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鵬
媒體改革是一個老生常談又充滿時代新意的話題。從最近一輪融媒體改革的局面來看,無論是央媒還是省市媒體,經過一到兩年的磨合,大體上完成了融媒體改革初級目標。紙媒、電視臺、電臺、網站經過有機融合,具備更強的報道能力,能提供更多元的新聞資訊服務。
正如任何新生事物都會有一個成長和磨合期一樣,此輪融媒體改革后,盡管在人力、物力等各種資源配置方面,都處在近十年來媒體發展的最佳狀態,但應該看到的是,經過融合后的媒體雖然在技術力量方面得到了增強,可是部分報道方式并沒有得到受眾的廣泛認可。長久以來,在很多受眾心目中,白紙黑字的報紙才是主流媒體的代表。報紙背后承載的往往是幾十年積累下來的媒體公信力。隨著融媒時代的到來,微信、視頻號、現場云及融媒客戶端的出現,改變了媒體樣態。對青年人來講,這樣的新聞資訊傳達方式,是比較容易接受和獲得認可的。但對紙媒的最大受眾——中老年群體而言,這種新變化帶來了很多不適應。在客觀條件方面,老年機功能有限,老年人對部分功能操作不熟練,手機流量不夠……種種主觀、客觀條件的限制,時常會造成尷尬局面。中老年群體對融媒時代新聞產品的認可度不高,認為它遠遠不及印刷出來的報紙、手里拿著的收音機、握著的電視遙控器方便。
時至今日,新聞媒體的報道形式和手段相較于十年前有了巨大的變化。隨著科技手段的不斷發展,能夠運用到媒體傳播的新科技也越來越多。
不少新聞從業者片面認為,只要是最新的科技成果和技術手段,運用到新聞報道領域,都會有所增益。實則不然,新聞媒體的發展固然缺少不了現代科技成果的有效助力,這一點從5G報道、VR直播、云現場的引入可見一斑,但更離不開報道理念的求新求變,報道手段始終應為內容服務,而不是終極追求。
與時俱進地將最新科技成果引入到新聞報道領域,無論對于一線采訪人員的報道工作,還是對后期編輯剪輯人員的合成制作而言,都有頗多增益。但凡事都有兩面性。
當下,有相當一部分新聞從業人員,片面認為有先進技術為依托的新聞報道手段,就一定能夠贏得受眾的認可。秉承這樣論調的新聞從業人員不在少數。這種思潮的出現,看似是對技術流的過分推崇,實則是對新聞媒體求新求變本質的片面理解。從受眾的角度來講,促使其關注新聞報道、認可新聞報道,大致有兩方面原因。
一方面是新聞本身具備極強的視聽閱讀價值。另一方面則是獲取新聞的方式的便捷性。5G報道、VR直播、云現場等融合報道技術雖然可以在即時報道、現場報道方面,實現紙媒、電臺、電視臺等單一渠道無法達到的效果,但媒體人大刀闊斧創新改革的過程中,也出現了諸多問題。例如,沒有充分考慮5G報道對受眾手機流量的要求和VR直播對受眾手機版本的要求等。對絕大多數中老年人而言,特別是對紙媒忠實讀者而言,他們一時間難以接受這些新事物新變化。
因此,如果過度依賴這樣的手段,必然會讓一部分受眾感到自身獲取新聞的原始需求被忽視,進而無法認可媒體的創新改革。
創新的本質,更多時候是創造符合時代甚至引領時代的新事物。但在實際過程當中,媒體的有些創新,明明花費了很多心血,投入了很多資金,付出了很多努力,但是最后做出來的東西,為什么沒有得到受眾的認可呢?
其實,創新是指在符合時代大趨勢的前提下,基于某種正確的假設,拆分重組某一物品或事情的行為。這個定義簡單、簡潔、清晰,而且具有指導意義。符合時代趨勢,意味著你在做創新的時候要思考所處的時代背景,你要知道現在是什么時代,過去是什么時代,更重要的是要知道未來是什么時代。某種正確的假設,意味著這個假設不是拍腦袋拍出來的想法,而是經過正確邏輯推理出來的假設,并且能夠形成良性循環。拆分重組,意味著你在做創新的時候,要思考這個時代有什么樣的元素可以運用,或者說你將會運用什么樣的方式進行重組。落實到融媒創新來講,無論運用現代科技的哪些成果,最終的落腳點都是讓受眾的新聞獲取方式越來越簡便。這就好比,某公司生產了一款性能非常好的筆記本電腦,不僅掉在地上摔不壞,而且防水性能也非常優異,甚至可以在水下20米的位置正常使用。不可否認的是,這樣的產品的確具備一定的使用價值,也充分證明這種創新給產品質量帶來巨大提升。但站在消費者的角度來看,有幾個人在水下20米還有使用電腦的需求呢?答案可想而知。這樣一來,這種所謂的創新,就不具備被更多消費者需要的使用價值,就是一種不成功的創新。同樣的道理,融媒改革創新之后,帶來的很多新聞報道的變化,讓許多媒體人歡欣鼓舞,覺得媒體發展的時代東風到來了,可落實到受眾那里,卻并不“感冒”,甚至覺得有些變化給其獲取新聞資訊帶來了麻煩。面對這種情況,作為新時代的新聞從業人員,要及時發現問題,想辦法去調整、解決這一問題,盡可能通過一些后續的完善措施去獲得受眾的認可。
融媒時代的一些創新之舉,短期內并不能被一部分受眾所認可,這是一個無解的命題嗎?答案是否定的。而要想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最簡單的方式就是根據實踐,及時完善融媒報道平臺建設,完善內容的呈現形式。例如,在推出融媒5G報道的同時,同樣應該在客戶端開設非5G的頻道專區。這樣做,并不是抱殘守缺,也不是因循守舊,而是在新事物融合發展的過程中,找到不同受眾群體需求的最大公約數。創新的方式方法可以有,但一部分受眾固有和無法一時改變的需求,同樣不應該被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