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湘雯
岫巖滿族自治縣農業農村局,遼寧鞍山 114300
岫巖滿族自治縣隸屬于遼寧省鞍山市,地處東北地區,位于遼東半島北位,屬于溫帶季風性氣候。一年四季分明,雨熱同期,干冷同季,春季偏旱,夏季多雨,冬季雪少北風多,氣候干燥寒冷,年平均氣溫在8 ℃左右。境內多山,水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在70%以上,畜牧業比較發達,養殖品種主要以豬、牛、羊、禽為主,其中養牛規模比較分散,大多數屬于中小型家庭農場式養殖。
在如此寒冷地區展開養牛工作,關鍵是要結合牛對環境溫濕度的適應能力,落實飼養管理任務。一般情況下,犢牛對不良環境的抵御能力比成年牛低,在低溫寒冷地區既要保持體溫恒定,又要增加采食量滿足生長發育。因此,本文就主要以犢牛的規模育肥工作為例,介紹寒冷地區的犢牛成長過程中常見的疾病類型,找到飼養管理工作的側重點,合理制定疾病防治計劃,以促進犢牛的健康成長。
牛肉的營養價值高,市場需求大,所以養殖場通常會專門飼養育肥牛,以提高養殖場經濟效益。而實際在育肥階段,主要應完成以下幾項任務。
在犢牛剛出生的階段,應對犢牛進行稱重,確定其初生重。判斷其是否存在先天性體弱的癥狀,結合實際情況制定相對應的飼養管理計劃。同時,應及時安排母牛為犢牛提供乳汁,初乳可以促進犢牛成長發育,提高其機體免疫能力。通常在出生后的1 h之內,就應當完成初乳的喂食管理工作。如果新出生的犢牛比較多,而能提供初乳的母牛數量不足,為保證及時提供初乳,可以采取人工擠牛奶的方式,幫助犢牛順利吃上初乳[1]。
育肥的關鍵是要保證犢牛的腸胃功能正常,并要選擇合適的飼料品種,保證飼料營養充足、衛生達標。通常在展開規模化的育肥工作時,需要在犢牛出生的一周內,嘗試喂食一些易于消化的精飼料,并根據犢牛體重來控制喂食量,目的是提高瘤胃容積。腸胃訓練應當具有持續性的特點,在犢牛能夠自主咀嚼飼料后,逐步使用塊根飼料和青貯飼料,為后續的規模化育肥工作做準備。
犢牛的規模育肥工作需要以衛生管理任務為基礎前提,飼養人員應提前對牛舍進行消毒殺菌,并在犢牛出生后針對臍帶部位做好消毒處理措施,直到臍帶自然脫落。當母牛哺乳時,應檢查其是否存在乳房炎,按時使用溫熱、干凈的毛巾擦拭乳房,以避免細菌通過口腔進入犢牛的體內,進而引發各種疾病問題[2]。
與此同時,應定時擦拭牛舍中的欄桿,清洗水槽。清掃環境所使用的工具應當定期采取高溫消毒措施,并每月更換新的工具,這是提高犢牛生存質量的關鍵所在。最后,在衛生管理任務中,每日都要及時清理犢牛的排泄物,在保證環境整潔、衛生的基礎上,還能通過觀察糞便顏色、氣味、形狀,來判斷犢牛是否存在身體健康問題,以便于及時展開診療工作,提高犢牛的存活率。
以寒冷地區為例,溫度低、氣候潮濕是該地區的主要特點,這種環境不適宜飼養犢牛,因為犢牛對環境溫濕度有一定的要求,環境潮濕會滋生細菌,氣候低會誘發應激反應。基于此,養殖場在制定飼養計劃時,應有序展開牛舍的建設工作,配備保溫裝置,保證室內處于恒溫狀態。同時,應安裝溫濕度監測裝置,方便及時發現異常問題,并采取合理的解決措施。此外,在天氣晴朗的正午,可以適當通風,確保犢牛能呼吸新鮮的空氣。并需要適當讓犢牛運動,以科學達到增肥的目的,避免長期不運動而導致牛身上的肥肉過多[3]。
首先,對于剛出生的犢牛,飼養人員應及時使用正確的手法為其擦拭身體,關鍵要清理口腔、鼻腔的分泌物,避免吸入氣管當中引發肺炎。其次,每半個月或一個月應對飼養的犢牛進行稱重,真實、及時的記錄其體重變化情況,判斷育肥效果。如果效果不理想,應及時更換飼料。在飼料當中添加一些維生素,科學管控蛋白質的含量。最后,針對寒冷地區經常容易出現的疾病類型,還要及時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要充分意識到疾病防治工作的重要作用。常規方式通常是在飼料當中添加一些抗生素,應嚴格管控抗生素的使用量,避免病原菌對藥物產生抗體、引發變異。另外,針對已經研發出疫苗的疫病,可以在適當的時間內為犢牛接種疫苗。這是降低疾病發病率的有效方法,可以避免由于犢牛死亡而給養殖場造成不必要的經濟損失。
