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靜 李明輝 吳芳先
(1.瀘州職業技術學院 四川瀘州 646000;2.瀘州市商務和會展局 四川瀘州 646099)
城市經濟的發展催生了會展產業,同時,會展產業對地方經濟建設又有著強力促進作用。會展業作為現代服務業的重要分支,能有效拉動旅游、酒店、餐飲、交通等產業向高端化發展,在我國經濟建設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近十余年來,中國展會數量、規模和效益呈現不斷增長向好趨勢,行業地位大幅提升。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和四川省會展業競爭力提升工程的契機下,瀘州會展業必須準確把握發展新階段,貫徹落實創新發展理念,主動融合優勢產業,推進展會數字化、智能化,努力構建形式多樣、服務高效、結構優化、競爭力強的會展業新體系。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包括成都、重慶兩大核心城市和自貢、瀘州、德陽、內江、樂山、宜賓、綿陽(除平武縣、北川縣)、廣安、資陽等14個城市。近年來,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會展業發展呈現以下現狀:
2016—2021年度《中國展覽數據統計報告》數據顯示,四川、重慶2016年舉辦展覽1282場次,展覽面積1513.53萬平方米,到2019年,辦展場次增加到2008場次,展覽面積增至2021.84萬平方米,會展產業規模逐步壯大。2020年起,受新冠疫情影響,會展行業遭受重創,辦展數量及規模大幅減少。2021年,會展業逐漸恢復,四川、重慶舉辦線下展覽活動475場次,展覽面積929.1萬平方米。雖和疫情前相比仍有較大差距,但會展業對地方經濟的影響作用逐步加大,多地設置了專門的會展服務管理部門和研究機構,出臺了相關政策支持會展業發展,會展業行業地位大幅提升。
成都、重慶作為全國超大城市,經濟總量、增速領跑西部,在城市經濟體量、產業規模、人文旅游資源、城市基礎設施的加持下,兩地會展業發展迅猛。商務部中國會展經濟研究會發布的《中國城市會展業競爭力指數》顯示,成都已持續幾年蟬聯全國第四,領先中西部其他城市,重慶市位居十名左右,而綿陽、樂山、瀘州等城市與成都、重慶相比,會展規模、檔次、經濟效益等差異較大,根據《2019年中國城市會展業競爭力指數排名》(見表1),綿陽市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城市中競爭力指數排名第三,但在125個城市中,僅排名第62。根據《2021年中國城市展覽業發展綜合指數評價排名》(見表2),瀘州市展覽業發展綜合指數在四川省排名第四,但在183個城市中僅排名第54,會展集中化趨勢明顯,產業發展不均衡。

表1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城市2019年城市會展業競爭力指數排名(部分指標)

表2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城市2021年城市展覽業發展綜合指數評價排名(部分指標)
近年來,成渝地區在會展領域開展了頻繁的區域交流與合作,共同舉辦會展業創新發展會議、投資推薦會、住房城鄉建設博覽會等多個會議會展活動,成立成渝會展聯盟和成渝雙城經濟圈會展經濟研究院等組織,促進區域會展產業協同發展。此外,各類會展組織共同發布會展業合作發展倡議書、會展合作協議等,區域城市之間互相參展、觀展的規模更大、頻率更高,會展主管部門、行業協會、企業、研究機構間的區域交流日益密切,合作不斷深化。瀘州市也攜手毗鄰的自貢、內江、宜賓,重慶江津、永川、榮昌等城市商務部門簽署了《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南翼城市群會展合作框架協議》,聯合建設高品質會展平臺,為唱好“雙城記”、建好“經濟圈”做出行業貢獻。
2.1.1 會展政策環境支持會展行業高質量發展
