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石鵬
(廣東省東莞市輕工業學校 廣東東莞 523000)
教育部印發的《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2014修訂)》提出,針對學生的各體質健康測試項目,如1000m/800m跑、50m跑、1min仰臥起坐等給出了評分標準[1]。而近些年多次全國學生身體素質測試結果表明,中國學生的身體素質有下降的趨勢,對此,國家和社會對青少年的健康狀況給予了高度關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提出,要根據學生的個性差異推進分層教學等多種培養方式,發展每位學生的優勢潛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2]。分層教學法是以因材施教的教學理念為核心,以同班不同的學習目標為手段,將一個班的學生通過性別和成績劃分成不同小組,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意識,以全體學生共同進步為目的的教學方法。因此,筆者將分層教學法引入體育課堂的教學中,結合學生實際,對中長跑項目進行應用研究,以求達到實現中職學生中長跑能力共同進步的目的。
該文以分層式教學法對中職學生中長跑能力提高的影響為研究目標,選取該校高一年級的一個班級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生25人,女生25人。
(1)文獻法:通過查閱文獻來搜集相關的教學理論和經驗,為該研究提供指導與借鑒。
(2)行動研究法:在規劃好該研究中的教師實踐后,邊實踐邊調整,觀察并收集材料,不斷優化分層式教學的組織和實施方案。
(3)對比分析法:對研究對象實驗前后都進行測試,并搜集相關數據,做好統計處理,驗證教學效果。
通過查閱文獻,筆者發現影響學生中長跑能力的相關因素主要包括有氧耐力、無氧耐力、力量耐力、速度耐力、柔韌性、中長跑技術動作、學生主觀努力程度、環境等。
《國家體制健康標準(2014年修訂)》中指出,根據學生不同的考核成績,分為不同的評定等級,包括優秀、良好、及格、不及格4個檔次[1]。筆者結合該校實際情況,將選取高一年級的一個班級,男女生人數相等,進行男生1000m跑和女生800m跑的測試。為了保證成績的真實性和有效性,對該班級在2周內進行2次中長跑測試,將2次測試成績相加再進行平均,算出個人平均成績,然后通過個人平均測試成績和性別,將全班學生進行分組。將男生組和女生組按照中長跑能力從高到低的順序,各自分成甲、乙、丙、丁4個分組。
此次中長跑的測試距離為男生1000m,女生800m。初測成績及分組情況如下:
男子1000m跑成績:甲組成績≤3min55s,3人;乙組成績3min56s~4min15s,6人;丙組成績4min16s~4min45s,9人;丁組成績≥4min44s,7人。
女子800m成績:甲組成績≤3min55s,2人;乙組成績3min56s~4min15s,7人;丙組成績4min16s~4min39s,10人;丁組成績≤4min40s,6人。
由于受到上課、學校社團等相關教學活動的影響,學生練習中長跑的時間比較有限,所以將訓練時間定為2個月,練習時間較少,學生的耐力素質也相對一般。因此該階段設定的教學目標不應太高,合理的教學目標既可以積極提升學生主動鍛煉的意識,又可以促進學生在課上和課后積極參與體育鍛煉,不會因為設定的目標過高而放棄努力。
第4周測試和第8周考核的成績提升的幅度,都與初次的測試成績進行比較,第4周目標為提升5s,第8周目標為提升10s。
根據相關文獻提出的理論,中長跑能力最主要的兩個影響因素是有氧耐力和無氧耐力,從生理學角度來講,有氧和無氧耐力受遺傳、性別、年齡、心臟功能、肺通氣功能等因素的影響[3]。筆者結合學校的測量設備等實際情況,用測試成績和心率來對有氧及無氧耐力能力是否有提升進行評定。該研究的教學計劃需要圍繞提升學生的有氧和無氧耐力來制訂。
有氧耐力是指長時間進行有氧供能的工作能力[3],多采用長跑等方法進行鍛煉。負荷強度為最大負荷強度的75%~85%,心率為140~170次/min。一般應用在3min以上中低強度的運動中,有氧耐力提升的訓練周期大約為2周[4]。
