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靖揚
新聞節目制作要經歷拍攝、編輯與播出等多個環節,其中的前期拍攝工作是重中之重,直接影響著日后的節目播出效果。在前期攝像環節記者會獲取大量的素材,基于這部分素材,后期圖像編輯發揮自身的專業優勢,篩選鏡頭畫面,經過合理編輯后,將完整作品呈現給受眾,從而使得節目播出效果得到保障,滿足受眾的節目觀看需求。
而這一過程中,新聞拍攝環節編輯意識的實踐是必須思考的問題,因此本文重點針對前期拍攝過程中編輯意識培養的重要意義進行分析。
電視新聞的拍攝要從全局角度入手進行分析,前期拍攝人員要做好拍攝方向上的把控,在工作中滲透編輯意識,從而確保前期拍攝工作的高質量完成。就電視新聞前期拍攝的相關內容,筆者作出如下闡述,并給出相應建議。
1.新聞事實的拍攝及表現手法
電視新聞前期拍攝工作涉及內容繁多,并且有多樣化的表現方式,這就要求電視新聞前期拍攝工作人員把握好拍攝方向,選擇最為適宜的表現手段,盡可能通過有效、科學的前期拍攝手法,來實現對新聞內容的深度挖掘,從而使新聞信息展現出豐富多元的樣貌,確保新聞播出內容的高質量與高水準。電視新聞之所以能夠吸引受眾的眼球,很多時候是基于電視這一傳統媒體在新聞播出時所表現出的本質特征,電視新聞制作更多的是強調客觀事實,并且新聞內容的表現方式與受眾的獲取需求比較一致,極大地滿足了受眾在新聞內容上的獲取需求。
在前期的新聞拍攝環節,要注意最大程度還原新聞事實,按照新聞的本質要求進行拍攝。根據報道主題,選擇最為適宜的拍攝手段,盡可能以多元化的內容為受眾提供有效信息,使受眾在觀看電視新聞的過程中獲取有價值的信息,形成對新聞事實的判斷和思考。
2.對新聞鏡頭的把握
21世紀是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時代,在這一時代背景下,新媒體得到了井噴式的發展,新聞拍攝手段由以往的單一模式轉變為多元模式,使新聞報道形式越發豐富。同時,受眾獲取新聞信息的渠道不斷拓展。這些無疑意味著電視新聞報道內容、報道形式與傳播渠道都發生了巨大變化。所以,必須針對新時代受眾的新需求進行相應的調整。
在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形勢下,電視媒體面臨巨大的發展壓力,所以有必要從多維度入手提升自身的競爭力,而電視新聞的前期拍攝就是工作的重中之重。在電視新聞前期拍攝的過程中,要把握好拍攝鏡頭,鏡頭把握是否合理科學直接影響著電視新聞前期拍攝的效果。基于此,電視新聞的前期拍攝必須滲透創新理念,在前期拍攝中融入編輯意識,為接下來的新聞編輯工作打好基礎,凸顯新聞前期拍攝工作的價值。這要求前期拍攝人員與編輯人員建立密切聯系,加強溝通,對拍攝鏡頭進行詳細分析,盡可能使電視新聞鏡頭拍攝的畫面呈現得完美,凸顯新聞主題,達到預期的傳播效果。
比如:通常情況下攝像記者會拍攝大量的鏡頭,可看鏡頭約占一半以上,而剩余的鏡頭被稱作基礎鏡頭。可看鏡頭承載了大量的新聞要素,飽含關鍵新聞信息,新聞要素也更加多元,受眾能夠從中汲取有價值的信息,從而滿足自身對新聞事實的獲取需求。而相比之下,基礎鏡頭作用較弱,其呈現的內容以展示新聞背景為主。受眾在獲取新聞信息的過程中,會通過基礎鏡頭來了解新聞背景。
在新聞前期拍攝環節,攝像記者要發揮自身的專業優勢,秉承編輯意識,明確拍攝角度、拍攝手法、拍攝內容,從多個層面來表現新聞信息,精準捕捉新聞亮點,深層次挖掘新聞事件的內涵,抓住受眾的眼球。
