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佳鑫,張竹巖
(燕山大學 河北 秦皇島 066004)
秧歌,顧名思義,秧田之歌舞。這一產生于農事勞動的舞蹈藝術形式,從誕生之日起就與百姓生活緊密相連。昌黎地秧歌是河北省最具代表性的民間舞種之一,在昌黎、盧龍、撫寧、樂亭、灤縣等冀東地區流傳廣泛。因不需要綁腿踩高蹺,故稱為“地秧歌”。在昌黎流行著這樣一句俗語“米不碾面不磨,不能不看大秧歌;飯不吃酒不喝,不能不扭大秧歌”。在昌黎人人都能扭上一段地秧歌,任意一塊平地、一把扇子、一方手絹、一支棒槌,甚至不需要任何道具,這樣的“低門檻”,人人都能參與,使其成為群眾性的自娛活動。
昌黎縣歷史源遠流長,文化底蘊深厚,公元923 年置縣“廣寧”,公元1189年取“黎庶昌盛”之意定名“昌黎”。昌黎縣位于河北省秦皇島市東北部,北枕碣石,東臨渤海,西南挾灤河。昌黎縣民康物阜,是有名的魚米之鄉,一方熱土滋育、培養了昌黎人民對歌舞的喜愛之情,昌黎縣也被評為2018-2020年度的“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關于昌黎地秧歌的歷史溯源,在當地民間流傳著許多故事和說法,比較集中的說法是最早產生于遼代,流傳至今,已有千余年的歷史。《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一書中記述了薊縣遼代白塔樂舞磚雕中“無論其服飾和動作,都有像今天秧歌的舞蹈”。這表明,在契丹人建立的遼國統治冀東地區期間,這一地區已經出現了今天的秧歌舞蹈,也證實了秧歌的歷史已有千余年之久。
明朝洪武、永樂年間,隨著移民的遷入,移民文化與當地文化融會貫通并迅速發展。至清代時昌黎地秧歌發展已較為普遍,民國23 年《昌黎縣志》五卷“禮俗”一節中有所記載:“正月朔日……十四、五、六日名為元宵節,凡城中鄉村,多搭秋千為嬉,夜則張燈演唱秧歌戲。”歷經昌黎人民世世代代不斷地繼承和創新,昌黎地秧歌從祭祀形式發展到表演形式,藝術形式逐步完善。多年來,凡遇年節或喜慶日子,地秧歌隊伍遍及昌黎城鄉,成為勞動人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民間舞蹈藝術形式和昌黎人民世代沿襲的傳統文化習俗。
新中國成立后,昌黎地秧歌的創作在國家政府的支持下得到發展。經典劇目《跑驢》的問世更是把昌黎地秧歌推向了世界的舞臺。1953 年4 月,由周國寶、周國珍和張謙表演的這個節目參加了由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主辦的第一屆全國民間音樂舞蹈會演大會,喜獲殊榮。同年夏天,中央歌舞團的青年演員王希賢、惲迎世、楊兆仲將這個學演的節目帶到在羅馬尼亞首都布加勒斯特舉行的第四屆世界青年與學生和平友誼聯歡節,榮獲銀質獎,“小毛驢”成了傳播友誼和華夏民間文化的使者。
清末民初前的昌黎地秧歌并不是單純的舞蹈,而是舞唱結合的表演形式。直至清末民初,“唱”的部分轉向了“評劇”“蓮花落”“二人轉”等舞臺藝術,“舞”的部分逐步演變為單純的舞蹈形式。由于昌黎的地理位置及戰爭、移民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使得昌黎地秧歌在發展中融合了其他民族和地區的民間藝術。如在秧歌開始和演出行進中,耍“少林棍”打場開道,所唱的《秧歌調》中融有《鳳陽歌》的韻律,即與山東、河南而來的移民有直接關系。再如,“丑”角的晃肩、抖肩動作,即帶有明顯的蒙古舞蹈特點。地秧歌中出現過“踩寸子”的“妞”角,即是受滿族服飾影響的產物。
昌黎地秧歌的表演形式分為兩種。一種是場子秧歌,又稱“拉場子”。另一種是排街秧歌,又稱“串街”。場子秧歌就是在某處空曠平地上演出,場子秧歌又分為大場秧歌、中場秧歌和小場秧歌。場子秧歌一般有特定的人物和故事情節,講究場面造型、調度、構圖等,演出形式體現了昌黎地秧歌的幽默、詼諧。排街秧歌是秧歌隊在主要街道上邊扭邊行走。秧歌動作沒有死板的規定,表演者可以根據情緒、內容進行即興表演。排街秧歌演出形式的最大優點是氣勢宏大、場面壯觀,一般要經過專人組織、排練。這兩種形式,無論哪一種都是昌黎一帶民俗的藝術化表現。
昌黎地秧歌在行當上分“妞、丑、?、公子”。“妞”在生活中大多指女孩子,在舞蹈中也大多為女子表演,以肩部的抖動和腰部的扭動為動作特色,表現出小娘子的羞澀、嬌媚等特征。“丑”多為男子表演,手持扇子,頭戴“纓子帽”,動作滑稽搞笑,舞蹈中通過頭不斷地前后甩纓子帽來體現其高超的技藝,從而體現丑角的靈巧和討喜的人物形象。“?”是中年婦女的形象,分為“文?”和“武?”。文?主要是幽默靈巧的老婆婆,而武?表現的則是潑辣的老婆婆。其道具以棒槌、煙袋或團扇為主,以肩部的抖動和腳下的挪步為主要動作特色,在舞蹈表演中不斷出現阻擋妞和公子的動作。“公子”多表現秀才、書生等人物形象。多為男性扮演,又可劃分為小生、老生、武生等。表演時頭戴公子帽,右手持扇,舞姿挺拔,含情脈脈。
