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彬彬
西方學術界對人文關懷下過一個定義,所謂人文關懷就是指對人的生存狀況的關照,對人類解放的追求。而我國媒體也提出過人文關懷的理念,通俗而言就是指在新聞報道全過程中,要堅持以人為本,尊重人的合法權益,避免在報道過程中片面追求經濟效益,而傷害到人的利益,踐踏了人的尊嚴。
隨著新媒體平臺的飛速發展,傳統媒體受到較大沖擊,生存空間日漸萎縮。很多媒體平臺為了獲得更多流量,對事實真相進行夸大甚至扭曲,造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
若要在激烈的競爭中占據主導地位,新聞編輯應多編輯出接地氣、反映民生的優質新聞報道,介紹新聞事件背景,分析問題癥結,給人們相應的啟迪,以得到更多人的青睞,推動媒體平臺的更好發展。
那么,新聞編輯要從哪幾方面努力呢?
新聞編輯在選擇稿件時切忌一味追求“大”,而是要接地氣,優先選擇那些能夠反映百姓生活、反映人們喜怒哀樂的充滿人情味的內容。這些內容離老百姓距離較近,能夠引起老百姓的共鳴,是百姓關注的焦點。
在選擇稿件時,新聞編輯要多關注身邊普通百姓的生活。看似平凡的生活中有很多故事值得新聞編輯去挖掘,有很多深層次的問題值得人們去深思,增加這方面的報道,能夠得到更多人的關注。
以被復旦大學破格錄取為博士生的錦州人蔡偉的報道為例,蔡偉是一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中年人,從小家庭條件不好,高中畢業后擺過攤、騎過三輪拉腳,但他出于對語文的熱愛和執著,把所有的業余時間全部花在了讀書上,付出了常人無法想象的努力。終于,實現了人生的逆襲,成為復旦大學的一名博士生,畢業后當上了大學教師。該報道一經發布就在受眾中引起了強烈反響,為社會帶來了一股積極向上的正能量。
現在無論是傳統媒體還是自媒體上的報道數量都非常多,在短平快的生活節奏下,受眾沒有耐心去一一閱讀。若想抓住受眾的眼球,新聞編輯就必須制作出一個“亮眼”的標題,瞬間激發出受眾的閱讀興趣。有些新聞編輯違背了職業道德,制作出的標題充滿噱頭,也帶有較大的話題性和爭議性,的確能夠起到抓人眼球的效果,但是觸及了別人的隱私。新聞編輯在制作標題時要能夠反映報道的主要內容,既要做到新奇巧,又要做到充滿人文關懷。
例如,新聞編輯在編輯一篇中學生犯罪案例的報道時,就要斟酌再三,切忌起《一中學生心理變態向舍友伸出魔手》之類的標題,可以起《迷失的你,誰來挽救?》這樣的標題,既能夠反映出中學生的迷失,也能夠側面反映出媒體對受害者和犯罪的中學生的惋惜,讓人警醒。
再如,有新聞標題為《女博士因延誤登機現場掌摑工作人員》,這里可以把“女博士”改為“一女子”,因為討論的重點是個人素質問題,而原標題使人們的關注點聚焦在了高學歷上,容易造成對博士群體特別是女博士群體的偏見。
新聞圖片是新聞報道必不可少的一大元素,是否能選擇合適的圖片對報道質量會產生重要影響。很多新聞編輯在選取圖片時往往片面追求圖片的視覺效果和沖擊力,忽視了人文關懷。
為此在今后的具體工作中,新聞編輯要做到以下幾點。首先,在凸顯圖片的視覺沖擊效果時,還要充分考慮到受眾和新聞事件的主體是否能夠接受;其次,對于一些特殊情況,如新聞照片主體是未成年人的、主體明確提出保護隱私要求的,要進行特殊處理。
例如,幾年前有媒體曾經轟轟烈烈地發起過“隨手拍——解救流浪兒童”活動,網友上傳了大量圖片,這就是不顧當事人隱私的一種做法,缺乏人文關懷。新聞編輯應多展示新聞事件主體的正面形象,以起到弘揚正能量的效果。
很多編輯在進行版面設計時,往往只考慮版面設計是否富有創意,很少考慮能否體現人文關懷。為此,在今后的編輯過程中,新聞編輯要通過顏色、字體等元素的合理運用,來體現人文關懷。比如,在編輯一些沉重題材的報道時,新聞編輯不要用視覺沖擊力較強的鮮艷顏色,要盡量用黑白色。在編輯重大節日慶祝活動的稿件時,可以適當運用藝術字體。
在進行內容編寫的時候,新聞編輯在措辭及段落設置上都要盡量體現出人文關懷,以樸實生動的語言來體現新聞人物特點,突出主題,讓人讀完之后內心有所觸動。
新聞編輯在新聞傳播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為了更好地保護被采訪者的合法權益,新聞編輯要恪守職業道德,從稿件篩選、標題制作、圖片展示、版面設計、內容編寫五個維度入手,發揚人文主義精神,更好地體現“人的安危、人的情感、人的尊嚴,比收集新聞更重要”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