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成紅
區域經濟是指在一定區域內經濟發展的內部因素與外部條件相互作用而產生的生產綜合體。區域經濟反映不同地區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區域經濟是推動地區創新發展、綠色發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區域經濟的蓬勃發展對其他地區的發展也有帶動作用。區域經濟的發展與新聞傳播行業的發展也存在著密切聯系。借助新聞傳播的優勢,社會經濟也隨之發展。
1.新聞傳播。新聞傳播,主要是指新聞媒介由發出新聞至廣大受眾接收到新聞的過程,此過程代表了新聞傳播空間的延續。由此可見,傳播的重點是受眾接收新聞,并對新聞內容作出各種反應,反應的強烈程度以及對社會未來發展所產生的影響,會最終形成專屬于新聞傳播的社會效應。但目前,受到互聯網新媒體的影響,傳統紙媒新聞傳播方式時效性有限,傳播能力日漸下降。廣播電視新聞節目相較于報刊新聞來說,新聞的傳播效率及速度大大提升,但新聞傳播能量并未實現最大化,新聞傳播的社會效果也未達到理想狀態。
2.區域經濟。區域經濟,也被稱為地區經濟,泛指在全國范圍內不同行政區域的國民經濟。區域經濟的形成,主要受勞動區域分布不同的影響。古往今來,社會經濟活動中,在經濟條件、地理位置、政治措施等因素的作用下,已經逐漸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區域經濟。區域經濟在構成上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其一,國際關系建設中,經濟發展以及經濟量之間具有一定的時空關聯性,同時在各自分布的范圍內,形成了專屬的運行機制。
其二,經濟現象與地理位置之間具有關聯性,且在地緣區位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經濟規律。
其三,受地理位置以及地緣關系的限制,社會經濟文化發展也受到一定的影響。
其四,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地理因素,其是區域經濟發展和進步的基本要素。未來區域經濟建設中,必須將區域內的自然條件、社會資源及地理條件等優勢全面利用起來,在做好生態環保工作的基礎上,實現區域經濟發展成果的最大化。
1.新聞傳播主體呈現廣泛性和多元性。在新媒體時代,新聞傳播打破了以往的新聞只能由專業的新聞工作者傳遞給受眾的限制,新聞傳播的主體擴大化。每個人都可以參與到新聞傳播中,編輯、發布并傳遞,新聞傳播呈現出多元化的特征,增強了新聞傳播主體的平等性。
2.信息發布的高速性與零滯性。隨著技術的進步和移動通信設備的普及,人們可以通過手機、電腦等實時處理信息,在信息的接收和分享上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突破了傳統媒體傳播的滯后性,信息的傳遞速度也更快。
3.信息傳播過程的主動性與互動性。新聞傳播受眾具有很強的主動性,這些受眾可以自由選擇所要觀看的新聞,還可以與內容創作者進行互動,實時新聞、熱點信息、評論留言逐漸成為人們討論的內容,信息也得到更大范圍的傳播。
4.受眾體驗的立體化與碎片化。隨著新聞傳播方式的不斷發展,其呈現載體已經不僅僅局限為報紙、電視、雜志,還包括各種新媒體工具,信息更加豐滿、直觀立體,也更碎片化。
1.新聞傳播促進企業經濟發展。企業借助新聞傳播可以了解到更多市場的動向,通過其信息高速性、零滯性的特點可以更快更準確地掌握市場信息,這對企業發展來說是十分重要的。借助新聞傳播也可以對企業進行宣傳,比如通過新聞報道格力電器、華為、阿里巴巴等,能夠提高這些企業的知名度。新聞傳播對企業生產也有一定的監督作用,新聞有褒有貶,也間接關系到企業的生存與發展,影響著企業的聲譽。越來越多的企業家隨著媒體報道走進人們的視野,思想道德高尚、為國為民謀福的企業家能夠為年輕創業者作出表率,同時新聞報道對這些企業家來說也是一種監督,規范其言行舉止。新聞傳播也能夠促進企業生產的規范,比如曝光企業產品質量問題、企業對員工的不公平待遇等,敦促企業改正問題,對企業經濟發展也有很大幫助。新聞傳播的科技發明成果及優秀管理經驗,對不斷謀求發展的企業來說有很大的幫助。
