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宏
(大慶師范學院,黑龍江 大慶 163712)
珠三角城市群是我國重要的產業集群地區之一,是著名的先進制造業基地、現代服務業基地和科技創新與技術研發基地。珠三角地區,以廣東省70%的人口,創造著全省85%的GDP,是我國改革開放的先行地區,更引領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前沿?;浉郯拇鬄硡^、珠三角在產業結構調整中有著寶貴經驗,值得學習借鑒。
改革開放后,在國家政策支持下,憑借自身優勢,珠三角地區迅速建立了以家電、電子信息為主的國際現代制造業、以科技創新驅動的國際現代高新技術產業基地,以航運、物流、貿易為主的國際貿易中心,以旅游、金融、信息服務為主的國際現代服務業發展中心,珠三角地區毗鄰港澳,成為世界最大的超級都會區,成為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
通過研究珠三角的發展歷程,可以發現珠三角產業結構調整的基本模式:
一是憑借區位優勢、政策支持、其他優勢,珠三角集中各項資源發展經濟。珠三角作為沿海地區,一直擁有對外開放的區位優勢。改革開放后,更是成為我國第一批開展對外開放、交流合作的沿海開放城市。在改革開放初期,國家要試點一批引進外資、對外開放的先行地區,珠三角地區引進外資、承接國際產業做出了貢獻。此外,珠三角地區毗鄰港澳地區,在引進外資和產業上具有先天優勢,珠三角地區吸納國際、國內的資本、產業、人才,形成珠三角地區經濟發展的基礎。
二是形成產業調整的內生發展動力,發揮港口航運、外貿、物流等基礎產業優勢,通過流通領域的發展,承接生產領域的產業轉移。珠三角十分重視區位優勢,而區位優勢下主導產業為流通領域產業。珠三角地區通過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大力發展公路、鐵路、機場、港口建設,使其迅速成為國際、國內重要的航運、商貿、物流中心。在流通領域產業充分發展的基礎上,承接國際先進工業、服務業的轉移,應用工業、服務業的發展優化農業,實現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
三是構建良好的對外開放格局,順應世界產業結構調整的趨勢,加強科技創新,應用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促進產業結構向高級化發展。珠三角的經濟發展與對外開放密切結合,在緊跟世界經濟發展的進程中,珠三角地區不僅順應世界產業結構調整的趨勢,更為可貴的是它是一個富有創新精神的地區,珠三角地區大力發展電子信息產業、高端服務業等創新含量高的產業,實現了產業結構向國際高端進程調整。
四是形成區域價值鏈實現產業融合發展。區域價值鏈的形成需要三個必備條件:一是基礎設置的完備;二是區域中心城市引領示范作用的發揮;三是周邊地區需要一定的產業基礎做鋪墊。改革開放以來,珠三角地區為實現區域產業升級和區域一體化發展,其利用自身的勞動力優勢,率先構建該區域價值鏈,提升區域產業協同力,有效實現資源高效配置。珠三角價值鏈分工是以自然資源稟賦、地理位置等比較優勢為價值鏈分工的基礎。區域內各地區間的要素流動是價值鏈運行的基礎保障,區域內的基礎設施則是保障要素流動的先決條件。價值鏈分工將生產各環節配置在最具有產業比較優勢的地區。中心城市主要為價值鏈的高端環節,從事研發,引領地區產業升級,為周邊地區拓展產業發展的市場和發展空間;非中心城市按照產業梯度,利用自身產業優勢進行生產制造。伴隨著分工的專業化,生產環節的分工日益加劇,趨于精細化分工;同時技術創新、知識積累等內生優勢使價值鏈不斷升級,而價值鏈升級也促使產業比較優勢得到提升。珠三角的廣州、深圳借助其中心城市的優勢,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引進大量國內外總部機構進入,現已形成生產性服務業發達的全世界重要節點城市。非中心城市受到中心城市的引領,借助自身比較優勢承接價值鏈的分工,發展了自身的生產制造環節,不僅發展了地區經濟,也獲得了中心城市帶來的技術、知識、創新的紅利。珠三角積極發展區域價值鏈,該區域內的各地區不僅實現產業梯度分化,而且各地區的自身特點和獨特定位更加明確,推進珠三角形成了一種可持續發展的產業結構。珠三角地區的發展說明,區域價值鏈立足本地企業,能夠加快利潤的積累,有利于后續擴大再生產,有利于發揮區域內的資源稟賦優勢,發展區域經濟。價值鏈形成的產業間聯動效應,驅動上下游產業的整體發展,從而提升珠三角地區整體競爭力。
珠三角城市群產業結構優化的成功做法歸納起來有以下六方面:
一是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大力發展主導產業。探索珠三角產業結構調整的基本模式,可以發現珠三角產業結構調整與其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密不可分。改革開放初期,利用區位優勢、政策優勢、其他優勢,珠三角地區順利建立起航運、物流、商貿等主導產業。在世界經濟浪潮和國家經濟建設的大環境下,利用自身得天獨厚的優勢吸納新的產業、資本、人才,優化產業結構,向高端服務業、高新技術產業等產業為主導的現代產業結構演進。如今,珠三角現代產業結構已具規模,正向著產業結構高級化調整。
二是生成源自市場的內生動力,努力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引進產業、資本、人才。珠三角經濟快速發展,在于產業結構的優化和調整,更在于其良好的發展環境:市場競爭機制、人才引進機制、資本運營機制、產業轉移機制。正是因為良好的發展環境,使珠三角集聚了國際、國內的優秀資源,珠三角這種開放的發展格局是產業結構成功調整的重要因素。
