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菲菲
(青島市即墨區城市開發投資有限公司,山東 青島 266200)
收入問題一直是人民群眾關注的熱點問題之一,人民群眾的幸福指數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收入的影響。我國在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遇到很多矛盾,居民收入分配是我國目前面臨的主要矛盾之一。國家十分重視收入分配問題,并先后頒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規來提高低收入群體的收入,縮小收入差距。財稅法制能夠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人民群眾的收入分配問題,并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任何制度都具有局限性,財稅法制為確保自身能夠發揮最大的作用,應該與時俱進,積極創新。
從古至今,我國一直強調以民為本。就國家與人民的關系來看,“民”一直是根本,占有重要地位。以民為本也是國家治理和社會發展應遵循的原則。從國家治理的立場來看,與國家富裕相比,人民群眾富裕更重要,所以在進行收入分配的過程中,應該遵循人民群眾富裕優先于國家富裕的發展準則。然而,要確保真正實現公平正義的收入分配,就要建立健全我國現行的財稅法律制度。我國現行的財政法律制度中只有稅法比較完善,在國債等方面仍然沒有一套切實可行的法律準則。所以要確保稅法制度促進更加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就應該根據我國的實際需求,建立完善的財稅法制,財稅法中應明確規定支出行為的條件、程序與實體的標準、所應承擔的法律后果等,以確保財政收入和支出結構合理。
處理好中央和地方之間的關系,是國家的重點治理工作內容之一。基于財稅法學角度而言,財政權的縱向分配問題可歸屬到中央和地方的財稅關系范疇。財稅法在處理這方面問題時,應該依據財政平衡理論,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匹配的財權分配策略,并采用適當的手段,實現財政支出向下轉移,制定適應財政收益權支出責任的策略。此外,中央要解決與地方的財稅關系法制化問題,可以結合當前的實際情況從主要的財政立法權方面入手,以保證國民收入更加合理。
目前,貧富差距過大是我國在發展過程中遇到的主要矛盾之一。過大的貧富差距不利于社會健康發展。國家應該采取科學、合理的手段防止貧富兩極分化,將貧富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圍內。國家要想實現收入分配公平,推動我國經濟增長,就應該采取強有力的財政干預手段,更好地解決貧富差距問題。國家可以積極完善個人所得稅法、財產稅法等相關法律法規,優化現行的征管方式,建立健全符合人民群眾實際需要的收入監控制度。只有這樣,政府才可有效發揮調節功能,真正縮小貧富差距,確保收入分配更加科學合理。
政府、企業(企業主)、勞動者是國民總收入在初次分配中的主體。政府財務收入的主要來源是稅收,企業(企業主)的主要經濟來源是其生產或經營所取得的利潤,勞動者的主要經濟來源是通過勞動取得的工資形式的勞動報酬。在現階段的國民收入比例中,勞動者的勞動報酬占比較低,這也是我國初次分配中面臨的關鍵問題。要有效解決此問題,可從以下四方面入手。
國民總收入在固定時期內是固定的,勞動者的勞動報酬所占比例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政府收入的影響。目前,在GDP中,政府收入占比較大,勞動報酬占比較小。我國有企業在所有的企業中占據核心位置,而且我國實行土地公有制度。政府的收入來源除了上述的稅收以外,還包括國有土地出讓金、國有企業上繳利潤等。若是將這部分收入全部劃入政府收入,那么政府收入在國民總收入中所占比例將更大。我國十分重視上述問題,并先后頒發了一系列政策法規以提高勞動者的勞動報酬在國民收入中的占比。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了“穩定稅負”目標,對促進收入合理分配起到了重要的指導作用。目前,經濟增長率仍然低于財政收入增長率,但是與過去的情況對比,已經有了非常大的改善。我國也一直積極踐行“穩定稅負”,這為大幅提升勞動分配效率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我國在2008年以前普遍使用計稅工資制,這種制度容易導致企業實際發放的薪酬很大一部分并不能夠在稅前被國家扣除,國家對這部分發放薪酬較高的企業予以一定的懲罰。由此,低工資制的策略在不少企業得到了廣泛運用。2008年,我國頒布《企業所得稅法》,企業在發放薪酬時有了更多的選擇,有助于提升勞動分配率。所以,為提升勞動分配率,應該不斷健全與完善企業多發工資的制度。當前,我國出臺了可以加計扣除殘疾人員支付工資的政策,然而尚未出臺除殘疾人士以外的其他人員的支付工資政策。國務院應該在法律許可的范圍內,積極出臺相關政策,并加大實際的執行力度,提高低收入人群的勞動薪酬,包括下崗失業人員、低保人員等。此外,還應考慮女性員工在孕期、產期以及哺乳期的工資情況,可實施加計扣除的方法,逐步將工資加計扣除制度向全體女性員工普及。
