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湖南信息職業技術學院 劉奕娜
國家圖書館(國家古籍保護中心)為代表的各古籍存藏單位,一直以來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給國家圖書館8位老專家回信的重要精神,堅守“傳承文明、服務社會”的初心,不斷加大古籍數字資源建設和整合力度。G高校歷史悠久,文化豐厚,擁有數千年文明的沉淀,歷代由官府保管、私人收藏等各種方法,保存下來的古籍非常豐富,這些地方古籍是具有特殊意義的不可再生資源,是一個地區歷史文明的見證與象征。對于這些古籍的存放,圖書館成了最重要的保管場所。G高校古籍圖書數量龐大,內容豐富。為了保存古籍的完整性,各圖書館對古籍的展覽、查閱以及保存方式,都制定了極其復雜的程序,這就導致了古籍文化知識無法大范圍被獲取,限制了G高校本地特色文化的傳播。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國傳統文化的研究逐漸成為文化領域的熱點研究內容,對古籍資源的需求也日漸增加。而伴隨著科技發展,古籍的保存與查閱之間的矛盾逐漸變小,古籍的數字化將古籍資源由固定的紙質資源轉化為可以廣泛傳播的數字資源,這不僅擴大了古籍的文化傳播范圍,且對一些孤本資源進行了保護。所以對于古籍圖書數字化保存和使用,是G高校古籍圖書事業中意義重大的一環,對我國古籍保護工作有著重要意義。
本文結合古籍館藏的“普查平臺”系統,對G高校內的古籍展開完整且系統地梳理。其中,截至2021年初,G高校與多家古籍收藏部門進行了古籍聯系工作,表1為G高校獲選《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及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的次數。
表1 G高校內獲選《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及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列表
?
本文選擇了具有代表性和研究價值的,同時也為“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的四家古籍收藏圖書館。其中,G高校圖書館為第一批入選古籍重點保護單位,收藏古籍34.8萬冊,其中善本3121種,3萬余冊;G高校大學圖書收錄古籍2.2萬余冊,其中4000余冊采取網絡調查法,利用搜索引擎獲取以上圖書館的古籍收藏單位網址,直對其古籍數據庫建設情況進行調查。
(一)建設類型。G高校圖書館的古籍資源數據庫是專門建立的普通古籍書目數據庫,館藏30萬余冊古籍,從G高校圖書館主網頁進去后,可由館藏資源,點擊進入古籍館藏頁面,共25932條搜索結果,檢索字段為題名、主題、出版日期、出版發行者、語言種類、載體形式以及索書號等;G高校大學圖書館的古籍資源數據庫是專門建庫類型,與普通文獻分別建庫,可由主頁面的館藏資源進入館藏古籍題錄數據庫,作為“中華古籍保護計劃”項目的參與單位,2009年10月至2015年期間,G高校大學圖書館開展了兩批次1萬余冊善本書的普查,同時完成了5萬余冊普通古籍的普查編號、索書號、題名卷數、作者、版本、冊數、卷次等初始數據錄入工作。
(二)收錄范圍。古籍數字資源一般收錄古籍的全文、書目、圖像以及圖文。G高校圖書館的古籍數字資源主要收錄的是普通古籍、善本以及特藏文獻;G高校中醫藥大學古籍數字資源庫收錄的為普通古籍與普通善本;G高校大學圖書館和G高校師范大學圖書館古籍書目數據庫包括普通古籍和善本古籍,比較特殊的是建立了民國文獻單建數據庫。
(一)有助于G高校特色文化發展。社會的持續發展,信息技術的持續改進,社會的各個領域都在適應時代的改變,將信息技術融入自身領域內。國內相關圖書館利用對文獻資料的保護和傳承,肩負著文化的繼承與發揚作用。古籍資源,尤其是地方古籍資源,是一個地區特色文化的縮影,當古籍資源轉化為數字資源,以互聯網形式將地方特色文化更大范圍地推廣出去,豐富閱讀形式的同時,也能讓不同地區的讀者感受到G高校特色文化的魅力,促進地區文化發展。
(二)創新地方古籍展覽新形式。古籍資源數字化是為了保護和使用古籍,而非盈利性利用。古籍本身對儲存條件的限制程度較高,因此各古籍收藏單位出于保護古籍的目的,對古籍的使用做出了一些限制性規定,以減少對古籍造成的損害。因此,為了使廣大讀者正確使用古籍,圖書館在保護古籍的前提下,對符合數字化條件的古籍進行了數字化,但具體使用上,各館規定均有所不同,目的在于更好地推動古籍數字化的公益性。
由上述對G高校圖書館古籍資源的收集評價,G高校圖書館古籍資源庫建設已經初具雛形,但依然存在以下問題:
(一)經費存在不足。對于大部分古籍來說,存放與管理都是一件長時間且花費經濟的事情,圖書館在處理古籍數字化時,往往要在短時間內花費巨大的資源與人力,然而對于我國大部分圖書館而言,都面臨著經費不足、人才不足、技術欠缺等難題,文獻掃描、相關古籍數據庫建設等一般古籍數字化工程,是國內大多數相關圖書館古籍數字化工程需要解決的內容,這就意味著古籍數字化所需的技術、人才以及機械都難以獲取。對于G高校圖書館而言,由于其悠久的歷史,其所藏的古籍資源更加豐富,某些貧困地區圖書館藏有大量珍貴典籍,然而受限于經費,往往導致這些資源無法進行轉換,或者轉換進程十分緩慢。
