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共懷寧縣委黨校 黃勝兵
綜觀一些國家、政黨特別是執政黨在“政治三力”方面的表現,可以得出一個基本結論:“政治三力”是影響執政地位的一個重要因素。
(一)提高“政治三力”是一些國家政黨執政經驗教訓的啟示。1.根據國內外形勢的變化作出準確的政治判斷和選擇,并根據實際對這一判斷和選擇進行貫徹執行,是一些國家政黨執政經驗的深刻總結。比如新加坡的人民行動黨,一直處于執政地位。從本文的角度分析,主要原因是:堅持從國家和人民利益出發進行判斷,堅決貫徹執行既定的發展戰略和成熟的規章制度。政治判斷方面,如,同馬來西亞合并時,考慮到這樣做可以使新加坡盡快結束殖民統治,加快本國工業化的步伐,黨首欣然接受;但此時國內掀起一股反對合并的浪潮并進一步惡化,人民行動黨組閣的政府決定把合并問題交由公民投票決定,最終大多數公民投票贊成合并。堅定貫徹執行方面,如,人民行動黨一直信奉為民服務的執政理念。為兌現承諾和更好服務民眾,在執政初期就建立了議員定期實地訪問選民的制度,后來又制定了定期訪問選區的制度。同時,采取高薪養廉等措施,“建設了一個廉潔高效的政府,一個廉潔的取信于民的政黨”。瑞典社民黨、日本自民黨、墨西哥革命制度黨、蘇聯共產黨,在20世紀執政黃金期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對當時的政治局勢判斷正確,發展目標定位合乎國情民意,花了氣力真正干了些有利于發展的事。所以,才有了今天較發達的瑞典,二戰后“經濟奇跡”的日本和較開放的墨西哥。2.對矛盾變化的不判斷、判斷不徹底甚至錯誤判斷,對執政理念領悟偏向、出軌甚至倒退,對上層決策執行拖拉、不到位甚至被拒絕,是一些國家政黨執政教訓的集中體現。政治判斷方面:蘇聯解體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沒有及時較徹底地深化經濟體制改革。享有優越待遇的黨政干部不知廣大民眾利益長期得不到滿足的疾苦,不愿意也沒有認識到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重要性。赫魯曉夫上臺后,雖進行了改革,但由于觸動了“特權階層”的利益,加之其只“想要同斯大林分手,但不是同這種制度分手”的局限性,改革未獲得成功。勃列日涅夫時期,各種矛盾已累積到一定程度,單一的經濟體制改革很難奏效。盡管戈爾巴喬夫為改革做了一些努力,但歷史問題積重難返,蘇共喪失了民心的支持。政治領悟方面:一些垮臺的社會主義國家,其執政黨都認為社會主義在經濟上都應該表現為生產資料公有制“純而又純”,以致都沒有進行必要的改革,沒有把本國經濟發展好。顯然,這與恩格斯所說的社會主義社會“不是一種一成不變的東西”,而是一個“經常變化和改革的社會”是格格不入的。再如,從斯大林時期開始,由于歷屆蘇共領導人對馬克思主義關于無產階級專政學說的錯誤理解,認為社會主義社會是“全民黨”“全民國家”,也就無法認識到腐敗及其帶來的危害。政治執行方面:20世紀日本自民黨執政中后期,清查腐敗的效果不大理想,政壇的重大丑聞、舞弊案接連不斷。如,20世紀70年代田中角榮、80年代竹下登、90年代金丸信,都是接受賄賂的主角,自民黨不得不于1993年下臺。《蘇聯共產黨章程》規定:“黨的各級領導機關,從下到上都由選舉產生。”“違反黨內民主的現象在黨內是不能容忍的”。但在貫徹執行中,蘇聯權力機關各級領導干部的任免,“都是由上級內定的”,任人唯親、賣官鬻爵現象嚴重,個人專權和個人崇拜盛行是公認的事實,黨內民主也大多流于形式。
(二)提高“政治三力”是中國共產黨取得革命、建設、改革勝利的法寶。1.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第一次國共合作失敗后,中國共產黨作出了獨立領導革命武裝的判斷和選擇。在革命道路的探尋和對無產階級革命的領悟中,共產黨人走出了一條符合我國實際的,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九一八事變后,中國共產黨及時作出了奮起抵抗日本侵略者的判斷,并發表《對日戰爭宣言》。華北事變后,中國共產黨以國家和民族大義為重,適時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張。西安事變發生后,中國共產黨作出了和平解決的決定并付之于實踐。全面抗戰后,紅軍主力被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為保證持久作戰,中國共產黨及時作出了開辟敵后戰場和建立抗日民主根據地的決策。抗戰勝利后,中國共產黨及時提出“和平建國”的方針并力促實施。內戰爆發后,中國共產黨的方針由“自衛戰爭”調整為“解放戰爭”。2.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長期的戰爭,留給新中國的是一個爛攤子。為鞏固新生政權,中國共產黨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歷史性決策。