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玉杰
對主持人而言,語言是其傳播信息的重要工具,在主持電視節目的過程中,需要主持人借助這一特殊傳播工具與受眾展開溝通和交流。電視節目主持人的有聲語言表達為主持人與受眾之間的溝通搭建了平臺,也幫助電視節目主持人打造獨特的個人風格,幫助受眾更好地了解節目。融媒體時代背景下,主持人的口語風格面臨著新的要求和挑戰,主持人的口語傳播要簡明扼要,還要與節目定位相契合。
第一,自然口語化。
與新聞播音員規范端莊、字正腔圓的語言風格相比,其他電視節目主持人的語言風格更加自然,可以與受眾建立朋友般的親密關系并展開交談。在進行口語傳播的過程中,電視節目主持人通常采用的是較為親切的口頭語,具有較強的親和力。
第二,互動交流感。
電視節目主持人語言表現出來的特點有:對象感、交流感。哪怕現場沒有觀眾,主持人在面對話筒和鏡頭時,也要在潛意識里建立與觀眾“交談、互動”的場景,切記不能自言自語。張頌在《播音創作基礎》一書中提到:“播音員必須設想和感覺到對象的存在和對象的反應,必須從感覺上意識到受眾的心理——要求、愿望、情緒等,并由此調動自己的思想感情,使之處于運動狀態。”這段論述非常通俗易懂地將對象感的形成要素作了總結。其實,生活中的一草一木、身邊人的一言一行等都會悄無聲息地對主持人造成影響,在口語傳播過程中將這些影響有效地加以運用,努力做到心中有人,“為著受眾、想著受眾、不忘記受眾”,方為上策。
第三,風格獨特性。
電視節目類別之間的差異,使得主持人的語言特色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性。就主持人而言,沒有個性也就沒有魅力可言,其職業生命力也會因此喪失。受節目要求、修養閱歷、語言習慣、音質音色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主持人的口語傳播各有特色,有的熱情豪爽,有的詼諧機智,有的節奏急促,有的娓娓道來,獨特的風格可以使主持人具有自己的個性,能夠提高主持人的自身魅力,幫助其獲得長久的職業生命力。
第四,教育通識度。
教育是傳播文化的主要途徑,而電視節目的傳播目的之一就是發揮教育作用。“教育”的主題可大可小,但是,教育始終是一個嚴肅的話題。觀眾在結束了緊張的學習和工作以后,最希望通過電視節目獲得精神和心理上的放松。
所以,電視節目主持人的語言需要遵循適度的原則,要通過輕松幽默的語言緩解受眾的壓力,切忌使用低俗的語言,避免“教育”的效果受到損害。由于受眾職業、性格、學歷等方面存在差異,他們對主持人語言表達的要求也存在一定的差異。要想讓不同層次的受眾接受并喜愛主持人的風格,就需要主持人在不同類型的節目中將語言的貼近性表現出來,做到雅俗共賞。
在融媒體時代,作為傳統媒體領軍者的電視行業地位逐漸下降,必須謀求創新和發展。電視節目主持人要增強專業素質,根據時代提出的新要求作出相應的改變。主持人需要明晰電視節目主持人口語傳播對電視節目的意義與價值,這也是助力其實現改革創新的關鍵。
對于電視節目而言,主持人是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同時也是節目的名片。所以必須由業務水平較高的主持人來把控節目進程,給受眾留下深刻的印象,形成鮮明的主持特點和品牌形象。主持人的業務能力及外形和氣質,必須與節目的調性相匹配。
就當下而言,電視節目主持人的口語傳播風格主要有五大類:正統、活力、智慧、嚴謹、幽默。一般而言,正統型的主持人多為女性,這類主持人端莊大氣而且國民認可度都比較高,交流感很強。相比較正統型主持人來講,活力型的主持人更加親民,更富有生活氣息。而智慧型的主持人特點就是語言表達邏輯性較強、應變能力較好,能發人深省、引人思考。嚴謹型的主持人一般是評論類節目的主持人,點評客觀、表達嚴謹。無論是什么類型,優秀的主持人都有一個共性,那就是具備扎實的主持功底,但同時并不會過多表達主觀意識,在電視節目當中凸顯理性,將個人的情緒藏匿起來。