為優化會展業發展環境,國家、四川省、瀘州市出臺了一系列支持會展業高質量發展的政策規定。國家層面,2015年國務院出臺了《關于進一步促進展覽業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對進一步促進展覽業改革發展做出了全面部署;2020年商務部辦公廳印發《關于創新展會服務模式培育展覽業發展新動能有關工作的通知》,支持建設線上展會及會展線上平臺;2021年國務院辦公廳出臺《關于加快發展外貿新業態新模式的意見》,對發展數字展會予以支持。此外,《“十四五”商務發展規劃》對會展機制、會展平臺、展會模式、行業建設等方面提出了指導意見。省級層面,四川省委省政府出臺了《關于進一步促進展覽業改革發展的實施意見》《四川省“十三五”會展業發展規劃》等多個會展業相關文件,為進一步推動全省會展業做大做強,加快形成新的增長極進行了規范引導。市級層面,近年來,瀘州先后出臺了《瀘州市加快現代服務業發展20項措施(試行)》等政策,會展業作為全市現代服務業體系中的一個成長型業態備受關注。
2.1.2 地域、經濟區位優勢逐漸凸顯
瀘州地域優勢明顯,東西走向上位于成都、重慶之間,南北走向上與內江、樂山、資陽、眉山、重慶、貴州、云南相通。經濟區位特殊,位于成渝經濟區“雙核五帶”中的沿長江流域發展帶,與宜賓、自貢、內江等城市共同構成川南經濟區,構筑起四川經濟增長的第二極和成渝經濟區騰飛的中心地帶。而且會展業與瀘州毗鄰的宜賓、自貢、內江、榮昌、永川、江津等地市相比,瀘州會展數量、規模、輻射范圍等已具有了比較優勢。展館展場面積在全省排名第二,承辦大型會展活動的整體實力僅次于成都,初步建立了“水、公、鐵、空”立體交通網絡,全市會展業發展潛力的區域比較優勢突出。
2.1.3 特色產業體系為會展業發展提供堅實基礎
為順應新時期產業發展需求,瀘州主動謀變,目前正系統實施“一體兩翼”特色發展戰略,著力推動建立并基本形成白酒(食品)、高端裝備制造、電子信息(數字經濟)、紡織新材料等優勢產業生態圈。推進產業鏈建設,加快打造世界級優質濃香型白酒產業和具有全國影響力的裝備制造產業等先進制造業集群。協同重慶永川、江津共建優質糧油及稻田綜合種養產業帶,共同推進綠色(津合)產業城、白酒(津瀘合)生態釀造區建設。打造紅色文化旅游新業態,聯動周邊地區共建紅色旅游生態圈。產業發展由以前的單一結構向特色多元轉變,富有瀘州區域特色優勢的現代產業體系逐步形成,為發展會展業、打造會展產業集群提供了有力保障。
2.2.1 疫情反復為會展行業帶來更多不確定性
隨著新冠疫情在世界各地傳播,會展業是受到影響最大的行業之一。2020年,我國雖為世界范圍內唯一可以正常組織舉辦線下展覽的國家,但展會數量和展覽規模接近腰斬。2021年,會展行業有所恢復,但全國會展規模與疫情前相比依然差距甚遠,《2021年度中國展覽數據統計報告》數據顯示,國內展覽業市場主體超過半數虧損。目前,全球疫情狀況并不明朗,疫情對世界各國社會經濟產生的負面影響仍然長期存在,疫情還將在較長一段時間影響著群眾的生產、生活。聚集性是會展活動的特征,糖酒會、世界大學生運動會、重慶國際車展等多個在川渝舉辦的知名品牌展會皆因疫情延期,瀘州迎春購物月、茶葉開采周等活動直接取消,會展行業面臨的不確定性巨大,瀘州會展發展的未來阻力仍然較大。
2.2.2 現有會展規模、品類、層次不夠
近幾年,瀘州平均每年舉辦會展活動30余場次,中國國際酒業博覽會連續舉辦多年,已成為酒業領域的重要展會活動,2022年,成功舉辦首屆中外地理標志產品博覽會,讓瀘州新增一國際展會。但瀘州現有的會展項目在規模、品類、檔次等方面仍有所不足。規模上,瀘州只有酒博會、地標會、商博會、農交會、迎春購物月5個會展活動有一定規模,展覽面積超過2萬平方米,其余展會規模都較小,均不超過1000平方米;品類上,目前與區域主要產業匹配的會展只有酒博會,其他產業均無相關大型會展活動。現有展會覆蓋內容品類不優,可替代性較高,商博會、農交會等展會活動,周邊各市也在以不同形式開展,彼此協作不夠,同質化競爭加劇。檔次上,會展活動展出的商品及配套活動層次均有待提高,辦展模式陳舊,配套活動吸引力不足,發揮不出高端展會應有的行業引領和促進作用。
2.2.3 現代會展業服務體系尚未建立
從配套設施看,瀘州會展場所分散,國際會展中心作為瀘州市僅有的專業性規模會展場館,周邊酒店、餐飲、旅游、金融、電信、保險、運輸等配套設施尚顯不足,展館一年僅舉辦一兩場會展活動,利用率極低。西南商貿城、海吉星物流園、巨洋國際會議中心、奧體中心等會展場所星羅棋布,但與城市相關產業互動性差,接待能力、規模效益明顯不足。此外,智慧會展設施建設滯后,辦展質量不高,難以滿足會展市場新業態和新模式的需求;從人才支撐看,瀘州實際開展會展業務有一定占比的只有瀘州國際會展有限公司等不足10家企業,而且科班出身人員極少,真正熟悉會展業務、了解掌握先進技術、富有操作經驗的會展專業領軍和高端人才十分匱乏,展會策劃、設計、搭建等能力較弱,均無法獨立承擔類似酒博會、西博會瀘州館等中高端展會設計搭建項目,現代會展業服務體系尚未建立,導致瀘州會展辦展水平不高,會展活動經濟效益較低。
2.2.4 城市對知名會展品牌的吸引力不足