這樣可以使低收入群體掌握更多與時俱進的工作技能,找到更多適合自己的工作,以提高收入。所以政府可以投入更多的資金,用于基礎教育及各類職業教育培訓等方面,積極鼓勵這部分人群免費參加這些教育活動,減輕他們的經濟負擔,使他們在掌握相應技能之后有效提升收入水平。
為縮小各省份的經濟差距,可以在經濟欠發達的省份出臺更多的優惠政策,并持續加大扶持力度。在初次分配中,應盡快完善各地方政府的財稅分配制度。中央地方共享政策應該確保有效調動各地方參與的積極性,最大限度地確保各地方稅收收入的公平合理性。相關的優惠政策可以針對性地扶持某一個行業,這樣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確保提高該行業在初次分配中的比率。
各收入當期獲得的初次分配收入依照我國法律繳納所得稅以及其他經常收入稅,政府應調節各主體的再次分配收入。
目前我國累進稅在個人其他所得方面并不適用,這就導致累進稅無法有效發揮自身的調節作用。我國在企業所得稅方面采用的是統一稅率比例的方法。然而,各地擁有不同的稅收優惠政策,這就使得在實際應用中我國企業所得稅出現了不同檔稅率的情況。其實這種稅率制度與累進稅相似。因此,我國在企業所得稅的創新方面,可以采用超額累進稅率的方法。如此,既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減輕稅制工作的負擔,還能夠確保企業的稅負連貫性。
居民現有財產可以依靠免稅額與累進稅率調節,這樣就能夠在很大程度上縮小不同主體存量財產之間的差距。現階段,房產稅與車船稅是我國針對個人征收的主要財產稅。然而,這種調節手段的作用有限,因為部分居民并沒有房產,所以難以實現制度公平,甚至還會引發其他問題。要想做好房地產稅的征收工作,可以根據房產面積設定不同的征稅額度,以此最大限度地發揮房產稅的作用。車船稅同樣如此,應該設置免征收范圍,如免征排氣量1.0升以下乘用車的車船稅。為縮小居民收入差距,我國還應該完善與優化遺產稅,這也是向高收入群體宣傳收入分配平等的有效方法。
社保是保障居民在當前以及未來生活的福利制度。所以,為確保做好二次分配工作,應該建立健全社保制度。可以根據居民的收入情況實施不同的社會保險繳費比例,針對低收入人群免征社會保險繳費,針對高收入群體提高社會保險繳費額度。當社保基金短缺時,可以通過其他財政收入來補充,以保障居民的福利待遇。然而,我國各項財政支出的比例相對固定,要想提高社保的繳費比例,其他領域的繳費比例將不可避免地降低。所以,應該綜合研究可適當降低哪些領域的比例。
不同收入水平的群體支付不同數額的社會福利費,可在一定程度上確保再分配的合理與公平。應該確保我國居民都可以享受社會福利,然而實際上,很多居民根本沒有享受到基本的社會福利。所以,我國應該針對低收入群體制定具有針對性的社會福利,并每個月給他們提供一定的補助,確保他們能維持正常的生活。
高額的所得稅和遺產稅主要針對的是那些沒有進行第三次分配的高收入群體。高收入群體在第三次分配中所獲得的收益(除精神滿足)即所得稅和遺產稅。他們在此過程中獲得的利益越多,也就越滿意第三次分配的開展。然而,我國遺產稅尚存在很大的不足,這也給第三次分配的開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礙。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進一步提高個人所得稅的最高邊際稅率,以確保高收入群體自愿參與第三次分配。
建議允許第三次分配的支出從企業的總收入中扣除。雖然我國針對那些經常做慈善的企業出臺了一定的稅務優惠政策,但仍存在有待完善之處。因此,當企業參與各類慈善活動時,稅收可以在其支付的費用中扣除。此外,我國《個人所得稅法》中規定個人捐贈后,捐贈的額度沒有超出納稅義務人所申報的稅款30%的收入,可以改為50%。還可以適當簡化個人公益捐贈稅前扣除的程序,可以先由扣繳義務人在個稅中直接扣除捐贈部分,當扣繳義務人扣除完成后,再由稅務部門對扣繳義務人的行為進行監督。
在第三次分配中,非營利組織也占據重要地位。所以,應加大對這類組織的扶持力度,出臺稅收優惠政策,也可以免除相關納稅義務,以促進其高質量發展。
在新的時代背景下,財稅法制要想在收入分配中最大限度地發揮作用,還應該與時俱進地完善與優化各類稅法。例如,可以開辟一些新的稅種。如上所言,關于遺產稅,目前我國暫時還沒有切實可行的制度。因此,為縮小貧富差距,可以完善遺產稅。同時,還應該有針對性地調整一些特殊的稅收政策。例如,為縮小貧富差距,可以增加流轉稅和所得稅差別稅率。還應該做好征管工作,做好財稅法制和稅務信息宣傳工作,讓稅務觀念深入人心。
另外,還要加強與各類企業的溝通,增強信息掌握能力。當稅務部門獲取這些信息后,可以在網絡上與納稅人自行申報的信息進行有效對比,大幅提升工作人員的工作效率。稅務部門還應該加強企業和個人公開的納稅信息檔案整理工作,不斷提升自身的職業素養與工作能力。還應做好培訓工作,確保稅務工作人員與時俱進,掌握符合時代發展要求的工作理念與工作方法,能夠在工作中科學使用各類信息軟件,從而高質量地開展相關工作。
合理的收入分配與完善的財稅法制對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有重要的推動作用。為確保財稅法在收入分配中發揮出最大的作用,應該調節好國家與人民的關系、中央和地方的關系、貧和富的關系,并做好初次分配、再次分配、第三次分配工作。我國經濟發展勢頭迅猛,收入分配調節機制與財稅法制不能一成不變,必須跟上國家發展的步伐,更好地滿足人民的需要,從而推動國家經濟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