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宏芳
(佛山科學技術學院,佛山 528000)
波瀾壯闊的黨史是高中思政課教學的重要素材,以史育人、以史賦能,用黨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來培育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用黨的偉大精神和偉大成就鼓舞斗志、指引方向,充分發揮黨史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教育價值。
教科書是學生學習資源的重要來源之一,現如今教科書關于黨的重大理論成果的學習大多偏重于理論性闡釋。主要是以黨的路線、方針、政策這類較為宏觀層面的論述為主,比較缺乏背景素材的支撐。針對高中生這個階段的黨史教育不應該太過于高屋建瓴,違背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例如,在統編新教材必修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修三《政治與法治》等與黨史密切相關的章節中集中體現黨史內容,而在必修四《哲學與文化》模塊和其他模塊中卻鮮有涉及。《哲學與文化》這本教材是高中生培養科學精神的主要教材,存在著較多晦澀難懂的知識點,學生理解困難,難以落實到實踐上。大篇幅抽象乏味的理論學習,大大削弱了思政課的鮮活性和可理解性。要從學生實際出發,貼近生活,兼顧學理性和趣味性并行,促使學生在充分了解時代背景、人物故事的前提下更好地體悟那個時代的選擇,從而進一步開展理論學習。這樣不僅可以提高課堂教學效果,還可以使學生崇尚科學精神,多維度認識世界。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關鍵在教師。”思政課教師作為最主要的傳授者和引導者,自身理論要強,知識面要廣。但就目前情況來看,部分教師對中共黨史研學深度不夠,無法將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和黨史教育統籌優化設計,無法適時把準黨史教育的切入點。例如,在講述唯物辯證法的觀點時,可以引用毛澤東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來詮釋發展的實質——發展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新事物發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由表及里,透析社會歷史背后的哲理。教師應該踐行終身學習教學理念、拓寬視野、與時俱進,不斷嘗試將中共黨史內容與高中思政教材相融合,不斷提高黨史教育教學質量,最大限度地發揮黨史教育“潤物細無聲”的教育價值。
受到高考指揮棒的影響,教師在授課時傾向于選擇易考點進行授課,不愿意花費時間和精力去研究如何更好地將二者結合在一起。對于黨史教育主要還是以傳統的灌輸式教育模式為主,教師講、學生記。片面強調學生背誦記憶,如事件發生的時間、意義、影響等。主要停留在讓學生知史的層面,擺脫不了五個“W”的教學流程。對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比較匱乏,更加關注學生的學習成績而忽視心靈啟迪。忽略了黨史具有的內在價值,學史不單單是為了知史,更重要的是為了明理、鑒今。
現階段思政教育評估質量標準異化現象較為嚴重,具體表現為以“排名”為質量標準,以“等級”為質量標準,以是否獲獎為質量標準。教學評價功利化、教學評價標簽化。教育評價過于專注教育主體的功利性需要,對育人的本體價值不夠重視。黨史教育評價目前還沒有專門的評價標準,但是其問題表征與整個思政教育評價一致,突出表現在黨史信念教育評價這一模塊的缺失。教育工作者應該轉變以往的評價模式,聚焦于內在化、真實性的教育評價。評價的目的是讓學生從歷史中汲取智慧,學會辯證地看待事物,將其育人價值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指引奮斗的方向。
