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婷
2018年,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中提出建設融媒體,為融媒體的發展提供了政策支持與保障。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新媒體平臺成為頗受大眾歡迎的媒體平臺,傳統媒體的地位受到威脅。很多傳統媒體記者盡管也在兢兢業業工作,但是成績已經明顯落后于新媒體,新媒體平臺憑借信息智能化、數據化、傳播速度快、傳播渠道較寬等優勢,迅速俘獲了大量的擁躉。在這樣的背景下,傳統媒體記者必須及時進行角色轉型,盡快適應融媒體時代全新的行業要求,不斷提升自身的職業素養和專業技能,緊跟新時代的腳步,推動媒體行業更好發展。
當今時代是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互聯網的飛速發展已經讓人人都成為信息的共享者和傳播者。人們無時無刻不在面對海量的信息,也在不知不覺間傳遞著大量的信息,這都推動著信息的膨脹與增長。尤其是微信、抖音等新媒體的發展,徹底打破了傳播時間和空間的局限,隨時隨地可以傳播與閱讀信息。例如:一個普通的抖音用戶,看到小區里發生了一起寵物狗咬人的事件,就第一時間拿出手機拍攝下來,經過簡單剪輯后傳送到抖音平臺上,這一條短視頻在短時間內就擁有了較多的閱讀量。而隨著閱讀量的增加,這個短視頻會得到更多的推送,傳遞到更多的人面前。而傳統媒體則不具備這一優勢,等記者接到線索電話后,哪怕是第一時間趕到現場,采訪、編稿、審核等一系列程序會消耗相當長一段時間。等到新聞稿正式發表,早已經成了舊聞,或是淹沒在更多更新的信息洪流里了。
當今社會是一個快節奏的社會,人們更傾向于閱讀一些碎片化的信息,新媒體平臺則契合了人們這一需求。人們刷抖音短視頻,看新聞推送,都是一條接一條,幾乎永遠都刷不完,永遠都有新的內容。而傳統媒體,比如報紙,同一份報紙上的內容是固定不變的,很快便能看完。若是覺得無趣,也沒有新的內容可以及時更替。而且報紙上的新聞都堆到一張紙上,讓人容易失去耐心。因此,傳統媒體已經明顯處于弱勢地位,競爭中的不利狀況日益加劇。
當今時代,時間對大多數人而言意味著效率與金錢,人們已經不愿意再騰出大塊的時間去閱讀大塊信息,尤其是一些過期的、無樂趣、低價值的信息。如何能夠在第一時間獲得有價值的信息,節省獲得信息所需要的時間,就成為人們尤為關心的問題。而傳統媒體則具有傳播速度慢的特點,比如報紙記者采訪的新聞再怎么快,也要隔天才能看到,其排版、印刷、發行等更是需要人力物力上的支持。這種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使得傳統媒體已經難以再充分滿足人們的閱讀需求。
同時,當今社會是一個信息共享的社會。人們希望足不出戶就能夠得到有價值的信息,但是傳統的新聞媒體,如報紙、廣播電臺等平臺則帶有很大的地域局限性。外地的人如果沒有訂閱這些報紙或者無法收聽到廣播電臺的話,則不能及時獲得相關信息。這是傳統媒體無法避免的弊端。畢竟遠在青海的人,不可能專門去訂閱北京的報紙。而新媒體則打破了這一局限,不論人們在天南地北,都可以共享整個國家甚至全世界的信息。比如國外某地發生了戰爭,人們也可以通過新媒體第一時間得到最新、最確切的消息。基于這一鮮明的對比,人們自然而然地開始將興趣轉移到新媒體上。
