣”的兩段歌詞,重新加入的歌詞頗有現代感。B 段歌詞為“江水春沉沉,上有竹林深,竹葉壞水色,郎亦壞人心”,隱晦地表達了女性在婚姻中無法對抗家庭對抗社會輿論的無奈,抒發了作者對故事中女主角的同情,明顯的小調色彩預示著接下來故事的悲劇發展,并將AA更好地連接起來。
C 段的歌詞“殘陽映黃昏,如煙雨紛紛,笑天不懂情,笑我太癡純”。“殘陽”呼應著A民歌原歌詞“太陽落下山”,同時黃昏也預示著殉情的故事結局。“煙雨紛紛”呼應A段民歌原詞的“秋雨下連綿”,C 段的歌詞具有文學性又和民歌原本的歌詞進行呼應,使得新增的歌詞段落既不唐突又具有現代詩的美感。由于歌詞已經有隱喻暗喻的手法,不用過于清晰地描述故事的具體細節,所以可以對原來的歌詞進行省略,這也是曲者省略了兩段歌詞加入新歌詞的微妙之處。
C 樂段的織體也與之前樂段十分不同,用鋼琴的十六分音符快速跑動交織弦樂的斷奏技法,使樂曲達到最高潮,深化了悲劇的結局。
新增的兩個樂段的歌詞和曲調,使得原曲民歌從頭到尾都是口頭式的直白語言變得煥然一新。原本過于“接地氣”的語言讓這首民歌在有的學者眼里認為是落于俗套的“俚曲”“窯調”,甚至有些段落“登不上臺面”。走紅的張云雷版本也是對歌詞做了一些改動。黃詩扶版本新增歌詞含蓄地推動著劇情的發展,隱晦又不失美感的語言更好地烘托了悲傷的氛圍,也推動了情緒的層次化發展。與民歌主題旋律對比的同時起到了襯托、連接的作用,不喧賓奪主也豐富了曲調的發展,既變化又統一的宏觀感受更能引起當代聽眾的共鳴。
樂曲的尾聲與引子形成呼應,采用人聲演唱的尾聲,襯詞“啊”加上輕盈的唱法使聽者對愛情故事結局有著多種解讀,引發聽者回味。由于最后的落音需要契合結尾的收束感,結尾旋律進行了變化,落在商音結束全曲。
黃詩扶版本的《探清水河》運用民歌小曲《探清水河》進行改編,其中運用的民族元素都是采用midi 制作,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以及錄音放音媒體技術快速地更新換代,使得音樂的聲音材料有了更豐富的可能,使音樂的各種風格可以更方便地融合發展。此曲經過重新編曲將中國的古箏與鋼琴、弦樂結合,使中國風味與當代流行音樂珠聯璧合。通過對其流行版本的各個結構的音樂分析,可以知曉流行歌曲的《探清水河》是如何將民歌“俗曲”來進行加工改編,在保留精華的同時,刪減的段落和為推動情感升華新增的旋律使原本的小調煥然一新,可謂曲盡其妙。希望通過對此曲的分析使更多的音樂學者對跨界傳播以及傳統音樂發展的問題進行探討,作曲家可以從中獲得啟發,并更多地思考如何將民族風味與時代優勢相結合。期待中國的流行音樂可以在探索新的風格的同時也可以推動我國傳統民歌的傳唱,期待群體大眾都可以在時代的脈搏上自由地傳唱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