2.新聞傳播推動社會經濟進步。在區域經濟急速發展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出現許多漏洞,市場中會出現許多不正當競爭甚至損害公民利益的現象,例如門店違規采集客戶人臉信息。新聞媒體通過報道市場上出現的這些問題,引導公眾輿論,能夠有效解決問題。
新聞傳播也對經濟政策的推行有一定的影響。商家和顧客通過新聞能夠了解相關的規章制度和經濟政策,新聞報道能夠加強對政策的宣傳。
3.新聞傳播助力區域經濟均衡發展。在區域經濟集聚的過程中,難免會產生地區之間發展不平衡的現象,在發展過程中也可能存在傳統思想文化觀念與現代社會新思想新理念的碰撞。新聞媒體對這些問題進行報道,可以幫助人們充分了解不同地區的發展差異,為政府決策提供參考意見。新聞媒體能夠指出地區發展存在的瓶頸,比如報道某地污染嚴重問題,引起相關部門高度重視,促進當地更好地平衡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新聞傳播也能促進貧困地區快速發展,幫助其獲取外界信息資源,比如通過媒體報道解決農產品滯銷的問題,提高地區產品的知名度。
1.政府引導做到位。新聞傳播除了促進地區經濟發展的同時,自身也要創造一定的經濟效益。新聞媒體通過收集、編輯、整理和發布信息,引導企業科學生產和受眾理性消費,拉動地區經濟增長。兩者也有互相促進的作用。要充分顯示出新聞傳播對經濟的促進作用,就需要政府利用好新媒體時代的新聞傳播。目前新聞傳播的受眾數量大大增多,各種各樣的新聞充斥網絡世界,政府要發揮引導、監督作用,對發布虛假信息的媒體進行嚴格處理。在一些重要事情的決策上,也可以通過新聞傳播的互動功能來傾聽民意。對一些偏遠落后的地方,政府要出臺具體舉措促進當地新聞媒體的建設,為當地經濟發展提供更多的信息資源。新聞媒體也要順應時代變化而發展,不僅僅通過傳統媒體傳播信息,也可以通過各種新聞APP、短視頻、微信公眾號以及新聞網站等進行傳播,無論通過什么形式傳播,都得確保受眾獲得的新聞資訊是準確可靠的。
2.新聞傳播與區域經濟發展有效結合。現階段,實現社會全面發展,經濟建設成為重中之重。信息化時代下,新聞傳播行業競爭日趨激烈。對經濟領域資訊的宣傳和播報,必須做到實時、精準、真實。區域經濟新聞播報還必須確保播報內容能夠反映社會公眾的呼聲和需求,使新聞傳播真正成為政府與基層公眾之間連接的橋梁。新聞在客觀呈現區域經濟現狀的同時,也要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將正能量傳遞給每一名新聞受眾。此外,新聞媒體也應該在區域經濟建設和發展中,主動承擔社會責任,為經濟發展營造良好的社會輿論環境,為區域經濟邁上新臺階筑牢輿論基礎。
3.以市場為主導,加快區域產業化進程。新時代下,很多地方的區域經濟在國家經濟發展戰略的指引下,實現了迅速發展,而區域經濟的發展,也為當地新聞媒體的發展創造了新的契機,使新聞傳播走向集團化、產業化發展之路,經營規模擴大,為行業轉型升級提供了必要條件。
區域經濟管理主體應該積極謀求創新發展,加快產業化發展進程。區域經濟發展中,應借力當地媒體的宣傳力量,打造優質的品牌新聞欄目,多宣傳本地的經濟優勢。
4.對媒體進行科學分類監管。區域經濟發展中,能夠借力的新聞媒體主要有兩類。
其一是區域內的廣播電視臺、黨報等,此類黨媒的受眾主要為政府部門工作人員。其二是新媒體、自媒體。這些新型媒體內容呈現上往往會帶有較強的娛樂化和大眾化特征。
兩種媒體定位不同,受眾不同,肩負的社會責任不同,所以政府和公眾對其的監管措施也自然有差異。對前者,監管工作重點應該放在新聞的導向性和內容的真實性、權威性方面,原因在于其作為黨媒,必須確保公信力,確保新聞傳播推動區域經濟持續發展。對后者,監管工作重點則應該放在輿論引導的方向性和娛樂性內容的度的把握上,原因在于其作為社交性質較強的媒體,必須營造積極向上的社會輿論環境,確保社會穩定、人心穩定,以推動區域經濟長久發展。