千篇一律的稿件會讓人產生審美疲勞。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和時代環境的改變,人們的閱讀需求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人們對于信息的追求,有著娛樂化和多元化的傾向。人們已經由對文字的關注轉向對圖片與視頻的關注,這就對新聞的形式與主題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主題方面,人們的需求可謂日新月異,層出不窮。連外太空等冷門內容都有基數龐大的受眾。新媒體包羅萬象,每一個創作者都可以發布內容。可以是文字,可以是圖片,可以搭配音頻,也可以錄制視頻,Vlog這種全新形式也大受歡迎。新媒體,生來是多元化的。而多元化,必然能夠滿足人們日常娛樂的需求。在這一方面,傳統媒體明顯存在著天然劣勢,報紙上的一篇稿件往往是大篇幅的文字配上幾張圖片,難以瞬間吸引讀者的眼球,甚至顯得枯燥無味。報紙新聞報道的主題往往是時政類為主,生活類選題則很少,這就無形中丟掉了一部分受眾。即便是雜志、廣播這類內容較為多元的傳統媒體,也有各自的局限性,難以同新媒體媲美。
記者的綜合能力影響著工作質量與效率。當前,盡管大部分記者接受過高等教育,但是知識結構并不健全。很多記者往往學的是新聞、中文等專業,而對專業領域以外的其他領域涉獵甚少。這就導致一些記者難以完成新媒體報道任務。
比如一名記者,或許能夠撰寫文稿,但若是缺乏視頻剪輯能力或社交平臺操作運營能力,就無法將視頻上傳到社交平臺,無法利用新媒體進行信息傳播。同時,部分記者的職業技能素養不高。有些記者缺少基本的文字訓練,遣詞造句還存在著瑕疵。這都需要平日里加強練習,需要在不斷的實踐中尋求進步。還有很多記者不能夠借助新媒體平臺的優勢資源來輔助工作。新媒體上有很多有價值的信息資源,如果記者充分利用起來,能夠大大提高工作效率,編寫出更高質量的稿件。譬如,對一件社會新聞,記者一個人去采訪報道,角度難免會有些局限和片面。但在新媒體上關于這件事的信息素材很多。記者可以篩選這些信息資源,尋找合適的報道角度,完善自身的稿件。
鑒于很多記者融媒體意識不強的現狀,記者要做好以下工作。
首先,要有現代思維與視角,打破傳統的職業觀念與工作慣性思維,順應時代的潮流。
正所謂不破不立,若是不能及時更新觀念,看清媒體發展的趨勢和潮流,很顯然會迷失,甚至在錯誤的方向上漸行漸遠。記者可以在平日里多學習一些記者轉型成功的案例,來激勵自己,同時切實意識到提升自身能力的重要意義。正所謂物競天擇,適者生存。若是一直故步自封,必然是要被淘汰的,這是一個極為嚴峻的問題。作為一個記者,勢必要緊跟時代步伐,清楚意識到自身的處境,明確未來的轉型方向,制定具體的規劃。
其次,記者要了解國家關于媒體發展的方針和政策,在編寫稿件的時候要時刻保持與國家方針政策同向。
作為一個合格的記者,要始終心系人民和國家,牢記自己的使命。記者要始終堅守自己的職業理想,那便是時刻向人民群眾傳播弘揚主旋律、充滿正能量的作品。如果記者仍然固守傳統的工作思維與工作模式,編寫出的稿件毫無特色毫無創意,勢必會引起人民大眾的反感,最終會失去一部分受眾。
因此,記者要時刻站在人民大眾的立場上做好新聞報道,努力留住受眾,提高受眾的滿意度,不斷增強自身的競爭力。例如:畢業季即將來臨,大學生面臨的嚴峻問題便是擇業。這不僅是大學生關注的問題,也是很多家長以及社會人士關注的話題。記者可以通過現場采訪、在新媒體平臺收集素材等方式,獲得有價值的資料,迅速撰寫出相關的報道。
第一,要學會利用新媒體來收集資料。
如果記者依然按照傳統的工作思路來收集素材,那么必然難以改變信息傳播滯后性的現狀。記者要在今后的工作實踐中,充分利用各種新媒體平臺,平日里多花費一些時間在這些平臺上瀏覽,發現新、奇信息。一旦發現這些信息,及時與這些信息的發布者取得聯系,搞清楚事情的前因后果,然后趕緊進行資料整合、加工,撰寫稿件及時發布出去。例如:某記者發現微信群里有人發了一段視頻,某地建了免費寵物方艙,記者覺得這一視頻有一定的報道價值,就趕緊與該視頻的發布者取得聯系,獲得第一手資料,記者又根據獲得的資料編輯了一段文稿,再配上視頻,起了一個趣味性很強的標題,制作成稿件后吸引很多人關注。
第二,記者要懂得信息共享的重要意義,拓寬信息共享渠道。
