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蘇杰
在新媒體傳播與網絡普及應用的時代背景下,經濟新聞受眾媒介接觸習慣發生改變。面對這樣的變化,經濟新聞媒體應進行改革創新,使自身報道更符合當前時代下人們的需求,從而增強自身的影響力及傳播力。因此,研究新媒體背景下經濟新聞受眾的媒介接觸與報道創新的方向是必要的。
1.研究方法
本次調查問卷回收的時間在2020年3月25日。研究對象主體是在北京8個城區中生活超過4年、每個月會觀看2次以上經濟新聞、年齡處于21—60歲之間的人員,通過細致的挑選,合格的樣本人員有221人。多集中在朝陽、海淀、石景山、通州、房山、懷柔等區域。在符合標準的樣本人員中,不是北京戶口的占了17.4%,本地戶口的占82.6%。男女比例是4∶6;調查樣品中21—30歲的占31%,31—40歲的占53.1%,51—60歲的占4.9%;在受教育方面,高中學歷的占2.4%,大專學歷的占9.2%,大學本科學歷的占71%,研究生以上學歷的占17.4%。
問卷一共包含了34道題目,其中與人員特點有關的問題包括:性別、年齡、現居住地、具體職業、每月收入等,其他問題主要有:最近一個月內新聞獲取的方式、喜愛的新聞種類、經濟新聞的關注次數、手機上是否安裝經濟新聞客戶端、對經濟新聞報道的關注程度、對經濟新聞價值的評價、對經濟新聞存在問題的判斷、建設性意見以及心目中最優秀的新聞媒體。
2.研究結果
對合格調查對象的問卷進行統計,結果顯示北京地區的新聞媒介、經濟新聞受眾呈現出以下特征:
第一,接觸情況。
在選擇出的221位經濟新聞的受眾中,其最近一個月獲得新聞內容的主要媒介便是網絡媒體。在所有方式中排在最前面的便是手機、平板電腦上的相應軟件、相關網站。在傳統媒介接觸中,電視依然是大家的首要選擇。
通過手機、平板電腦上的軟件觀看新聞的人數占94%;瀏覽新聞網站的占87%;通過電視媒體獲取新聞的占74%;用線上微博的占62%;聽廣播獲取信息的占35%;看紙質報紙獲取新聞的占34%。由以上結果能夠看出,傳統媒體中,電視依然是最受歡迎的,之后便是廣播、報紙。
第二,內容接觸。
調查顯示,接受調查的北京受眾喜愛的新聞種類排前三的是時政、經濟、社會新聞,之后是體育、娛樂、科技、文化新聞。
從關注經濟新聞的次數分析,大多數人每天至少觀看一次。每周觀看5次以上的研究對象,占整體的27%。由此能夠看出,受眾對該類型內容的關注程度較高,經濟新聞與受眾之間的黏性較高。
調查結果還顯示,受關注較高的經濟新聞前三種類型分別是理財、股市、房地產新聞,之后是利率、基金、國際貿易等。可以看出,最受歡迎的是與個人理財、家庭投資相關的內容。
第三,關注動機。
該地區受眾關注經濟新聞的主要原因包括:了解國外的經濟情況、掌握國家經濟方面的政策變化、指導自身投資行為。此外還包括:指導自身消費行為、工作需要。在所有的調查對象中,勾選獲取信息以指導投資、消費行為的占比較高。
第四,滿意程度。
接受本次調查的人員中,一大半的人員都對看過的經濟新聞報道表示滿意,但仍有37%的人員認為整體表現一般。從本次調查結果能夠看出,大家對媒體報道工作的滿意度比較客觀。業內人士需要不斷對經濟新聞報道工作進行創新、優化。
1.經濟新聞受眾在新媒體背景下的媒介接觸現狀
在新媒體背景下,以往傳統的新聞媒體在廣告收入、發行量以及收視率等各個方面均受到較大沖擊,這是因為人們對移動智能設備和移動網絡的依賴程度提高,經濟新聞受眾接觸新聞信息的終端、方式、習慣等發生變化。一是,在媒介接觸方面,目前經濟新聞受眾主要接觸的媒介為互聯網媒體,習慣通過移動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通過APP和瀏覽新聞網站的方式獲得經濟新聞資訊。而在傳統媒體中,主要選擇的媒介仍是電視,然后是廣播與報紙。二是,在新聞內容接觸方面,時政、經濟以及社會新聞是接受調查的受眾最關注的三個新聞類別,而動機則是為了掌握國內外的經濟動態以及經濟政策變動情況,從而指導自己的投資、理財、消費等行為。