“妞”“丑”“?”在昌黎地秧歌中有著鐵三角的關系,在鐵三角的表演中不注重有無故事情節,而是以逗趣為主。“丑”角是昌黎地秧歌中的核心人物,沒有“丑”就沒有逗,“丑”的表演形式有著自己的風格規范,屈膝、蹲襠、墊腳、聳肩是“丑”的基本動作。“丑”的妝容與戲曲妝容中的三花臉、小花臉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特點是在鼻梁中心抹一個白色“豆腐塊”,旨在用漫畫的手法表現人物的喜劇特征。“?”角相當于“丑”角的遙控,“?”讓你去你就去,不讓你去你就不能去,“?”對“丑”起著主要作用,但“丑”是整個秧歌中的核心,以“逗”為主,“丑”在秧歌隊中表演分量和技術要求都是最高的,肩要活、腳要彎、挺胸收腹胯要端,步子輕、亮相緩、情趣幽默要自然。“丑”挑逗“妞”的時候主要用扇花兒,通過動作和面部表情讓觀眾看出來“丑”角的意圖。三分教,七分悟,自己對動作的理解非常重要,要把要領記住,但是要有屬于自己的“活勁兒”,看起來簡單,學起來難。可以看出,行當之間的關系也是人與人相處中分寸、和諧、融洽的體現。舞“丑”體現出勞動人民用幽默的手法對于樂觀豁達的人生態度的理解,更是平民百姓的精神文化寄托。
昌黎地秧歌的道具種類豐富,“妞”“丑”“公子”在表演時都拿著扇子或者手絹,“文?”手拿煙袋或團扇,“武?”手拿棒槌。藝術來源于生活,從“?”的道具棒槌也可以看出日常生活中我們捶布所用的棒槌,冀東地區女性常抽的煙袋如今也成了“?”角的道具。勞動人民的生活造就了這項藝術,這項藝術也反映了勞動人民的生活。
昌黎地秧歌音樂與舞蹈的配合有著突出的特色。昌黎地秧歌的藝術發展進程,與昌黎民歌、昌黎吹歌的藝術發展進程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民間俗稱為“大桿喇叭”或“鐵桿喇叭”的嗩吶是主要的伴奏樂器,嗩吶的音色熱情奔放,符合昌黎地秧歌的表演特點,配以中、小镲和一個堂鼓作打擊樂,一般稱作“吹歌”,吹歌歷經了由簡到繁,逐漸成熟、完善的過程。樂手們大多習慣于吹奏套曲《滿堂紅》《上天梯》《柳青娘》和變奏曲《合缽》《小放牛》等,易于表現樂觀、歡快、喜悅的節日氣氛。伴奏樂隊一般都在演員隊伍后,“妞”“丑”“?”即興表演的時候,樂隊也即興吹奏曲目,而在表演《跑驢》《狠毒記》《撲蝴蝶》等時都有一定的固定曲目。牌子曲大多是2/4、4/4 的節奏型,樂句都是單數,樂手們一般根據藝人們即興的舞蹈改編曲子,可反復吹奏。
昌黎地秧歌反映了農業社會、農村生活的部分特征和農民樂觀詼諧的精神風貌。但由于現代社會多元藝術形式的發展、藝人高齡化等原因,表演人才缺失,昌黎地秧歌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面臨著嚴峻形勢,亟待搶救和保護。
昌黎地秧歌是一種表演性比較強的民間舞蹈,具有一定的難度。昌黎地秧歌省級傳承人侯海波老師說:“喜愛民間舞蹈的老一代人相繼去世后,年輕人學習昌黎地秧歌的少了,甚至是不愛看了,所以現在觀眾數量也減少了不少,現代年輕人受到現代生活方式的沖擊,也不會太去關注這些。”很多地秧歌表演者在表演生涯中也受到了很多阻礙,家人的看法也影響了許多昌黎地秧歌的表演愛好者,家人的不理解不支持可能使得他們放棄這項藝術。秧歌世家目前也存在斷代問題,使得這項民間藝術的傳承和發展受到阻礙。從社會層面看待這項藝術,大眾對這項藝術的理解程度還不太高,需要讓更多的人了解這項藝術并熱愛這項藝術,使它的傳播方式更加多元化。政府部門應該重視表演人才缺失的問題,才會避免像“公子”行當后繼無人這樣的尷尬局面出現。政府應在加大扶持力度的同時,積極引導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和鼓勵民間藝術愛好者來學習傳統文化,使其成為弘揚傳統文化的載體。同時,民間藝術以及民間藝人也應該揚長避短,適應新時代的大環境,敢于創新,充分利用網絡媒體等途徑,擴大宣傳平臺,在不丟失傳統文化的同時緊跟時代潮流。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種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世代相承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非物質的無形的遺產尤為重要,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包含著難以言傳的意義、情感和特有的思維方式、審美習慣,蘊藏著傳統文化最深的根源,保留著民族文化的原生狀態。作為文化工作者,應當通過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調研,引起大家的關注和對傳統文化的重視。昌黎地秧歌屬于國家公布的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其豐富的人文內涵和歡快的藝術表現形式充分說明了其藝術和文化價值的存在意義,其為河北的歷史文化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生產和發展的需要,這對我們來說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