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口弦琴為例"/>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劉嘉偉,羅鑫宇,王 瑤
(佳木斯大學 音樂學院,黑龍江 佳木斯 154007)
尼夫赫族是西伯利亞東部民族,屬蒙古人種,住在阿穆爾河河口地區和附近的薩哈林島。在20 世紀晚期約有4400人,使用著與美洲語言有關的歐亞語言——尼夫赫語。筆者從參考資料了解到,尼夫赫人的經濟傳統上以捕魚和捕獵海豹及海獅為基礎,并且受與其毗鄰的通古斯語族民族的影響較大。本文主要探討尼夫赫族相關文獻中描述的民族樂器口弦琴。
單簧口弦琴是一種很古老的樂器。一般認為它產生于5000 多年前的亞洲,后來傳到世界各地。它是中亞、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區各民族中最常見的一種樂器。尼夫赫人所擁有的這種樂器的種類最全,從制作材料上看,有用草和木頭做的各種形狀的口弦琴,還有用銅和鐵做的口弦琴。
尼夫赫人把單簧口弦琴統稱為канга“康嘎或者“叩宮”конгон(音譯)。詞源和兩個詞有關,一個是конг“叩戈”(音譯)——鈴,還有一個詞конгон“叩宮”(音譯)——一種草的名稱。除了統稱之外,不同種類的口弦琴還有一些其他名稱。
遠東地區的少數民族都有口弦琴,在尼夫赫人和說通古斯滿洲語的民族中,口弦琴的名稱有共同的表音詞根。
口弦琴屬于撥奏體鳴樂器,可分為兩大類:構架口弦琴和弧形口弦琴。
構架口弦琴是自體簧片口弦琴,這種口弦琴的簧片與主體框架分開,只在根部與其相連。這種口弦琴的制作材料和形狀各有不同。制作的材料:草、木材和黃銅。用草做的口弦琴只在薩哈林島的北部地區出現,尼夫赫人和烏爾塔人會吹奏它,在遠東的其他地區這種口弦琴并不知名。人們用一種叫“叩宮”的植物來制作口弦琴,這個名稱成為各種口弦琴的統稱。
木制口弦琴的制作材料有竹子、落葉松、云杉、河柳、白楊、白樺、赤楊。竹口弦琴取材竹子的表層。據資料顯示,因為薩哈林島的竹子品種太細,人們經常使用日本竹子作為制作材料。
黃銅口弦琴產生得比較晚,在19 世紀,薩哈林島出現火器之后才有了銅制口弦琴,因為制作口弦琴的材料來自彈殼。人們把彈殼按螺旋線切開、弄直、磨光后用刀切割出簧片。
草制口弦琴外伸的薄片形狀取決于葉子的形狀。特點是琴的使用壽命比較短,有時是一次性的。只有在夏天才吹奏這種口弦琴,通常是在“叩宮”草還綠的八月。人們盡量選擇葉面平整,沒有皺褶的葉子,在斷口處沿著纖維方向用指甲撕出一個簧片,然后將簧片向葉子的背面折疊過去。
19 世紀中葉的研究報告中有一個地方值得關注:在木制口弦琴簧片的中間,比較狹窄的地方會嵌入一根釘子。它的作用是協助薄片的共振并可以隨意使用,振動多樣化。但是舍伊金認為,釘子和簧片并不能協同振動。遺憾的是,如今這樣的口弦琴樣品沒有被保存下來。
銅制口弦琴的外形更狹長。這樣的構造在木制口弦琴那里很少有。沿著薄片的長度分離出一個窄簧片,簧片在寬的那一端和琴體相連。寬的那一側有各種形狀:橢圓形、直線形或者鈍角形。
在薄片口弦琴琴體的兩端都鉆有小孔,并且有繩從中穿過。以前人們使用動物的筋做繩,現在使用線繩。在琴體窄的那一端繩被打成一個活套,吹奏的時候左手拿著這個活套把琴放在嘴邊。
弧形口弦琴是異體簧片口弦琴,簧片是被固定在琴體框架上的。弧形口弦琴的制作材料是鐵和鋼。它的外形像馬蹄鐵形,末端伸長并且裂開。末端帶有彎鉤的簧片固定在中間。調準取決于琴體的大小、簧片的長、寬和厚度。比如,薄片口弦琴的基調是g,b,d,f,弧形口弦琴的基調是D,d。
每一種口弦琴的吹奏方法都不同。草制口弦琴是用左手拿著琴,將葉子的正面靠近嘴邊,左手的食指和中指夾住簧片底部。
對于木制和銅制的薄片口弦琴人們則借助系在琴體比較窄的那一端的繩子,將其放在嘴邊。人們用左手小指勾住活套的底部,大拇指和食指拿著琴體比較窄的那一端,肘部和腕部放松,嘴唇輕輕觸碰口弦琴。
薄片口弦琴一般使用撥弦的方法發出聲音。吹奏的時候右手拉動系在簧片末端的繩子,或者拉動一個拴在繩子上的小木條,從而使簧片產生振動。用右手手指打擊嵌在木制簧片里的釘子,從而引起簧片振動。
弧形口弦琴的吹奏方法是用右手大拇指和食指握住環形邊緣,將琴放到嘴邊,可以壓到牙齒上面或者輕抵嘴唇。拿琴的手要放松,否則會減弱琴體振動,使聲音消失。吹奏的時候右手的食指敲打簧片,簧片產生振動。弧形口弦琴和薄片口弦琴的不同之處就在于發音方法不同。