2.經濟新聞報道中存在的不足
從當前經濟新聞報道現狀來看,由于受眾接收信息的方式、習慣發生變化,傳統的報道內容不再符合當下受眾的觀看需求,出現報道深度不足等問題,且缺少獨家內容。這是因為在新媒體環境下,經濟新聞相關信息傳播速度快、范圍廣,在傳統媒體進行經濟新聞報道時受眾可能已經在網絡上瀏覽過相關信息,外加報道形式相對滯后,缺乏吸引力,最終導致受眾漸漸減少對傳統經濟新聞傳播渠道和傳播平臺的接觸。受眾最看重的是經濟新聞報道內容,即內容質量,經濟報道只有具備較高價值,才能吸引受眾觀看和分享。雖然大多數受眾對經濟新聞報道價值持肯定態度,但是受眾也指出媒體改革創新不足的問題,沒有達到受眾對高質量經濟新聞報道的期待。
由上述分析可知,在新媒體背景下開展經濟新聞報道創新工作時,應注重經濟新聞內容質量,增強報道深度,同時結合新的媒介和傳播方式,擴大報道范圍、提升報道時效性,從而充分滿足受眾對此類新聞信息的需求。
1.創新經濟新聞報道內容
其次,利用新媒體平臺提升經濟新聞報道時效性。在當前信息化時代背景下,人們對新聞信息的傳播速度和報道準確度不斷提出新要求。所以,創新經濟新聞時,應注重新聞時效性的提高。經濟新聞受眾主要目的是獲取最新的經濟信息,從而以此為基礎決定自身投資、消費等。隨著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程度的加深,市場經濟瞬息萬變。經濟新聞采編人員應利用新媒體平臺獲取素材,創新新聞傳播途徑,利用新媒體信息傳播的高效率增強經濟新聞報道的時效性。
最后,擴大經濟新聞報道范圍,豐富經濟新聞報道。在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態勢下,經濟現象處于不斷變化的狀態。其他領域的很多現象也和經濟現象有千絲萬縷的關系,因此,也可用經濟視角解讀其他領域的現象。在新媒體背景下創新新聞時,可以將經濟視角作為切入點,拓展經濟新聞報道的視野,利用大數據技術分析受眾需求,從而采制并報道受眾最需要、最感興趣的經濟新聞報道。
另外,經濟新聞與大眾生活息息相關,因此,為滿足受眾經濟新聞獲取需求,要多做原創新聞、獨家報道,應結合大眾生活,增強新聞報道的現實指導意義,多邀請經濟領域行業專家對政策等進行解讀,從而不斷提高自身報道的權威性。具體而言,進行經濟新聞報道時應明確新聞內容面向的目標受眾,所以,需要結合目標受眾對經濟新聞的具體需求,做出針對性強的報道。經濟新聞具有較強專業性,在報道這類內容時,相關采編人員應盡量使用通俗化的表達,注重新聞內容與民眾的貼近性。在新媒體背景下,網絡上產生大量新聞信息,人們辨別信息真實性的能力有限。因此,在創新經濟新聞時,應在確保真實性、客觀性的前提下,以深度調查、專業分析等為基礎,深度分析經濟問題與現象,提高受眾好感度,促進媒體品牌的形成,提高受眾黏性,從而形成自身獨特的報道風格。經濟新聞記者編輯應擴大交際圈,多聯系一些經濟領域的專家,獲得具有實用性、專業性和預見性的建議和指導,然后以較為通俗的表達方式傳達給受眾,一方面提高經濟新聞報道品質,另一方面進一步提高受眾對自身報道的喜愛程度。
2.創新經濟新聞傳播渠道
在新媒體背景下,經濟新聞受眾接收新聞信息的方式與渠道發生變化,相較于以往多關注傳統的電視媒體、紙質媒體,人們現在更喜歡運用移動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獲取新聞。因此,在經濟新聞受眾信息接收習慣發生改變的情況下,應對經濟新聞報道形式進行創新,積極發揮以移動互聯網為依托的新媒體技術和平臺的作用,推動經濟新聞長遠發展。
