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菁
以往的電視新聞媒體依賴自身市場優勢,在傳媒市場一直“獨領風騷”,但網絡媒體的出現迅速打破了電視新聞媒體的壟斷地位,形成了新的市場格局。
因此,電視新聞媒體必須充分認清融媒體時代的基本特征,提升新聞傳播的時效性,給予用戶良好的新聞體驗。這對于新聞采編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為增強電視新聞對人民群眾的吸引力,電視新聞采編人員不能墨守成規,要積極創新,正確引導社會輿論,鼓舞人心,激發正能量。
首先,信息傳播渠道多元化。在眾聲喧嘩的全媒體時代,人人都有麥克風,人人都是新聞的生產者和傳播者,但卻無法保障信息質量。電視新聞媒體手握“金話筒”,應重視信息資源的篩選和有效識別,確保新聞內容的客觀、真實。
其次,信息呈現方式多樣化。在融媒體時代新聞采集、編輯、生產、傳播越來越快捷,受眾可以在第一時間接收新聞信息。電視新聞編輯要突破業務疆界,加強主流媒體與新媒體的融合,整合渠道資源,重塑新聞生產機制,構建融媒體新矩陣,創新新聞產品樣態,擴大電視新聞的影響版圖,傳播主旋律和正能量。
最后,權威性是傳統媒體的優勢,融媒體時代的電視新聞采編工作者要將正確引導社會輿論作為工作重點,鞏固電視新聞媒體的地位,拓展影響力和傳播力,贏得競爭優勢。
在融媒體時代下,內容是電視新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內容永遠是根本,因此新聞采編工作要堅持“內容為王”,占領傳播制高點,以內容優勢贏得發展優勢。追本溯源主要是因為,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網絡信息泛濫,對受眾而言,面對海量信息,其不再滿足于了解“發生了什么”,而是要獲得更有溫度、有思想、有品質的內容。
電視新聞采編工作者要堅持“內容為王”,借助傳統電視新聞媒體的原創內容生產優勢,比如專業化的采編隊伍、規范的采編流程、權威的信息渠道,深入到一線實踐中,挖掘鮮活素材,拓寬采訪視野,提煉新聞價值,用受眾喜聞樂見的方式,為廣大受眾提供有價值的優質內容。
如,2020年,云、貴、川等地遭遇百年難遇的特大洪水,央視新聞頻道新聞采編人員深入災區,通過“兩微一端”等載體,及時跟進災區救援情況。對消防員救人多次被洪水吞噬這一新聞素材,央視新聞短視頻賬號對視頻進行二次加工,提煉關鍵信息,吸引了大量受眾關注,這則新聞視頻播放量高達近2億,點贊數超過千萬。由此可見,只有深度挖掘特色內容,才能為受眾推出集高度、深度與溫度于一體的新聞作品,才能讓電視新聞成為傳播正能量的紐帶。
融媒體時代背景下,傳統電視新聞媒體的變革,應當基于新媒體技術的發展,打破傳統電視新聞采編的固化模式,讓電視新聞媒體的內容與風格更“接地氣”。特別是在新媒體技術不斷涌現的當下,新聞傳播應利用不同的平臺提高覆蓋面,拓展新聞傳播的渠道,讓電視新聞更具傳播力和競爭力。
比如,中央電視臺積極開通了微博、微信公眾號,還注冊了抖音、快手、頭條等賬號,使電視新聞不再拘泥于有線傳播。
毋庸置疑,電視新聞媒體所呈現的豐富內容,離不開有效的新聞采編工作。新聞工作者應注重新聞時效性,真正做到快人一步,避免“炒冷飯”。但受傳統新聞采編流程影響,特別是在經歷新聞搜集、篩選整理、編輯加工、內容審核及電視播報等環節后,一條電視新聞制作的時間成本顯著增加。
因此,在融媒體發展的大環境下,電視新聞應推動新聞采編流程一體化,即新聞記者在獲取新聞線索后,應第一時間趕赴現場,及時了解新聞事件的前因后果,隨后利用終端智能設備,通過新聞公眾平臺、直播平臺或者官方賬號,進行新聞實時跟進報道。在新聞采編過程中充分發揮專業素養,站在全局高度,保證新聞內容的真實性、權威性,提升新聞觀眾的參與感,激發其觀看欲望和熱情,最終提升電視新聞媒體的影響力。
新媒體的互動性很強,受眾可以隨時參與到討論、交流中,增強了新聞參與感。電視新聞同樣需要建立與觀眾的互動渠道,讓電視新聞不再是“一個人的武林”,賦予觀眾更多的話語權。
比如,2020年鎮江民生頻道開設抖音賬號“法眼新觀察”,通過發布趣味性、現場感強的短視頻,直播查酒駕、追老賴等,與直播間粉絲互動,在短短半年間粉絲增長至41.6萬,還采納了熱心觀眾提出的有益建議,使新聞內容更“接地氣”。
總之,在融媒體時代,為開展好電視新聞采編工作,我們要堅持“內容為王”,依托“兩微一端”等載體,整合資源,共享資源,創新新聞產品樣態,激活主流媒體的生產力、創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