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錦超 華立君* 張錦馳
(1.哈爾濱師范大學體育科學學院 黑龍江哈爾濱 150025;2.沈陽體育學院運動人體科學學院 遼寧沈陽 110102)
通過對大學生短跑運動員的調查,了解到在短跑運動中常見運動損傷的部位有股后肌群、小腿后側淺、深肌群等。發生損傷的主要原因是運動員準備活動不充分或未做準備活動,專項技術錯誤,過度負荷訓練,訓練安排不當等。近年來以大學生短跑運動員作為運動損傷群體的研究文獻相對較少,主要圍繞青少年短跑運動員運動損傷的文獻資料居多。目前對大學生短跑運動員損傷的研究還有不足之處,該文通過研究大學生短跑運動員運動損傷的病因以及發病機制,掌握科學有效的預防與治療運動損傷的方法,以期為今后大學生短跑運動員運動損傷及預防提供參考依據。
該文以大學生短跑運動員運動損傷為主要研究對象。以參加省運會的50名運動等級均達到國家二級水平的大學生短跑運動員為調查對象,其中男生40人,女生10人。
1.2.1 文獻資料法
通過對關于國內外大學生短跑運動員損傷及預防的情況進行收集和分析,查閱CNKI、重慶維普資源數據庫等資源,以大學生短跑運動員、運動損傷、預防等為關鍵詞,查找出相關的文獻40多篇,從中選取了具有代表性的10余篇為參考文獻資料。
1.2.2 問卷調查法
根據該研究的需要進行問卷設計,并進行信度檢驗,從專家(由體育學院教授組成)對信度檢驗評價結果的統計情況來看,80%的專家認為非常合適,20%的專家認為比較合適。因此,調查問卷具有有效性。信度檢驗采用重復調查法,在間隔一段時間后再次向被調查的對象發放相同的調查問卷,對前后兩次問卷內容的數據進行相關系數檢驗,具有可信度。共發放問卷50份,收回50份,回收率為100%,其中有效問卷為50份,回收有效率為100%。
隨著運動訓練的運動負荷不斷加大,運動損傷是不可避免的,如何提高大學生短跑運動員的運動成績,并有效預防與治療運動損傷是該文研究的重點。
從表1可看出,女運動員都發生過運動損傷;調查對象中只有2名男運動員身體狀況良好,其他38名男運動員都發生過運動損傷,男女運動員受傷率達96%。這說明運動員在運動訓練中發生運動損傷是不可避免的。

表1 大學生短跑運動員運動損傷的受傷率
從表2可看出,大學生短跑運動員發生運動損傷的主要原因是專項技術錯誤,準備活動不充分,過度負荷訓練,訓練安排不當造成的。

表2 大學生短跑運動員運動損傷的主要原因
從表3可以看出,在受傷的50人中,大腿肌肉群和小腿腓腸肌以及距上關節和膝關節受傷比重大,說明這些部位最易發生運動損傷。

表3 大學生短跑運動員運動損傷部位和比率
2.2.1 股后肌群拉傷的原因
根據表3可以看出,發生股后肌群拉傷的運動員有12名,受傷率高達24%,因此在大學生短跑運動中股后肌群拉傷占比很大。運動損傷的主要原因有:準備活動不充分或不正當使用暴力牽拉肌肉;大肌肉群訓練不足,小肌肉群得不到訓練;骨骼肌伸展性差、力量差;運動技術錯誤,運動技戰術不規范,動作不對稱或不協調,動作變形,超過了關節活動度的正常活動范圍;天氣寒冷,肌肉粘滯性大,血液粘滯度高等。大強度負荷訓練前要做好充分的熱身活動,尤其是易損傷部位的熱身活動。要熟練掌握運動技術及動作的靈活性,不要使用暴力。股后肌群拉傷后需做一些功能性的康復練習。參加正常節奏的運動訓練,需遵循粗大肌肉群訓練在前,細小肌肉群訓練在后的原則,并要加強對股前、后肌群的功能訓練,防止二次拉傷,尤其是要加強腘繩肌的力量訓練和強化訓練[1]。
2.2.2 小腿后側淺層腓腸肌拉傷的原因
