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學科交叉背景下,詩詞類圖書要想為讀者提供全新的閱讀體驗,就要強化詩詞與學科之間的內在聯系,深入解讀詩詞,以更加豐富的形式呈現內容。文章以2021年“中國好書”月榜圖書《古詩詞遇見中國地理》為例,淺談詩詞類圖書在學科交叉背景下的出版實踐,并為詩詞類圖書的出版創新提供建議:結合自身優勢,創新學科交叉出版模式;充分利用融媒體資源,優化閱讀體驗;開發文創產品,縱深挖掘文化資源。
【關? 鍵? 詞】詩詞;學科交叉;圖書;出版創新
【作者單位】劉鵬,中國地圖出版社。
【中圖分類號】G237.9【文獻標識碼】A【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2.17.013
一、詩詞類圖書的出版現狀
詩詞類圖書擁有悠久的出版歷史,產品種類豐富,如《唐詩三百首》《小學生必背古詩詞》等一直是圖書市場中的常銷品種。但這些詩詞類圖書的策劃出版存在同質化傾向,以“唐詩三百首”作為關鍵詞,可以在大眾網絡銷售平臺上搜索到近百家出版社出版的數萬種圖書產品,書名多為《唐詩三百首》或類似名稱。這些“唐詩三百首”類圖書呈現以下幾種特征。
1.以詩詞為主體單元編排,圍繞詩詞詳解注釋
從大眾網絡銷售平臺展示的圖書詳情頁面可以看到,詩詞類圖書大多不分章節,以單首詩詞為主體單元,順序排列。在每首詩詞的頁面中,內容多以詩詞為主體,占據較大篇幅,采用較大字號排版設計,詩詞下方多為拼音和注釋。詩詞類圖書種類繁多,雖存在印刷用色、版面篇幅、有無插圖等方面的差異,但通常以詩詞在前、注釋在后的形式編排,詩人簡介多在注釋中呈現。在部分詩詞類圖書中,詩詞賞析等其他內容也多在注釋中呈現。
2.詩詞編排順序趨同,部分圖書有所創新
詩詞類圖書中,詩詞的編排順序大多趨同,如按照詩人朝代順序排序,或按照五言、七言等詩詞體例排序,按這兩類順序編排的詩詞類圖書,內容通常僅包含詩詞和注釋。近年來,少部分詩詞類圖書按專題內容排序,并在傳統的詩詞加注釋的基礎上進一步豐富內容。如《給孩子的節氣古詩詞》[1]采用二十四節氣的順序編排與節氣相關的詩詞,增加了對詩詞的現代解讀,深入詮釋了詩詞內涵,給讀者帶來了新的閱讀體驗。又如《詩詞中有科學》[2]按植物篇、四季篇、寄情篇、觀物篇、動物篇、地理篇六個專題分冊編排,每冊為一個專題,含有12首詩詞、和詩詞相關的故事以及科學知識。此外,也有在表現形式上創新的詩詞類圖書。如《藏在地圖里的古詩詞》[3]在傳統詩詞加注釋的基礎上,通過配置足跡地圖展示詩人游歷祖國大江南北的路線,說明詩詞的創作地點或某一地點誕生了哪些動人詩篇,并配有與詩詞創作相關的小故事。
3.詩詞收錄數量差異較大,詩詞類融媒體圖書不斷涌現
隨著圖書能夠承載的內容越來越豐富,詩詞類圖書收錄的詩詞數量存在較大差異。傳統的“唐詩三百首”類圖書,內容通常僅包含詩詞和注釋,占據頁面篇幅較小,整本書收錄詩詞數量約三百首。近年來出版的一些詩詞類圖書,在詩詞加注釋的基礎上增加了其他衍生內容,包括相關學科知識、現代解讀等內容,還配有精美插畫。這些詩詞類圖書雖以分冊的形式出版,但全套圖書的詩詞數量不足百首,與傳統的“唐詩三百首”類圖書存在較大差異。此外,兩本不同的《唐詩三百首》,往往收錄不同詩人的詩詞,在市場上很難找到兩本收錄內容大體一致的《唐詩三百首》。詩詞類圖書收錄詩詞往往沒有規律可循,主要以名家名篇為主,而按專題收錄詩詞往往具有針對性,指向某個專題內容。如“小學生必背古詩詞”類圖書,往往按照語文課程標準要求收錄詩詞,大體上保持收錄范圍的一致性。
傳統的“唐詩三百首”類圖書多為紙質圖書。近年來,開始出現詩詞類融媒體圖書,讀者通過掃描頁面上的二維碼,可以收聽詩詞朗誦,收看與詩詞相關的小故事和拓展知識等。詩詞類圖書承載的功能不再是方便記憶和簡單的知識累積,更多的是通過引導讀者深入了解詩詞背后的內容,獲得其他閱讀體驗,深切感受詩詞之美。通過大眾網絡銷售平臺的讀者評論可以看到,具有新意的詩詞類圖書往往銷量更高。
