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宇鑫
(遼寧師范大學海華學院 遼寧 大連 116400)
撫順地秧歌又稱為“太平歌”“韃子秧歌”,其形成于清朝初期,主要源于滿族的傳統舞蹈,在發展過程中吸收借鑒了漢族、朝鮮族等民族的舞蹈特色,在表演形式及內容上,具有濃厚的民族和地域色彩,是撫順地區重要的傳統舞種之一。
撫順地秧歌的民族特色主要表現在服飾打扮、舞蹈動作和伴奏音樂三個方面。就服飾打扮而言,演出者著旗裝、皮襖等具有鮮明滿族特色的服飾,手持或佩戴斜挎串鈴、長鞭、腰刀等狩獵工具,表演舞隊中的“韃子官”“外韃子”等角色。從舞蹈動作來說,撫順地秧歌的舞蹈動作充分體現了滿族生活方式,“揚、蹲、跺、盤”等舞蹈動作,在模仿滿族早期騎馬、射箭等動作的同時,也借鑒了熊、虎等猛獸姿態。在伴奏音樂上,撫順地秧歌借用了薩滿祭祀時的音樂,以增強表現力和感染力。撫順地秧歌在豐富人民群眾文化生活、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等方面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
撫順地秧歌發展空間不斷萎縮主要表現在地理空間和受眾群體兩個方面。
從地理空間來看,隨著社會生產力的不斷發展,城市化進程進一步加快,原本主要活躍于民間村落的地秧歌,受村落數量和規模縮減的影響,演出頻率降低的同時,表演規模也有所縮小。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撫順市鄉村人口較2010 年減少約20 萬人,存在“空心村”“空殼村”現象的村落約380 余個,客觀上制約了撫順地秧歌的傳承發展。
從受眾群體來看,大量撫順地秧歌演員、愛好者隨著城市化,從村落向城鎮聚集,而在城鎮中,地秧歌等民間演出管理較農村更為嚴格,在節慶活動外難以形成具有規模的演出。此外,城鎮地區文藝市場相對繁盛,人民群眾的文藝活動也更為多元,地秧歌在各種文化藝術競爭中,發展空間進一步受限。
新時期,人民群眾文化需求更為多樣,對文化藝術形式與內涵的要求不斷提升。就地秧歌而言,其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雖吸收融合了大量的其他民族舞蹈藝術特點,但在如今的發展中,撫順地秧歌的傳統內容和藝術特色逐漸佚失,往往在演出中“得其形,不得其神”,難以滿足人民群眾的藝術文化需求。筆者走訪調查了解到,在各種慶祝活動中進行的地秧歌表演,演員雖然穿著旗袍、馬褂等滿族服飾,但是舞蹈動作等卻失去了撫順地秧歌應有的獨特神韻,更多地成為商業活動的噱頭,難言文化內涵和藝術美感。
撫順地秧歌作為人民群眾表達生活情感的重要載體,其發展與群眾參與和大眾文藝創作密不可分,但在當前地秧歌發展空間萎縮的現實情況下,其發展和創新動力有所不足。
撫順地秧歌的傳承主要為村落、社區群眾整體傳承,同時也保有部分的家族、師徒傳承。但由于城市化進程的影響,部分演員或家族成員分散生活,導致地秧歌的傳承被打斷。同時,由于部分社會群眾未認識到傳承和發展地秧歌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未深刻感受地秧歌中深厚的價值內涵,未充分重視地秧歌的傳承,一定程度上導致地秧歌在傳承和發展過程中受到阻礙。
撫順地秧歌的失傳還表現為人才流失。當前,政府部門為鼓勵地秧歌的傳承發展專門劃撥了經費,但專項經費的申請難度較大,同時文藝市場對地秧歌的認可程度較低,致使部分地秧歌演員選擇轉行,而現有的地秧歌演出團隊也難以吸引學員,地秧歌的傳承發展面臨“青黃不接”的現狀。
撫順地秧歌的發展離不開政府及各類藝術機構的扶植與推動。從政府層面來看,撫順地秧歌2006 年被國務院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遼寧省文化和旅游廳(遼寧省文化廳)及撫順地方政府的支持下,積極展開與各地區間的文化交流,但由于部分政策較為宏觀,難以針對性地彌補撫順地秧歌在傳承發展中的不足,在指導撫順地秧歌開展文藝創作,推動相關藝術機構發展等方面還有所欠缺。
從藝術機構層面來看,行業協會與文化藝術公司是撫順地秧歌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當前,撫順市民間文藝家協會、撫順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是撫順地秧歌發展的主要推動力量,同時,撫順地區現存地秧歌演出團體20 余家,涉及撫順地秧歌演出管理、咨詢、服務機構40余家。這些藝術機構雖在地方黨委、政府的指導下獲得了長足的進步與發展,但由于其藝術管理水平不足,機構數量較少且規模較小,仍難以滿足地秧歌的傳承發展需求。