根據表3可以看出,發生小腿后側淺層腓腸肌拉傷的運動員有10名,受傷率高達20%,所以小腿后側淺層腓腸肌也是大學生短跑運動中常見的運動損傷部位之一。易發生運動損傷的肌群訓練水平低,身體基本素質較差,準備活動不充分,不正當地使用暴力或蠻力牽拉肌肉,過度勞累或負重較大,運動技術動作不符合標準,天氣寒冷,運動環境差是常見發生損傷的原因[2]。負重提踵練習是發展小腿三頭肌的有效鍛煉方法,可以提高下肢肌肉力量。腓腸肌損傷最有效的預防手段是在訓練前做適當的準備活動,進行腓腸肌伸展性牽伸練習。腓腸肌損傷是一種復發性較高的運動損傷,曾經有過腓腸肌過度疲勞或肌肉拉傷的運動員,運動中發生二次損傷的概率較高。
2.2.3 足踝腱鞘炎的原因
根據表3可以看出,發生足踝腱鞘炎的運動員有4名,受傷率達8%,足踝腱鞘炎在短跑運動損傷中占的比重較小。系圍繞腱的滑膜鞘的炎癥,此炎癥通常是由于過度使用而勞損所致,也可由直接暴力或者炎性因子感染引發。以跟腱、脛骨前后肌群等為常見損傷位置。在短跑運動前要注意腳踝正確落地,不要過度趾屈或背屈。
2.2.4 跟腱纖維斷裂的原因
根據表3可以看出,發生跟腱纖維斷裂的運動員3名,受傷率達6%,跟腱纖維斷裂的情況較為少見,多數運動員發生的都是跟腱扭傷等。跟腱是人體中細長有力的腱性結構,成人跟腱長約14cm,位于小腿后部,對維持人體正常走路、站立和維持平衡有著重要的意義。猛然用力過大時,跟腱微細結構被深度破壞而導致跟腱斷裂。跟腱斷裂是非常嚴重的運動傷病,很有可能意味著這個運動員的職業生涯到此結束。除直接暴力發生斷裂外,間接暴力也會導致跟腱斷裂[3-4]。訓練后要積極恢復和放松,采用推拿按摩、物理治療、運動療法等方式及時消除疲勞。消除體內酸性代謝物堆積,促進體內氧自由基的減少,促進體循環和肺循環。
2.2.5 踝關節扭傷的原因
根據表3可以看出,發生踝關節扭傷的運動員8名,受傷率高達16%。運動前準備活動不充分或未做準備活動,踝關節關節囊前后薄而松弛,踝關節內、外側韌帶均較薄弱是發生踝關節運動損傷的主要原因。因此,運動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準備活動,加強踝部兩側韌帶、趾伸屈肌的力量功能訓練。在短跑速度性訓練中,注意腳掌前三分之二抓地、落地的規范技術,盡量避免腳后跟著地,以免發生身體重心的偏移。骨骼肌處于深度疲勞或者機體處于不良狀態時,避免新學習一些特別復雜的運動技術動作,降低運動強度或者終止運動訓練[5]。
2.2.6 膝關節扭傷的原因
根據表3可以看出,發生膝關節扭傷的運動員8名,受傷率高達16%,與踝關節發生損傷的受傷率一致。準備活動不充分,膝關節肌腱伸展性差等都易發生傷病。膝關節特殊的解剖結構使半月板損傷、膝內外側韌帶損傷的概率較大。如果長期不遵守訓練中的循序漸進原則,出現訓練強度大小不定和一直處于較低或較高訓練水平的現象,則會導致運動性力竭的發生。有時由于天氣炎熱,運動員應激反應較強,激素水平升高,運動員對機體不適癥狀不敏感,也可能發生運動損傷。因此,應加強骨骼肌力量訓練,特別是大腿前側肌群及小腿后面淺、深肌群的力量訓練[6]??茖W、合理地安排運動負荷和訓練計劃,避免運動強度負荷過大,可以轉換訓練方式,增加訓練的趣味性,提高大學生短跑運動員訓練的主動性。
2.3.1 加強思想教育,落實安全教育措施
教練員應經常對隊員進行運動訓練安全教育,使他們正確、全面地認識了解預防運動性損傷的意義,認真貫徹預防為主的原則。通過了解短跑運動損傷的發病原因和機制及專項技術項目規律,針對運動損傷產生的原因,提高預防意識。必須端正心態,正確認識,才能大大減少運動損傷的發生。
2.3.2 充分做好準備活動
準備活動內容應根據正式訓練的內容、個人身體健康狀況、天氣條件等因素而定。要對易傷部位加強訓練,加大訓練的比重。受傷的運動員可以采用健側進行訓練,動作要緩慢、柔和,不可操之過急,待受傷部位康復后再進行全面身體訓練。在訓練中,如果準備活動時間與正式訓練時間間隔很長,需要再次進行準備活動,以免發生運動損傷。在熱身慢跑后,可以加入一些動態伸展性和靜態伸展性練習,以下肢為主進行拉伸,以股后、股前、股內外側、小腿后側、腰部、肩部、頸部的順序進行拉伸運動,增大骨骼肌、韌帶、肌腱的彈性,使關節活動幅度增加,切記未進行慢跑就不能進行伸展性訓練,以防肌肉拉傷及韌帶損傷[7-8]。準備活動一般以身體微熱,微出汗,不產生疲勞感為宜。在準備活動中,應注意個體化原則和循序漸進原則。
