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屹鴻
(浙江外國語學院 浙江 杭州 310023)
社交退縮行為指個體在社會環境中不與他人交往、游戲,獨自打發時間的行為。社交退縮兒童常伴有負性認知傾向、情緒調節能力低的問題,具體表現為不合群、交往害羞、對人冷漠、沉默等特征。兒童社交退縮主要分為以下三種亞型:“安靜孤獨”,該類兒童沒有社會交往能力的缺陷,但缺乏交往動機,常在集體活動中獨自進行結構游戲和探究行為;“活躍孤獨”,該類兒童與同伴交往動機高,但行為沖動,在交往過程中容易與同伴發生沖突,導致遭到同伴拒絕,最終不得不獨自活動,常在集體活動中獨自進行夸張的、重復的戲劇性行為;“焦慮退縮”這一類兒童在社會交往中,反映出趨——避動機的沖突,他們想與同伴互動,但又恐懼被拒絕,常表現出無所事事的行為。
受內部因素與外部因素的影響,兒童出現社交退縮的行為。內部因素為兒童自身的生理基礎、氣質特征等。相關研究表明,社交退縮兒童一般具有抑制氣質,行為知覺閾限值低,這類兒童容易在陌生環境中出現行為抑制、害怕心理,恐懼與他人交流。對比正常兒童,社交退縮兒童的右腦額葉上出現相對強烈的EEG 活動,因此,該類兒童更容易表現出消極、負面情緒。外部因素主要來自家庭與學校,其中,家庭因素主要包括家庭氛圍緊張、家庭組成結構不完整、家庭不良教養方式等。前期調查發現,社交退縮兒童的家庭教養方式基本呈兩極分化的態勢。部分家長在教養過程中過分干預孩子的社會交往;而另一部分家長則與之相反。學校方面的因素包括教師教育的偏失、同伴交往不當等。部分教師在與社交退縮兒童互動時忽視了社交退縮兒童在情感態度方面的需求,對待該類兒童表現更多的是憤怒、厭惡這樣的負面情緒。
Coplan 等人在實驗研究中發現:部分社交退縮兒童未必存在社會技能方面的缺陷,然而不少兒童存在著情緒情感理解的缺陷,過多的不良情緒使該類兒童緊張、焦慮、畏懼交往。社會情緒功能低下的兒童在社交過程中會表現出破壞等不良行為。因此,在干預過程中應提高兒童的情緒理解能力、情緒調節與控制能力,從而減少其不良行為。
針對兒童焦慮、消極的情緒,通過音樂誘導積極情緒是常見的干預手段。兒童在音樂活動中表現出很強的積極性和主動參與性。因此,合適的音樂活動有助于誘發兒童的積極情緒,提高其情緒理解能力,同時也提供了更多的親子、同伴、師生交流機會,可以有效地改善兒童社交退縮行為問題。
在親子音樂團輔活動中,教師一般作為組織人,邀請家長介入,與孩子們共同進行音樂活動。在親子音樂團輔干預活動中,治療師和兒童的關系、兒童和兒童的關系、兒童和其他成人的關系使團體活動形成了一個完整、多元的溝通環境;通常社交退縮兒童都是先與成人接觸,獲得良好的社交基礎,再和其他小朋友進行互動。與社交退縮兒童直接互相接觸相比,在音樂團輔活動中,家長在兒童中間起到了橋梁的作用。
音樂團輔是以音樂為特色的團體輔導活動,其活動方案的開發需結合豐富的音樂媒介(游戲、舞蹈、語言等),充分發揮音樂的作用。
家長協同教師進行親子音樂學習體驗活動,引導孩子理解音樂作品的情緒表達,培養其情緒理解能力,為孩子呈現出有活力的音樂課堂,可以誘發孩子產生積極情緒。本次活動實施的目標是通過音樂活動為孩子提供主動、正確的社交機會,幫助孩子構建良性的親子、師生、同伴關系,培養孩子正確交往能力,減少其問題行為,證明親子音樂團輔的有效性,為實驗研究提供科學有效的參考依據。
可以采用葉平枝教授的《幼兒退縮行為教師問卷》,結合行為觀察,篩選研究對象。該問卷符合心理測量學的要求,可以有效評價兒童社交退縮的類別。干預周期為期12 周,一周一次,一次四十分鐘。筆者篩選出12 名研究對象,他們均為3-4 歲社交退縮兒童。結合該年齡段兒童心理特征以及家長音樂素養情況,教師以及家長需創設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以自己的積極情緒感染學生,并在各類活動中設置親子、同伴互助合作環節,積極引導孩子嘗試合作,提高交往動機,鼓勵孩子主動與人交流,對孩子的改變給予及時正面的評價。
本次干預音樂活動內容分為“音樂欣賞、音樂歌唱、音樂游戲、音樂創編”四種類型:
1.音樂欣賞