詩詞類圖書受眾范圍較廣,在基礎教育階段甚至是學生必備的圖書。但由于詩詞類圖書的策劃出版存在同質化傾向,面對種類繁多的詩詞類圖書,讀者的選擇難度加大。要想脫穎而出獲得市場青睞,詩詞類圖書出版需要進一步創新。
二、學科交叉背景下詩詞類圖書出版創新可能的方向
近年來,詩詞類圖書出版領域出現了一些新產品,尤其是具有學科交叉背景的詩詞類圖書在市場中脫穎而出。本文結合2021年“中國好書”月榜圖書入選作品《古詩詞遇見中國地理》[4],分析在詩詞類圖書選題的策劃出版中如何運用學科交叉的方式實現出版創新。
1.運用學科交叉知識解讀詩詞
詩詞除蘊含豐富的文學知識外,還涉及許多其他學科知識。如《詩詞中有科學》一書中,在詩詞之外還介紹了動物、植物等生物學知識。但這種衍生介紹通常和詩詞本身關聯不強,對詩詞與其他學科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往往解讀不夠深入。如王之渙《涼州詞》中的“春風不度玉門關”,廣大讀者只知道這首詩描寫了戰士辛苦戍守邊塞,邊關苦寒而又遙遠,但并不熟悉詩中玉門關的具體位置,更不理解“春風不度玉門關”的原因。又如劉禹錫《浪淘沙》中的“九曲黃河萬里沙”,讀者不一定清楚黃河的含沙量。上述問題涉及的地理知識,如果不作出詳盡解釋,讀者也許無法真正理解優美詩句背后更深層次的文化內涵。因此,在學科交叉背景下,采用學科交叉知識解讀古典詩詞,找尋詩詞本身與其他學科的內在聯系,深度理解詩詞內涵,不失為策劃出版詩詞類圖書一個新的切入點。
《古詩詞遇見中國地理》圍繞“詩和遠方”這一概念,找尋詩詞本身與地理學科知識間的內在聯系,給讀者提供新穎的閱讀體驗:為每首詩詞配置地理卡片,深度解讀詩詞中蘊含的地理知識,從地理學角度對詩詞的創作地點、詩詞中出現的地名,以及這些地點的地理概況、歷史故事、氣象水文、文化遺跡、旅游資源等進行說明和闡釋,以問題引領的方式解釋詩詞中的核心地理問題。如王之渙《涼州詞》中解釋了黃河、涼州和玉門關之間的關聯,進而回答了“春風不度玉門關”的原因;杜甫《旅夜書懷》解釋了“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中大江的具體所指,及其位置、水文情況等。該書共回答了100余個詩詞本身與地理學科知識相關的問題,涉及地理地貌、氣象水文、城市變遷、名勝古跡等諸多地理知識。通過解讀地理知識,幫助讀者從側面深刻感受詩人當時的創作情境以及面對此情此景的心境,深入理解詩詞內涵。
2.打破傳統詩詞編排順序,強化詩詞與學科的內在聯系
傳統的詩詞類圖書編排順序較為趨同,體例結構趨于同質化,沒有形成自身特色,詩詞之間缺乏內在聯系,不易比較分析同類型詩詞。部分圖書在編排體例上有所創新,如《給孩子的節氣古詩詞》按照二十四節氣的方式編排,每個節氣精選20余首相關詩詞,體現了詩詞的分類,但難以體現詩詞的內在聯系,詩詞間的順序似乎可以互換。因此,在學科交叉背景下,出版單位可以將相關學科知識的內在邏輯映射到詩詞排序上,以加強詩詞間的內在邏輯,強化詩詞與相關學科的內在聯系。如采用時間順序的方式,按照二十四節氣的物候變化特征將詩詞進行排序,能夠更好地體現詩詞與節氣的內在聯系。
《古詩詞遇見中國地理》創造性地將詩詞與地理相結合,劃分為七大地理景觀主題,分別為黃河、長江、大地、大海、名山、名城、名樓,整體上構成了中國地理,貼合書名。每個主題內部按照空間順序排序,如在“長江”主題中,根據收錄詩詞的創作地點,按照從長江源頭出發到匯入東海的順序編排。這種將自然地理與人文地理相結合的獨特編排方式呈現以下優點:一是以地理景觀為中心,集中呈現某一類主題詩詞,在橫向上帶領讀者分門別類地賞析山之詩、水之詩、城之詩等,便于讀者全面理解某一類詩詞的風格特點;二是增強了詩詞內容表達的豐富性,展示了詩詞的精神內涵和文化世界,有助于讀者更加深刻地感受不同年代、不同詩人如何描寫相同的事物或景觀;三是充分展現了詩詞與地理間的密切關系,有利于讀者對某一類主題詩詞建立系統化的、縱向的知識關聯。
