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銀順,孫冬冬
(長春大學 音樂學院,吉林 長春 130022)
在歌劇表演中,演唱技巧與肢體動作占據著主導地位,表演者需要通過動作展現劇情,并利用自身的歌唱技巧將情感充分表達出來,突出歌劇表演的真實情感。歌劇表演者要精通演唱技巧與肢體語言表達方式,從而增強受眾的觀感體驗,提高歌劇表演效果。
演唱技巧體現為科學發音、轉換真假聲、美化聲音、處理歌曲、歌曲風格展現、話筒與耳麥應用、長時間演唱聲帶沒有疲勞感等,同時也涵蓋歌聲與情景、人物特點、敘述風格的統一化。有效利用演唱技巧,能夠使表演者的聲音更加優美、悅耳,牢牢吸引受眾群體的注意力,同時還能將歌劇的意境展現出來。堅實的歌唱基礎、豐富的舞臺經驗是評估歌劇表演的主要指標。
歌劇表演者在舞臺表演過程中,不但要通過自身的表演,帶給受眾美的感受,還要具有良好的創造力,將歌劇的內涵充分展現出來。在歌劇表演中,表演者的肢體語言是視覺欣賞的重要載體,但是這需要表演者通過內心活動展現出來。簡而言之,人體的內心情感與情感外部流露存在一定的內在聯系,是不容分割的整體,人們的思想情感會通過其外部形體語言表達出來。
表演者的五官與四肢就是形體表演的主要“工具”。由于形體表演難以像畫畫一樣,將其所見所聞所感表現在畫卷之上,而需要表演者利用自身的形態,將自己的真實情感表達出來。作為一名歌劇表演者,肢體語言良好,面部表情拿捏得當,在歌劇表演中能更加形象地傳遞歌劇的內涵。
歌劇表演者的歌唱技巧同樣不可忽視。在歌曲長與短方面,歌劇與藝術歌曲存在明顯差異,一場完整的歌劇表演,至少要60 分鐘,甚至更長時間,這就需要歌劇表演者在不依托其他擴音設備的情況下,單憑自身扎實的歌唱能力,獨立完成表演。
歌劇表演是一種源自國外的舞臺表演藝術形式,顧名思義,其是利用歌唱與音樂方式,將劇情內容表達出來的戲劇。歌劇源自古希臘戲劇的劇場音樂,公元1600 年前后才出現在意大利的佛羅倫薩。歌劇演出和戲劇具有相似性,都需要借助舞臺背景、服裝等,將經典元素展現出來。我國也有家喻戶曉的歌劇作品,如《白毛女》《小二黑結婚》等,這些經典的歌劇享譽國外,使西方國家的人也認識到歌劇不僅僅屬于他們。
歌唱作為一種聽覺藝術,其藝術感染力需要依托演唱的方式才能充分展現,歌唱家把音符與文字符號相互融合,以演唱的方式呈現出來,使其變成聲音鉆進聽眾的耳朵里,而這就是再創造的過程。歌劇表演者要想增強自身的演唱能力,不僅要學習演唱技巧,還要強化自身的文化素養,并且進一步理解宣敘調與詠嘆調的基本內涵。同時,在演唱技巧方面,演唱者需要重視強音與弱音。由于古典歌劇在現場演出中并不能應用麥克風等工具,這就需要歌劇表演者達到一定的演唱音量,才能將歌劇作品完成。不管是強音,還是弱音,都要確保每位受眾在歌劇院中能完整聆聽表演者的演唱內容。正規的歌劇院設計基于物理聲學原理,能確保聲音在歌劇院中流暢傳播,以便使接受過專業訓練的聲樂表演者在演唱過程中將聲音傳送到各個角落。在唱強音的過程中,演唱者需要保持頭腔與胸腔共鳴,盡可能讓聲音更具有穿透性。而在演唱弱音時,表演者不但要讓受眾體會到其在輕聲歌唱,也要確保受眾聽清楚歌詞內容。因此,歌劇演唱者要接受長期訓練且擁有深厚的氣息。演唱者需要在長期訓練與歌劇表演中,強化自身的基本功,增強自身的歌唱能力,才能使自己在面對不同歌劇作品時得心應手。
肢體語言是除了發聲之外身體不同部位所呈現的基本性活動,其主要目的是表達人物的情感思想,也是歌劇表演的基本課程之一。不同歌劇表演角色所需要的肢體語言存在明顯差異,豐富且精準的肢體語言能夠幫助歌劇表演者詮釋不同的人物形象,使歌劇整體觀賞性更強。因為肢體語言存在差異性,其表達的含義也不盡相同。譬如,瞇眼代表厭惡與輕視;不停走動代表內心焦慮不安;向前傾代表感興趣;正視對方代表友善、自信、期待;抱臂代表漠視、疏離;抬眉代表驚訝、意外等。人們習慣利用自身的肢體語言傳遞信息,所以在歌劇表演中,肢體語言也占據著重要地位。
當歌劇表演者拿到劇本之后,需要全面理解劇本中的人物角色,不僅要深入理解自己所表演的角色,還要理解他人的角色,尤其是與自己的角色有密切聯系的人物。歌劇表演者可利用互聯網技術等手段,查閱相關的文獻資料,以便加深自己對劇本中背景、情節的了解程度,從而在理解角色背景的基礎上有所感悟。與此同時,歌劇表演者還要注重自身的表現力、感染力以及影響力。歌劇表演者在拿到劇本后,要深入剖析人物特點,并展開適當的二次創作,從而體現出自己對人物角色、表演背景的理解感悟力,在學習與探索中,突破自身的局限,準確理解不同人物的特點,為強化自身的演唱技巧與肢體語言能力奠定良好基礎。
