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東萍
(河南財經政法大學,鄭州 450000)
紅色文化是眾多文化類型之一。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它具有特殊的意義,可從廣義和狹義兩種視角來界定。廣義的紅色文化是指世界社會主義運動歷史進程中人們的物質和精神力量所達到的程度、方式和成果;狹義的紅色文化則是指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國人民實現民族的解放與自由以及建設社會主義現代中國的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建的各類物力和可貴文化精神財產的總和。
紅色文化是中華民族最可貴的精神財富,是中華民族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紅色文化是對高等院校大學生群體進行教育的優質文化資源。對高等院校優秀大學生群體而言,紅色文化可以讓高等院校大學生群體在生動活潑的學習生活環境中學習理解社會主流的價值標準、政治態度和理想信念等。加強對紅色文化的研究,對于進一步發掘紅色文化的歷史資源,增強其思政教育功能,無疑具有巨大的實際價值與理論意義。
一個人要想成才,既要用系統的科學文化理論武裝自身,也要有過硬的思想道德品質,而正確的政治方向是個人思想道德品質的重要組成部分。紅色文化所表現的我國革命斗爭中浩瀚無垠的歷史演進過程,革命家感天動地的豐功偉績,以及革命舊址中撼人心魄的戰斗場面,可以引領學生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缺少正確的政治方向,學生在成長和發展的路上便會失去向導,容易走錯路、走彎路。隨著國家發展與社會進步,他們的思想觀念也出現了前所未有的轉變,同時他們的思想行為也產生了一些新特點,如一些學生的思想自覺性缺失,對馬克思主義學說、社會主義民主理論、中國共產黨產生了懷疑,唯金錢至上,拜金主義抬頭,社會理想意識模糊,以個人主義為核心。發掘紅色文化思想資源正是為了引領他們形成社會主義科學理想,并堅持正確的政治思想,從而引導他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黨的十八大以來,“自信”這個詞語被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同的場景中多次提到。文化自信是其他自信的基石,是更廣闊、更深層次的,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讓大學生先樹立文化自覺意識和信心。以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戰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優秀民族精神品格為代表的紅色文化,是由中國共產黨和廣大人民群眾創造的先進文化形態。中國紅色文化始終保持著強大的創造力,已成為我國民族文化發展的主要源泉。高校是廣大學生理解紅色文化的主要場所,廣泛理解紅色文化,發掘紅色傳統文化,做好紅色社會主義文化教育,對于培養廣大學生的民族文化發展自信心有著重大作用。當代大學生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力量,使其產生紅色歷史認同感、樹立歷史自信心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隨著人類經濟社會的發展,思維也越來越豐富,各類思維相互沖撞。在此背景下,青年大學生比較容易產生文化迷茫和精神焦慮的問題,同時也易于被拜金主義、利己主義的錯誤思潮左右。所以,在新時代背景下,充實青年大學生的文化生活,培養其文化自信,是必須抓好落實的重大工作。
