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依
中國旅游節目發展到現在已經有30余年時間,最早的旅游類綜藝節目可以追溯到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推出的《正大綜藝》。《正大綜藝》的宣傳語是“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奇妙”。這檔綜藝的定位雖是“綜藝益智”,但在節目中也有大量篇幅展現世界各地的風貌,是旅游類真人秀節目的雛形。當時的《正大綜藝》是一檔家喻戶曉的節目。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經濟水平的提高、審美能力的提升,在室內影棚錄制的綜藝已經不能滿足觀眾的需求。海南衛視在1999年開播以來,推出了多檔真正意義上的旅游類綜藝節目,2002年海南衛視也正式更名為旅游衛視,陸續推出《有多遠走多遠》《行者》《城市惠旅行》等節目。
這些節目突破了以往以室內錄制為主的綜藝節目模式,定位是戶外真人秀。這類綜藝節目的核心是宣傳旅游目的地,介紹旅游目的地的人文、習俗。
近幾年,“慢綜藝”開始興起,越來越多的旅游真人秀綜藝出現在觀眾視野中,相比傳統的旅游類綜藝節目,其最大的不同是邀請名人明星,增加游戲競賽環節。節目的核心也從“宣傳旅游目的地”轉向了“明星真人秀”,如《爸爸去哪兒》《向往的生活》《花兒與少年》《花樣旅途》等。
引入名人明星當嘉賓的旅游綜藝解決了傳統旅游類綜藝收視率低迷的問題。《爸爸去哪兒》第一季第一期播出取得CSM全國網收視率排名第一、收視份額達7.67%的喜人成績。
旅游真人秀節目與一般的紀錄片和競賽類電視節目存在一定的區別,它不僅具有紀錄片的寫實性,同時也有競賽類節目的趣味性和競技性。其火起來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有熱度的明星的參與。
第二,節目組精心設置游戲環節及游戲規則。
比如在《花樣旅途》中,節目組在所有嘉賓中選出一個當導游,讓明星導游去規劃旅游方案,一次性給予旅游經費。讓明星當“導游”以及“窮游”模式,能引起觀眾共情。
第三,以人物之間的沖突、矛盾或溫情細節作為節目的宣傳亮點。
在旅途中旅伴發生一些沖突,也是常見的。這是故事片常用的敘事手法,增加綜藝的可看度。
以前的旅游節目主要以科普為主,以科普為主的節目會帶給觀眾“教化”的印象,一旦進入綜藝的繁榮時期,以娛樂為主的綜藝節目成為電視觀眾的首選,傳統的旅游類電視節目逐漸被市場淘汰,缺乏趣味性和游戲性是傳統旅游節目的硬傷。
隨著節目收視率的升高,資本也隨之注入,這類的綜藝節目越來越多,但問題也越來越暴露出來。
在《爸爸去哪兒》的其中一期節目中,節目組來到云南普者黑,雖然云南是一個旅游大省,但普者黑這個地方并不算很出名。節目播出后,普者黑的游客數量直線增長,當地綜合接待能力有限,也造成了環境污染問題。節目對景點的介紹及對當地人文環境的展現明顯少于明星嘉賓進行的游戲和競賽,這樣的旅游真人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短時間內促進某個旅游景點游客量的增長,但這種“快產快銷”的模式并不能促進旅游產業的良性持續發展。
真人秀綜藝要想長久發展,既要具有娛樂功能,還要體現人文精神、中國優秀傳統文化。
《國家寶藏》《向往的生活》就是優秀節目的代表,這兩部綜藝節目口碑和收視率雙豐收。《國家寶藏》以劇目演繹的形式為觀眾介紹與文物有關的歷史文化,《向往的生活》讓人們回歸自然,感受生活的真諦。
這兩部綜藝節目將娛樂作為手段,而不是將娛樂作為目的。它們起到了“教化”的作用,但沒有用“教化”的手段。旅游電視節目只有側重于體現人文精神與人文關懷,才能走得更遠。其應在更多的行業領域尋找優質資源,進行進一步的開發,使旅游類真人秀節目形式更加多樣、更加立體。因此旅游類綜藝節目需要作出改變,需要再創新。
前文指出,當前旅游類真人秀綜藝與傳統旅游節目相比增加了趣味性和競技性,解決了收視率低的問題。但是過度娛樂化也讓節目缺少精神內涵。因此需要凸顯節目的人文精神、文化韻味,達到促進旅游區經濟增長的目的。
具體措施包括:
第一,將旅游類綜藝節目的重心從以“人”為重轉移到以“文化”為重。
此舉的目的是讓節目有旺盛的生長力,不被其他的綜藝節目所取代。明星嘉賓雖然是流量和影響力的保證,但明星不能是主角,主角應是節目所推介的旅游區,明星不能喧賓奪主。
第二,打造本土特色旅游綜藝。引進的節目往往缺乏中國特有的文化元素,導致節目沒有強勁的生命力,只是曇花一現。
第三,利用聯動效應,通過“互聯網+”的模式,推動旅游目的地的經濟發展。節目組要對推介的旅游目的地進行全面考察,旅游產業應達到一定規模,形成相對成熟的旅游開發、服務模式,這樣才能應對游客突增問題。只有在線上線下都做好應對才能發揮正向推動作用,讓游客變成回頭客,促進旅游產業的良性發展。
第四,保留競賽、游戲模式,持續增強節目趣味性,吸引觀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