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鋒
(佳木斯大學 音樂學院,黑龍江 佳木斯 154002 )
近代以來,我國蒙古族藝術家創作出多首富有抒情性、敘述性的經典長號樂曲,吸納了來自西方的和聲創作技巧,在演奏中使用了多種音樂表現技巧。包括口型技巧、運舌技巧、呼吸技巧以及音準技巧,強化了藝術表演效果,突出了長號的調性與音色,在演繹過程中將樂曲所要表達的情感、精神,通過靈活的音域轉變表達得淋漓盡致。
長號又被成為“拉管”,在19 世紀被西方音樂家用于演奏管弦樂,是近代交響樂演奏藝術中常用的樂器,其應用范圍較為廣泛,是爵士樂隊、交響樂隊等樂器合奏活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20 世紀,長號隨著西方音樂藝術傳入中國,與我國蒙古族傳統音樂藝術進行深度融合,催生了帶有濃厚民族風情的區域音樂藝術,蒙古族音樂愛好者與演奏家普遍使用低音長號與高音長號,調整了長號的演奏方式,在舞臺上演奏出獨特的音色,獲得了人民群眾的喜愛與重視。隨著樂器制作工藝的不斷進步與現代音樂藝術的發展,長號的材質、制造工藝逐步走向完善,作曲家、演奏家開始使用多種帶有民族特色、承載區域藝術傳統的寫作技巧與演奏技法,突破了長號這一古典樂器的性能局限,大膽革新長號演奏手法與樂曲創作思路,展現了豐富的創造力與想象力。我國藝術家結合蒙古族傳統文化,選用史詩故事作為樂曲的創作藍本,利用蒙古族傳統音樂藝術中常見的滑音、連音等高層次演奏技法,展現了蒙古長調的藝術魅力,體現了對蒙古族光輝歷史的向往與眷戀,呈現出濃厚的情感色彩。
例如藝術家馬友道所創作的《嘎達梅林》這一經典長號獨奏曲,這首作品洋溢著熱情、機敏、溫柔和狂想,體現出富有張力與思想深度的藝術情感。蒙古族藝術家將這一經典樂曲演奏得出神入化,整體旋律線條優美,音樂調性婉轉動人,給人以寬廣、豪邁、端莊、大氣的精神享受。在樂曲進入高潮時,演奏出的音色在豪邁壯麗中不失激動、熱情的感覺,作品的不同篇章、不同段落充滿了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和端正、嚴謹的形式美,長號的音色處理得精妙絕倫,旋律優美,技巧華麗。在演奏這一經典曲目的過程中,演奏者必須使用左手握住長號的上半部分,并用右手操控伸縮管,以此控制不同演奏階段中旋律的高低與音色的變化,演奏者可用嘴含住號口,通過壓縮腹腔吐出空氣來奏響長號,使之發出柔美動人的音樂旋律。
在演奏蒙古族長號藝術作品時,演奏者必須把握自身的口型變化規律,結合長號的基本結構、演奏方式,在演奏過程中精確操控吹奏口型,面向觀眾傳遞常見的聲音要素。表演者應當把握重要的演奏環節,做出能夠完成演奏的身體姿勢,控制自身唇部、牙齒、腭骨的位置。例如在演奏《思鄉曲》這一經典音樂作品時,表演者必須將號嘴抵住門齒,將其放置在嘴唇中部,控制號嘴的傾斜度與和唇部的接觸面積。正確的演奏口型能夠對演奏活動中音色、音準、耐力、力度等主要因素的調節活動起到正面作用,長號演奏中的口型不僅僅是簡單地將唇部肌肉調節為吹奏形態,而是在表演過程中有機調動自身的唇肌、牙齒、顎骨及下巴等部位,通過控制、協調好各個相關部位的細微動作,保證演奏活動能夠起到改善舞臺藝術效果、提升表演質量的效果。
在蒙古族長號獨奏表演中經常使用到低音長號與高音長號,此類樂器具備音量大、變換性強等基本特征,對演奏者的肺活量要求較高。在演奏雄壯、有力、高亢、富有爆發力、史詩般的旋律以及各種動感節奏音型時,必須體會作品的藝術情感,認識到音色的微妙變化,在領會藝術層面的美感的同時,體現個人演奏風格。長號沒有類似小提琴或鋼琴的控制高音或低音的按鍵,因此演奏者必須自行調節高低音變化,強化自身對音色、音調、旋律的敏感度。蒙古族長號演奏藝術對表演者個人的音色意識、旋律辨識能力提出了較高要求,演奏者應當長期保持自然心態,在演奏過程中基于表演需求,吹奏出主旋律的伴奏與低音,模仿特效聲音,把握主旋律的走向,在體會音樂核心情感的前提下,在演奏中加入自己對樂曲情感價值的理解,自行調節心理狀態。