3.配置與學科相關的插圖,整體把握詩詞間的內在聯系
插圖是傳統詩詞類圖書中經常使用的素材,多為詩詞描寫中的場景的再現,如收錄李白《靜夜思》時,通常會配置古人在窗前讀書望月的插圖。這類插圖往往只與當前詩詞內容匹配,不能較好地體現整本詩詞間的內在聯系。因此,在學科交叉背景下,出版單位可以通過配置與學科相關的插圖,將詩詞進行有效關聯,使讀者從整體上把握全書或某一類主題的詩詞,加深對詩詞的理解。如很多古詩詞都有明確的描寫地點或創作地點,但這些地點的具體位置、古地名和今地名之間的關聯等問題,傳統詩詞類圖書并不會詳細介紹,而通過配置地圖、標注地點的方式則可以豐富相關內容。
《古詩詞遇見中國地理》每首詩詞的頁面都附有和本首詩詞相關的插圖,同時在每個主題前配置一幅地圖,中國畫風的地圖與詩詞內容巧妙結合,使形式與內容高度融合,在地圖上重點呈現該主題詩詞的描寫地點或創作地點,并配置對應的地理景觀。該書通過地點的精準定位,幫助讀者體會作者選擇某一景觀作為抒情意境的原因,加深對詩詞的理解和記憶,使讀者易于把握某一類主題詩詞的特點。
4.深度解析詩詞,強化情感體驗
傳統的詩詞類圖書對詩詞中蘊含的復雜情感往往不作細致描寫,或只在注釋中一筆帶過得出結論,如“本詩借景抒情體現了作者憂國憂民的感情”等。事實上,無論是寫景或抒情,每一句詩詞都有其獨特含義,都蘊含著詩人創作時的深厚感情。詳細闡釋每句詩的含義,有助于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詩詞內涵。詩詞本身是古典文學作品,隨著時間的推移,現代讀者理解古典文學作品存在難度,不同文學名家對詩詞的理解也不同。因此,在學科交叉背景下,將古典文學與現代文學相結合也是詩詞類圖書的選題策劃方向之一。出版單位通過邀請不同專家學者對詩詞進行詳細闡釋,撰寫相關導讀內容,從不同角度對詩詞進行現代解讀,能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詩詞,感受其中蘊含的情感體驗。
《古詩詞遇見中國地理》設置“大詩兄說”欄目,從現代讀者的閱讀角度出發,對書中詩詞進行現代解讀,從地理角度把讀者帶回當時詩人創作的場景中,追憶詩人的創作背景和環境,從中感受詩句并非是詩人的想象,而是受到地理創作環境的啟發,詩人們亦是地理知識豐富的文化大家,為讀者提供全新的閱讀體驗。
5.融合現代科技,采用融媒體方式出版
隨著高新技術的發展,有聲書、視頻書等融媒體出版形式在詩詞類圖書中廣泛應用。目前,大多數詩詞類圖書中的音視頻承載的是輔助背誦的功能,包含學科知識講解等內容,其在輔助讀者深入理解詩詞內容方面略有欠缺,學科之間的交叉融合也不夠深入。在學科交叉背景下,出版單位可以通過充分發掘學科知識,結合詩詞內容制作動畫或真人短片,輔助讀者更好地理解詩詞內涵。
《古詩詞遇見中國地理》在每個主題前均配置了二維碼,讀者掃描二維碼即可看到對應黃河、長江、大地、大海、名山、名城、名樓七大主題的動畫短片。整部動畫圍繞兩位主人公的冒險經歷展開,男主人公是一個現代地理迷,穿越到女主人公生活的古代,他只有尋找到散落在各地的7張地圖碎片才能重回現代生活。二人在各地通過詩詞解謎,學習地理知識并完成找圖任務。動畫短片故事情節連續,能夠吸引讀者持續關注。動畫短片中涉及大量詩詞與地理知識結合的內容,讓讀者在觀看過程中輕松學習相關知識。
三、學科交叉背景下詩詞類圖書出版創新的實施建議
1.結合自身優勢,創新學科交叉出版模式