結合實際,中國共產黨領悟到在中國建立社會主義必須有適當的準備和過渡,作出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判斷和選擇。蘇共二十大后,中國共產黨及時作出了“走自己的路”的決策,盡管在摸索中走了些彎路,經過黨和人民艱辛探索,一以貫之地實施,獨立的國民經濟體系和較強的國防體系基本建立。3.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把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黨的十二大作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決策。改革開放以來,盡管歷經各種風波和危機,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改革開放的決心不變、步伐不止,堅定地走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推進了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到富起來的偉大飛躍”。縱觀各個時期,黨對時局和形勢的判斷總體上是正確的,也是符合歷史潮流和人民意愿的,在貫徹執行路線、方針時,整體上中央和地方、上下級是齊心協力的。因而,黨最終贏得了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勝利。
理論是行動的先導。政治判斷、政治領悟、政治執行都離不開一定的理論指導,也是理論轉化為現實的必然要求。
(一)實現政黨政治要求,執政黨黨員、干部不斷提高“政治三力”。當今世界絕大多數國家實行政黨政治。實現政黨政治要求,政黨的一切活動都要圍繞所代表的階級利益和國家政權展開。政黨執政后,要通過一定程序制定、貫徹、執行施政綱領,把政黨意志上升為國家方略,進而維護、發展所在的階級利益和權利。在一定情勢下,社會不同階層之間是可以轉化的。不同階層群體數量、結構等的變化,促使所在政黨要及時對黨情科學判斷,作出適當政策調整并加以貫徹執行。執政期間,除盡可能維護、發展所在階層利益外,還要適度實現普通民眾的利益訴求。不同階級、不同階層利益訴求是不同的,在不同歷史時期也是有差別的。這就要求政黨要適時作出較合乎各方面訴求的判斷,制定相應的發展目標并宣傳貫徹之,才有可能贏得政權或長久執政。另外,除了黨情、民眾因素影響國家政權外,還有許多因素與國家政權有關,如意識形態、經濟、科技、外部環境等,政黨都要根據各方面的形勢變化作出判斷,并提出解決的總體思路和落實的具體措施。可見,實現或維系政黨政治的過程,要求政黨及其黨員干部圍繞國家政權不斷進行政治判斷、政治領悟、政治執行。
(二)馬克思主義政黨要實現歷史使命要求,黨員干部具備更高水平的“政治三力”。馬克思主義政黨從誕生起,就要肩負起消滅剝削制度和實現共產主義的歷史使命。由于馬克思主義政黨代表的是絕大多數人的利益,要“使無產階級形成為階級,推翻資產階級的統治,由無產階級奪取政權”“他們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現存的社會制度才能達到”。由于“資產階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因此,與以往任何一種社會形態的更替和后續發展相比,馬克思主義政黨要贏得政權,進而實現社會的高度發達和每個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更具有長期性、艱巨性和復雜性。馬克思主義政黨要贏得革命的勝利,就要仔細研判革命的形勢,認真探究革命力量的對比與變化,科學制定翔實可行的革命綱領,這就要求黨要有敏銳的洞察力和非凡的政治判斷力。同時,在與包括資產階級為主體的一切剝削階級作斗爭的過程中,只有對革命綱領的堅決執行和與實際結合的靈活運用,才能贏得最終勝利。這就要求黨員干部具備較強的政治執行力和較高的政治領悟力。共產主義社會是一個高度發達的社會。要努力實現各項目標,彰顯共產主義的優越性和馬克思主義政黨的先進性,面臨的考驗和遇到的危險是長期的、嚴峻的、復雜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只有不失時機地對世情、國情、黨情加以甄別、判斷,及時、準確地找到不同階段的發展目標和實現方式,并將其堅定貫徹落實下去,才有可能贏得最后的勝利。因此,馬克思主義執政黨要與時俱進地提高“政治三力”。