無氧耐力是指機體處于缺氧狀態下,進行180s以內中高強度無氧供能的工作能力,主要以ATP-CP(磷酸原)供能和無氧糖酵解為供能方式,無氧耐力提升的訓練周期大約為3周[5]。
筆者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將2個月的訓練時間分為2個階段,第1階段以有氧為主,無氧為輔,這個階段主要提升學生的有氧耐力。良好的有氧耐力,是無氧耐力提升的重要基礎,而有氧耐力的提升,也會促進無氧耐力的提升[3]。在第2階段,學生的基礎有氧能力提升之后,將有氧和無氧耐力訓練相結合,以期實現讓全班學生的中長跑相關能力都得到全面提升的目標。
通過文獻查詢,筆者發現能夠提升學生中長跑能力的訓練方法有持續訓練法、間歇訓練法、乳酸閾訓練法、法特萊克訓練法等方法。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學校教學條件、學生的可接受度和安全性等因素,筆者選擇了持續訓練法和間歇訓練方法。
2.5.1 持續訓練法
持續訓練法是持續時間長、強度較低的訓練方法,可以提升中樞神經系統的穩定性,改善各運動系統在長時間運動下的適應性,提高運動員心肺功能。持續訓練法在使用時,學生的心率控制在140~170次/min,訓練持續時間不低于10min[4]。
2.5.2 間歇訓練法
間歇訓練法是指在一次(組)練習之后,嚴格控制組間休息時間,在身體沒有完全恢復的情況下,立即進行下一次練習。這個訓練法能產生大量乳酸,完成的總工作量大,能夠有效刺激人的心肺功能和個人乳酸閾,能較好地提升人體的有氧耐力。學生在進行大強度負荷時,心率控制在150~180次/min,在身體未完全恢復的情況下,即心率恢復到120次/min左右時就進行下次訓練為宜[3,5]。
2.6.1 課程密度
一節成功的體育課,需要有運動密度和練習密度,運動密度是指全班同學運動時間占一節課總時間的比例,一般一節體育課的運動密度大于等于75%;練習密度是指每節課學生的練習時間占一節課總時間的比例,一般體育課的練習密度大于等于50%[6]。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和相關因素,為了保證學生良好地恢復體能,達到練習效果,提升中長跑能力,宜每周練習3次,時間為周一、周三、周五,下午3:30~5:00。根據學生的身體素質水平,每節課的運動密度保持在75%±3%,每節課的練習密度保持在50%±3%,以有利于學生練習的積極性與體能恢復。
2.6.2 負荷強度
負荷強度需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及各訓練方法的實際要求等因素來進行相應的調整。
(1)持續訓練法
持續訓練法是持續時間較長,負荷時間較長,負荷強度小于等于60%的一種訓練方法[7]。在日常訓練課程的使用上,學生的心率控制在140~170次/min,訓練持續時間不低于10min。在學生充分休息之后,心跳恢復到接近正常水平時,再次進行訓練。
(2)間歇訓練法
間歇訓練法包括高強度間歇訓練法、強化間歇訓練法和發展性間歇訓練法等[8]。筆者結合該校實際情況,即學生不是運動訓練專業的學生,為避免強度過大,影響學生的身體健康,筆者選擇強化間歇訓練法。日常訓練課時,每位學生的心率控制在140~170次/min,心率恢復到120次/min左右時,就進行下一組訓練。
在每組學生練習完成之后,測試該學生10s內的心率,計算出1min心率,然后按照練習后的心率,來對每次練習的強度或者時間進行一定調整。在每個訓練日的訓練之前進行心率測試,結合學生主觀感受,來推測學生是否屬于疲勞未恢復階段,適當調整當天的練習內容和方法。
在練習開始后的第4周進行一次全班的形成性測試。根據實際測試情況,對課程中的教學內容及教學強度等因素進行一定程度的調整,保證全部學生能夠在練習中有所提升,練習后能夠較充分地恢復,以便提升分層式教學的效果。
在分層教學開始后的第4周、第8周進行測試,檢驗教學效果。將第4周形成性測試(二測)和第8周總結性測試(三測)成績提升的幅度,分別與初次測試成績進行比較。評價標準結合《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2014修訂)》中的評定等級和學生測試成績,該研究的最終成績評定標準如下:男子組二測、三測,提升幅度大于等于10s為優秀;提升幅度介于5~10s之間為良好;提升幅度介于0~5s之間為中等;提升小于0s為差。女子組二測、三測,提升幅度大于等于10s為優;提升幅度介于5~10s之間為良好;提升幅度介于0~5s之間為中等;提升小于0s為差。
