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春燕,陳 梅,鄧方英,張文兵,王立松△
(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璧山醫院:1.骨科;2.科教部,重慶 402760)
骨質疏松癥是一種以骨量低下、骨組織的微結構損壞、骨脆性增加、易發生骨折為特征的疾病[1]。骨質疏松是較為常見的慢性疾病,圍絕經期婦女是骨質疏松的高危人群,骨質疏松好發于老年人,特別是圍絕經后婦女[2],因其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水平明顯下降,骨吸收大于骨形成,引起骨代謝負平衡[3]。預計2030 年這類人群將達到 2.8億,骨質疏松嚴重影響著居民的生命健康,逐漸成為一個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4-5]。因此,提高圍絕經期婦女對骨質疏松的認知,以便其選擇有效、簡便的方法預防骨質疏松。本課題對重慶市璧山區不同職業圍絕經期婦女進行骨質疏松相關知識的問卷調查,為進一步在該地區圍絕經期婦女中有針對性地開展骨質疏松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依據。現報道如下。
1.1研究對象 采取分層隨機抽樣的方法,從重慶市璧山區整個區6個街道、9個鎮中隨機抽取2個鎮街,再從這2個鎮街中26個社區、5個村中隨機抽取專業技術人員、公務員、工人、個體經營人員、無業人員、農民等不同職業共2 000名圍絕經期婦女進行問卷調查。共回收1 870份有效問卷,有效回收率為 93.5%。一般資料見表1、2。

表1 一般資料情況
1.2方法 進行調查前,調查小組成員統一培訓,參考“骨質疏松知識評價問卷” 制作調查問卷,該問卷的內部一致性信度總體為 0.84,復測后也達到 0.69,說明該問卷調查出結果的穩定性和可靠性是有保證的[6]。 問卷內容共包括28 道題目(26 道認知題):基本情況;骨質疏松的危險因素與常見表現;飲食、運動、補鈣劑對骨質疏松的影響;骨質疏松的診斷方法;兒童青少年骨量與骨質疏松的關系等相關知識,均為單選題;回答正確計為 1 分,不正確或不知道計為 0 分,總分 26 分,分數越高表明被調查者對骨質疏松知識認知情況越好。經調查對象知情同意后,現場發放問卷,調查對象匿名作答,獨立完成,當場回收。

表2 不同職業調查對象文化程度情況

2.1不同職業圍絕經期婦女骨質疏松基本認知情況 圍絕經期婦女骨質疏松認知總得分為(15.020±5.385)分,總得分率為 57.7%。調查問卷統計結果顯示,不同職業圍絕經期婦女間骨質疏松認知水平得分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F=16.390,P<0.05)。農民得分為(9.450±2.770)分,無業人員得分為(11.280±1.340)分,個體經營人員得分為(12.010±3.450)分,工人得分為(14.560±1.820)分,公務員得分為(17.120±3.160)分,專業技術人員得分為(18.890±1.210)分。見表3。

表3 璧山區圍絕經期婦女骨質疏松知識認知總體情況分)
2.2不同文化程度圍絕經期婦女骨質疏松認知比較情況 調查問卷統計結果顯示,不同文化程度的圍絕經期婦女間骨質疏松認知水平得分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F=74.588,P<0.05)。見表4。