(三)提高“政治三力”是新時代加強黨的政治建設的需要。“旗幟鮮明講政治是我們黨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根本要求。黨的政治建設是黨的根本性建設,決定黨的建設方向和效果。”提高政治能力是加強黨的政治建設的目的之一,也是加強黨的政治建設的關鍵。“有了過硬的政治能力,才能做到自覺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能‘不畏浮云遮望眼’‘亂云飛渡仍從容’。”黨員干部政治能力的提升最核心的是要提高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和政治執行力。政治判斷力是政治能力的首要部分。只有做到頭腦清醒、察覺及時、判斷正確,才會確保立場不移、方向不偏。政治領悟力是政治能力的中樞部分。只有吃透黨的理論和精神,才會在工作中更好地結合實際,確保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不走樣、有成效。政治執行力是政治能力的關鍵部分。只有勇于實踐,堅持到底,做到與中央精神對表對標,才會不斷破解前進道路上的難題,確保黨制定的目標如期實現。“政治三力”水平提高了,黨員干部的政治能力也就提升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也跟上來了,黨的先進性和凝聚力就有了一定的保證。
“政治三力”離開了政治實踐,既不能表現出來,也得不到鍛煉;同時,政治實踐的發展也要求黨員干部不斷提高“政治三力”。
(一)提高“政治三力”是中國共產黨長期執政的必然要求。近代中國史表明,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是歷史和人民選擇的結果;黨的百年奮斗實踐證明,中國共產黨是新中國的合法締造者和合格執政者。黨要實現長期執政,就要永葆先進性和純潔性,勇于自我革命。“只要我們不斷清除一切損害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的因素,不斷清除一切侵蝕黨的健康肌體的病毒,就一定能夠確保黨不變質、不變色、不變味,確保黨在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進程中始終成為堅強領導核心。”永葆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要不斷提高黨員干部的“政治三力”。首先,黨員干部具備較高的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是黨保持先進性和純潔性的直接體現。對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的準確判斷,對能盡多大程度滿足人民權益的實際定位,對走出一條怎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精準研判,是黨始終走在時代前列、保持先進性的體現。吃透、用對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堅決貫徹執行黨中央決策部署,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是同黨中央對表對標和保持黨的純潔性的體現。其次,政治實踐中弱化黨的先進性、損害黨的純潔性的因素不少,在“政治三力”方面主要包括:個別黨員干部政治意識模糊,不善于從政治角度看問題,對經濟社會發展中出現的新情況新矛盾缺乏科學的認識和正確的判斷;個別黨員干部政治站位不高,不能從整體上領悟中央精神和政治意圖,工作中憑經驗、求四平八穩現象多,靈活運用中央政策、實踐中有創新的少;個別黨員干部政治擔當缺失,不能從大局和整體出發,對中央的決策部署執行不力,說一套做一套,“兩面人”“差不多”現象突出。“在干部干好工作所需的各種能力中,政治能力是第一位的。”只有革除這些不利因素,不斷提高“政治三力”,黨員干部的政治能力才會不斷提升,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才會不斷增強,實現黨的長期執政才有保證。
(二)提高“政治三力”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必然要求。“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由共產黨領導,這個原則是不能動搖的,動搖了中國就要倒退到分裂和混亂,就不可能實現現代化。”“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沒有中國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可見,領導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進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黨70多年執政興國的經驗總結,也是踐行黨的初心使命的必然要求。實現第二個百年目標和宏偉目標就要不斷提高政治判斷力。政治判斷力是站在政治高度研判現實問題的能力。只有不斷提高政治判斷力,才能在不斷前行的各個發展時期,認清國際形勢的變化,找準我國發展的歷史方位,明確黨在各階段的目標任務;才能根據發展目標和人民的需要,明晰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制定中短期發展規劃;才能根據經濟社會各方面發展的現狀,厘清其發展的邊界,摸準其優勢和不足,進而施行有效的對策和舉措,為朝著實現第二個百年目標和宏偉目標定向、導航。實現第二個百年目標和宏偉目標就要不斷提高政治領悟力。