教育的內化和外延流程,個人不能夠自發完成,而必須在教育工作者的指導支持下逐步實現。它是一種由內化到外化的歷史過程,并最后歸結到人的行為上。大學生是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主要建設者和接班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利用最先進的思想政治理論知識和多種多樣的教學形式,培養大學生政治思維并控制其內在活動的過程。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群眾在不同時期創建的富有我國民族特色的文化形式,是馬克思主義教育大眾的重要體現,是中國大學生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糧。大學生通過讀書,可以認識革命前輩們在艱苦環境下的價值選擇,牢記革命歷史與文化傳承,努力學習艱苦拼搏、不怕犧牲、敢于斗爭的革命精神,克服金錢至上、個人主義的不良風氣。應發揮紅色文化對大學生的正確導向作用,從而使其在現實生活中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規范和調控個人的行為。
紅色文化在高等學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內容尚不夠充實。目前,各大院校將中國本土紅色文化傳授給學生時涉及的領域相對較小,學生沒有形成對本土紅色文化的系統性了解,更別提可以向其他人講解本土紅色文化的內容了。現今,河南各高校灌輸給學生的大都是耳熟能詳的、被世代傳頌的紅色文化,如長征精神、西柏坡精神、雷鋒精神、五四精神等。對高校大學生而言,一方面,教育內容涵蓋不夠全面,無法全方位地指導他們建立起是非觀和判斷力,這樣的教育是缺乏生命力的。學生也會因此對紅色文化提不起興趣,甚至對紅色文化產生厭煩感。另一方面,高校大學生是從小學、初中、高中一步步走過來的,在每個階段都或多或少地被紅色文化熏陶過,有些學生在紅色家庭的氛圍里長大,從小耳濡目染,對傳統的紅色文化早就了然于心。如果在大學時期還是一味灌輸傳統紅色文化而不傳授本土紅色文化的內容,本土紅色文化資源可能會造成浪費,學生也會對其產生陌生感,達不到傳播紅色文化的效果。
隨著網絡科技的發展,高校學生主體意識明顯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對紅色文化的應用需要考慮時空場合和教學方式的變化。一些教育者過于注重將知識機械地傳遞給學生,忽略了教學形式和教學手段的創新。這種重說教而忽視啟發、探究、趣味的教育模式很難調動高校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學生很難產生對紅色文化的認同和共鳴。目前,大多數高校的紅色文化宣傳工作只在部分高校的資料室和圖書館進行。同時,高校對紅色文化的理解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某些高校的思政課上,雖然運用紅色文化這一載體,但傳授的知識仍然只停留在表面,使用的方式也不是很靈活。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很差,思政課老師仍以灌輸式教學為主,并不能抓住學生注意力。這些問題在高校思政課中被暴露出來,說明高校對于紅色文化的應用還不夠廣泛,沒有將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發揮到最大化。這樣的狀況不符合學生群體的實際需求,很難讓所學知識真正地深入人心,這種單一的紅色教育形式只會使學生感到枯燥,達不到內化于心的效果。
面臨著實際社會中生活、學習、求職等方面諸多不如意的情況,高校學生對紅色教育的濃厚興趣也大打折扣,對在校時期高校大學生正確理想信念的形成也產生了許多負面的影響,使得部分高校大學生談到紅色教育總會覺得是過去革命時期的產物,與當今時代格格不入,與個人無太大關聯。同時,也有部分大學生覺得紅色文化所代表的是過去,已成為過時的東西,在當今社會起不到作用,應退出歷史舞臺。諸如此類的偏激看法使他們對紅色文化的興趣和好感急轉直下,反映出他們對紅色文化的接受度有待提高,此時的傳統紅色文化教育對他們來說,無論內容還是形式都顯得蒼白無力。教育部已把思想政治相關課程作為在校大學生的必修科目,并規定每個學校必須在每一學年進行一定的思政課教學,并于學期末進行有關該課程的考試。從平時的課堂中很容易看到,對于高校思想政治課教學,大部分學生都以一個很消極的心態去面對,學生來上課也僅僅是為了應對教師的點名和期末的考核,對于思政教育課程本身的接受度還是不夠的,在高等學校中設立思政課程的目的并不能達到。