俄羅斯學者舍伊金詳細地描述了弧形口弦琴的吹奏方法。雖然在他的研究中也提到了烏德蓋人的口弦琴,但是他所說的一切主要指尼夫赫人的樂器,因為它們有一些類似。舍伊金列出幾種主要的發音方法:
將琴莖放在牙齒上,通過打擊簧片產生主調聲音。
在第一種發音方法中加入摩擦氣流(呼入——呼出)從而加強曲調的整個音效,使吹奏者在吹到一定旋律的時候可以在原持續音基礎上加入泛音。
在第一種發音方法中添加開喉法,這樣聲音可以獲得一種敲鼓的音效感,并且借此吹奏者在表演的過程中可以用喉部說話。
吹奏者通過將舌頭輕抵上腭從而讓舌頭參與樂器發音。
從兩個方向敲打簧片:向前和向后。
用拿著樂器的手指輕輕按住簧片,簧片的振動次數因此而急劇減少,聲音會由此夾帶著一點沙啞同時也變得更加高亢。
將琴莖放在嘴唇上,從而使聲音帶有噼噼啪啪的效果。
沿著琴莖向右或者向左移動口腔,借此使部分曲調達到時而匯集,時而散開的效果。
人們還可以將這些發音方法結合在一起,使樂曲的表現手法變得更加豐富。在吹奏各種口弦琴的時候,樂器都是在靠近口腔的地方,這樣在吹奏的過程中加入了嗓音共鳴器——口腔、鼻腔、咽腔和胸腔。
簧片的振動是口弦琴發音的基礎。借此會形成一個和簧片的長度和厚度相符的基本音。吹奏過程中這個音一直存在同時伴隨各種泛音。基本音發出來時比較弱,主要通過聲音共鳴器來得到加強。嘴唇和舌頭位置的不同在吹奏中也起到很大的作用。舌頭可以更靠近嘴唇或者遠離它,位置也可以高低變化,可以抵上腭或者抵牙齒。舌頭的運動可以轉變口腔里的空氣,同時改變氣流。有時可以用舌頭去碰觸樂器。從另一個方面來說,在尼夫赫人傳統的歌唱中也存在類似現象,在唱歌的時候他們偶爾會發出幾個顫音。
由此可見,這種樂器的演奏技術既復雜又多樣,薩哈林島的土著居民大多很擅長吹奏它。正如施連科所寫的那樣,“至于說這種樂器的演奏技巧真的很驚人”。
1.背景:赫哲族族群內部少有手工制作該樂器的人員,此前曾有赫哲族伊瑪堪傳承人吳明新嘗試改良制作,遺憾的是,他現已八十多歲高齡,可演奏的曲目數量極少;后來撫遠地區民間藝人也參與制作和演奏,但由于他自身對音樂的理解層面所限(其本人并不識音律),他所制作的口弦琴也不具備基礎音,材質和工藝也比較粗糙。
2.現狀:與幾年前相比,雖然學習口弦琴的人數少量增加,但是他們所使用的樂器大多來自布里亞特地區蒙古族,乃至蒙古國的外來饋贈,也有輾轉購進的情況。就國內的樂器生產來說,口弦琴基本上屬于無人開發、生產的狀態,即使上架也因為質量問題而無人問津。北方的少數民族如蒙古族、達斡爾族、鄂倫春族、鄂溫克族等,同赫哲族有著廣義上的共同居住地,取材因地域所限,大多為鋼、鐵,所以并無本質區別。也就是在這一統一標準上,口弦琴的演奏技巧也大同小異。
綜上所述,尼夫赫人的口弦琴制作工藝和演奏技法,應該可以對國內相關尋求傳統樂器復原和演奏的人士,提供參考。因為同屬于東北亞地理圈,文化根基相同,相互交流也日益頻繁,具備相互借鑒的可能性,因此,研究尼夫赫人的樂器能為國內學者提供啟示。
注釋:
①單簧口弦琴(Jew's harp)是一種樂器,是將一個薄木制或金屬制的簧片的一端固定在一個兩分叉的框架底部從而形成的樂器。
②канга“ 康嘎”(音譯)或者是“叩宮”конгон(音譯)。
③通古斯滿洲語:一般是西方人對操滿-通古斯語諸族的泛稱;也指鄂溫克人的別稱。
④g,b,d,f:音樂作品中主要的調,作品通常用基調開始或結束。
⑤烏德蓋人又稱烏德(Удэгейц,復數Удэгейцы)、烏德赫、烏迪赫,是生活在黑龍江、烏蘇里江流域和俄羅斯濱海邊疆區和哈巴羅夫斯克邊疆區的一個少數民族。
⑥薩哈林島:庫頁島,中國舊稱苦葉、苦兀、骨嵬或黑龍嶼,俄譯名“薩哈林島”(這個名稱來自滿語,即“黑河口島”),日本稱“北蝦夷地”(指北海道以北)或“樺太”。
⑦土著人:一般認為,土著人指外來種族到來之前,那些祖祖輩輩繁衍生息在一個國家或地區的人民。如美洲的印第安人、大洋洲的毛利人和靠近北極圈的因紐特人等。
⑧那乃人:俄羅斯的那乃人即中國的赫哲族,赫哲族是個跨國民族,在俄羅斯境內有赫哲族人口2 萬余人,當地人稱他們為“那乃人”。
⑨烏爾奇人主要居住在黑龍江下游,是俄羅斯聯邦境內一個人口較少的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