2.3.3 嚴格遵守訓練原則,采用合理的訓練方法
在短跑運動中,運動員要熟練掌握運動技戰術,緩慢地增加運動量及運動強度,在訓練之后為了更加有效地消除運動性疲勞,還要調整好每組之間的休息時間及練習的頻率與次數。同時,教練員在講解短跑技術動作時,語言要精干簡練。教練員要根據大學生短跑運動員的年齡、性別、身體發育水平、身體素質、運動技術等,做到因材施教,避免運動強度過大,避免單一訓練,防止局部過度勞損,爭取在提高運動成績的同時,避免運動損傷的發生。
2.3.4 注重訓練后的恢復
大強度訓練后或者賽后的放松活動是很重要的。放松活動是在訓練后通過一些恢復性手段使機體溫度、心率、呼吸頻率、激素水平、應激反應恢復到運動前水平的一種方法?;謴托允侄伟堋茨?、理療、水療等。按摩可以達到加快骨骼肌血液循環,緩解深度疲勞的效果。放松活動中可以做一些靜態拉伸練習,使骨骼肌的緊張程度得到緩解,減少肌肉中的酸性物質堆積,減輕肌肉活動后的延遲性肌肉酸痛。由于短跑訓練消耗機體內的能源物質較多,所以訓練后要及時補充能量物質。教練員為了最大限度地挖掘運動員的運動潛力,在運動訓練中所采用的運動負荷能使運動員的心率達到180~200次/min,以求更深層地刺激運動員的身體,從而獲得更多的超量恢復。這種大強度負荷訓練如果沒有有效、科學的恢復手段作為保障,必定造成過度訓練。所以要建立與運動訓練負荷相適應的恢復性手段與措施,以及時有效地消除運動性疲勞[9]。
2.3.5 運動醫務監督與科學監控
運動員在進入訓練隊前要進行詳細的體格檢查,除此之外,還要進行定期普查。普查時,應根據運動專項的發病規律及易傷肌肉群或腱性結構認真查看,以便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心率是了解循環系統、心血管系統機能的最簡單易行的指標之一,在運動實踐中用來反映運動強度的大小和運動訓練對人體的影響程度,并用于運動員的自我監督之中。在運動訓練和體育鍛煉中,如何掌握和控制運動負荷是教練員、運動員所關心的問題。心率指標作為監測運動員運動負荷大小的有效敏感指標,教練員可以通過監測運動員在訓練過程中的實時心率,對運動訓練計劃作出適當調整,避免運動負荷過大,從而最大限度地減少運動損傷的發生。
2.3.6 提高自身身體素質
全面發展身體素質有利于減少運動損傷的出現。要注重原動機和拮抗肌相互配合練習。力量素質越強,關節就越穩固。發展力量素質的同時,也要發展柔韌性素質,二者相互結合,共同訓練,關節活動范圍和靈活性就會增加,這將有利于預防肌肉拉傷和韌帶損傷。適當地發展耐力素質可以提高機體的心肺功能和呼吸系統功能,增加肺活量,使機體的每分通氣量增加,心力儲備加強,心率減慢呈竇性心動過緩狀態,這對預防運動損傷有積極作用[10]。
2.3.7 創造安全的訓練環境
訓練前應檢查運動員的訓練環境,如對運動場地進行檢查、打掃和檢修,保持場地平坦、整潔等。要定期檢修、保養跑道,防止因跑道造成運動員意外受傷的情況。
通過對大學生短跑運動員的調查和走訪,了解到在短跑運動中常見運動損傷的部位有股后肌群、小腿后側淺、深肌群等部位。股后肌群拉傷受傷率達24%,小腿后側淺層腓腸肌拉傷受傷率達20%,足踝腱鞘炎受傷率達8%,跟腱纖維斷裂受傷率達6%,踝關節扭傷和膝關節扭傷受傷率都為16%。導致運動性損傷的主要病因是由于準備活動不充分或未做準備活動,專項技術錯誤,過度負荷訓練,訓練安排不當等??茖W有效地預防常見的短跑運動損傷,降低運動損傷的發生概率,對大學生短跑運動員有很大的幫助,可以使運動員長期保持良好的競技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