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 鳴
(哈爾濱電氣集團有限公司,哈爾濱 150028)
裝備制造業是為國民經濟各行業提供技術裝備的戰略性產業,產業關聯度高,吸納就業能力強,技術資金密集,是各行業產業升級、技術進步的重要保障和國家綜合實力的集中體現。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建成了完備的工業體系,裝備制造業為金屬制品 業、通用裝備制造業等行業提供了有力的發展支撐。但隨著我國國力的日益增強,裝備制造業暴露出高端裝備基礎不牢、關鍵技術缺失的短板,使得我們在一些關鍵領域受制于人。一是常年依靠“洋拐杖”,許多產業起步都是依靠國外技術引進,追逐短期效益,導致自主研發的積極性不高,形成“路徑依賴”。二是國內先進制造企業的設備水平位居國際前列,但大多數依靠進口,自主可控性差。三是利益導向造成裝備制造業發展動力不足,自主研制的裝備缺乏依托項目,業主出于安全和利益導向,排斥使用尚處于追趕階段的國內高端裝備,導致自主研制的裝備無法進行驗證。四是國產化的標準過于籠統,一些高端產品在國內組裝出產即宣布是國產化,一些產品大力宣揚國產化率的不斷提高即認為國產化水平不斷提高,這些認知需要糾正——真正的國產化必須具備全產業鏈自主可控、供應鏈自主保障的能力。五是一些裝備制造業的從業人員內生創新動力不足。科研人員的基礎研究在市場效益的導向下,受關注度低、科研經費少、缺少協同支持;一線的生產工人,技術水平要求高,生產難度大,但同等的付出卻比其他行業薪酬水平低。六是工業基礎能力存在明顯短板,核心基礎零部件和元器件、先進基礎工藝、關鍵基礎材料、產業技術基礎(簡稱“四基”)過度依賴進口,產業鏈安全受到威脅。七是體制機制還有待完善優化,產學研用鏈條未能有效打通,科研機構多處于研用分離狀態,創新成果轉化和工程化缺少有效驗證機制。
我國制造業規模居全球首位,是全世界唯一擁有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但同世界工業強國相比,我國存在基礎產業不牢的問題,一些關鍵產業基礎薄弱的問題成為制約發展的關鍵短板。建議由國家產業和科技主管部門聯合提出我國薄弱或缺失的產業基礎項目,特別是“四基”落后問題,由工業和信息化管理部門牽頭,調動企業、科研單位、行業協會等各方力量,以推動符合未來技術和產業變革方向的一批整機產品項目為突破口,以關鍵技術研發、產品設計、專用材料研發、先進工藝應用、公用實驗平臺建設、批量生產、示范推廣的“一條龍”應用計劃為抓手,實現“四基”的快速突破,形成產業能力,并在不斷滿足高新產品應用的過程中推動迭代升級。
“國產全數字化PET”屬于源頭創新的高端醫療裝備,但由于國內市場的“路徑依賴”,產業化進程步履維艱。這一現象具有代表性,即突破“卡脖子”技術后,產品如何實現產業化的問題始終困擾企業自主創新的積極性,這需要國家來構建有利于創新的機制,建立健全支持攻關成果應用和產業化的政策體系,投資一批專門用于替代進口的創新技術和創新產品的驗證項目,加快自主技術裝備的成熟,強化首臺(套)政策落實,改善有利于自主創新設備應用的政府采購政策和招標政策,提高同類產品進口的技術壁壘,創造有利于攻關成果產業化應用和迭代升級的市場環境,依托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和完備的工業體系,加速創新成果向生產力轉化。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形成了地理空間上的裝備制造業布局,經過多年發展,圍繞這些重點裝備制造業形成了產業配套、科研配套、專業人才集聚、社會功能配套的功能區,成為了我國工業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我們必須在現有的裝備工業基礎上,按照專業化提升的思路,來發展高端裝備制造業,如東北地區、西南地區密集了我國高端裝備制造企業,每個地區內部又有不同的分工,這些企業大多是關系國家經濟命脈和國家安全、具有行業代表性的大型國有企業,產業基礎好,人才隊伍強,執行黨和國家方針政策堅決有效,是解決“卡脖子”項目的主體。從資源集約化利用的角度,我們應該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產業升級,遏制盲目上新項目,加大對基礎產業的定向投資力度,以最高效率、最短時間實現國家產業基礎的提升。裝備制造業功能區的整體升級建設,要以核心企業為牽引,充分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吸引各類資本、人才向產業密集區匯集,形成相關配套產業升級,進而帶動系列產業鏈向高端化轉型。