蒙古族長號演奏的持續時間較長,藝術風格濃烈鮮活,將西方音樂文化與蒙古族民俗藝術融為一體,具備融合性、復合性等基本屬性。因此演奏者必須控制自身氣息,保證長調的連續性與持久性,調整自身吐氣幅度,自行調節呼吸的強弱,使得長號演奏出的音色富有張力與結實感,發揮長號固有的樂器音色優勢。因此,演奏者們首先要提高自身肺活量,在提高肺活量的前提下探尋演奏技巧。為保證長號演奏效果,凸顯民族藝術特征,表演者在演奏蒙古族藝術題材的長號作品時,必須自然放松上半身,使身體的腰部、腹部、胸部肌肉全力向外擴張,延長呼吸幅度,縮短呼吸頻率,讓肺部和腹部的氣息沿著正確方向緩慢流動,以便確保演奏效果,避免因氣息不足、力度不夠而降低觀眾的觀感。當空氣在演奏者有意識地壓縮肺部、流入腹腔時,表演者腰腹部會感受到舒展放松的感覺,兩臂與背部肌肉會處于松弛狀態,表演者可順利運用飽滿、富有張力的氣息奏響長號。
蒙古族長號演奏活動經常使用符合演奏者個人體質的樂器,表演者必須在明確把握音樂表演要求與樂器基本特征的基礎上,使用杯型號嘴,讓氣流在經過后被號嘴的底部結構所反射,以較為緩慢的速度通過號嘴并逐步進入哨口。表演者可在演奏旋律較為舒緩、節奏緩慢的樂曲時使用杯型號嘴,以此降低音色調節難度,提升演奏效果。部分蒙古族音樂家或長號愛好者習慣于使用黃銅喇叭口,此類安裝于長號尾部的器材能夠強化聲音的振幅與強度,演奏出帶有環繞感的立體化樂聲。通過根據自身表演需求調整器材搭配方式,可突出表演者自身對樂器的操控能力,確保長號旋律與音色的鑒賞價值。
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我國長號演奏家積累了豐富的藝術表演經驗,總結出富有實用性的呼吸控制技巧與氣息調節方法,在演奏凸顯蒙古族民族特色的長號曲目時,表演者必須選擇性地使用高層次的呼吸控制技巧,緩解呼吸過程中的緊張感,使用胸式呼吸法、腹式呼吸法進行演奏。蒙古族長號藝術家慣于使用腹式呼吸法,此類呼吸調節技巧吸氣容易且速度快,整個過程輕松省力,不會帶給演奏者緊張感,可支持連續不斷的長號演奏。然而此類呼吸控制方法的吸氣量較少,無法支持演奏呼氣量較大、旋律波動幅度大的長號作品。因此,必須調整演奏技法,使用能夠均衡分擔呼吸壓力、讓胸腔自由擴張的胸腹式呼吸法。在使用這一呼吸方法時,表演者必須自行調整發力點,壓縮自身腹腔中積累的空氣,在呼吸過程中調整旋律的走向。在蒙古族長號演奏活動中,樂曲中經常帶有節奏特殊、旋律悠長的樂句,例如在同一樂句中不斷出現雙連音、切分音等現象。為了正確演奏樂曲中包含的特殊節奏,演奏者必須在演奏每個裝飾音后進行小幅度換氣,避免連續不斷的音調發生中斷導致音樂本身的連貫度受到負面影響。為處理好這種凸顯民俗藝術特征的旋律與節奏,表演者需在臺下進行大量練習,以形成肢體技藝。可結合同一樂曲不同段落的聲部旋律,調整呼吸節奏,用丹田的力量將氣息通過“口封”傳輸出來,在尾聲部分中,“氣息”需要沉穩綿長。
在蒙古族長號演奏藝術中,演奏者必須根據旋律的遞進速度調整運舌速度,例如,在演奏節奏偏快、樂句簡短的樂曲時,演奏者可適當提升運舌速度,控制號管內部氣流的變化,調整長號的音域,提升長號演奏的清晰度與音色的辨識度。例如,在部分長號作品中旋律的展開速度較快,演奏活動具備連續性,因此演奏者必須讓自身雙手快速拉伸號管,并選擇適當的口型,在把握音色、音域的基礎上,緊繃舌尖的肌肉,縮小口型,突出演奏活動中口型與舌部肌肉的協調性。
蒙古族長號演奏藝術是一種富有地方藝術魅力、具有個性特色的音樂藝術,在音色變化層面具備多樣性特征,對演奏者的演奏能力、控制能力提出了較高要求,演奏者必須不斷深化自身的藝術理解,鍛煉音準控制技法。在樂器混編合奏中,長號能夠實現超強的表現力以及穿透力,根據樂隊的音響的特點以及漸變的特點,能夠實現良好的演奏效果,對于蒙古族音樂文化中常見的調性雄偉、旋律高亢的樂曲有極佳的表現效果。基于長號的結構特點,不會發生音準不清的狀況。為展現長號演奏藝術的獨特魅力,傳承我國蒙古族音樂文化,演奏者必須發揮自身的音樂感受能力與辨別力,把握長號的低音階、高音階的音高與聲調變化規律,演奏出帶有動感的變音,
蒙古族長號演奏藝術帶有鮮明的民族特性,富有藝術鑒賞價值。演奏者在表演過程中必須領會這一民族特色音樂藝術的內涵,采用多種演奏技法,充分掌握呼吸調節技巧、舌部控制技巧以及音準控制技法,把握長號演奏的音樂風格與藝術特征,把長號的技能特點和技巧特色充分發揮出來,并使長號的性能同樂曲的內容形成匹配關系,做好藝術創作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