表4 不同文化程度婦女骨質疏松認知比較情況分)
2.3各職業圍絕經期婦女按文化程度亞組分析對骨質疏松認知比較情況 調查問卷統計結果顯示,專業技術人員、公務員、工人、個體經營人員、無業人員及農民組不同文化程度亞組的圍絕經期婦女間骨質疏松認知水平得分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各職業圍絕經期婦女按文化程度對骨質疏松認知比較情況
骨質疏松是一種骨科常見的慢性疾病,需要長期,甚至是終身的管理。隨著生活水平提高及健康意識加強,骨質疏松患病率不斷上升。骨質疏松的主要機制是破壞骨形成與吸收之間的動態平衡,使骨吸收大于骨形成,易導致骨代謝紊亂,其誘發因素很多,如年齡大、激素水平低、遺傳因素等。嚴重骨質疏松可導致一系列相關疾病,特別是年齡大于55歲的女性。相關文獻指出,骨質疏松導致的骨折隨著年齡的增長會越來越常見,骨質疏松及其并發癥除了對患者的生活質量有著不同程度的影響以外,患者的死亡率和醫療費用也會隨之上升[7]。圍絕經期婦女激素水平的降低,其骨量呈現“斷崖式”下降,是骨質疏松的高危因素[8]。因此,提高圍絕經期婦女對骨質疏松認知水平非常重要,以便及早地采取預防措施,減少骨量的丟失,進而減少骨質疏松相關性疾病。
正常的骨代謝生理過程包括兩部分:一是破骨細胞的酸化效應和蛋白水解酶引起骨吸收的過程;二是成骨細胞不斷向陷窩中分泌類骨質以增加骨量,兩者之間形成動態平衡[9]。破骨細胞和成骨細胞是骨代謝的基礎,但這2種細胞并不直接影響骨量的增加、減少或保持不變,而是這2種細胞的相對數量和工作效率的改變影響骨代謝的結果[10]。女性隨年齡增長骨質疏松的發生率增高主要與雌激素水平的降低有關,尤其是在絕經后的5~10年,雌激素水平降低最為顯著。絕經后的女性,骨代謝率大幅增高,并且在絕經后的若干年內仍在持續增加,這就會導致持續的骨丟失及骨量減少[11],這也構成了圍絕經期婦女成為骨質疏松高危人群的病理學基礎。
璧山區近年來經濟增速較快,而伴隨科技、交通、工業的快速發展,衛生發展相對較滯后,而本地區的人口虹吸較大,各類人才聚集,對自身健康重視程度越來越高。本調查結果顯示,璧山區圍絕經期婦女總體對骨質疏松缺乏認知,而且不同職業圍絕經期婦女對骨質疏松認知水平存在明顯差異,分析原因如下:(1)各職業階層對骨質疏松認知不足,早期骨量丟失少,無明顯癥狀,即使發現其骨質疏松,仍不夠重視,未予以干預措施。(2)健康宣教方面也存在問題,主要面向群眾從事宣教工作的一般基層公共衛生人員存在巨大缺口,人力不足,疫情形勢下人員聚集、家訪等宣教活動也受到諸多限制;另外宣教人員的工作時間和圍絕經期婦女閑暇時間交集較少,即便是采用線上隨訪的方式,而圍絕經期婦女往往同時也在忙于工作而出現沒有機會接受宣教的問題。(3)社會經濟發展迅猛,各類高層次人才流入。本次調查研究顯示,本科以上學歷840人,占比44.9%。以本研究所采樣的璧山地區為例,一般事業單位、工廠、政府等的專技人員、公務員、工人,本科以上學歷占比相對較高,而個體經營者、無業人員及農民,文化程度優勢不明顯,缺乏主動索取健康相關宣教知識的習慣,且平常了解骨質疏松健康相關知識的途徑較少。
本次調查表明,不同文化程度圍絕經期婦女對骨質疏松認知水平存在明顯差異(P<0.05),認知水平隨文化程度從低到高逐漸升高。對于圍絕經期婦女相同職業按不同文化程度亞組分析,其骨質疏松認知水平得分也隨文化程度從低到高逐漸升高(P<0.05)。
綜上所述,針對重慶市璧山區圍絕經期婦女開展骨質疏松健康宣教勢在必行,特別是在骨質疏松認知程度較低的人群中開展更是十分必要。各部門單位之間需加大溝通合作,基層醫療機構可以和社區、街道、村委會合作以健康講座、骨質疏松知識趣味問答、骨質疏松預防經驗分享會等形式開展。文化程度較低的人群也可以通過繼續教育、在職、進修培訓等途徑以儲備、提升健康知識。骨質疏松的預防大于治療,通過健康教育降低人群發生骨質疏松風險,減少醫保財政投入,是最經濟有效的措施,以達到減少醫療衛生資源的消耗,提高其生活質量的目的[12]。本研究不足之處在于樣本量較小,可能存在一定的調查偏倚,后期需進一步加大力度擴大樣本量,以便得到更為可靠的理論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