出版單位基于自身的出版特色,在某一專業領域具有一定的出版優勢。傳統的詩詞類圖書產品種類豐富,但讀者很難從中找到極具特色的產品。因此,充分發揮出版單位的專業優勢,將詩詞與其他領域知識進行學科交叉,以帶給讀者全新的閱讀體驗,或成為一個新的出版方向。例如,少兒類出版社可以通過為詩詞配置相關歷史小故事,將詩詞學習與歷史學習相結合,拓展文史知識普及范圍。科技類出版社可以通過將科技知識與詩詞相融合,解釋詩詞中涉及的自然現象等,從科學角度給予古詩詞全新闡釋。藝術類出版社中與音樂相關的出版單位可以通過將音樂與詩詞相結合,在包含樂器的詩詞中插入相關音樂,加深讀者對詩詞內容的理解,或為不同的詩詞選配傳統民族音樂,模擬古人誦讀詩詞的場景,實現“詩音合一”。中國畫一般都有題詩的傳統,與美術相關的出版單位可以通過搜集與詩詞內容貼合的傳統中國畫,將詩詞解讀同國畫鑒賞相結合,構筑詩情畫意的優美意境。通過學科交叉的方式策劃出版詩詞類圖書,可以拓展圖書內容,為讀者提供全新的閱讀體驗,幫助讀者從不同角度更好地領會詩詞蘊含的深厚文化意涵,同時建立學科交叉融通的概念,培養讀者融合發展、觸類旁通的學習意識。
2.充分利用融媒體資源,優化閱讀體驗
為適應現代人的閱讀和生活習慣,優化略顯枯燥的文字閱讀方式,詩詞類圖書出版可以利用各種融媒體資源推進詩詞文化傳播,采用“短平快”的方式,基于學科交叉、結合相關學科知識為讀者提供全新的閱讀體驗。如提煉詩詞內容,配合相關學科知識制作故事情節連續的動畫短片,吸引讀者關注,讓讀者在觀看過程中學習相關知識。動畫短片既可以作為紙書的附屬品,配合宣傳營銷以促進紙書銷售,也可采用獨立的作品形式呈現,引導讀者通過動畫短片去閱讀紙書。又如制作有聲讀物,邀請專家學者精講,借助二維碼或音頻APP推廣宣傳。再如通過制作真人秀節目,在節目中傳遞詩詞蘊含的深意。此外,出版單位還可通過線上社交平臺和線下讀書會等活動,進一步強化詩詞類圖書的傳播力。融媒體有利于知識的快速傳播,通過多種媒體資源的綜合運用,可以彌補紙質圖書形式單一的缺陷,增加產品的附加值,拓寬營銷推廣渠道,迎合現代人的閱讀習慣,更好地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3.開發文創產品,縱深挖掘文化資源
當前,圖書市場上文創產品發展如火如荼,不斷豐富人們的文化生活體驗。開發詩詞類圖書周邊文創產品,不僅可以給讀者帶來更多新式的閱讀體驗,還能夠獲得良好的經濟效益。圖書產品中搭配文創產品銷售成功的案例不勝枚舉,如早期一些刊物將動物結構模型以隨刊附贈的形式出售,讀者集齊全年每期附贈的動物結構模型,就可以拼出一只完整的動物模型,該形式能夠引導讀者持續地購買刊物;科普圖書《打撈遺失的繁星》[5]搭配20顆“水晶行星”銷售,在傳播天文知識同時增強產品趣味性,提升了圖書的價值,讓讀者在游戲中輕松獲得相關學科知識。
學科交叉背景下,詩詞類圖書通過開發文創產品能夠拓寬圖書產品的外延。如模擬我國古人根據“數九”方法繪制的“九九消寒圖”,制作填寫詩詞的游戲卡、活動卡,開發詩詞解謎游戲;制作拼圖類產品,正面是詩詞,背面則是與之相關的中國畫,讀者既可以通過詩詞拼出中國畫,也可以通過中國畫拼出詩詞,在拼圖過程中充分感受古詩詞“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唯美蘊意;詩詞和書法密不可分,配備書法真跡描紅、書法教學視頻等,能夠凸顯詩詞文化的書寫意境。此外,詩詞類圖書出版還可持續開發文具、玩具等與人們生活關聯的文創產品,并采用符合當前人們消費理念的營銷方式進行營銷。出版單位還可引導讀者搜索周邊文創產品,通過配置文創產品提升詩詞類圖書的趣味,擴大詩詞文化的傳播范圍,豐富詩詞文化的表現形式。
|參考文獻|
[1]楊金志. 給孩子的節氣古詩詞[M]. 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19.
[2]小牛頓編輯團隊. 詩詞中有科學[M]. 北京:海豚出版社,2020.
[3]斯塔熊文化. 藏在地圖里的古詩詞[M]. 北京:山東省地圖出版社,2018.
[4]楊金志. 古詩詞遇見中國地理[M]. 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2021.
[5]鄒小端. 打撈遺失的繁星[M]. 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