三是重視科技創新等內生潛力的挖掘,以科技促發展,以創新促調整,積極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推動整體產業結構向高級化方向發展。例如,廣州是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匯聚了國際、國內大量的科技人員;深圳近年來在鼓勵創新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其在電子信息產業方面已形成了完整的創新和應用體系。在珠三角地區,創新等內生潛力是產業結構優化的重要因素。
四是保持對外合作,充分實現與世界經濟體的互動,構建共享經濟,以合作共享確立產業結構調整的方向。由于有著開放的悠久傳統,珠三角地區始終秉持著對外開放的合作態勢,積極開展對外開放和交流合作,順應世界產業結構調整的潮流,在世界產業結構調整的浪潮中確立了自己的產業結構調整方向。
五是注重產業結構調整的整體性和全局性。第一、二、三產業之間以及產業內部的協調發展是產業結構調整的目標。珠三角地區為我國發達的經濟活力地區,其農業發展依然處于全國領先地位。因為珠三角地區在產業結構現代化的過程中,發展產業結構工業化、高端化的同時,通過工業、服務業的快速發展持續拉動第一產業的發展,如今都市農業、現代農業在珠三角地區蓬勃發展,可見珠三角地區的產業結構是全局整體的調整與發展。
六是維護生態環境。珠三角產業結構調整與綠色、生態相結合,堅持綠色發展理念,注重生態文明建設。珠三角地區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注重自然環境的保護,以深圳、珠海、中山為代表的珠三角城市大多是國家宜居城市或旅游城市,優美的環境為該地區提供經濟發展機會的同時也增加了居住環境的吸引力。
第一,珠三角地區經濟屬于外向型經濟,對外依存度高,世界經濟環境波動對其影響較大。珠三角產業結構調整得益于其自身區位優勢在對外開放中對外資的吸引。
第二,改革開放以來,作為國家首批對外開放試點地區,且在產業結構調整初始,珠三角憑借自身勞動力的優勢吸引了很多國際產業和資本轉移。
第三,珠三角地區雖然形成了廣州、深圳兩個一線城市牽頭、東莞等七個較大城市支撐的良好格局,但是珠三角地區內產業相似度高。當下珠三角地區發展充分借助港珠澳資源,將自身發展與粵港澳大灣區的整體發展環境有機結合,進而獲得良好的外部發展環境,實現產業機構調整和優化。
黑龍江省在產業結構調整中準確定位自身的比較優勢,及時發揮外部環境帶來的一切支持作用,加強體制機制改革,以營造好的發展環境;在此基礎上合理吸納域外資本、技術、產業,實現后發式、跨越式發展。
加快落實黑土地保護、高標準農田建設等重大工程,開展黑土地輪種試點,開展耕地質量保護、定期深松整地試點,設立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以適應國家“兩大平原”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的要求。培育和發展綠色農業和“互聯網+現代農業”,提高農業的經濟效益和整體競爭力。
在市場經濟發展中,法治化環境能很好適應產業發展,進而促進經濟社會進步。黑龍江省應深入貫徹落實國家優化發展環境意見,提升政府部門運用法治思維、法治方式解決問題、創新發展的能力,積極完善投資環境,做到法無授權不可為、法定職責必須為,努力營造服務高效、開放文明、公平正義的發展環境。積極開展優化投資營商環境的專項、健全體制機制,優化政府職能。加快設立“信用黑龍江”、“法治黑龍江”,實施企業投資項目管理負面清單制度,加大對各種所有制經濟產權保護,積極實施監察責任制度,堅決取締破壞產業發展環境的行為,為黑龍江省產業發展積極營造優良的發展環境,促進結構調整和優化。
根據新一輪東北振興規劃的要求,應充分爭取國家支持黑龍江省的重大產業項目,促進黑龍江省產業結構單一地區轉型發展,同時,黑龍江省應充分利用國家政策促進與發達省市對口合作,加強黑龍江省與廣東省的對口合作,哈爾濱市與深圳市、黑河市與廣州市的對口合作,加快產業園區共建,要素流動,資源共享。
充分利用好國家政策優勢及其他優勢,在產業結構發展過程中及時評估形勢和突破瓶頸,實現外在比較優勢和內生動力的聯合驅動。
一是不斷優化政府部門職能,改變政府服務方式,改善創新型企業發展環境,吸納國內外知名的創新經濟企業在黑龍江省安家、落戶發展。以政策、場地、資金和人才等優勢資源為國內外知名企業營造良好發展氛圍。包括國內外知名的電子商務服務企業、互聯網企業、大型農用機械制造企業、智能機器人生產企業、大型節能環保企業、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等體現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要求,以發展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新技術和新產品為著力點,以知識和人才為依托,以創新為主要驅動力的創新經濟企業。二是積極發揮企業家創業熱情,引導企業家做振興事業發展的建設者,發揮企業家才干,增強企業的創造力和發展活力。積極服務企業發展,積極提升服務質量和效能,減輕企業負擔,降本增效,幫助企業解決實際困難,創造良好條件。三是許多民營企業為社會創造稅收、提供就業,因此從服務改革發展大局上出發,應充分考慮民營企業生產經營特點和社會效益,充分保障民營企業的權益。
黑龍江省各級政府應從打牢創新基礎的前提出發,優化科技創新資源的配置:黑龍江省有豐富的科技創新資源,每年高校畢業生多達二十余萬人。黑龍江省的科技成果平均每年研發1500 多項,位居全國第12 位,但科技成果轉化率僅排全國第22 位。因此,不能守著科技創新的既有優勢滿足現狀、錯失良機,必須全面認識“長和短”的關系,加強政府優化科技創新資源配置的主觀能動性,促進創新驅動發展。發揮區域科技資源優勢,加強創新驅動政策設計,落實科技體制、教育體制和人事制度改革,才能調結構、穩增長、促發展,實現長足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