(二)缺少統一的標準。G高校的地方特色典籍,都是以書本、圖像以及竹、木、金、石等形式記錄存在,工作人員會利用特殊手段將這些記錄轉換為數字資源。而圖書館最常使用的是DC格式以及MARC格式,將這些古籍上的信息資源進行拆分整合,由傳統的模式變成更符合現代讀者的閱讀習慣,其對古籍數字化流程的標引和規范控制會越來越繁雜,對相關操作人員的專業水準要求也更高。再者,古籍資源轉化為數字資源后,其存儲模式也變得不統一,導致對讀者閱讀器或者軟件的要求不一致,給讀者的閱讀過程造成了一定的困擾,也阻礙了圖書館古籍資源數字化的建設發展。
(三)資源共享程度不高。沒有統一規劃和指導,也沒有統一發布平臺,這也是目前高校古籍數字資源建設過程中存在的普遍問題。各高校自建的古籍數字資源和購買的古籍數據庫多是局域網發布。雖然一些高校擁有相當數量的古籍數字資源,但讀者能夠利用的卻不多。多數高校古籍書目數據庫對外開放,但是大部分圖像版圖文版數字化產品往往只能在館閱覽,不能通過互聯網閱讀檢索,用戶使用極為不便,共享程度遠遠不夠。古籍數字化資源引進方面,鑒于相關理念及利益取舍方面的影響,出現了資源重復購置、資源配置缺乏合理性的局面。
(四)缺少專業人才。縱觀古籍資源數字化發展歷程,其數字化過程主要分為四個步驟:首先,要利用掃描儀等儀器,對古籍資源進行掃描,將各種形式的資源轉換為字符,并建立書目索引,對古籍中并不常見以及生僻的字符進行特殊的收錄,不分類;其次,對古籍資源以全網的文字為前提整理發布;再次,著錄及敘述的元數據要求,古籍內容的標注及聯系,超本文的立體瀏覽形式;最后,要將數字資源進行整合,進行古籍本體的創建,文獻網絡構建和靈敏的內容搜索等等。而從我國圖書館的古籍數字化過程來看,基本停留在前兩層,這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受限于技術人員的專業知識。由于我國悠久的歷史,文化的發展歷程,很多古籍存在難以識別的繁體字、生僻字甚至通假字,掃描儀器也未必能夠精準識別,在前期錄入時就存在很大的困難。
(一)加強古籍宣傳力度,提升古籍資源庫的建設價值。G高校館藏數字化產品的使用率較低,說明宣傳力度還不夠到位。各館必須利用多種途徑,把握所有機會,不遺余力地宣傳古籍數字化資源,鼓勵閱覽者參與到或優先利用現階段的數字化古籍閱覽過程中。不斷提高古籍數字開發的品質,展現出館藏文獻的優勢。
(二)定制統一標準,進行古籍資源的共建共享。結合前文所描述的有關國內圖書館古籍數字化建設產生的障礙,包含的相關影響因素便是沒有統一的國家標準與規范。國內古籍藏量巨大,現階段國內文化事業的發展使得古籍數字化的進程不斷加速,但是若要將國內散落在各高校的古籍統一在一起,實現書目數據庫或是影像、全文數據庫的建立是很有難度的,通常要求各方協同聯動,因而需要盡快實施國家的一體調控,合理開展古籍數字化事業,強化館際間合作,完成古籍數字資源建設的建設與分享。與此同時,出于消除建設無思路的狀況產生,國內需要著手創建古籍數字化的管理單位,引導開展數字化項目的相關部門,建立統一的數據格式規范。
(三)利用互聯網,實現古籍數字資源互聯共享。隨著時代發展,信息共享將成為主流,G高校內的圖書館既要開展相關層面的資源共享,同時也要把自身圖書館具備的特色古籍信息資源展開共享。一是交流總結古籍資源建設的不足與困難,加強各館之間的資源建設能力,探討更多的建設方法,降低各館之間的試錯成本,加速古籍資源建設的進程;二是彌補各機構之間古籍數字資源不足的困境,隨著對傳統文化的逐漸重視,讀者對古籍資源的需求量也越來越大,然而每個圖書館都只擁有部分古籍資源,獲取渠道單一,還可能存在讀者訪問多個不同數據庫卻獲取到重復資源的概率,共享能夠增加圖書館自身古籍資源的館藏,也能方便讀者,有利于古籍文化的發展。
(四)加強人才培養,提高古籍數字化管理流程。從傳統模式來說,公共圖書館的服務僅存在于館內,服務地點被動,一般只在信息用戶提出需求后,才會進行主動服務。圖書館的儲備大多來自大學,高校是人才輸送的產地,古籍資源數字化的學科創建還亟待解決,對于圖書館的人才需求并不能做到及時培養。所以想要加快當前古籍資源數字的進程,必須盡快完善高校中古籍文化復合人才的培養,建立起一支真正能夠完成古籍資源數字化的全面人才隊伍。
G高校歷史悠久,文化傳承有序,其所擁有的古籍文獻也是異常豐富,這些具有特色的古籍文化想要得到宣傳,古籍資源數字化就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圖書館作為古籍文獻的載體之一,肩負著文化發揚的關鍵任務,在古籍資源數字化方面擁有著重要地位。就目前來看,G高校圖書館古籍資源數字化建設已經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仍然存在數據庫數量不足、質量不高、標準不統一、資金不足等問題,但隨著對古籍文化的逐漸重視,這些問題也會被一一解決,更好地將G高校特色文化傳播到不同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