在平日里,記者要成為多種新媒體平臺的玩家,不僅能夠玩得轉,還要玩出水平,玩出成績,讓新媒體成為推動工作開展的有力助推器。作為一個信息傳播的工作者,如果不能有效掌握新媒體信息,獲取第一手有價值的信息,必然是有所欠缺的。
記者的服務對象是人民群眾,編寫出的稿件要真正符合人民群眾的審美需求。記者要深入人民群眾中去,通過訪談、調查問卷等形式,了解人民群眾的閱讀口味和閱讀需求。若是背離了人民群眾的需求,那么撰寫出來的稿件,必然是沒有市場的。長此以往,這樣的記者也就會被時代所淘汰。新媒體時代,人民群眾更需要閱讀具有短平快特點的稿件,對深奧的、篇幅較長的稿件則敬而遠之。記者在進行稿件編寫的時候,要抓住這一點,多為人民大眾制作一些精品的短稿件,縮短文章篇幅。不可固執己見,忽視人民群眾的實際需求。
同時,要創新稿件的形式,加大圖片和視頻的比重。圖片、音頻和視頻,相比較文字,更容易被人民群眾接受。而文字和這些形式的內容搭配起來,更是豐富了受眾獲取信息的體驗,加深了受眾對稿件的印象。當受眾打開一篇自媒體稿件的時候,往往會先瀏覽一下圖片,再粗略看一下文字,最后閱讀重點落在穿插在稿件里的短視頻上。記者要學習短視頻的剪輯和制作,為報道增色。同時,記者還要學會新媒體排版設計。好的版面設計能夠瞬間給人帶來賞心悅目之感,讓受眾閱讀起來更加輕松舒適。記者要提高自己的創新能力,在編寫稿件的時候融入創新意識,融入好的想法與創意,給人耳目一新之感。陳詞濫調,千篇一律,終究是不會有人買賬的。
鑒于很多記者綜合能力不高的現狀,在今后的工作實踐中,記者要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夯實職業基本素養。
記者要練好文字基本功,多看多學多加練習,熟練運用新媒體語言。新媒體經常使用網絡用語。傳統媒體記者,尤其是年紀較大的記者,只有在了解這些用語的含義和適用語境的基礎上,才能更好地傳遞信息。記者還要提高自身的溝通與表達能力,好的溝通能力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記者在采訪的過程中如果能夠與被采訪者進行有效的溝通,勢必會提高采訪時效,獲得更多有價值的信息。
第二,記者要建立起健全的知識結構。
平日里記者要廣泛涉獵,博覽群書,多閱讀一些新聞專業領域以外的書籍,為高效的采訪奠定基礎。例如:記者平日里閱讀很多經濟學領域的專業書籍,這樣再采寫經濟新聞稿件就會駕輕就熟,游刃有余。在采訪經濟學領域的專家學者的時候,能夠迅速找到切入的話題。想要成為優秀的記者,更要具備終身學習的意識,很多知識都是在課堂之外學到的。
第三,記者要學會自媒體平臺的使用及操作方法。
很多記者尤其是一些老記者至今不會使用微信及抖音,鑒于這種情況,年輕記者要為這些老記者提供幫助。記者之間互幫互助,方能提高整個新聞行業的報道水平。同時,記者還要提高自己的融合能力。融媒體時代是多種媒體平臺相互借鑒與融合的時代,記者要學會信息資源的整合,不斷提高自身的職業素質,最終適應融媒體時代的要求。
媒體融合發展進程中,新聞生產方式、多種媒介形態、時效性要求的提升,令記者的職業定位和角色不斷發生變化,面臨自身角色認知的困惑和全新的考驗。記者需要及時認清自身面臨的多重挑戰以及自身職業技能的局限,并根據實際情況加以優化和提升。這既是記者自身職業發展的需要,也是時代提出的剛性要求。記者要明確自身的任務,將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充分展示出融媒體時代記者的嶄新面貌。融媒體時代的記者必須突破在傳統媒體新聞報道中形成的工作慣性和認知障礙,重新進行職業角色定位,不斷適應新的發展形勢。要樹立服務意識,從新聞生產者轉變為新聞服務者,將受眾作為服務對象,提供優質新聞信息服務的同時,通過新穎的新聞報道策劃和表達方式,提供貼近用戶偏好的新聞產品,滿足受眾多樣化、個性化的信息需求。同時,應具備理性的判斷能力、清醒的新聞意識、不斷更新的融媒體新技術理念,堅持發揮專業新聞判斷的優勢,運用更多元、更有吸引力的呈現方式報道新聞。