在融媒體時代,電視節目不斷推陳出新,幽默型主持人遍布各個節目,在訪談類節目中也很常見,比如《圓桌派》《脫口秀大會》的主持人等。幽默詼諧的語言和適當的調侃能夠調動電視節目的氣氛,也能夠迅速拉近與受眾的距離,和受眾之間形成交流與互動。站在節目調性與風格的角度來看,智慧型、嚴謹型的主持人都屬于傳統主持人的范疇,而幽默型與活力型二者的表現更為接近。
總而言之,電視節目主持人的口語傳播不但能夠充分展示自身的能力與魅力,同時還能夠有效調動節目氣氛,優化電視節目的傳播效果,增強受眾黏性。
融媒體時代背景下,電視節目主持人應優化自身的口語傳播,結合受眾需求,打造獨特風格,達到良好的傳播效果,讓節目獲得更多受眾喜愛。
傳統電視節目的主持人一般都是正襟危坐、字正腔圓。融媒體時代背景下,傳統主持風格暴露出了很大的局限性。現在很多新媒體上的主播更加親民,個性化特征明顯。電視節目主持人應該學習優秀新媒體主播的主持風格。
在全面掌握受眾心理的前提下,主持人需要結合電視節目風格類型和節目主題來塑造個性化語言。只有了解自己主持的節目的受眾群體類型,才能對自己的語言風格進行設計。如果節目受眾主要為政界人士,電視節目主持人就要精準掌握國家最新出臺的路線方針政策,在主持過程中做到思路清晰、語言規范標準;如果節目受眾主要為知識分子,電視節目主持人應不斷豐富自己的文化知識,做到出口成章;如果節目受眾主要為尋常百姓,主持人就要經常下基層,了解當地民生情況,語言表述要接地氣、通俗易懂。電視節目主持人口語表達過程中,為了能夠吸引受眾關注,就要有意識地使表達方式和傳播風格更符合受眾需求,促進節目質量的不斷提升。
融媒體時代的到來,給電視節目主持人帶來了更多的挑戰,傳統電視節目“一家獨大”的局面不再。但是,融媒體時代的發展帶來的不僅有挑戰,還有新的機遇,主題多元、內容豐富的新節目層出不窮,主持界的新生力量蓄勢待發。盡管傳統媒體處于被唱衰的境地,但是傳統電視平臺依然有自己的優勢,新媒體始終無法徹底代替傳統媒體。
另外,新媒體還處于發展階段,存在內容雜亂、語言低俗等不足,這也是導致新媒體主播無法在短時間內搶奪傳統媒體主持人風頭的關鍵原因。所以,傳統媒體主持人和新媒體主播將會共存,傳統媒體主持人的職業生命力和社會影響力不會迅速下降,而新媒體主播又具有類型多樣、風格新穎等優勢,二者可以相互融合,相互促進,建立良性競爭,電視節目主持人的信息傳遞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可以獲得提升,電視節目的可看性也會不斷增強,主持人的美譽度也會隨之提高。電視節目主持人要增強融合能力,滿足不同受眾需求,從而提升自己的社會影響力。
對電視節目主持人這個職業而言,有聲語言是其口語傳播的主要表現形態。在電視節目主持工作中,主持人需要借助有聲語言來進行宣傳。眾所周知,電視媒體是傳統媒體的代表,同時也是黨和政府與人民群眾之間溝通的橋梁與紐帶。所以對電視節目主持人來講,口語傳播語言的規范是基本要求。
我國是擁有56個民族的多民族國家,現用民族語言有幾十種,現代漢語方言種類更加復雜,全國可以劃分為七大方言區,之間的語言差異十分大。而語言對國家統一、民族團結以及經濟和社會的穩定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所以黨和政府高度重視語言的規范使用。早在1955年《人民日報》就發表了專門的文章,指出:在語言使用上有示范作用的人,應當注意語言的純潔與健康。而1982年國家頒布的憲法中,第19條明確規定:推廣全國通用普通話,這也就意味著使用規范語言在國家法律法規層面作出了明確的規定和要求。而電視節目主持人就是在語言使用上能夠起到示范作用的人,而且其工作的主要方式就是通過口語傳播電視節目內容,對其電視節目受眾是有很大影響的,能夠對受眾的語言使用起到引導作用。所以節目主持人有義務也有責任遵循國家法律法規,規范在節目中使用的口語傳播語言,使用標準普通話為受眾服務。