3.錄制好現場同期聲
做好電視新聞前期拍攝工作,必須重視現場聲音錄制工作。現場聲音錄制質量同樣影響新聞傳播效果,錄制得好,會增強新聞現場感,營造現場氣氛,強化感官體驗,引發受眾的共鳴,大大提高電視新聞節目的收視率。
整個拍攝過程中,攝像記者要與新聞編輯建立密切的聯系,確定新聞現場拍攝主體和需要錄制的聲音,使聲音與畫面協調一致。
總而言之,電視新聞攝像記者要形成較強的編輯意識,并通過與編輯的隨時互動溝通,為接下來的編輯工作打好基礎,避免編輯時才發現攝錄素材缺失的尷尬局面。
1.有助于編輯工作的快速完成
新聞前期拍攝過程中會獲取大量的新聞素材,其中包括圖像及音視頻等,這些都是后期編輯人員工作的基礎,他們要結合新聞節目的編排需求對素材加以整合、分類與處理。如若新聞前期拍攝過程中攝像人員缺少編輯意識,將會給后期編輯人員帶來較大的工作壓力,影響編輯效率,無法保證新聞播出的時效性,最終的新聞播出效果也會受到影響,無法滿足受眾對節目的觀看需求。
2.有助于提高節目品質
新聞前期拍攝過程中,如果攝像記者具備較強編輯意識,將會呈現相對完整、連貫的鏡頭,從而使新聞內容的呈現更加全面,有助于吸引受眾的眼球,進而提升新聞收視率。
在新聞前期拍攝過程中攝像記者編輯意識的實踐體現在根據新聞制作的經驗,精準地進行關鍵畫面的捕捉,使新聞結構趨于完善,給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尤其是在突發事件的報道中,如果攝像記者存在較強的編輯意識,那么就會以抓拍的方式還原真相,渲染現場的環境與氣氛,準確表達人物主體的精神狀態與情緒變化,即便時間緊急也會突出報道主旨,滿足后期編輯對內容“硬件”的需求,較好地完成新聞拍攝任務。攝像記者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入手表達情感、渲染氛圍,呈現多維度的景別,使拍攝素材更具多樣性。
3.有助于強化受眾觀感體驗
新聞節目制作過程中,前期拍攝是十分重要的環節,直接影響著新聞節目的播出效果,而攝像記者是否具備編輯意識則關系著節目呈現的效果。攝像記者在實際工作中是否能踐行編輯意識,也決定著畫面是否能夠給受眾帶來強烈的情感沖擊,決定著能夠給受眾提供豐富的觀感體驗。
新聞節目是把一組一組的鏡頭通過一定的技巧和章法組接在一起而形成的。因此,電視節目制作的前期工作就是電視攝像。電視攝像記者的技術技巧和創作意識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電視圖像質量的水平。
電視節目創優不但要求攝像記者遵循基本的工作原理和技術要求,科學規范地進行電視畫面拍攝,還要有一定的編輯意識,要去體察受眾的心理、緊盯新聞事件發展的情況,調動一切元素,采用獨特的視覺呈現手段,創作出令人喜聞樂見的電視新聞節目。
作為電視新聞節目的創作者,用什么樣的創作技巧、從什么角度去創作是相當重要的。有的電視新聞節目往往看不出畫面造型和創作思想的新意,缺乏總體設計,只停留在一般性的記錄上,攝像技巧也只體現在對簡單的推拉搖移技巧的運用上,這樣就使得電視新聞畫面的表現力非常蒼白,也就無新聞感染力可言了。也就是說后期編輯的立意再好,卻因為攝像記者在拍攝過程中缺乏編輯意識和創新意識,而使得新聞作品黯然失色,甚至連一般水準都夠不上。