育人者,先育己。新時代思政教師要不斷鉆研黨史知識,要以習近平總書記對思政課教師的“六要”新要求為標準,堅定“四個自信”,增強“四個意識”,知史愛黨,知史愛國,不斷學習黨史知識,提升自身黨性修養,爭做指導學生學習黨史的“排頭兵”。根據CNNIC發布的第4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到10.32億。從年齡結構上來看,截至2021年上半年,10~19歲的青少年網民規模占比已達12%,其所受互聯網影響程度較深。而這個階段的高中生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拔節孕穗期”,正需要精心地引導和栽培。教師要增強將中共黨史有機融入課堂的意識,將黨史知識貫穿整個高中思政教學模塊。以先進的技術手段、多元的教學方式,創設無邊界的黨史交流平臺。重視引導學生從黨史中汲取人生智慧和前進力量,用黨的奮斗歷程和優良傳統凝聚力量,旗幟鮮明、永葆本色,自覺抵制歷史虛無主義的滲透和同化。
1.采用大單元教學,教學素材一體化
在研究高中思政課課堂教學的普遍規律后發現,存在著忽視單元主題教學的現象。一方面受課堂教學時間的限制;另一方面,是因為教師自身對大單元教學把控不足,不能恰當地把握大單元的主要矛盾。經常出現人為割裂單元中的主題線索,導致學生每節課學到的都是零碎的知識點,難以形成系統的知識體系。突出表現在知識的記憶與運用上,學生無法找到知識之間的規律,無法搭牢知識架構,課堂教學效果大大減弱。例如,必修四《哲學與文化》第二單元“認識社會與價值選擇”,先是對認識與實踐,社會歷史與人民群眾的理論學習,再落實到如何實現人生的價值。可采取以下設計:通過科學研究發現新冠肺炎病毒,說明實踐是認識的前提——通過全國人民眾志成城、聽黨指揮,促使我國疫情得到良好的控制,經濟實現正增長,從中體現社會歷史主體人民群眾的力量——通過抗疫英雄的感人故事讓學生體悟抗疫英雄的人生選擇,引導學生踐行正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2.升級教學手段,提高教學效果
2021年2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強調:“要鼓勵創作黨史題材的文藝作品特別是影視作品,抓好青少年學習教育,讓紅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傳承。”目前的高中思政課,仍然以教師說理為主,再結合少量的聲像資料來開展。教育效果大打折扣,黨史教育流于形式,無法發揮其內在價值。要采取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開展黨史學習教育。例如,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播放《最美逆行者》《在一起》《中國醫生》《武漢日夜》等抗疫題材影視作品,同時要求學生寫下自己的觀后感。要引導學生抓住主要矛盾,關注中西方對待疫情的不同做法。對比中國政府始終秉承人命關天、生命至上的理念,不惜一切代價挽救人民。廣大黨員干部身先士卒、迎難而上。而西方國家選擇逃避式抗疫,絲毫不顧及人民的生命安全,大肆鼓吹所謂“口罩自由”,進一步增強學生對中國共產黨的高度政治認同。
班會活動是除文體活動課之外,向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一個有效陣地,包括主題漫談、文體表演、匯報展示等形式。教師可以定期開展以中共黨史為主題的班會,如小組匯報式分享學習成果等,要求學生明確分工、研討主題、制作PPT并進行小組匯報。一方面,培養學生收集信息、分析材料的能力。深入探究某一具體歷史事件或英雄人物事跡,這樣比教師一味地在課堂上傳授間接經驗教育的效果要好得多。另一方面,培養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的意識,提升學生的溝通協作能力。讓小組成員的思想不斷碰撞,產生新觀點。另外,還可以開展黨史知識競賽,寓教育于娛樂活動。這個環節容易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其中明確指出“提高教育評價的科學性、專業性、客觀性”。這就要求教師務必采取多維度的評判標準來考察學生的掌握情況,發揮教育評價的激勵作用。黨史教育根據不同的標準可以劃分為不同的評價標準,筆者將黨史教育細分為黨史識記部分和黨史信念教育兩個部分來展開評價。
黨史識記部分要進一步明確過程性學習比總結性考察更重要,而不是以高考為導向的選擇性教學。例如,從1921年黨的誕生之日至今,這百年歷程中發生了無數動人心魄、感人至深的英雄故事,以及與時俱進的指導思想、路線、方針、政策等。根據艾賓浩斯遺忘規律原理,要求學生把這些全部記在腦子里是不切實際的。但這并不意味著黨史教育在高中思政課教學中可有可無,教師應該專注于讓學生對百年黨史發展脈絡有一個清晰的認識,而不是局限于某一事件的機械記憶。高中生的中共黨史學習容易出現知情脫節、知行不一、提分困難的情況,特別在高考選科未選擇思政學科的學生中表現最為明顯。在研讀完近十年的思想政治高考卷后發現,無論在材料分析題還是選擇題中都會有所涉及。只是在表象上并不那么集中,通常結合學科知識點綜合性考察。因此,忽略過程性評價也難以取得好的教學結果。
