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倩雯,丘 玥,陶麗萍
(武漢輕工大學 管理學院,湖北 武漢 430023)
擺手舞最早源自宗教祭祀活動,在表演形式上以唱歌和祭禮舞蹈等為主,是當地人為祭祀神靈、感念先祖和祈福慶祝等而跳的一種群眾性舞蹈,分大擺手舞和小擺手舞兩種,具有特殊的社會、宗教和文化功能。舉辦擺手舞離不開舍巴日,擺手堂是舉辦舍巴日的固定場所,往往是每三到五年舉辦一次“大擺手”,每年正月舉行一次小擺手舞。
擺手舞節奏激昂明快,動作粗獷淳樸,舞姿流暢大方。跳動時“走動順拐”“重拍下沉”是基本標志動作。它表現了先民們在狩獵、農事、軍事等方面的生活,將歌、樂、舞三者融為一體,展示了濃郁的民族特色,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隨著歷史變遷,擺手舞在形式和內容上發生了改變,如今已經被賦予了健身娛樂的新時代內涵。保護和傳承擺手舞這一民族舞蹈,對于建構土家族文化認同,推動土家族地區經濟社會繁榮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文化空間是人類實踐活動的產物,是在時間和空間的層面中,用來舉辦民間或傳統文化活動的某一類實體場所。非遺的文化空間往往具有自然與社會雙重屬性。作為土家族傳統的舞蹈藝術,擺手舞文化的演進總與地域空間上的表現相伴。其文化空間也并不是作為一個整體從一個地方發源的,相反,其是由各分散的擺手舞文化叢集合起來的。從空間維度來說,擺手舞主要集中在酉水和沅水流域的交界帶,重慶、湖南、湖北、貴州的一些地方都有擺手舞存在的痕跡和史料記錄。舉行擺手舞的文化空間主要有擺手堂、戲臺、排樓、祀廟等,其中,擺手堂承載著土家族的獨特精神、意識與信仰,是最為重要的活動空間,具有鮮明的文化特點。
1.祭祀性
擺手堂是土家族舉行祭祀的主要活動空間,土家族人高度信奉自己的先祖,他們相信祖先能夠保佑他們平安幸福。祈福祭祀的方式是族人在特定的時間(一般是正月)聚在一起,在擺手堂里跳擺手舞,唱擺手歌,邊唱邊跳,通過特殊的舞蹈動作和歌曲來祈求先祖的庇佑。
2.民族性
土家擺手舞以土家族原生態文化為主體,熔鑄了巴楚等不同民族文化。它集歌、舞、巫(祭祀)于一身,表現出娛神娛人和濃厚的民族宗教色彩。其擺手堂采用土家族特有的石木結構,方位采用坐北朝南、面闊三間的傳統布局,祠堂中間有一棵大樹,大樹下有大鑼大鼓,人們圍繞大樹祭祀祈福,跳舞唱歌,亦極具土家傳統建筑風格。
3.集聚性
不管是大擺手抑或是小擺手都表現出集聚性。小擺手往往是一寨一村的模式,規模雖小,但是村民都會聚在一起跳舞;大擺手則會聯合各村甚至各縣在特定的地方集體舉辦,規模更大,時間更長。
從社會生活方式來看,土家人的生產生活方式以狩獵采集為主發展為以農耕為主。因此,土家人漁獵、刀耕火種以及織布、家園遷徙等部落生產生活活動,都在擺手舞的舞蹈形式、歌唱形式或者基本動作方面有所體現。從民俗活動來看,最初土家人于舍巴日在擺手堂舉行擺手歌舞系列活動,“毛古斯”舞表演土家族狩獵采集、播種豐收的原始生活,梯瑪祭祀儀式祈求祖先保佑避免災難。“‘擺手堂’‘擺手舞’‘舍巴日’等土家祭祀活動,組成了擺手舞最原始的文化空間。”
改革開放后正值民族傳統文化復興之潮,擺手舞表演將民間武術、雜技等表演形式融入表演主題之中,形成了具有土家族特色的擺手舞舞臺展演,打造出一個初步的兼有娛樂表演性的民俗文化空間。
依托土家族優美且獨具特色的地理環境以及特色的土家族建筑物,土家族特色旅游業開始發展。2009 年,湖北省來鳳縣舉辦了首屆中國土家擺手舞文化旅游節,其中有擺手舞比賽、百人圍著篝火跳舞、萬人一起擺手游行的活動,并舉辦了《擺手魂》大型歌舞晚會。如今,內容豐富且獨具特色的土家擺手舞節目,已成為土家族地區各大景區的亮點。
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擺手舞的舞臺效果更加專業化,宣傳途徑也更加多樣化。旅游節或精品擺手舞演出,實現了文化與旅游、經濟的深度融合發展。以擺手舞數字化傳承與推廣為中心,使擺手舞被世界所知,文化空間得到了可持續性發展。
