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龍(漳縣中醫醫院內一科)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水平的持續高質量、高速度發展,人民的生活質量在物質滿足的層面得到了空前的提高,隨之而來的是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慢性腹瀉、慢性結腸炎、胃神經官能癥等脾胃疾病的高發。患者往往因這些脾胃疾病而出現胃疼、胃脹、便秘、腹瀉等癥狀,從而影響其生活質量與幸福指數。而中醫中藥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醫具有其獨特的理論與方法體系,其中“冬病夏治”這一特色觀點就是中醫理論體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冬病夏治”這一理論,最早可追溯到我國最重要的中醫典籍《黃帝內經》中《素問·四氣調神論》有關“春夏養陽”的論述。該理論主張順應夏季氣溫高、陽氣足的特點蓄養體內的陽氣,并進一步通過調節經絡氣血來調理人體的陰陽平衡,從而實現治療宿疾、預防新病的目的。因此對于長期飲食習慣所帶來的脾胃疾病來說,“冬病夏治”理論具有特殊的防治作用。從中醫的角度來看,脾胃病的發生與“寒邪客胃、脾胃虛弱”有關,因此在“春夏養陽”的理論指導下治療脾胃虛寒等癥能夠很好地改善脾胃問題。
脾胃虛寒常表現為胃脘脹痛、食欲減退、反酸噯氣、面色黃暗、手腳冰涼、大便稀溏、乏力疲困等癥狀的出現,從現代醫學的角度來看常會導致功能性消化不良、便秘、非萎縮性胃炎、消化性潰瘍、慢性結腸炎、營養不良、貧血等疾病的發生。因此,上述疾病適合在“冬病夏治”理論的指導下進行調理和防治。
脾胃病的調理和防治應該遵循“治養結合,輔以調理”的原則,以“方劑與食療調理為主、針灸和理療為輔”為基本方案進行綜合的治療。
(1)用藥方面
應選用具有“溫中健脾、養胃寬中、行氣導滯、舒肝順氣”作用的方劑進行治療,因此麥芽、蒼術、肉桂、良姜、山藥、沙參、砂仁、雞內金、麥冬、大棗等中藥材以及香砂養胃丸、調胃丹、歸脾丸、人參歸脾丸、補氣益中丸、小柴胡顆粒、附子理中丸、參苓白術散等中成藥均具有較好的調理防治作用。
(2)食療方面
推薦使用大棗黨參粥、薏仁紅豆粥、山楂麥芽粥、薏仁山藥粥、芡實山藥粥、糯米紅棗粥、南瓜小米粥等藥膳方案,以達到“溫胃健脾”的目的。
(3)理療方面
可以選用針灸、艾灸、按摩等理療方式對特定穴位進行理療。在選穴方面,足三里是最佳的選穴位置,同時也是目前在脾胃調理方面公認的最佳穴位,此外神闕、天樞、關元、脾俞、三陰交、中脘、太白等穴位也可以起到“升脾降胃、梳理肝氣”的作用。
總而言之,對于長期因不良的生活和飲食習慣引起的脾胃疾病來說,調理和防治是非常重要的。“在冬病夏治”的理論指導下進行藥療、食養、理療結合的方法能夠很好地緩解脾胃病的癥狀,從而起到“調理陰陽、強身健體”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