建設共性技術平臺。要遴選一批具有行業代表性的中央裝備制造企業,牽頭擔負起所在行業共性技術的研發,聯合上下游企業建立關鍵共性技術研發平臺,構建政產學研多元化支持的工作體系和運行機制,通過健全財稅和利益共享機制,跨越從技術創新到產業化應用的障礙,實現創新鏈與供應鏈的融合對接。
建設“一帶一路”依托平臺。中央企業要承擔國家使命“走出去”,通過裝備制造業走出去,提升出口產品等級,以投資合作增強進口國對中國產品的依存度,同時可以有效轉移化解國內過剩高端產能,以企業的產品和投資輸出,助推沿線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強化各國與中國的國家關系。
成為區域經濟轉型發展的依托平臺。東北地區是我國重要的工業基地,裝備制造業密集,隨著重化工業進程的完成,原有產品市場需求結構發生變化,企業遇到轉型困局,主要是找不到轉型的方向,要結合原有工業基礎,實施傳統產業提升工程,將一批高端制造產業定位于東北地區,發揮這些老國企的技術優勢、人才優勢、工業底蘊優勢,打造一批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高端裝備制造產業集群,帶動東北地區產業基礎高端化,實現全面振興。
依托以中央企業為代表的大型裝備制造企業,對戰略性裝備制造能力建立保護制度,每年按照維護重點裝備制造的生產線的收支差額給予費用支持,實現戰略穩控。這種保護是防御性的,保護的是重要裝備制造能力,不是禁止其他同類產品進入中國市場,對于一些具有比較優勢的國外技術產品,我國要按照市場競爭原則,鼓勵進口。只要我們擁有該類技術產品的全部國產化能力,就能制衡國外同類產品的漫天要價和“卡脖子”。
高端裝備制造業集聚了多種行業的技術成果,能夠集中地反映出我國一些行業的“卡脖子”問題。國家要從戰略高度、系統的角度來評估各行業“卡脖子”的關鍵點,既要客觀科學、系統全面,又要避免泛泛夸大。為此,要建立國家級的戰略評估機構,吸納國際和國內的一流科技專家、管理專家,從戰略高度評價產業鏈的安全性,對于存在的“卡脖子”問題進行全面歸納,提出解決共性技術、關鍵原材料、關鍵元器件、底層信息控制系統的立項建議,提出“卡脖子”技術產品的具體攻關項目。經過國家層面的專項審核,制定實施方案,通過“揭榜掛帥”機制,英雄不問出處,凝聚各方精英解決關鍵核心問題。要由國家標準化管理部門和行業協會對“卡脖子”攻關項目取得的自主化成果及效果進行評估,評估結果要作為國家制定產業政策的重要依據,成為對項目評估專家的激勵和晉級的重要評判標準。
在調整各行業收入分配結構時,要向裝備制造業傾斜。裝備制造業是保證國民經濟及各行業有效運行的基礎,其科技含量高、為各行業帶來的資產收益高,間接創造了可觀的經濟價值和社會效益。但作為基礎行業,從業人員薪酬收入不合理,與下游行業相比差距較大,這也是當前我國收入分配結構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如果不解決行業間收入不平衡的問題,裝備制造業就很難吸納人才、留住人才,舉國攻關體制也就難以發揮作用。收入分配結構的調整,要以創造的經濟價值累計效應作為參考,以替代國外進口所帶來的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來衡量一個國產化產品的價值。一個產品所帶來的累計經濟價值和替代進口價值越高,所在企業的員工薪酬就應該越高。只有這樣,才能徹底改變收入分配結構中“輕基礎、重末端”的問題,也才能從根本上改變經濟發展“脫實向虛”的問題。
裝備制造業的中央企業要以世界一流、獨立自主、國產替代為目標,主動調整,擔當職責使命,以產業鏈短板弱項定位企業發展方向,以產品鏈堵點定位企業發展戰略,以替代進口滿足內需市場為經營目標,在服從服務國家戰略全局中實現高質量發展。央企要勇于擔當,挑起裝備制造業產業升級的重擔,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牽頭整合創新鏈,吸引相關要素向企業集聚,以創新鏈補強產業鏈短板,打通產品鏈的堵點,在這一過程中,推進企業轉型升級,提高供給質量,引領行業新航向。