不同類型的音樂作品,對學習者的情緒誘發有不同的影響力,例如流行音樂更能激起年輕人群的強烈情緒,而可愛有趣生動的兒歌則更能引起孩子們的共鳴,為他們帶來快樂的情緒體驗。不同力度的音樂對于情緒的誘發作用也大不相同,例如力度大的音樂更容易使聽眾產生消極情緒,而力度弱的音樂能讓聽眾產生積極情緒。因此,選擇符合兒童心理年齡特點,并被他們所接受、喜愛的音樂,才能使兒童產生聆聽興趣,緩解孩子在集體中的焦慮與不安情緒,使其主動參與音樂活動。
2.音樂歌唱
歌唱結合了音樂與語言,相關研究表明,“它們都是隨時間展開、具有顯著節奏和韻律的聲音序列,都由一定的規則組成,并且都能傳達情誼”。歌曲中的歌詞擁有獨特的語言節奏,這有助于孩子提升語言能力。對于歌唱的選曲同樣需考慮孩子的接受能力、興趣度、歌曲情感。根據歌唱的不同表演形式,可以設置親子對唱、同伴合唱等環節,借助歌唱鼓勵孩子表達,培養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
3.音樂游戲
游戲干預在兒童教學活動中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而音樂游戲以音樂為基礎,音樂中的節拍節奏、音高、速度等元素的有機結合使這一類的游戲活動更具規則性,并為孩子提供了社交機會,鍛煉其社交能力。游戲活動本身可以引起孩子的注意,提高其主動參與集體活動的興趣,而由音樂帶來的規矩性要求也使孩子在老師、家長的引導下增加與同伴之間的眼神或肢體交流。相關研究表明,“社交退縮的兒童會在音樂游戲活動中產生積極的回應,主動與同伴接觸,可以很好地緩解因為害羞、膽怯、敏感等因素產生的退卻心理。”
比如,以《找朋友》這首歌設計音樂游戲活動。首先,通過《問好歌》進行課前師生問好活動,引導孩子進入音樂課堂。其次,由家長和老師帶上動物頭套,引出本課內容,并提問學生“你的好朋友是誰?”鼓勵學生主動回答問題。教師播放音樂,引導孩子學習歌曲中好朋友做了哪些事,接著由家長作為邀請者,邊演唱歌曲前兩小節,邊拍著手走向孩子,根據歌曲提示,對孩子做出邀請動作,受到邀請的孩子需起立,雙方一起隨著音樂打招呼:“相互敬禮、握手、擁抱,拉起手轉一圈”,接著音樂繼續,由剛才一起互動的家長與孩子作為兩位新的邀請者去邀請其他的孩子與家長。
這一音樂游戲積極引導孩子與他人交流,用眼神、歌唱語言、肢體動作來傳達內心情感:我想邀請你做我的朋友,你愿意接受我的邀請嗎?你愿意和我握手、擁抱嗎?有趣的音樂游戲也使親子之間、孩子與同伴之間的感情得到升華,讓社交退縮兒童感受到人際交往的樂趣,從而愿意與人交流,音樂游戲的規則性要求,也教導孩子如何正確與人交往。
4.音樂創編
音樂創編往往需要兒童發揮豐富想象力、創造力、舞臺表演欲望,并且需要與他人合作完成,考驗其團隊協作能力。本次活動設計采用合作創編的方案,鼓勵兒童主動與他人溝通、協商,使其在集體合作中找到共性,學會謙讓,融入集體,培養與人合作意識。
對比實驗組的前后數據,實驗后研究對象社交退縮水平得分明顯小于實驗前得分;在行為觀察結果方面,實驗后研究對象的退縮問題行為得到較大改善;兒童訪談結果也顯示,通過干預實驗后,研究對象的情緒產生了積極變化。
研究結果表明,在家長參與音樂干預活動后,社交退縮兒童開始表達自己,變得喜歡舉手回答問題,慢慢地融入同伴之間,社交退縮行為明顯減少。家長參與音樂干預活動確實可以對退縮兒童的社交問題產生積極、正向的作用。所以,親子音樂團輔活動的開展有效提高了兒童自我控制、情感識別的能力,誘發了兒童的積極情緒,改善其同伴關系,減少了社交退縮行為。
親子音樂團輔是一種有計劃有目的的互動性干預方式,干預過程中充分發揮家長參與的優勢。家長的參與能給社交退縮兒童帶來心理上的安全感,激發社交退縮兒童的好奇心和表現欲,面對社交產生自信、飽滿、愉悅的積極情緒,使其心理狀態、思想、社交行為發生積極變化,更愿意展現自己,表達自我。因此,我們應重視教師與家長的配合,可以通過音樂活動的干預方式鍛煉社交退縮兒童的社會技能,培養其社會信息加工能力以及社會情緒能力,為其提供良好的成長環境,促使其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