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曉宇
社會新聞是以人民群眾社會生活為主要內容的新聞,其目的在于展現當前社會生活的真實現狀,反映民生問題,通過輿論的力量來解決老百姓的困難并引導社會輿論,傳遞社會正能量。
從社會新聞的本質角度而言,人文關懷是必不可少的,甚至可以說社會新聞本就應該基于人文關懷視角而呈現的。但是當前很多社會新聞明顯缺少人文關懷的溫度。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傳統媒體社會新聞工作者要付出更多的真情實感,而不是以應付差事的態度來對待社會新聞的采編播工作,要讓受眾從社會新聞的字里行間感受到溫暖,感受到新聞工作者的社會責任。
進入新媒體時代以來,傳統媒體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競爭壓力,許多新聞工作者為了應對挑戰選擇了創新。從發展的角度而言,創新是必不可少的,也的確是應對挑戰的最佳選擇。
但是很多新聞工作者盲目創新,很多社會新聞為了吸引眼球過度求新求異,卻忘了新聞節目應有的本色。這就使得很多受眾在觀看這類新聞的時候只感覺到熱鬧有余而溫度不足,僅僅滿足了受眾獵奇的心理,卻忘了滿足受眾最需要的情感慰藉。許多受眾在短暫的視覺沖擊之后便感覺到索然無味,社會問題也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久而久之,受眾也就漸漸對社會新聞失去了興趣。
在當前的很多社會新聞報道中,沒有充分考慮當事人的意見和要求。許多新聞工作者對新聞事件進行主觀臆斷,帶著情緒去工作,也有的新聞工作者帶有很強的目的性進行報道,這樣不僅使新聞報道的真實性被質疑,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對新聞當事人造成了傷害。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一些新聞工作者對社會新聞的“情感”理解有偏差。
雖然為了提高社會新聞的溫度,需要在新聞工作中注入真情實感,但是要把握好度,否則就會變成誤導甚至是煽動。
在當前的社會新聞報道中,過冷或過熱問題很突出,許多新聞工作者拿捏不好報道的火候,對應當加大力度報道的新聞往往草草了之,而對需要冷處理的報道又大肆報道。這種火候把握不當的問題很容易使社會新聞的公信力受損。
溫度來自情感,但是卻需要新聞工作者合理注入情感,既不能過度注入情感,這樣容易造成新聞報道的失實,甚至造成輿論壓力,同時也不能過少注入情感,這樣只會讓新聞節目產生疏離感。
因此對新聞工作者而言,應當首先堅持真實性原則,合理把握新聞事件的性質以及對于社會輿論的影響,既能夠站在社會大局的角度看待新聞事件,同時也能夠切實站在新聞事件當事人的角度來進行考慮,從人文關懷視角來審視新聞事件,賦予新聞以溫度的同時,也要保證受眾可以看到新聞事件的全貌,以公正、客觀的態度來體現新聞的社會效應。
在打造有溫度的社會新聞的過程中,新聞工作者除了努力賦予新聞以溫度的同時,也應當積極挖掘本身就帶有溫度的暖新聞,以事件自身溫度的發揮來帶動新聞溫度的提升。
如可以大力挖掘帶有濃厚人情味的社會新聞,正確引導社會價值導向。在挖掘有溫度的社會新聞的過程中,新聞工作者應當注重深入到人民群眾中,切實了解社會民眾生活的實際情況,站在群眾的角度看待社會現實問題,給予人民群眾最真切的關注和關懷,有效保證情感的合理融入,做到急群眾之所急、想群眾之所想。
新聞工作者雖然肩負著引導社會輿論導向和價值導向的重任,但是不能一味地以批判的方式進行新聞報道。對絕大多數民生新聞事件而言,新聞當事人并非是有很大過錯之人,都需要給予情感的呵護和人文的關懷。
對新聞工作者而言,其應當做到的是借助新聞報道,弘揚社會正能量,同時對當事人給予最大限度的人文關懷和正確引導。
另外新聞工作者要將更多的關注放在真正需要幫助的人身上,如留守兒童等。在報道這些弱勢群體時,新聞工作者切忌不得為了提高節目溫度而夸大其詞,來博取社會的同情心,這樣很大程度上會有損新聞當事人的自尊心。
作為新聞工作者,要把握好度,只給予幫助而不施加壓力,讓當事人在得到幫助的前提下,自尊心及個人隱私等都能受到最大程度的保護。
作為新聞工作者,應當在新聞報道中充分融入情感,但是同時也要合理把控情感,做到真實報道社會新聞,同時又能夠以情感的融入來提高節目的溫度,給予當事人適當的人文關懷和恰到好處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