移動互聯網是當下最主要且最具影響力的新聞傳播渠道,這是毋庸置疑的,經濟新聞受眾逐漸形成通過新聞軟件、網站及社交媒體獲取經濟新聞信息的習慣。所以,在創新經濟新聞時,應積極結合移動互聯網平臺,將現有媒體平臺與新媒體平臺有機結合,一方面盡快適應移動互聯網新聞傳播要求,另一方面提升自身媒體技術水平,從而滿足受眾信息接收需求。
為了讓經濟新聞報道能夠進入主流傳播渠道,并在終端平臺產生更大影響,相關媒體應加大對多媒體產品的開發力度,比如對經濟新聞信息進行數據化處理,或是使用動新聞、融合報道以及短視頻報道等報道手段,豐富經濟新聞產品形態,使其更加適合在主流傳播平臺上呈現與傳播,與當前經濟新聞受眾喜好相匹配。
3.增強經濟新聞報道互動性
在新媒體時代,高校輔導員要學會利用新媒體,進行校園文化、社團文化、班級文化等文化建設,營造一種積極向上的學習與生活氛圍。筆者所在的學院,建立的分團委學生會、院社團以及各班級都開啟了專屬的博客,并與其他學院、校社團以及校團委的博客對接。每個班級每次舉辦什么活動,都會上傳每次活動的照片以及小視頻,班級與班級之間也會有互動,有關就業信息以及班級建設有關方案都會上傳,在博客上互相學習與進步。每個社團要舉辦什么大型活動都會通過博客發表出來,與大家一起分享。而我院的老師也會在博客中發布一些就業信息以及其他社會輿情對其學生進行引導,與學生一起學習與生活,營造一種魅力的校園文化氛圍。
在創新經濟新聞時還應站在受眾的角度上考慮,增強經濟新聞報道互動性,提升新聞傳播效果。比如在短視頻、微博等平臺推送經濟新聞報道,受眾通過評論、轉發即可完成互動,此舉既能及時獲得受眾需求、反饋意見,還能提高新聞傳播效率。
4.構建更多的傳播平臺
對當下新媒體背景下的經濟新聞受眾而言,其接觸新聞信息的主要渠道為新媒體。由于新媒體與網絡的便捷性很強,受眾使用移動媒體平臺愈發常見,對移動平臺的依賴度不斷提升。因此,在創新經濟新聞時,應加強自身媒體的信息化建設,構建信息化傳播平臺,以實現經濟新聞信息傳播渠道的創新。比如可以構建官方網站、新聞客戶端等,開通官方賬號,搭建以經濟新聞為核心內容的新媒體傳播矩陣,形成品牌效應,在滿足受眾需求的同時,持續吸引受眾對自身新聞的關注。
5.打造專業團隊,增強報道的專業性與大眾化
想讓經濟新聞進一步發展,最關鍵的是增強報道的專業性。專業性體現在選題、策劃、分析、呈現方式等各個方面。為此,在經濟新聞報道工作的開展過程中,需要從專業的角度出發,重視新聞的生活化、趣味性。內容專業性與大眾化并不矛盾,只有具有貼近性和趣味性的經濟新聞才能激發出受眾的閱讀興趣,讓經濟新聞可以被更多的人所接受。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消費、金融、理財等新聞的關注程度逐漸加深,為此,便需要更多有豐富經驗和較強專業性的采編人員進行經濟新聞報道。在當前的新媒體背景下,受眾更加注重新聞內容的時效性、權威性,這對編采人員的專業能力、綜合素養提出了更高要求。為不斷增強經濟新聞在受眾中的受歡迎程度,就要提高采編人員的專業素養水平,豐富其知識儲備量,使其具備豐富的專業理論知識。不僅如此,采編人員必須有較高的政治素養,能夠通過經濟新聞傳達出積極向上的能量。只有這樣,才能讓經濟新聞報道工作實現改革創新。
6.善于用講故事的方法做經濟新聞報道
經濟新聞會因自身題材因素的限制,在材料選擇方面遇到較多困難,甚至會費力不討好。為此,需要創新報道形式,增強新聞的故事化、形象化。
此外,還可使用經典案例與短評結合等方式,增強報道深度。
綜上所述,新媒體環境正逐漸改變經濟新聞媒體傳播生態、格局以及空間。因此,在該背景下,經濟新聞應結合受眾媒介接觸需求的變化對新聞信息傳播渠道、傳播方式及新聞報道內容等方面進行創新,從而以立體化的方式呈現經濟新聞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