3.1.1 形成性測試結果(二測)
在經過4周的分層式教學之后,全班各組的二測結果如下。
男子甲、乙、丙、丁4個組,成績提升達到優秀的人數分別為1、2、3、2;達到良好的人數分別為1、1、2、2;達到中等的人數分別為1、2、3、1;差的人數分別為0、1、1、2。
女子甲、乙、丙、丁4個組,成績提升達到優秀的人數分別為0、1、2、2;達到良好的人數分別為1、3、4、2;達到中等的人數分別為1、2、3、1;差的人數分別為0、1、1、1。
從第二次測試結果可以發現,男子4個小組成績提升在優秀和良好2個檔次的人數共有14人,占男生總人數的56%。女生4組成績提升達到優秀和良好的總人數為15人,占女生總人數的60%。全班總體都有一定的進步,男生的成績提升并未完全達到預期效果,這可能是因為部分學生尚未適應前期的負荷強度、負荷時間、練習內容,因而產生了疲勞及抵觸情緒等,從而對形成性測試的結果產生影響。女生進步程度相對略高于男生,一方面,在開始練習之前,女生對于耐力練習有著恐懼心理;另一方面,由于耐力素質一般,女生初測成績較為不理想。而在經過分層式耐力教學之后,全班學生都適應這種強度和密度,所以女生與初測成績相比,形成性測試成績提升幅度比男生大。后面4周也需要針對學生的身體和心理現狀來對教學方法、內容等因素進行系統性調整,以期全班的學生可以在后面4周進步更明顯。
3.1.2 總結性測試結果(三測)
在經過八周的分層式教學后,全班各組的總結性測試結果如下。
男子甲、乙、丙、丁4個組,成績提升達到優秀的人數分別為1、2、3、2;達到良好的人數分別為2、3、4、3;達到中等的人數分別為0、1、1、1;差的人數分別為0、0、1、1。
女子甲、乙、丙、丁4個組,成績提升達到優秀的人數分別為0、2、3、3;達到良好的人數分別為1、3、5、1;達到中等的人數分別為1、1、2、1;差的人數分別為0、1、0、1。
從總結性測試結果發現,男子4個小組成績提升到優秀和良好2個檔次的人數共有20人,占男生總人數的80%,相對于二測提升了24%。女生成績提升達到優秀和良好的人數為18人,占女生總數的72%,相對于二測提升了12%。在教學內容、方法等教學過程的要素經過調整和改善后,這次三測的成績,男生總體進步大于女生,一方面,由于男生的先天條件,如肌肉體積、激素水平等因素優于女生;另一方面,男生能夠承受更大的負荷,恢復能力更強,所以男生的總體教學效果要優于女生。
3.2.1 學生認可度調查
在上完本周期的課程之后,對學生在體育課堂上進行分層式教學的認可度方面進行調查,結果如下:很喜歡的占34%,比較喜歡的占52%,一般喜歡的占12%,不喜歡的占2%。
3.2.2 分層式教學效果調查
從表1可知,在分層式教學之后,認為自己的運動興趣得到提升的人數為50人,體能得到提升的有50人,極點出現延后的有48人,恢復速度提高的有47人。

表1 分層式教學的教學效果調查
如今的體育教學不僅需要提升學生的身體素質,還需要全面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而耐力練習在分層式教學法的推動下,不僅充分提升了全班同學的耐力素質,而且提升了學生的意志品質,促進了學生核心素養的全面發展,課堂教學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根據以上分析,一方面,分層教學法能夠把目標、內容等分成不同的層級,調動學生參加體育鍛煉,提升不同運動水平學生的運動興趣,讓運動水平較高的學生可以進行更高水平的訓練,讓運動水平較低的學生能夠以提升中長跑能力為切入點,獲得提升身體素質的信心與動力,從而整體促進學生身心素質的全面提升;另一方面,分層教學法也促使體育教師在課堂教學的規劃和設計上,要從學生實際水平、學校硬件條件等多個維度來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這樣的體育課堂,不僅教學的針對性更強,還能促進教師的專業知識、教學理念、教學能力和科研能力不斷提升。學生對于分層式教學的認可度較高,此教學法能很好地落實因材施教教學理念,滿足更多學生的學習需求,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有利于學校體育教學的改革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