在寒冷地區有序開展犢牛的規模育肥管理工作時,經常會發生一些流行性、傳染性的疫病,造成犢牛停止成長,影響犢牛的身體健康。需要養殖場根據疾病臨床分析找到疾病的特點,合理擬定疫病防控計劃。
2.1.1 癥狀
育肥階段如果飼養方式不科學或者飼料變質,再加上自然環境的異常變化導致犢牛著涼,就容易刺激腸胃,進而引發腹瀉問題。該疾病的臨床特征是:犢牛的糞便較稀,呈現出水樣狀。有時還可以在糞便當中發現沒有被完全消化的飼料,而且整體氣味偏酸臭。這就表示犢牛的消化功能出現了異常,而顏色通常以灰白色、黑綠色為主。不同的顏色代表不同的癥狀,灰白色通常是消化不良引起的,檢查犢牛體溫,可以發現其體溫正常。該病癥的治療難度、死亡率都相對較低。而黑綠色則表示食物中毒,一般以酸中毒為主,會伴隨體溫升高的情況[4]。另外,病牛的精神狀態、食欲都會有明顯下降,不及時治療會造成犢牛由于中毒而死亡。
2.1.2 防控
針對腹瀉問題而言,有可能是因為細菌感染而引發的。所以,在臨床上確診病癥后,應針對腸胃炎癥及時消炎。同時,為避免病牛在腹瀉時脫水,可以在診療過程中為其補充葡萄糖,通常以靜脈注射的方式展開診療工作。如果在臨床檢測中發現病牛存在酸中毒的情況,應中和酸性,并讓病牛大量飲水,以便于將毒素排出體內。當病癥較為嚴重的情況下,可以使用碳酸氫鈉溶液,要做好液體稀釋工作。在常溫下完成注射任務,并應當根據病牛的日齡、體重,確定藥物使用量。
最后,因為寒冷地區氣溫下降,犢牛著涼而導致的腹瀉,應及時將病牛移送到溫暖、干燥的牛舍環境當中。在溫濕度、衛生條件適宜的情況下,及時使用獸用止瀉藥,幫助病牛緩解癥狀。一般在2~3 d內就能好轉,這時要為病牛補充因為腹瀉而造成的營養吸收不良的問題,在飼料中添加各種維生素,注意檢查飼料的衛生程度,以保證病牛可以盡快恢復身體健康。
2.2.1 癥狀
該病癥在寒冷地區的養殖場當中發病概率比較高,因為寒冷地區常年氣溫低,空氣潮濕,如果衛生管理工作不到位,很容易引發各類炎癥。犢牛出生后,臍帶通常會在一周之內自然脫落,如果飼養人員日常沒有規范展開臍帶處的消毒處理工作,而犢牛之間相互吮吸臍帶,或者在潮濕陰冷的環境中因為臍帶過長而導致在地面摩擦,接觸了大量細菌,就容易造成炎癥。飼養人員只需要觀察犢牛臍帶周圍是否有紅腫、流膿等情況,就可以判斷是否存在炎癥。一般發炎后還會伴隨有惡臭味,治療不及時會引發敗血癥,增加犢牛死亡的概率。
2.2.2 防控
要科學掌握好犢牛出生后應剪斷臍帶的位置,一般要距離犢牛腹部5 cm左右處剪斷。同時,要將臍帶當中的血水擠出,用消毒藥水浸泡并及時擦干。另外,應按時更換產房內的墊草,注意合理控制牛舍內的養殖密度。一旦發現犢牛臍帶處發炎,應及時在肚臍附近注射普魯卡因青霉素。還可以配合使用碘酊消毒,避免在接觸外部環境時,引發細菌感染的情況。病情比較嚴重時,涉及排膿的環節。要將腫脹部位切開一個小口,將膿水放出,并用生理鹽水清洗傷口,及時使用消炎藥水涂抹患處。涂藥的工作要一直持續到傷口完全愈合,針對治療效果不佳的情況,還可以為病牛口服消炎藥物[5]。
展開規模化的育肥牛飼養工作時,養殖場通常會選擇自繁自養的方式,這就涉及對犢牛的接生、養護管理工作。應結合寒冷地區的氣候特點,做好產房內的溫濕度管理工作,并保證環境衛生程度達標,這要求飼養人員按時做好衛生清理工作,避免環境中滋生細菌,引發各類疾病。另外,要及時喂初乳,鍛煉犢牛的腸胃功能,為后續的育肥任務做準備。從犢牛飼養工作來看,腹瀉、臍炎是比較常見的兩種病癥,會影響育肥效果,必須嚴格落實好防治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