1.人們對非遺傳承與保護意識的提高
近年來,民眾對非遺保護傳承的意識不斷增強,在大環境上給擺手舞提供了足夠寬容的發展空間。在非遺保護過程中,傳承人是最為核心的文化媒介。在激發傳承人傳承擺手舞的使命責任意識的同時,國家陸續制定和出臺了一系列加強非遺保護傳承的制度與政策,推進其與公共文化服務、文化產業的融合,更為開放、立體化的擺手舞保護體系逐漸形成。
2.文化旅游越來越受到青睞
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旅游的目的已不再是圖新鮮,而是更注重旅游中的文化內涵,開眼界、識文化,文化旅游越來越受到大眾的青睞。國內旅游行業廣闊的發展前景為民族特色文化的保護傳承提供了重要的歷史機遇,將擺手舞文化與鄉村旅游融合,增強了旅游產品的文化內涵,提升了旅游的參與性、體驗性和趣味性,有利于打造旅游特色品牌和形象。
3.“互聯網+”技術的迅速發展
隨著科技水平的不斷提高,擺手舞的傳播途徑有了更多的選擇,不僅能再造線下實體文化空間,還能在線上打造一個虛擬的文化空間,展示擺手舞相關的資料,讓人們更貼近擺手舞。利用電視、短視頻平臺等媒介,讓擺手舞更易、更多地進入尋常百姓的生活,向外輸出擺手舞。而建立線上數據庫能更好地保存擺手舞相關的文獻資料,為保護傳承擺手舞提供新方式。
1.構建擺手舞生態系統
擺手舞是一種巴地人民傳統的原生態舞蹈,其文化空間與形成過程中的民間環境密不可分,構建擺手舞生態系統,是其文化空間再造的開始。當地政府應成立擺手舞保護研究機構,組織專家學者對一些現在仍保留著原生態擺手舞的聚落進行尋訪和研究,通過對植被、山水、建筑和民俗等聚落元素的整體性保護與修復,守住擺手舞原生態的發展空間和文化空間;同時,擺手舞自人們生產活動中衍生而來,動作大多靈活生動,具有強身健體的功能,且往往由多人集體展現,利用擺手舞這一特性,鼓勵當地居民將擺手舞作為日常運動,進行學習,從中感受擺手舞的歷史積淀與文化力量,進而培育居民的文化認同,有利于完善擺手舞生態系統。
2.發展擺手舞文創產業
在創意經濟不斷發展的今天,發展文化創意產業是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方式。當地政府應加大創意人才隊伍培養,舉辦擺手舞文化創意比賽,從中招攬優秀的文化創意人才,不斷為擺手舞文創產業注入新鮮活力;引進專業設計團隊,從擺手舞生態系統整體入手,深入挖掘擺手舞文化的內涵,提煉擺手舞文化的價值符號,進行文創產品的設計與開發,讓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接觸和了解擺手舞文化;借助互聯網和新媒體技術,積極與時下熱門的影視產業、動漫產業等合作,通過投資擺手舞題材影視劇展示擺手舞歷史發展與舞臺表演,通過制作宣傳動漫,以動畫形式呈現擺手舞動作,吸引年輕觀眾,不斷推動其形成文化認同,進而實現文化空間的再造。提高擺手舞文化的社會關注度和文化地位。
3.打造特色擺手舞文旅產業
當地旅游部門可與擺手舞研究機構和文創產業合作,打造具有特色風格的旅游區,在區域內設立具有當地特色的擺手舞展演空間和擺手舞體驗場館,使游客在娛樂體驗中了解和學習擺手舞及其價值內涵;將擺手舞的文化符號外化,塑造一批符合擺手舞價值內涵的旅游形象;舉辦擺手舞相關的民俗活動,在有效展示擺手舞文化的同時為其開辟更大的表演舞臺,增強文化認同感。
4.搭建擺手舞教育空間
擺手舞是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其研究價值非常高。當地擺手舞保護機構可以嘗試與各大高校、中小學校進行合作,開展“擺手舞進校園”系列活動,邀請傳承人團隊走進校園,引導年輕一代感受擺手舞的文化與藝術魅力,吸引更多人關注擺手舞這一民間傳統舞蹈藝術;建設擺手舞展演與教育基地,鼓勵中小學生參觀、了解、學習擺手舞文化,激發新一代的藝術興趣,引導他們重視擺手舞的文化地位;積極宣傳呼吁高校大學生將擺手舞納入研究領域,通過田野調查的方法研究擺手舞,助推擺手舞的保護與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