政治領悟力是用政治立場、政治觀點、政治方法等觀察和理解現實問題的能力。只有不斷提高政治領悟力,才能深入理解把握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和基本方略,全面完整準確領會黨的創新理論和黨中央決策部署;才能根據中央的精神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靈活調整思路,因時因地施策,保證各方面發展目標任務的實現;才能結合自身工作經驗和實踐,最大程度發揮主觀能動性,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實現各方面高質量發展,為朝著實現第二個百年目標和宏偉目標保駕、護航。實現第二個百年目標和宏偉目標就要不斷提高政治執行力。政治執行力是對政治要求的落實能力。只有不斷提高政治執行力,才能確保黨的理論有效指導實踐,黨中央決策部署不折不扣地落到實處,黨確定的目標任務如期實現;才能根據中央意圖謀劃、施行本地區本部門本單位的目標任務,進而實現全國目標任務;才能防止各種執行不力的現象發生,增強黨的示范力、領導力、凝聚力和向心力,充分調動廣大黨員干部和群眾的積極性,更好地投身到各方面建設中去,為朝著實現第二個百年目標和宏偉目標接續、發力。
(三)提高“政治三力”是有效防范化解各種執政風險的必然要求。實踐證明,執政是一個矛盾的統一體,執政活動開始之時,風險問題就出現了;執政活動的改變,執政風險的程度和內容也會隨之發生改變。政黨執政后要增強執政憂患意識和風險防范意識,把防范化解重大風險作為頭等大事來抓,這既是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堅持的一貫原則,也是中外執政黨歷史經驗教訓的深刻啟示。我們黨實現長期執政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不斷應對好自身在各個歷史時期面臨的風險考驗,確保我們黨在世界形勢深刻變化的歷史進程中始終走在時代前列,在應對國內外各種風險挑戰的歷史進程中始終成為全國人民的主心骨。黨在領導國家發展的不同時期,遇到的風險是不完全相同的。從根本上講,把黨建設得更先進、更有力、更贏得人民支持,是任何時候有效防范化解任何執政風險的可靠方法。提高“政治三力”是全黨提高政治能力的核心體現,是旗幟鮮明講政治和黨的政治建設的需要,也是黨有效防范化解各種執政風險的必然要求。提高政治判斷力是精準識別和防范化解執政風險的前提。在前行的道路上,黨的執政活動在不同發展時期,會伴隨著不同的執政風險。有些風險是當時不可預知的,有些風險剛發生時不易被察覺,有些風險開始時顯示出的問題與政治安全無關,有些風險凸顯的問題涉及多個領域:這都有賴于第一時間去發現和識別。只有不斷提高政治敏銳性,善于從政治角度看問題,才能在重大問題和關鍵環節上做到“未卜先知”,透過現象看本質,舉一反三。摸清了風險來源和可能發生的領域等特點,就能第一時間識別和有效應對,確保政治安全。從近些年抵御、化解風險的實踐看,總體上是好的,但也存在個別干部政治洞察力、分析力和判斷力不強,不能對本區域本部門出現的重大矛盾問題及其發展趨勢加以正確判斷,以致后續處置工作被動。可見,提高政治判斷力是研判風險變化和干部能力發展的需要。提高政治領悟力是科學預防和及時抵御執政風險的基礎。執政實踐中,許多風險是有征兆和可以預防的,有些風險在剛發生時很好化解和處置。但由于個別領導者對中央和上級的指示精神沒有吃透,工作中不夠重視;個別領導者對風險本身及其發展趨勢不熟知,加上相關工作經驗缺失;個別領導者對職責定位模糊,對政治大局和人民立場認識不徹底,導致有些風險涉及范圍變大,波及領域變多,危害程度變重,造成的損失變大,處置和化解起來變得更難。反之,大多數干部處置風險時思路清晰,措施得當,損失較小,既符合中央和上級的要求,又貼合當地實際,還得到人民的理解和支持。這種靈活運用的效果與其較強的政治領悟力是密不可分的。可見,提高政治領悟力能減少、減小類似風險的發生,能為有效化解風險提供方法支撐。提高政治執行力是成功防范和有效化解執政風險的關鍵。風險一出現,就要在最短時間內去化解、消除它。化解消除的過程就是干部帶領群眾執行處置風險決策的過程。優化的決策是前提,堅決的執行才是成功防范化解的關鍵。只有較強的政治執行力,才能使全黨上下凝成一股繩,全國一盤棋,充分調動廣大黨員干部和群眾的積極性,為處置風險提供人力支撐;才能從整體上優化相關資源配置,針對要害和關鍵環節,為處置風險提供物質保證;才能思想統一、行動一致,做好風險處置的配合工作和應急保障,防止二次、多次風險的發生和風險的疊加或惡化。另外,堅定的執行力,能帶給人精神和力量,為受災者和重生者帶來希望和信心,為災后重建和后續發展起到穩定人心的作用,從而增強黨執政的群眾基礎。可見,提高政治執行力是打好防范化解風險戰的重要保證。
總之,新時代提高黨員干部的“政治三力”,是有其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和實踐邏輯的。全黨上下要牢牢把握“政治三力”的精神要義,不斷提高政治站位,在政治實踐中努力做到判斷正確、領悟得當、執行堅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