主持人在主持節目時,無論是聲調、發音、語速還是表達方式都要遵循普通話的標準與要求,保證口語傳播中每一個音節都純正、清晰,讓口語傳播在清晰傳遞信息的同時也富有美感。
電視節目主持人除了保證發音純正之外,還需要注意詞匯語法的規范應用。語言表達要準確、凝練,盡量避免使用方言,也不要過度使用網絡詞匯,要注意漢民族語言的語法構成,這是對電視節目主持人語言規范化的基本要求。當下,部分主持人對語言規范化要求存在誤解,認為口語傳播的規范化和個性化是對立的。
因此,有的電視節目主持人語言規范程度不高,甚至會在口播中夾雜方言,或者是濫用網絡用語,忽視語言的邏輯性、嚴謹性與連貫性。這樣的做法看起來個性十足,但對口語傳播效果而言,負面影響大于正面影響。所以電視節目主持人口語傳播的個性化應當建立在規范的前提上,在規范語言的基礎上進行個性化創新,通過語言為電視節目增添光彩,讓受眾感受漢語的魅力。
比如在《朗讀者》節目中,主持人的語言生動、凝練、感情真摯,能夠引起受眾的認同和喜愛,增強了節目的影響力與吸引力。
如上所述,語言對節目主持人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是其傳遞信息的重要載體。對電視節目而言,如果主持人能夠運用得體有趣的語言進行節目主持,那么將會有效引發受眾對節目的觀看興趣和欲望,同時也能夠順利完成串聯、采訪和評論的任務。
因此,對電視節目及其主持人來講,語言是口語傳播的重要載體與橋梁。
當下,電視節目主持人言語失當的情況并不少見,這意味著部分主持人語言素養的缺失。比如某臺有一檔美食欄目,主持人在探店品嘗完招牌菜松鼠鱖魚之后對店家說:“你們這里松鼠鱖魚味道正宗,我們還會再度光臨的。”光臨一詞屬于敬稱,應當是店家對顧客講的,主持人自稱光臨是不合適的,這就是言語失當的典型表現。對電視節目來講,主持人的語言文化內涵是保證節目質量的重要因素。文化底蘊深厚的主持人無論是現場調查采訪,還是對某一問題的評述,都能夠表現出很強的判斷力,同時能用簡潔凝練的語言表達出來,幫助受眾了解事件,使受眾深刻體會到語言的魅力。
所以作為向大眾傳播文化的使者,主持人需要具備廣博的知識,夯實文化基礎,除此之外還要有豐富的興趣愛好,拓寬視野,豐富主持語言,在電視節目主持中潛移默化地熏陶和啟迪受眾,展示語言藝術及語言美感。
在融媒體時代,電視節目要獲得長遠發展,就必須做出自己的特色,所以個性化才是電視節目的精髓和靈魂。就電視節目主持人來講,如果其口語傳播沒有特性,那么在實際的電視節目主持工作中就很難給受眾留下深刻印象,使電視節目價值流失。充滿魅力和個性化的語言在融媒體時代是電視受眾所迫切需要的,同時也是衡量電視節目質量的標準之一。個性化語言是主持人風格、文化修養、價值觀念、生活閱歷的表現,能夠體現主持人獨有的思維方式和語言習慣。當然主持人的個性化語言風格需要結合節目的內容和風格來確定,需要符合受眾的語言習慣。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在眾多電視節目中,主持人的口語傳播各有特色,有幽默的、機智的,也有深情的、理性的,無論是什么樣的風格,主持人都必須將真實的情感和對節目的理解融入語言中,以飽滿的情緒感染受眾,調動現場觀眾以及電視機前受眾的情緒,進而與其形成最佳的溝通和交流氛圍,擴大電視節目的影響力和受眾群體規模。
總而言之,在融媒體時代,電視行業的發展離不開優秀主持人。電視節目主持人需要從多方面入手優化口語傳播,與時俱進,為電視事業發展奠定良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