打造紅色文化德育品牌。紅色文化資源豐厚,形式多樣,學校要不斷挖掘這些紅色文化資源,尤其是本土紅色資源,將引進的人才和學校自身培養經驗相結合,進一步強化隊伍培養,力爭建立一個政治紅、素養高、工作精、風氣正的紅色文化教育隊伍,奠定高校紅色文化教育的基石。在研發方面,可充分運用學院的資源優勢,聯合政府、企業、科研院所,通過申請課題的方法,共同建立研究計劃,以獲取更多的研究資助,聯合攻關,共同研究中國地方的紅色文化。特別是要積極做好與黨史、地方史資料管理機關的聯絡與交流,全面掌握紅色文化資料狀況,做到心中有數。高校要充分調動老師,尤其是那些思政課老師和在地方歷史人文方面有一定特長的老師的教學積極性,通過課程申報、示范教學、編撰紅色文化教育讀本等方法,進一步發現、總結、提煉紅色文化教育的教學資源,進一步增強科學研究能力和授課力量,以最適宜的方法將紅色文化教育教學的資源引進到高校思想政治教學中,進一步增強紅色文化教育在高校大學生價值導向方面的影響。在教育方面,新時期的課程思政老師在課下要盡自身所能了解紅色文化,吃透紅色精神,在課堂上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方法講明紅色文化,講活紅色精神。這就需要課程思政老師不但要在平時的教學培訓中積極參與課程的教學和研討,而且還要在教育課堂中以革新教育的方式方法,實現由單純直接灌輸向引導性、啟發性學習的轉化。
開展多姿多彩的學校公益性教育活動。善于根據中國傳統節日、大事進行特點突出的主題教育活動,在學校開展紅色傳統文化講壇、紅歌會、紅色座談會等教學活動。在校級交流上,可以請老革命家、老英雄在學校報告廳進行宣講。在組織建設方面,建立紅色文化組織專門的領導機構,由黨委專門領導。大學生要成為社會主義各項事業的構建者和領袖,不但要用馬克思主義基礎理論武裝自身,更必須在社會實踐活動中提高自身。中國紅色資源課程的要點就是實效性,所以學校必須建立實效性素質教育培訓基地,使教學活動和課外實際教學活動密切融合,拓展紅色文化進課堂的空間。運用現代科技手段,讓參觀者得到視覺、聽覺等各種感官的刺激,使其內心感到震撼,從而激發起感動、感慨、感激等多方面的心理效應。在這樣的實踐基地從事教學,受教者所獲得的感受必定非比尋常。學校也可以利用校園網開設專門的紅色專題欄目,其內容需要與時俱進,形式應多樣化,讓學生能夠接受紅色教育。紅色資源進入互聯網已有多年,但尚未形成完整的教育工作體系。建立和完善紅色網站,設立專業機構和專業管理者,規范和引導各種論壇,加強互聯網監管是建立和完善這一業務體系的重要內容。學校可通過微信公眾號、學校網站、紅色論壇等平臺,運用視頻、音頻、圖片、文字等形式來傳播紅色文化,吸引學生的眼球。綜上所述,高校應該通過創新紅色形式,拓寬紅色宣傳渠道,進一步做好對高校大學生的紅色文化教育工作,將紅色知識傳遞到廣大學生的日常生活中,以便讓紅色文化更好地發揮功效。同時,要讓紅色文化切實走進大學生的思維和心靈之中,以便于在潛移默化中直接影響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學生是德育課程中必不可少的主體,在學校思政課教學中有效融合紅色文化,關鍵在于充分調動學生參加思政課的熱情。學校在對思政教育課進行計劃布置的同時,應充分考慮到各個年齡段學生所存在的不同特征,以及學生目前所面對的各種困境。可根據具體年級數據分析,通過不同的教學方法,根據學生不同的生活實踐,分年齡、分階段、分時間重點性地對在校期間大學生展開思政課的教育活動,提高思政課教學的趣味性和實用性,讓思政教學更加貼近實際生活,使廣大學生切身體驗到思政教育課對他們的幫助和提高,進而完成由被動接受到自主掌握的過渡,從而增強廣大學生參加思政課教學的積極性。在實際教學中,老師可利用自制的多媒體教學課件,充分挖掘并恰當運用紅色史學文化資源,如古典音樂、電影片斷、歷史文化圖片等。例如,教師在講解抗日戰爭時,可以使學生在班前或者課間了解中國歷史歌謠《松花江上》等,從而將學生帶入那個無法忘懷的革命戰爭年代。教師可運用有關的歷史文化圖片、音樂視頻資源、典型文章等生動詳細地介紹偉大抗戰精神,以取得傳統教學方法所無法取得的效果。建立紅色網絡教學平臺,將課程教學的相應內容制成精美的課件上傳,同時開通在線交流端口,利用微博等即時溝通手段與學生保持溝通,使課堂教學繼續向外延伸,有效地提高思想政治理論教學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