演唱是歌劇表演的重要一環,為此,歌劇表演者熟練運用演唱技巧,通過歌劇中的唱段展現豐富情感,增強歌劇的感染力與影響力,可帶給受眾良好的聽覺體驗,提高歌劇的震撼效果,而這也是歌劇表演的關鍵所在。然而,提高歌劇表演者的演唱技巧是一項復雜的工程,無法在一朝一夕之間完成。這需要表演者多加練習,在實踐中不斷積累,打破自己的壁壘,不斷超越自己、突破自己,同時也要接受正規的訓練指導。樂器演奏只需強化技巧與熟練程度即可達到良好水平,但是人聲并非如此,人聲之間存在明顯的先天性差異,比樂器更加抽象復雜。所以,歌劇表演者在演唱技巧練習過程中,要全面了解教材、歌譜內容,再探索歌劇創作的歷史背景,掌握歌劇與歌曲之間的內在差異。一名合格的歌劇表演者一般需要花費10 年的時間學習與練習。歌劇表演者在學習工作中有意識、有目的地積累經驗,才能擁有高超的藝術造詣。對于表演者來說,歌劇表演工作也是學習的過程,表演者可以秉持學習的心態,投入歌劇表演工作當中,促進自身不斷發展。
在歌劇表演過程中,不同的人物角色要運用不同的音色加以詮釋,而每個表演情境中的相同角色也有音色差異的要求。例如,我國著名的歌唱家王玉珍在《洪湖赤衛隊》中扮演韓英,王玉珍的聲音十分優美、洪亮,穿透力強且富有磁性,在演唱《看天下勞苦人民都解放》時,王玉珍并沒有盲目展現自身的演唱功力與優美嗓音,而是結合劇情,將演唱技巧充分展現出來,用歌聲與心聲充分表達與母親訣別之情,用自己的聲音塑造出一個高大、光輝的革命者形象,正因如此,王玉珍扮演的韓英這一角色深入人心,得到了觀眾的認可與贊賞。
為了讓表演引起受眾的情感共鳴,使人物角色塑造得更加生動形象,歌劇表演者需要注重有效利用肢體語言,將肢體語言和演唱相互融合,通過肢體動作、面部表情、歌聲等載體,使人物角色的情感充分呈現出來,從而強化藝術形象的塑造效果。如果想要有效利用肢體語言,歌劇表演者要積極參與有關肢體語言的強化訓練活動,了解歌劇作品的創作背景、內容特點、情感表達,并全面把控整體音樂、動作節奏等,才能利用有張力的肢體動作,把藝術形象情感的變化充分展現出來,以便促進歌劇劇情的發展,使歌劇表演效果、視覺沖擊力不斷提高。例如,部分歌劇作品中有摔倒、決斗、翻滾等動作,這些動作能夠起到推動劇情發展的作用,將歌劇表演推向高潮。歌劇表演者要應用肢體表達技巧并兼顧肢體動作的韻律,提高肢體語言的深度與內涵,才能進一步展現人物性格特點與真實情感,使歌劇表演更加傳神。
除此之外,為了在歌劇表演中有效利用肢體語言,表演者需要全面把控劇情發展、人物情感。在表演過程中,肢體動作是表達情感、推動劇情發展的有效手段,為提高肢體語言的感染力,表演者還要進一步研究人物角色的心理變化,利用不同的肢體動作,表達出人物的喜悅、悲傷、憂慮、欣慰等不同情感,借助肢體語言和受眾互動交流,加深受眾對歌劇表演內容的理解。部分西方學者在研究中指出,表演的首要任務是“模仿行動”。肢體動作是歌劇表演的重要組成部分,表演者利用肢體語言,塑造不同的人物角色,表達出人物角色的形象特點,然而模仿表演十分單薄,單一模仿顯然無法使歌劇表演有所突破。為此,在肢體語言運用過程中,表演者需要打破“模仿行動”的界限,盡可能避免肢體語言中出現“虛假”內容與“表演”痕跡,在適當的情境下,做出適當的肢體動作,保障肢體動作的真實性,才能提高歌劇表演效果。
與此同時,歌劇表演者在利用肢體語言時,需要注重內部與外部的控制。其中,外部控制主要針對時刻牢記人物特點、掌握人物的“首要任務”與行動,通過客觀分析可以使人物形象更加自然、逼真,從而避免出現過多的表演差錯。而內部控制指表演者需要合理控制自身的肢體語言、情緒狀態,在良好的控制力下,能夠完成情緒醞釀等準備工作,以便利用豐富的肢體語言塑造不同人物角色。表演者需要通過強化自身的感受力,提高情緒狀態與肢體語言的控制效果,給受眾留下難忘的記憶。
例如,在歌劇《江姐》中,江姐這一角色的表演者借助舞臺提供的情境,利用服裝造型,高歌《紅梅贊》時,運用簡單、自然的肢體語言,豐富的面部表情,完成這首歌曲,展現出江姐告別重慶、告別戰友、迎接新戰斗的情感。表演者的動作毫不夸張做作,符合特殊的環境、特定人物身份,充分展現了一名共產黨員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并帶給觀眾身臨其境的感受。
綜上所述,演唱技巧與肢體語言是歌劇表演的重要影響因素,歌劇表演者需要不斷提高自身的演唱水平,積極參加肢體訓練,才能將演唱技巧與肢體語言更好地運用到歌劇表演當中,使歌劇表演更加引人入勝,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