5.以新聞傳播為窗口,帶動區域經濟發展。區域經濟建設中,新聞傳播的作用愈發凸顯出來。例如,如今在中央電視臺發布形象宣傳片的地區越來越多了。2020年5月,由常州廣播電視臺制作的15秒常州城市宣傳片《教我如何不想她》,陸續登陸央視1套《朝聞天下》和央視4套《中國新聞》節目,向全國乃至全世界人民展示常州建設“五大明星城”的美好形象。常州城市宣傳片刷爆了當地人的朋友圈,盡管只有短短的15秒,卻濃縮了常州在工業智造、幸福宜居、文旅休閑等方面的突出成果。從昔日的燈芯絨、手扶拖拉機、收音機、自行車等十“龍”齊舞的產業鏈矩陣,到如今高鐵、光伏、電纜等國家產業名片,常州大刀闊斧推進制造向“智造”轉型。
此類廣告的投放目的并非重點推廣某一產品,而是面向全國觀眾推廣某地整體形象,帶動當地旅游、餐飲等區域經濟指標的增長。地方政府可利用新聞傳播宣傳招商引資政策,使區域內外投資者能夠通過更多渠道了解區域優勢產業,從而向該產業投入資金,助推該產業進一步發展。
除利用新聞傳播進行形象宣傳以外,還可積極宣傳本地的特色活動。以山東青島為例,其舉辦的啤酒節活動如火如荼,新聞宣傳工作也比較到位,吸引了大批游客涌入青島參與啤酒節活動。在大力宣傳下,青島啤酒節已經成為當地的一個品牌活動,提起“啤酒節”人們自然而然就會聯想到“青島”,充分說明新聞傳播工作開展的重要性。當地政府也充分利用啤酒節這個契機,培育新業態,釋放新動能,發展新消費,不斷提升區域節慶舉辦水平。
比如,2021年是“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也是青島市嶗山區突破“戰略北進”、推動城市轉型升級的關鍵年份。站在新的起點上,2021年的啤酒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更加凸顯“親民、活力、時尚”等元素,以提振經濟發展、服務駐區企業、推動全域旅游品質再提升為目標,突出精致化、品質化、商務化辦節特色,推動青島國際啤酒節再上新臺階。嶗山區首次聯手國內時尚產業領軍企業上海紡織時尚公司,引進全新辦節理念,將時尚藝術元素融入啤酒節,高水平策劃、打造國內一流水平的時尚演藝、舞美燈光和藝術陳列,不斷豐富節日文化內涵。同時,充分利用優質節慶平臺,策劃組織高端商務活動,持續優化嶗山區的營商環境。
6.實現區域經濟新聞傳播的守正創新。要進一步擴大區域經濟信息的傳播范圍,做好新聞傳播的守正創新工作很有必要。
一方面,新聞工作者應該創新信息的形式,借助特技、三維動畫等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拓展區域經濟信息的傳播廣度、深度、力度,引發受眾共鳴。
另一方面,在新聞傳播中,應該始終站在客觀的角度,對區域內經濟發展進行報道,既報道經濟發展成績,也報道瓶頸和弊端,做好理性分析。
7.地方媒體積極轉型,助力區域政務宣傳和經濟發展。新媒體的迅猛發展,使信息傳播格局發生了巨大變化,傳統媒體如何鞏固主流輿論陣地,增強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很多都市報積極轉型,從一張報紙,發展成為包括報紙、新聞客戶端、微信矩陣等產品在內的融媒體集群,實現了“一次采集、多次分發、移動優先、立體呈現”的融媒體傳播格局。時代瞬息萬變,但是傳統媒體的專業性、權威性和公信力依然存在,特別是在助力地方政務宣傳和經濟發展上,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各傳統媒體要轉變思路,主動作為,積極為政府機構、企事業單位新聞宣傳出謀劃策,采用新興政務傳播方式,擴大立體傳播效果。
區域經濟管理主體和發展主體能夠依靠新聞媒體傳播的信息以及受眾的反饋預測市場動向,解決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同時新聞傳播也可以對政府、企業起到監督作用,為政府部門出臺經濟調控措施起到參考作用,促進區域經濟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