黨史信念教育部分屬于黨史教育的深層價值,也是檢驗思政課教學成敗最為重要的評價標準。對黨史信念方面的評價側重于實踐環節,通過教育內化為日常遵循和自覺行動。同時,這個部分的評價也是比較模糊的,比較難以定性。不僅對教師評價能力要求高,還表現為延時性、隱蔽性。就目前來說,僅僅依靠短暫的一堂思政課就來判定學生的黨史信念教育成敗是不恰當的。
隨著融媒體時代的到來,網絡認知戰上升到了一個新階段。近年來,網絡上時常出現一些歷史虛無主義者的錯誤言論和違法行為。他們否定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戲說革命烈士們的英勇事跡,隨意詆毀黨史上的進步運動,美化帝國主義的侵略行徑,以及對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曲解,等等。針對這種情況,教師要幫助學生去偽存真,找尋真相。只有知史,才能鑒今。“知”是黨史學習的起點,要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共同開發黨史教育資源。
1.偉大精神,厚植愛國主義情懷
人無精神則不立,國無精神則不強。一名高中生要想在人生道路上走得更遠,一個民族要想在歷史洪流中屹立不倒,唯有在精神上站得住腳,站得穩妥才行。我們黨歷經百年風雨,孕育出敢闖新路的井岡山精神、不屈不撓的長征精神、寧死不屈的偉大抗戰精神、艱苦卓絕的抗美援朝精神、勇攀高峰的航天精神、舉國同心的抗疫精神等。以實講虛、虛實結合,應引導學生將其內化為自覺行為,促進三觀的形成。
2.偉大人物,引領三觀塑造
言傳不如身教,身教是一種無言的教育力量。偉大人物故事是最鮮活的教科書,是最容易引起學生共鳴的,教育者要大力營造濃厚的學習氛圍。例如,在講授必修四《哲學與文化》第六課“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時,要求學生明確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標準,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可以學習劉胡蘭英勇無畏的精神。十五歲的劉胡蘭在生命安全受到嚴重威脅時,依然不辜負黨對她的信任,啟發學生要堅定信念、不屈不撓、敢于擔當、勇于奉獻。同時,還可以展開時代楷模黃文秀的扶貧故事學習活動,引導學生以國家需要為導向,做出人生選擇,提升為國家發展和社會服務的公共參與意識,踐行當代青年的使命擔當。再如,抗疫英雄白曉卉堅定不移地跟黨走,始終牢記人民利益高于一切,馬不停蹄地奮戰在疫情最前線,用生命踐行了一名共產黨人對人民的承諾,要引導學生懂得感恩,正因為有這些人的負重前行、挺身而出,才有我們的歲月靜好。
3.紅色文化,深化情感認同
歷史是一面鏡子,靠得近就看得更清。教育者要深入挖掘本土紅色文化資源,就地取材。將其引入課堂教學及相關的實踐活動,開展紅色文化沉浸式、熏陶式學習活動。充分利用本土紅色文化親切可感、共鳴度高、貼近學生、貼近現實生活的優勢,分類整理適合高中生學習的黨史素材,匯編成黨史教育校本教材。有效豐富課程教學內容,優化課程教學方法,創新課程教學模式。在更好地實現課程知識傳授目標的同時,幫助學生堅定理想信念,傳承紅色基因,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強化當代青年的時代責任與歷史擔當,并充分實現本土紅色文化的育人價值。
胸懷千秋偉業,百年只是序章。中國共產黨帶領著中國人民取得一個又一個新成就,這離不開一代又一代的愛國奮斗者。少年強則國家強,青年興則國家興。作為教育者,要充分發揮黨史教育在培育擔當民族復興大任時代新人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將黨史教育融入日常教學活動的意識,不斷豐富黨史教育的內容,不斷改革創新教育方法,不斷挖掘整理可利用的黨史教育資源,為把高中生培養成為知黨史、感黨恩、跟黨走的時代新人而不懈奮斗,為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教育貢獻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