裝備制造業的“卡脖子”主要體現在技術和產品兩個方面,技術方面主要受控于設計技術,產品制造方面主要受控于工藝、材料和配套件。裝備制造企業,特別是央企要胸懷“國之大者”,從提高國家戰略安全高度,在各自領域主動承擔本行業中“卡脖子”技術的攻關課題,積極按照國家支持企業成為創新主體的方針政策,集聚各方資源,做產業鏈創新的“鏈長”;以全面國產化為導向,從最終產品回溯解構供應鏈中的堵點和弱項,提供給政府有關部門來確定不同層級的攻關立項計劃,同時企業要參與到國家有關科技計劃、科技重大專項的決策過程中,為打通國內經濟大循環堵點提供立項依據。攻克“卡脖子”技術要成為一個開放包容的創新過程,不能自我封閉,要面向全球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引進高端人才,為我所用。
碳達峰、碳中和的“雙碳目標”將對經濟社會發展模式帶來重大轉變,提升和保障我國能源供給安全水平。對于企業,既是重大而嚴峻的挑戰,更是倒逼產業轉型、結構升級的重大機遇,特別是裝備制造企業迎來全新的發展機遇。“雙碳”目標必定催生新的碳處理技術,設備是新技術實現應用價值的載體,裝備制造企業在發展低碳排放火電設備、綠色低碳耗能設備、風光儲新能源設備、二氧化碳捕集回收再利用設備、碳測試計量設備等方面將迎來廣闊的市場空間。在傳統耗能裝備降碳提效改造、能源消費結構替代、能源循環利用等方面將迎來新的改造投資熱潮,裝備制造企業擁有核心技術,將在工業服務領域迎來新的轉型發展機遇。
在新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大背景下,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同各產業深度融合是大勢所趨,企業數字化轉型勢在必行,用數字技術催生企業發展新業態、新模式。裝備制造業要抓住這一機遇,強化與新一代信息技術深度融合,以智能制造主線,構建頂層智能制造的管理模式,對企業進行全方位、全鏈條的改造;建立信息運轉框架,規范建設基礎數據平臺,調整工藝布局,重塑管理流程,讓數字化、智能化賦能傳統的離散型裝備制造企業。通過數字化改造,實現在產品設計、建模仿真、樣機制造和設計反饋等階段的數字化轉型;通過實現產品全三維數字化設計,建立產品工藝布局、加工流程、裝備和實驗等環節的虛擬仿真,提升產業層級,敏捷、快速、個性化地滿足用戶需求。依托工業互聯網,開展各相關方共同參與的技術開發,打造開放的創新平臺,集聚自主創新的活力,重塑科研開發到產品的高效路徑,為裝備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創新動力。
裝備制造業是一個國家發展的重要支撐,我國的一些裝備制造企業在國際上具有競爭能力,要充分發揮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的先鋒主力作用。比如,在發電設備(包括水電、火電、核電、氣電、風電、光電等各類發電設備)、軌道交通、工程機械等方面的裝備出口、制造能力的輸出,一方面擴大企業營業規模,彌補國內需求下降的缺口,另一方面也是有效疏解國內過剩產能的有效渠道。以設備出口帶動產業鏈相關產品出口、帶動海外項目投資,豐富“走出去”的方式路徑,進而擴大在出口、投資目的地的國家影響力。以這些走出去的裝備制造企業為依托,帶動輸出中國產品、中國技術和中國標準,打造中國海外品牌。同時,以這些企業為依托,引進所在國具有比較優勢的技術、產品和原材料,支持國內建設。圍繞優勢裝備制造企業“走出去”,打造專業的對外經貿交往平臺,可以有效落實國家戰略,規范海外競爭秩序,在經貿來往、經濟技術合作過程中,推動國內國際雙循環運行機制的不斷改善。
裝備制造業是我國工業基礎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將其放在優先發展的位置,從基礎上滿足并推動其他各行業的產業升級步伐。裝備制造企業要抓住機遇,主動適應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在新發展格局中找準定位,順勢而上,在服從服務國家戰略中實現轉型升級,建設世界一流的裝備制造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