城市魅力是吸引知名會展品牌落戶的重要因素之一,2021年,瀘州GDP在四川排名第六位,位于成都、綿陽、宜賓、德陽、南充之后,綜合經濟優勢不明顯。最新的第7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瀘州常住人口425.42萬人,排名第7位,瀘州會展流量基礎尚顯不足。而且瀘州雖為全國旅游城市,但和成都、重慶相比旅游資源、發展成熟度差距甚遠,也無樂山大佛、自貢燈會、雅安碧峰峽等知名旅游IP,旅游資源知名度和美譽度不足;此外,瀘州雖酒旅資源豐富但開發整合不夠,未與展會活動有機融合,會展旅游市場尚未發展,也沒有專業的會展旅游企業和特色的會展旅游產品,對參展商和觀眾吸引力不足。加之瀘州毗鄰重慶,不遠于成都,發展極易受虹吸效應影響,存在自身流量支撐不夠的情況下又被帶走部分會展流量的可能。
一是提升酒博會、地標會兩大國際性會展活動品牌影響力。酒博會作為瀘州會展龍頭品牌,通過爭取承辦國際性烈酒展會、國際性評酒賽事,提高酒博會專業化品質和行業影響力,同時,引導酒博會通過UFI等展覽行業國際認證,將酒博會打造為世界知名酒類會展品牌。地標會作為西部地區首次舉辦的地理標志產品類國際性展會,可充分發揮自貿區川南臨港片區、國家級電子商務示范基地等平臺疊加優勢,通過服務優化、平臺完善、品牌提升等方式,塑造地標會品牌;二是持續推動西南商品博覽會、農產品交易博覽會等現有會展品牌展會提檔升級;三是依托瀘州現有電子、能源化工、紡織、裝備制造、現代醫療服務等產業群,最大限度地挖掘優勢產業與會展項目的結合點,積極謀劃獨具本土特色的行業展會,或引進相關行業影響力大、輻射帶動力強的展會、論壇、賽事落戶瀘州;四是引導區縣結合自身特點適時創新舉辦特色展會,培育發展形成多個展會新支點,形成會展產業集聚區。
一是完善會展行業組織管理機制。成立瀘州市會展業協會,推動會展行業上中下游服務資源整合,推動物流、交通、酒店、金融、旅游、娛樂、零售等多方參與共同發展。同時,通過行業自律,指導行業繁榮、規范、有序發展;二是提高會展服務水平和效能。借鑒并認真學習國內外頂級展會的辦展理念、管理組織標準、運營管理模式和業務規范,在重大會展項目的組織、策劃、招商招展、展示設計、布展、配套設施和服務等方面引進并應用國際標準。培育和吸納高層次會展創意策劃商、組展商、高技術搭建商、展會信息化服務商等,通過精細化、信息化的增值服務,創新“線上+線下”辦展模式,開拓數字會展新空間,彌補會展業服務短板,從而提升展會的經濟效益和社會影響力;三是落實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積極對接會展科研機構,尋求智力支持。實施“校政企”三方聯合培養會展人才的育人模式,持續培養有創意、懂創新、愿創造的會展綜合人才,為瀘州會展業的蓬勃發展提供人才保障。
深入挖掘瀘州白酒歷史、民俗風情、長江碼頭文化、紅色基因等豐富的旅游資源內涵,并根據會展產業特點,打造瀘州特色的會展旅游項目。一是打造特色會展酒旅項目。發揮瀘州白酒產業優勢,立足非遺窖池、白酒博物館、酒鎮酒莊、酒谷湖公園、白酒園區等特色瀘州酒旅資源,開發“賞文物—憶歷史—調美酒—做酒器—看酒企—觀酒秀—逛酒市—吃酒宴”全鏈條具備體驗化、產區化、特色化的會展旅游酒旅項目,打造國內一流的會展酒旅品牌,增強瀘州作為中國酒城的吸引力;二是以長江文化為主線,聯合重慶、宜賓、樂山等瀘州周邊沿江城市,打造長江生態文化景觀岸線,結合區域實際,建設有風景、有風情、有文化、有精神的多彩長江岸線。抓住成都、重慶龐大的旅游外溢市場,聯合開發特色會展旅游項目,以會展產業帶動旅游消費,以旅游促進會展產業轉型。
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為契機,進一步加強與川南四市及重慶市榮昌區、江津區、永川區等城市接洽,成立區域會展業發展聯盟,深入推動合作協議相關事項落到實處,進一步加大會展支持力度與協作力度,進一步圍繞區域產業布局,加強重點展會協同合作,實現區域會展經濟硬件支持和軟實力共建共享,進一步探討聯合辦展、輪流辦展、一展多址等新的辦展模式,實現差異化抱團發展,攜手打造一批區域公共品牌展會和區域展會合作示范區,合力打造更高水平的區域會展合作平臺。大力邀請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城市黨政企代表團來瀘州參展,組織專業觀眾觀展,提升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產品和企業到瀘州參展參會規模及質量,持續深化川渝展會合作。積極主動融入區域合作高端平臺展會,支持“瀘菜瀘味”“瀘州產”“瀘州造”等品牌產品“走出去”,協力推進會展行業交流合作向更大空間、更廣領域、更深層次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