由于撫順地秧歌已瀕臨失傳,收集整理其佚失的舞蹈動作、文化內涵等重要內容的難度較大,因此必須要在當地政府主管部門的牽頭下開展各項撫順地秧歌文化保護活動。于政府主管部門而言,一是要做好地秧歌普查工作,尋找和保護民間地秧歌演員、傳承人,不僅要幫助他們做好地秧歌的傳承和保護工作,還要適當給予他們一定的經濟資助,解決好他們文藝傳承和發展的后顧之憂。二是搭建好文化保護平臺,要加快佚失文化搶救速度,復原其已經消失和散佚的內容,逐漸恢復撫順地秧歌的完整性。三是要催生扶植一批具有較高藝術水平,較大文化影響力的藝術團體和民間機構,健全相關法律法規及保護政策,積極推動撫順地秧歌在社會主義文化市場的競爭中不斷發展。
政府主管部門、藝術機構及藝人是推動藝術革新發展的核心力量。對政府主管部門而言,應當在發揮市場作用的同時,注重加強撫順地秧歌的藝術指導,確保其藝術內涵和發展脈絡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同向,與廣大人民群眾的藝術需求同向。同時,應當注意防止地秧歌過度商業化,及時整治文藝市場中各類亂象,為地秧歌營造健康有序的市場發展氛圍。
對藝術機構和演員而言,一是要在傳承撫順地秧歌民族特色的基礎上,注重吸收和借鑒其他舞蹈藝術的特色與優點,以保證撫順地秧歌的發展活力。二是要積極組織各類文化交流和演出,提升人民群眾的知曉度,展現撫順地秧歌的獨特美感,引導廣大人民群眾積極參與地秧歌保護、傳承活動,以人民群眾的力量,豐富地秧歌情感和文化內涵,推動地秧歌的發展創新。
撫順地秧歌藝術人才的培養要充分借鑒現代藝術人才的培養形式,積極開展與藝術表演類院校的合作,通過藝術院校為地秧歌提供大量的優質人才。要注重結合撫順地秧歌原有的村落、社區整體傳承和家族、師徒傳承的形式,保護現存的老藝人,積極組織和引導他們開展教學實踐活動,確保撫順地秧歌有序傳承和不斷發展。
筆者在對遼寧省藝術類院校的走訪過程中發現,目前僅兩所院校在授課過程中,講述和傳授撫順地秧歌的表演技巧,但受教師自身對地秧歌認識水平的限制,教授的內容基本上淺嘗輒止。針對這種情況,可以針對性地選派優秀民間藝人參與藝術教學工作,這不僅可以有效保護撫順地秧歌的民間特色,還培養了大量的傳承者,為地秧歌的發展創新賦予生機和活力。
在政府主管部門的全力扶植下,撫順地秧歌文化機構應當進一步提升自身文化管理水平,健全和完善管理體系,以提升撫順地秧歌在文化市場的競爭力。一是要充分運用撫順地秧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殊地位,積極響應政府主管部門和社會公眾的文藝需求,用足用活政策優勢,確保地秧歌在藝術市場中做到商業性和藝術性的統一。二是要充分借鑒具有相對成熟的管理體系的芭蕾舞、現代舞、舞臺劇等文化機構管理體系,吸引和培養藝術管理人才,暢通撫順地秧歌與文化藝術市場對接渠道,以文藝產業、文藝管理帶動撫順地秧歌的進一步發展。三是文藝機構、文藝企業要積極回歸人民群眾的實際生活,注重體現人民群眾飽滿的精神面貌,使地秧歌的發展與人民群眾的生活牢牢結合起來,植厚地秧歌的發展土壤。
撫順地秧歌作為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撫順地區人民群眾在長期勞動生活中形成的寶貴財富,是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向往和更高精神文化追求的最佳體現。但其傳承和發展長期面臨發展空間萎縮,表演人才“青黃不接”等問題,一度瀕臨失傳。從藝術管理角度來看,傳承和發展撫順地秧歌以及其他同樣面臨失傳的民俗精粹,必須依靠政府、市場文藝機構、藝術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暢通政府主管部門、文藝機構與群眾之間的聯系,打通撫順地秧歌與文藝市場的最后一公里,不斷推動藝術形式和文化內涵的創新,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展現新時代民族文藝風貌,才能充分保證其傳承和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