電視新聞前期拍攝中,增強攝像記者編輯意識的途徑主要有以下幾個:
1.做好拍攝規劃,明確新聞主題,以此為前提確定拍攝方向與鏡頭時長
在電視新聞節目制作過程中,前期拍攝環節攝像記者編輯意識的增強,要從多個方面入手,而拍攝前期的規劃工作無疑是重中之重。在規劃環節應確定主題內容,明確核心內容、拍攝時長等,拍攝的畫面與錄制的現場聲音等都要與節目風格相契合,進而確保拍攝效果。
例如:針對某環保活動的拍攝工作,事先與活動主辦方負責人建立聯系,了解活動基本流程和內容,確定新聞拍攝的重點,真正做到心中有數,以此為前提建立完整的新聞框架,基本確定新聞篇幅大小。
在實際拍攝過程中,要謹記新聞主題,突出新聞重點,注意及時攝錄現場聲、同期聲等,從而給受眾帶來良好的視聽體驗。
做好規劃,也有助于攝像記者提前進行構圖創作,處理好主體、陪體和背景三者之間的關系。主體是電視新聞畫面中所要表現的主要對象,是攝像記者用于表現主題思想、構成電視新聞畫面的主要部分。陪體是和主體密切相關并構成一定情節的部分。而背景是畫面中距離攝像機最遠的景物,是環境的主要部分。在拍攝前期進行精心構思,合理處理好三者的關系,在構圖上就會出現意想不到的藝術效果。處理三者關系的基本原則就是要做到多樣統一。根據電視畫面的運動特性,把它們有序地安排到攝像機的有效畫面里。有主次之分,有先后之分,有明暗之分,有虛實之分,形成一個和諧統一的整體,從而達到獨特的構圖美感,更好地表達新聞主體的特點。
2.積累拍攝經驗,掌握事物發展規律,采用豐富的拍攝手法,為后期編輯提供必要保障
新聞拍攝涉及不同類型的新聞,包括時政新聞、經濟新聞、體育新聞、娛樂新聞等。長時間從事某一領域或某一類型新聞的報道,會積累較為豐富的經驗,掌握事物內在的聯系以及發展的一般規律。
攝像記者可以基于自身采訪和拍攝經驗,確定基本的拍攝手法及拍攝技巧,盡可能采取多樣化的拍攝方式,為受眾呈現豐富的拍攝視角及鏡頭語言,使新聞內容更具感染力。
3.善于運用特寫鏡頭,強化感染力與表現力
電視新聞節目制作過程中的前期拍攝,除了要做好上述工作外,也要根據新聞的具體情況選擇與之對應的鏡頭,比如特寫鏡頭等,來強化新聞內容的張力,給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比如采制人物新聞,通常會對人物成長背景進行簡要介紹,拍攝人物工作或生活的畫面,從而反映人物個性及心理狀態等,針對人物的個性特點以特寫鏡頭的呈現方式來達到更好的拍攝效果。
由此一來,可為后期編輯制作提供方便,使后期編輯更加得心應手。
綜上所述,文章主要針對電視新聞前期拍攝中編輯意識的提升策略進行分析,首先探究了新聞制作過程中前期拍攝人員養成編輯意識的重要意義,一是有助于編輯工作的快速完成,二是有助于提高節目品質,三是有助于強化受眾觀感體驗。而后文章探究了電視新聞前期拍攝中編輯意識的增強途徑,給出了三點建議,一是做好拍攝規劃,二是積累拍攝經驗,三是善于運用特寫鏡頭。
電視新聞形聲兼備,記者在前期采制素材時要考慮圖像、聲音、文字的綜合運用。有較強編輯意識的攝像記者,才能把后期編輯制作的意圖貫穿到整個拍攝過程中,實現無剪輯拍攝。攝像記者拍攝第一個鏡頭時,就應帶著編輯意識,思考在接下來的鏡頭中如何恰當運用不同景別和長短鏡頭,審慎選擇角度,巧妙運用光線。攝像記者還要帶著編輯意識采集聲音素材,從而避免聲畫兩張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